朱元昭, 肖 培, 趙亞楠, 汪 青,2
(1.中原工學(xué)院; 2.河南省紡織服裝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鄭州 450007)
棉、麻纖維是應(yīng)用最廣泛的天然纖維素纖維,其中棉纖維回潮率達(dá) 8%,具有良好的親水性,手感柔軟,穿著舒適,染色性能好[1];麻纖維強度高,抗菌性和導(dǎo)熱性好,挺括涼爽,出汗后不貼身。從服裝面料現(xiàn)狀看,采用單一原料的織物已越來越少,而由多種纖維組合而成的織物越來越多[2]。棉麻混紡織物融合了棉纖維和麻纖維的優(yōu)良特性,充分發(fā)揮了天然纖維的優(yōu)勢,同時降低了單獨使用麻織物時高昂的成本,具有更好的服用性能,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雖然棉、麻織物均為天然纖維素纖維,但二者聚合度、結(jié)晶度和取向度等不同,它們的混紡織物在活性染料同浴染色時,染料在纖維上的分配不同,造成兩種纖維色澤存在一定差異[3],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染色一次即成率,造成資源浪費。本文利用活性染料對棉、麻織物進行染色,研究鹽用量(硫酸鈉)、堿用量(碳酸鈉)對棉、麻織物上染量的影響,比較棉、麻織物染色性能的差異,為制定工廠棉麻混紡織物同色性染色工藝提供理論參考。
實驗材料:純棉半制品、亞麻織物(市售)、ANOZOL紅 3BE、ANOZOL黃 3RE、ANOZOL藍(lán) 3BF、無水硫酸鈉(AR)、無水碳酸鈉(AR)、乙二胺四乙酸(AR)、皂洗劑(自制)。
實驗儀器:Scout電子天平SE、WSJB紅外恒溫加熱磁力攪拌器、電熱恒溫水浴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UV2400)、Datacolor SF600X電子測色配色儀、電熱恒溫鼓風(fēng)干燥箱、染色摩擦色牢度儀。
1.2.1 染色處方
活性染料ANOZOL紅3BE、ANOZOL黃 3RE、ANOZOL藍(lán) 3BF用量均為0.5%(owf),無水硫酸鈉為5~60 g/L,無水碳酸鈉為4~12 g/L,浴比1∶100。
1.2.2 染色工藝條件
將染浴以1~2 ℃/min的升溫速率升至60 ℃,加入Na2SO4,染色60 min后加入Na2CO3,固色60 min,將染色織物先后進行溫水洗、冷水洗,然后將織物放入95 ℃的皂煮液(Na2CO32 g/L, 皂洗劑 2 g/L,浴比1∶100)中皂煮10 min,最后將織物水洗后烘干。染色工藝曲線如圖1所示。
1.3.1 上染速率曲線
按照染色處方配置標(biāo)準(zhǔn)液,將潤濕的織物放入配好的染液中,開始計時,每隔5 min用膠頭滴管吸取燒杯中的染液放入比色皿中,用 UV2400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分別測定殘液和標(biāo)準(zhǔn)液(原液)在相應(yīng)染料最大吸收波長處的吸光度值A(chǔ)i、A0,然后計算上染率:
式中:A0為標(biāo)準(zhǔn)染液的吸光度;Ai為染色殘液的吸光度;n為標(biāo)準(zhǔn)染液與染色殘液的測試濃度的倍數(shù)。
以上染率為縱坐標(biāo),時間為橫坐標(biāo),繪制上染速率曲線[4]。
1.3.2 織物表觀深度的測定
表觀深度是指不透明固體物質(zhì)的顏色給予人們的直觀深度感覺。表觀深度值可以用庫貝耳卡·蒙克(Kubela-Munk)函數(shù)值K/S值來表示。K/S值越大,表示顏色越深;K/S值越小,表示顏色越淺[5-6]。
利用DatacolorSF600X電腦測色配色儀對棉、麻試樣分別進行K/S值測定,同一樣品更換其位置測量5次,求取平均值。其中測色的條件為:D65光源,10 ℃視角,小孔徑(SAV),UV不包含[7]。
在堿用量為10 g/L時,僅改變?nèi)疽旱柠}用量,采用ANOZOL紅3BE分別對棉、麻織物進行單獨染色,所得上染速率曲線見圖2。
(a)棉織物
(b)麻織物圖2 不同鹽用量下棉、麻織物的上染速率曲線
由圖2可知,同樣條件下,棉、麻織物的上染率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大致相同,均表現(xiàn)為:鹽用量越多,初染速率越大,上染率越高;在同一鹽用量條件下,隨著染色時間的延長,上染率增大,加入堿后(60 min時),上染速率急劇增大,隨后逐漸降低,最終趨于平衡。這是因為:在開始時,染液濃度高,初染速率高。鹽的加入可以降低染料分子與纖維間的動電層電位,減小活化能,從而提高染料的吸附速率及上染率,促進染色[8-9];堿的加入可加快染料分子與纖維分子發(fā)生共價結(jié)合,使纖維上的染料濃度快速增大,從而增大上染率[10]。
(a) 30 g/L
(b) 40 g/L
(c) 60 g/L圖3 在不同鹽用量時棉、麻織物的上染速率曲線
圖3為其他條件均相同,鹽用量分別為30 g/L、40 g/L、60 g/L時,棉、麻織物的上染率曲線對比圖。由圖3可以看出,在鹽用量及其他條件相同時,棉織物的初染速率、上染率及平衡吸附量均大于麻織物,但差別不大。這可能是由于麻纖維的結(jié)晶度和取向度較棉纖維高[3,11],麻纖維的結(jié)構(gòu)緊密,染料在麻纖維內(nèi)的擴散速率慢,上染率低,最終使平衡上染率低于棉織物。然而在染料用量比較低的情況下,染料對纖維的上染率不高,鹽用量對棉麻織物上染率的影響可能不夠明顯,平衡吸附量差別不大。
堿用量是控制染料固色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鹽用量為20 g/L時,僅改變堿的用量,采用活性染料分別對棉、麻織物進行單獨染色。不同堿用量情況下,棉、麻織物上染率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如圖4所示。
(a)棉織物
(b)麻織物圖4 不同堿用量下棉、麻織物上染速率曲線
由圖4可知,染色60 min后加入堿,隨著堿用量的增加,其上染速率增大,最終上染率增大,且棉麻織物上染率增大趨勢相同。這是因為在一定范圍內(nèi),隨著堿用量的增加,染液pH值增大,纖維素陰離子濃度增加,從而使染料和纖維較快地形成共價鍵[12],染液中剩余的染料量迅速減小,上染率增加。但隨著堿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纖維素離解出的羥基數(shù)量增加,纖維對染料陰離子的斥力增加,以致上染速率增加的速度逐漸減小。
圖5為其他條件均相同,堿用量為4 g/L、8 g/L、12 g/L時,棉、麻織物的上染率隨時間變化曲線對比圖。綜合圖5可知,棉織物的初染速率高于麻織物,并且在加入相同量的堿后,棉織物的上染率及平衡上染率均高于麻織物,棉、麻織物具有一致的上染趨勢。這可能是因為麻纖維的結(jié)晶度和取向度較棉纖維高, 染料在麻纖維內(nèi)的擴散速率慢,使麻纖維的初染速率低;加入堿后上染率的提高主要取決于染料對纖維的直接性[10]。由于染料對棉織物的直接性高,使得染料能更快速地對棉織物上染,即棉織物的上染率高于麻織物。所以如果對棉麻混紡織物進行同浴染色,若增大堿用量,有可能使棉織物的上染率比麻織物高,所以為了獲得較好的同色性,需要選擇合適的堿用量。
(a) 4 g/L
(b) 8 g/L
(c) 12 g/L圖5 不同堿用量下棉、麻織物的上染速率曲線
在堿用量為10 g/L,鹽的用量為5 g/L、10 g/L、15 g/L、20 g/L、25 g/L、30 g/L、35 g/L、40 g/L、45 g/L、50 g/L、55 g/L、60 g/L時,分別采用三種活性染料(ANOZOL紅 3BE、ANOZOL黃 3RE、ANOZOL藍(lán) 3BF)對棉、麻織物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單獨染色,棉、麻織物K/S值隨鹽用量的變化曲線如圖6所示。其他條件不變,在鹽用量為20 g/L時,僅改變堿的用量(3 g/L、4 g/L、5 g/L、6 g/L、7 g/L、8 g/L、9 g/L、10 g/L、11 g/L、12 g/L)所得的棉、麻織物K/S值隨堿用量的變化曲線如圖7所示。
由圖6可知,使用同種染料在相同條件下分別對棉、麻織物染色時,棉、麻織物的K/S值均隨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兩者增大的趨勢相同,棉織物的K/S值平均高于麻織物8%左右。這說明在染液中加入鹽,棉、麻織物染色機理相同,均可以降低染料分子與纖維間的動電層電位,減小活化能,從而提高染料的吸附速率及上染率,促進染色,從而使棉麻織物的表觀得色量增大。在相同條件下染色,二者的表觀得色量相差不大,說明二者具備同浴染色的條件。
(a) 活性紅
(b) 活性黃
(c) 活性藍(lán)圖6 紅、黃、藍(lán)3種染料染色后棉、麻織物K/S值隨鹽用量的變化曲線
由圖7可知,棉、麻織物的K/S值均隨堿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二者增大的趨勢基本相同,棉織物的K/S值平均大于麻織物5%左右。這說明在染液中加入堿可以提高棉麻織物的表觀得色量,堿對棉、麻織物染色的作用機理相同。在相同條件下染色,棉、麻織物具備同浴染色的條件。
(a) 活性紅
(b) 活性黃
(c) 活性藍(lán)圖7 紅、黃、藍(lán)3種染料染色后棉、麻織物K/S值隨堿用量的變化曲線
通過研究鹽用量、堿用量對棉、麻織物在相同條件下染色的上染特性發(fā)現(xiàn),隨著鹽用量的增加,棉、麻織物的上染率及K/S值均增大,兩者增大的趨勢相同,且棉織物的K/S值平均高于麻織物8%左右;固色階段,堿用量在12 g/L以下時,隨著堿用量的增加,棉、麻織物的上染率及K/S值均增大,兩者增大的趨勢相同,且棉織物的K/S值平均大于麻織物5%左右。因此,如果對棉麻混紡織物進行同浴染色,有可能獲得較好的同色性。
[1] 鄧淑芳. 幾種新型纖維材料概述研究[J]. 針織工業(yè), 2014(2):25-27.
[2] 王曉芳, 吳嵐, 錢士明,等. 絲/棉/麻三合一面料同浴同色染色技術(shù)研究[J]. 絲綢, 2012, 49(3):1-4.
[3] 梅士英,唐人成. 新型多組分纖維紡織品染整(十八)[J]. 印染,2010,08:43-45.
[4] 朱元昭, 趙亞楠, 楊勇,等. 羊毛/錦綸纖維酸性染料染色的同色性研究[J]. 中原工學(xué)院學(xué)報, 2016, 27(4):43-46.
[5] 吳煥嶺, 崔淑玲. 低溫染色助劑在滌綸常壓染色工藝中的應(yīng)用[J]. 針織工業(yè), 2009(1):72-74.
[6] 錢豐磊. 一枝黃花染料的提取及染色工藝研究[D]. 上海:東華大學(xué), 2009.
[7] 王彥, 邢鐵玲, 陳國強. 活性染料的真絲織物新型轉(zhuǎn)移印花[J]. 印染, 2012(22):1-5.
[8] 王菊生. 染整工藝原理(第三冊)[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 1984.
[9] Welham A. The Theory of Dyeing (And the Secret of Life)[J].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Dyers & Colourists, 2000, 116(5):140-143.
[10] 趙濤. 染整工藝與原理[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 2009.
[11] 劉偉. KE型活性染料在染亞麻組紗中的應(yīng)用[J]. 黑龍江紡織, 1994(4):8-9.
[12] 郭路星, 王雪燕. 改性棉織物及其染色性能的研究[J]. 染料與染色, 2011, 48(4):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