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大為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中醫(yī)醫(yī)院,吉林 松原 131400)
門脈高壓又稱為門靜脈高血壓、門脈高壓癥,是由于門靜脈系統壓力升高而引起的一種臨床綜合征。作為肝硬化患者的常見癥狀,其門脈高壓的產生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是由于某種原因造成門靜脈血循環(huán)障礙而產生的臨床綜合表現。因此,所有能夠造成門靜脈血流障礙或血流量增加的因素都可能會引起門脈高壓癥。門脈高壓的臨床表現為脾大,脾功能亢進,出現嘔血、黑便、腹水等癥狀。作為一種常見的并發(fā)癥,門脈高壓的治療一直是中醫(yī)研究與實踐中重點關注的內容。本文擬對中藥治療肝硬化門脈壓力的研究情況進行總結匯報,以豐富此類病癥的治療方法。
醫(yī)學上認為人的正常肝血流量為每分鐘1200~2000 mL,而這些肝血流量中有大約75%左右來自門脈,其余的則來自肝動脈。門脈血的來源主要是消化管和脾臟、胰腺,當其集成主干后在肝門內分為二大枝進入肝,然后再逐級分枝為8~12級,在匯管區(qū)肝小葉周邊成為微細終末門靜脈與終末肝動脈吻合,入小葉而成為肝竇。而肝竇作為由內皮細胞、星狀細胞構成的非連續(xù)性組織,其有許多篩孔經Disse間隙與肝細胞相通,肝細胞竇側膜上微絲狀物的平滑肌樣收縮使的Disse腔液及肝竇血液流向中心靜脈。
當人體的肝細胞發(fā)生病變時,微細狀物因為發(fā)生纖維斷裂而造成肝竇淤血,竇周邊的貯脂細胞在肝細胞壞死時轉變?yōu)槔w維細胞,合成膠原物質及結締組織,堵塞篩孔,并限制肝竇的收縮,會導致淤血、缺氧等癥狀加重,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最終造成持久性的門脈高壓。
根據上述對病因分析可以看出,造成門脈高壓癥狀發(fā)生的原因有很多種,并且因為人體器官相通性的差異,造成門脈高壓癥狀產生的因素也比較復雜。從臨床情況來看,造成門脈高壓發(fā)生的原因主要在于肝內型和肝外型兩種,其中肝內型又可分為竇前阻塞和竇后阻塞兩種。
從目前中藥治療肝硬化門脈高壓癥狀的方法和效果來看,主要可以分為單方和復方兩種,這也是門脈高壓治療中的主要途徑。
中藥治療肝硬化門脈高壓的單方中比較有效的是活血化瘀類和補虛類兩種。其中活血化瘀類藥物主要是通過對肝臟的血液循環(huán)系統進行作用而改善其中的血流速度,從而改善門脈高壓,該種藥物以丹參、桃仁、川芎、赤芍和當歸等藥物為主;補虛類藥物則主要是通過補虛扶正來調節(jié)人的肝脾平衡,從而改善人的身體狀況,這類藥物主要有冬蟲夏草、黃芪、澤瀉等。
相關的研究也表明這些單方中藥在改善患者癥狀方面具有明顯的效果。例如李延昌等人研究后認為赤芍可以對膠原纖維的合成、沉積等進行抑制,并促進膠原纖維的講解,從而明顯改善肝纖維化血清學指標及肝組織的病理改變,進而有效地降低門脈的壓力。丁霞等人研究后發(fā)現澤瀉可所具有的保肝、調節(jié)免疫等功能可以有效地降低門脈壓力,緩解患者的門脈高壓癥狀。
除了上述的單方治療方法以外,還有不少的研究是圍繞中藥復方治療肝硬化門脈高壓癥狀展開的。這些復方具有阻抑肝纖維化的功能。從目前的研究情況來看,這些復方主要有以下幾種:
2.2.1 活血通絡方
治療肝硬化門脈高壓的活血通絡方在藥物組成方面主要包括當歸、赤芍、白芍、太子參、炙黃芪、柴胡、郁金、絲瓜絡、丹參等,這一復方能夠主要是肝纖維化癥狀的抑制,以及改善門靜脈的寬度來降低門靜脈的高壓。
2.2.2 軟肝活血散
軟肝活血散是陳少忠等人研究和提出的治療肝硬化門脈高壓癥狀的復方,其通過對38例患者的治療效果觀察發(fā)現,在經過軟肝活血散的治療后,患者門靜脈的內徑出現變窄的情況,靜脈血流增多,同時血流的速度也加快,從而有效地降低了門脈壓力,改善了患者的身體狀況,具有明顯的治療效果。
2.2.3 保胃靈
保胃靈主要由生黃芪、白術、白芍、三七、丹參等藥物組成。相關臨床治療結果可以看出該復方主要是通過對人體的免疫功能、肝功能和腸胃功能進行作用而改善胃腸運動的動能,從而降低門脈高壓。
門脈高壓作為肝硬化疾病中的常見并發(fā)癥,明顯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狀況。而通過中藥來對人體的肝、脾、胃進行調節(jié)可以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癥狀,提升疾病治療的效果,從而實現良好的臨床效果。當然,目前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一些藥方的效果并不明顯,這也成為接下來研究和探討的重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