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臻 何圣春
析文、取材、讀中悟?qū)?,寫中又深化著讀的體驗——這就是讀寫結合的魅力。而就文取材的課堂練筆,就是讀寫結合最有效的載體。在實際的課堂操作中,許多老師對課堂練筆的時機、方式等存在著疑惑。那么,教師該怎樣巧妙地就文取材,如何引導學生拓展有限的課堂、進行有效的課堂練筆呢?
一、抒情練筆:寫在情到共鳴處
課堂上,學生品讀著作者或細膩或雄壯的情感時,他們的心中也會涌現(xiàn)出無窮的語言。此時讓學生進行抒情練筆,他們樂于將心中涌動的情感流露于筆端,使習作語言細膩豐富感人。而在抒情練筆的同時,他們對文中思想內(nèi)涵的理解也獲得了內(nèi)化,變得更透徹了。如學習課文《雪兒》時,學生大都被作者和雪兒之間的和諧相處、人鳥情深所感動了。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感受作者與雪兒相處的那段美好時光,在教學結尾處,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筆:“雪兒,當我漫步在這明媚的春光里,望著天上飄飄悠悠的白云,我又想起那與你相伴的日子。記得……”
且看孩子們的抒情:“雪兒,當我漫步在這明媚的春光里,望著天上飄飄悠悠的白云,我又想起那與你相伴的日子。記得每天早上,我都在一聲聲咕咕的叫聲中醒來,那仿佛是你在呼喚我起床,快快開始新一天的生活。那動聽的咕咕聲,開啟了我一天的好心情……”“雪兒,當我漫步在這明媚的春光里,望著天上飄飄悠悠的白云,我又想起那與你相伴的日子。記得每天傍晚,那是屬于我們倆的快樂時光,我總伸出手,讓你安心站在我的手心里。我輕輕撫摸你那雪白的羽毛,你歪著小腦袋望著我??粗隳强蓯鄣哪?,我的心里是多么開心呀……”
語文教材精選了許多感人的文章,都是作者情動而辭發(fā)的杰作。教學中,學生入情、入境、入心,自然會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所感染,內(nèi)心產(chǎn)生共鳴。這時,我們就可以借助課文內(nèi)容,給學生搭建語言表達的平臺,讓學生抒發(fā)情感。
二、模仿練筆:寫在典型表達處
“仿寫”是指依照課文的寫作方法,寫出自己的所聞、所見、所感,它是小學生學習作文的重要途徑和訓練形式,是從閱讀到獨立寫作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有效訓練手段。如課文《廬山的云霧》第二、三自然段采用典型的總分手法,想象豐富,比喻恰當,語言優(yōu)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語言積累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借。
學生在了解了作者的寫作手法之后,我順勢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筆:運用中心句先總的概括景物特點,然后通過分述具體地描寫這個特點。(大屏幕出示)選擇你喜歡的內(nèi)容,看誰寫得好。(1)傍晚,西邊出現(xiàn)了千奇百怪的云彩。(2)下課了,操場上真熱鬧?!?/p>
短短幾分鐘后,學生們一段段精彩的描寫讓我欣喜若狂:“傍晚,西邊出現(xiàn)了千奇百怪的云彩。眼前的云彩剛剛還是一群快活的綿羊,轉(zhuǎn)眼間就變成了一串串甜滋滋的棉花糖;明明是一座華麗的城堡,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一床柔軟的棉被……”“傍晚,西邊出現(xiàn)了千奇百怪的云彩。那一大朵一大朵的云彩,就像盛開的牡丹,高貴美麗;那層層疊疊的云彩,就如一座座連綿起伏的高山,蜿蜒曲折;云彩連在一起,它是騰飛的巨龍;云彩散落天邊,它又是仙女灑下的片片花瓣……”
由于小學生所積累的語言不多,已掌握的句式、段式較少,所以寫作能力往往還不夠強。這種情況下,老師往往需要扶學生一把,讓學生通過學習,自己嘗試著寫,在實踐中學會一種寫作的方法。
三、想象練筆:寫在文本空白處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重要,因為知識有限,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闭n堂教學中,教師就要抓住具有想象空間的文本,抓住具有豐富內(nèi)涵的故事情節(jié)和場景,特別是課文中的藝術“空白”,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創(chuàng)作。
《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是一篇寓動物常識于生動形象的童話故事。對于這么一個小故事,學生饒有興致地學完了,也懂得了其中的道理,但總覺得意猶未盡。學完課文后,我安排了一個續(xù)寫的練習:沙漠旅行結束了,小駱駝去小溪邊照鏡子,恰巧又遇上小紅馬。小紅馬說:“喂,你這個難看的家伙怎么又來了?快去美容院美美容再來照吧!”這回小駱駝會怎么說怎么做呢?
在續(xù)寫中,學生根據(jù)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設計了有趣的合理場景,緊緊圍繞小駱駝的腳掌、駝峰、睫毛的特點和作用來展開,把故事編得合情合理。如,小駱駝昂起頭,神氣地說:“誰說我長得難看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的駝峰、腳掌、睫毛在沙漠里可都是寶貝呢!”小紅馬嗤之以鼻:“別臭美了!”小駱駝說:“不信的話,就和我到沙漠里走一走吧!”……
在本案例中,故事的結尾雖意猶未盡卻戛然而止,這也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遐想的空間,為課堂練筆提供了一塊“風水寶地”。這時教師因勢利導,用好這個“空白”處,引導學生順著故事發(fā)展的方向進行豐富合理的想象,以原文的終點為續(xù)寫的起點,對文本進行合理的延伸。
語文課本雖不厚實,但其中蘊含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只要我們抓住時機,適度地開發(fā)教材的潛在資源,見縫插針地進行與課文“血肉相連”的練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語言文字的運用一定會有更多的進步。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璜土實驗小學小湖校區(qū))
□責任編輯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