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學策略的選擇要遵循學生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簡約而不簡單,如同《鄉(xiāng)下人家》那樣自然、和諧、樸素中帶著華麗,讓學生在閱讀中理解、感悟、體會、升華。結合教學實踐,筆者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一、激發(fā)興趣,凸顯主體價值
想要學生對學習產生熱情,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思考和對話的過程中,獲得自由感、認同感、愉悅感和成就感。
1.比較激趣,珍視學生的閱讀“初感”
如在上課伊始,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你們預習課文了嗎?老師讀課文的時候,很喜歡用配樂。這里有兩段音樂,一段是激昂交響樂,另一段是優(yōu)美、浪漫的抒情曲。請你們幫老師選擇適合本課的一首樂曲?!庇械膶W生說:“我覺得第二段音樂很優(yōu)美,更合適配課文朗讀。”有的學生說:“第二段音樂聽起來很舒服,配合《鄉(xiāng)下人家》這篇課文朗讀一定很合適?!弊詈?,教師可以總結說:“謝謝你們幫我拿主意,那我就選你們推薦的這段音樂?!睂W生已預習過課文,對文本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舒緩優(yōu)美的曲子,這說明他們基本讀懂了文本,初步感受了文字蘊含的意境。
2.整體感知,聽讀圈畫詞語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再提出問題:“我就用你們選的那段音樂配著朗讀這篇課文。你們一邊聽一邊找出作者在鄉(xiāng)下人家看到哪些景物?用筆劃出相關詞語。”隨后,教師可以讓幾位學生上講臺板書作者看到的景物。教師范讀全文,通過語音語速、節(jié)奏、停頓、重音的變化,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文字的情感,加上田園風格的音樂旋律渲染,學生在已有預習的基礎上很快進入頭腦風暴——“再創(chuàng)作”的情境。
二、抓住中心,貫穿全文
大多數(shù)小學課文都有比較明顯的中心句,教師應以中心句為切入點,將中心句的理解與課文的整體結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化繁為簡,從而提高學生謀篇布局的能力。
仍以《鄉(xiāng)下人家》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并思考作者見到這些景物時心里有什么感受?同時劃出有關的詞句?!睂W生紛紛回答:“鄉(xiāng)下風景樸素、華麗。鄉(xiāng)下人家獨特、迷人、自然、和諧。”教師總結道:“很好,你們一下子就找到了文章的中心句,并體會了作者要表達的情感。這些感受分別來自哪些景物?請你們再次瀏覽課文,找出相關語句。”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原有學習的累積對教學設計有重要的影響,語文教師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與文本對話交流。
三、抓住重點,言意兼得
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往往較多地引導學生重現(xiàn)文本內容的理解,忽視了語言表達的形式。因為在短短的四十分鐘里,教師不僅要努力讓學生學習文本的內容與形式,還要教會學生如何遣詞造句,如何邏輯推進,如何謀篇布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的精彩橋段,一邊讀一邊想象,精彩的畫面是讀文章的好方法。通過師生充分地讀、議、辨、評,層層推進,學生就能體悟文本語言的精妙。
四、個性體驗,在理解中升華
教學方法的選擇與設計要以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規(guī)律為依據,其目的是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在進行朗讀指導時,教師應遵循讀通、讀懂、讀好的“三讀”策略,即感知—理解—共鳴—內化,引導學生見文生情,情之所至,以情帶聲、聲情并茂。
語文是一門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學生要學習的不僅是語言文字,還有實用和審美的語言運用。如教師問:“夏天的夜晚,鄉(xiāng)下人家有什么美妙的畫面呢?”有的學生回答:“會有三五成群的小朋友在開心地玩捉迷藏。”有的學生回答:“會有人吹笛子、拉二胡什么的。”有的學生回答:“會有很多婦女們在跳廣場舞。”教師說:“同學們,剛剛老師欣賞了同學們眼中的夏夜場景,你們很會想象。在這美妙的夏夜,作者陳醉云先生寫了螢火蟲?,F(xiàn)在,我們來拜讀一下陳醉云先生是怎么寫夏夜的?!敝?,由教師進行示范品讀。在課堂上引領學生推敲語言的奧妙,習得語言運用的規(guī)律,并進行運用是語文課的核心價值,“補白”訓練、猜測與驗證,讓練筆這一環(huán)節(jié)既為理解內容服務,舉一反三,從入格到出格,將習得的東西內化、外顯,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體驗、感悟和思考,又為語言訓練和運用服務,為學生今后學習語文奠定了基礎。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qū)龍嶺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