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
他眉宇間寫滿嘲諷之意,挑著眉道:“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北鶝龅牡朵h劃過他火熱的咽喉,拿劍的手卻堅定地毫不顫抖。他再一次嘶啞著大笑,聲音凄涼而悲愴。
在笑聲里,他又看見了兒時的自己,站在擁擠的人群里看著秦始皇駕著豪華的車馬,游會稽,渡浙江。他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著,驀然開口:“彼可取而代也?!眳s被叔父掩住了口,但這句話像火種在他心中燃燒。
他從斬下郡守的頭開始,殺卿子冠軍,誅秦卒二十萬人,他“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他雙手沾滿鮮血,踏著無數(shù)人的尸骨,走上爭霸天下的高位,卻獨獨少殺了一人——沛公。
他又看見漢軍和諸侯兵如黑云層層逼近,楚歌在夜色里幽幽響起。他仰頭飲下一杯令酒,嘆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凝視著虞姬動人的臉龐,眼淚怔怔地滑下。
廝殺聲越來越響,他站在渡江小舟前做出了最后的選擇。“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笑聲戛然而止,那個“所當(dāng)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霸有下天”的項羽,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項羽是驕傲的,因驕傲而立志偉業(yè),因驕傲而成為楚霸王,同樣因為驕傲而放走了劉邦,也因為驕傲選擇了浴血而死。我無數(shù)次想象:如果項羽能如劉邦一般選擇乘小舟逃去,他會東山再起,那時勝者不一定是劉邦。想象雖然美好,但歷史不會重演,出身卑微、游手好閑的劉邦最終走上了高位,這并非偶然。劉邦稱帝后,與臣下有這樣的對話:“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其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這里的三個“吾不如”,將劉邦的性格精髓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正是因為這種性格,他才能成大事。老子有云:“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劉邦相比項羽,才能皆不如,但他能虛心聽取臣下意見,將臣下之能為自己所用。最后,項羽發(fā)出“天要亡我!”的呼喊,將自己的失敗歸咎于命運,如此不知反省如何成就大業(yè)?
項羽相比劉邦,太過強大,“羽之神勇,天下無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是他的個人優(yōu)勢。當(dāng)自己成為一個極限時,他便想挑戰(zhàn)自己,于是以一己之力征服天下的想法生根發(fā)芽。巨鹿之戰(zhàn),他破釜沉舟,演繹了一場令人喝彩的經(jīng)典;彭城之戰(zhàn),他以3萬之師在半日內(nèi)使得56萬之眾潰敗。他的戰(zhàn)績,史上再難尋得第二人,而他的這種氣勢和壓迫感,也注定他不是一個以計謀得勝的人,因為自身太過強大,所以他對計謀不屑。當(dāng)弱小和強大對抗時,用智不用力方為上策,所以劉邦對上項羽時,他果斷選擇了謀慮。劉邦的謀略近乎無賴,其反復(fù)的做法終引來他人的不滿,這也是劉邦被后世詬病的原因吧。司馬遷說:“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zé),過矣。”李清照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币苍S我與他們一樣,懷有對這個悲劇英雄的無限嘆惜。烏江邊項羽那句:“籍獨不愧于心乎?”是其人性情的真實寫照,“死又何懼,但不能愧于心”!
畢竟在那個時候,錯信了誰,錯殺了誰,都已經(jīng)不重要,所有一切都將煙消云散,殘留的僅是項羽的驕傲。在中國古典思想中,成者王侯敗者寇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對勝利者的稱道和對失敗者的不屑是歷史書寫的傳統(tǒng),而項羽是傳統(tǒng)中的例外。項羽敗于劉邦之手,最后自刎烏江,他雖然敗了,但他那讓人難以企及的大將軍形象已深入人心,為后世所稱贊。反觀劉邦,雖然他勝了,但后世對他的貶低、譏笑從未停止。項羽雖敗,但我們給予了他更多同情。有人說項羽是被劉邦打敗的,也有人說項羽是被韓信打敗的,我卻認為項羽是敗給了自己。他是時代的英雄,無人能將其挫敗,他只能敗給自己。
秦末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劉邦、項羽、韓信、張良等都是英雄,而項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沒有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的英雄行為。因此,在成者王敗者寇的歷史傳統(tǒng)中,項羽依然能得到人們的同情。一切又回到最開始,“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作者系華中師大一附中高一學(xu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