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海 馬 迅
(遼寧省精神衛(wèi)生中心,遼寧 開原 112300)
氨磺必利是一種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1]。在我國上市較晚,因其價格昂貴限制了其臨床的普及和應用,其療效是否與價格相當一直我們關(guān)心的問題,凡是從事精神科臨床工作的醫(yī)療人員都知道,首次發(fā)病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如果能夠得到較好的治療,那么將大大改善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zhì)量。我們通過對于40例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來證明這一點。
1.1 入組條件:①符合ICD-10診斷標準;②年齡16~55歲,性別不限;③入組時BPRS 18項總分≥36分[2];④首次發(fā)病,未服用過抗精神病藥;⑤均排除腦器質(zhì)性疾病,嚴重的軀體疾病及孕婦患者。
1.2 入組情況: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對在住院符合入組條件的4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了8周臨床觀察。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16~54歲,平均年齡(29.5±3.4)歲,病程1個月~3年,平均(9.2±3.6)個月。無陽性家族史32例,占80%,在8周的治療中無脫落。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開放性研究,以氨磺必利(商品名帕可)
200毫克/片(齊魯制藥業(yè))單一用藥,從小劑量200 mg/d開始,逐漸加量至200~600 g/d,最大劑量不超過1000 mg/d。治療研究共8周。治療中不合并其他抗精神病藥物,有嚴重失眠者采用安定類藥物,出現(xiàn)其他不良反應時,對癥治療,同時根據(jù)患者病情或不良反應調(diào)整劑量。
1.4 療效與不良反應評定:采用BPRS進行療效評定。規(guī)定BPRS減分率<30%為無效、≥30%為好轉(zhuǎn)、≥50%為顯效。在治療4、8周末查血常規(guī)、心電圖以及肝功能。
1.5 統(tǒng)計學處理:全部數(shù)據(jù)采用SPSS11.5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進行t或卡方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治療前后BPRS減分率比較及療效結(jié)果,見表1。
2.2 不良反應:主要不良反應為靜坐不能3例,口干2例,便秘3例,嗜睡3例,體質(zhì)量增加3例。不良反應均為10%或以下。且不良反應程度輕。在加服安坦后靜坐不能緩解,且維持期服用中等劑量藥物其他不良反應自動減輕。血常規(guī)、心電圖以及肝功能檢查均無重大改變。
表1 治療前后BPRS療效比較 (±s)
表1 治療前后BPRS療效比較 (±s)
治療前 治療后1周 治療后2周 治療后4周 治療后8周BPRS總分 53.40±8.45 13.65±11.31 27.42±16.5 40.6±16.3 56.2±15.3顯效 7 18 37好轉(zhuǎn) 15 23 2無效 15 2 1
本研究表明,40例患者臨床痊愈37例(占92.5%);好轉(zhuǎn)2例(占5.0%);無效1例(占2.5%)。與國內(nèi)外報道相似[1]。氨磺必利為苯胺替代物類精神抑制藥物,是一種選擇性多巴胺(DA)能D2和D3受體阻斷劑,能選擇性地與邊緣系統(tǒng)D2、D3受體結(jié)合[2]。低劑量時主要阻斷D2/D3突觸前自身受體為主,消除突觸前抑制,使DA進入間隙量增加,緩解陰性癥狀;高劑量氨磺必利進入體內(nèi)后,主要阻斷突觸后受體,使DA結(jié)合位點減少,改善陽性癥狀。氨磺必利能競爭性拮抗5-羥色胺(5-HT)受體,是其抗精神分裂和抗抑郁作用的分子基礎(chǔ),同時氨磺必利對D1、D4、D5受體幾乎無親和力,且對5-HT、腎上腺素能α、組胺H、膽堿能受體亦無親和力,對紋狀體DA受體阻斷不明顯,因此其具有較高的療效和較好的耐受性[3]。綜上所述,氨磺必利對于精神分裂癥的療效肯定,不良反應少而輕,患者依從性好,使用方便,可作為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藥物在臨床的廣泛應用。
[1] 翟金國,趙靖平,房茂勝.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Ⅰ臨床應用評價[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6,25(4):296.
[2] 顏文偉.我是這么治療精神分裂癥的[J].上海精神醫(yī)學,2009,21(3):191.
[3] 鄺云航,李小芳,鐘瀟琦,等.氨磺必利治療精神分裂癥40例臨床療效初探[J].精沖醫(yī)學雜志,2009,25(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