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英娟
首先語文教師應是情感教育的設計師、遷移者,教師應運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傳授知識和學生接受知識這種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靈活動融為一體,使教師、學生、作品三者情感產生共鳴,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內驅力,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而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應注意抓好以下幾方面的環(huán)節(jié)。
一、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創(chuàng)設情感氛圍
梁啟超曾說:“用情感激發(fā)人,好像磁力吸鐵一樣,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鐵,絲毫不得躲閃。所以情感這東西,可以說是人類一切的原動力。”情感總是由一定的客觀事物引起的。語文課本中,情景交融的詩歌,富有詩意的散文,引人入勝的小說,催人淚下的戲劇文學,占相當比例,都蘊含著濃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都有助于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古人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币虼?,在導入課文時,精心設計導語,把學生領入作品的情景中。有位老師在教學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一文時,曾用這樣的導語: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曾寫過贊美母親的名詩佳篇,唐代詩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頌揚母親的詩篇,情摯意濃,膾炙人口,歷經傳誦。好的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和人生經歷澆灌出來的。有了這樣的認識,學生對學習語文的信念就不僅僅是掌握了一門工具,而是已超過了語文本身學科而成為一門極富感染力的綜合教育。
二、朗讀應符合時代背景,讀出情感
“三分詩,七分讀”是我國古代就有的說法,也就是說情感教育應寓于朗讀訓練中。朗讀是以聲音傳達視覺信息的活動過程,而聲音本身也是一種情感、一種形象。加里寧曾經說過:“沒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樣能捕捉住一切細微的事情。”試想教師面帶笑容、精神飽滿地走上講臺,那悅耳動聽的嗓音、抑揚頓挫的語調、繪聲繪色的話語、逼真?zhèn)魃竦膭幼?,能不激發(fā)起學生求知的情感,能不產生銷魂攝魄的效果嗎?文章的多種風格,就決定了多種風格的朗讀。朗讀的語調、聲音或高亢或沉緩;或激越或悲傷。恰到好處的聲量、充沛濃郁的氛圍、籠罩心頭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畫面,在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中,學生會更快地闖進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靈里,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擔喜怒哀樂,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比如只有抱著掏心掏肺的心態(tài)、帶著懇切無比的語氣朗讀才能體會得到《出師表》中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學生在讀時讀得真、悟得深,語文教師在課前還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廣采博覽,深刻透徹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歷程、寫作背景,并把這一信息傳達給學生。
(作者單位: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qū)席張鄉(xiāng)初級中學 044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