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要: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如何讓數學走進孩子的心靈呢?究竟怎樣才能引導小學生喜歡數學,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課堂上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來達到課堂教學目的。從事數學教學五年,就此談了幾點本人的粗淺認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1.激發(fā)小學生的領悟能力
一個人的成績如何,不是看他天天把作業(yè)寫得滿滿的,而是首先要看他有多大的悟性,這樣勝過題海戰(zhàn)術。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反復強調: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chuàng)造"、"舉一反三"。而教師的任務本身就是要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工作,讓他們得心應手。以往的我在"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先讓學生把一個蘋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導出"1份可以怎樣表示"。在學生無法用整數表示分得的結果時再引出分數。顯然這種教學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不利于學生形成面對問題、主動搜索、溝通聯系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把這個問題改成兩個人吃一個蘋果怎么吃?學生就會發(fā)現就有吃多吃少的問題存在,有問題存在就會有學生明白,公平分,那老師追問怎么分,是不是會覺得這樣講,知識是學生發(fā)現,不是老師代替包辦的更好呢?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主動的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
2.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要想真正在數學教學中實現素質教育,作為教師必須轉變思想,更新傳統的教育觀念。在現代教育的活動中,教師的角色要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從根本上改變"教師占據主導地位"的局面,教師要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要平等的交流和恰到好處的點撥。在教師備課時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設計好活動方案,課上為學生提供活動時間和空間,組織好學生的討論與交流、重視學生的想法、并適時給以必要的啟發(fā)和引導。要擺脫過去傳統的"填鴨式"課堂教學,學生是在教師的框框下思考回答,是一種思維不能積極單一的被動式學習,是師生之間單向的信息交流,嚴重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相反,現在的新課程要求:課堂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材之間進行開放式的信息交流,學生在這樣的方式下學習,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在教學中,既要研究改進教學方法,更要研究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要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向學生展現學習過程,顯示學習方法的"透明度",使學生在探求新知識的同時,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
3.挖掘生活素材,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意識
所謂數學意識,是指能用數學的觀念和態(tài)度去觀察、解釋和表示事物的數量、空間形式和數據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識和良好數感。新修訂的《小學數學教學大綱》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學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在教學中把教材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把教學情境生活化。首先,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資源,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善于挖掘生活資源,采擷生活數學實例,通過數學活動,深切體會到原來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身邊就有數學,使學生增強數學學習興趣。其次,結合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意識。作為數學教師,我們要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養(yǎng)成主動地從數量上觀察、分析客觀事物的習慣,認識到數學符號、公式、圖表是表示、交流和傳遞信息的工具,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使學生善于將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數學的魅力。
4.在游戲活動中,輕松自如的學習
游戲、玩樂,是兒童的天性。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適當的游戲活動,既有助于學生體力、智力、交際能力的發(fā)展,又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些實踐也證明,科學的采用游戲教學將大有裨益,我就經常在教學中采用做游戲這一教學手段,且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我在教學《數字5的讀寫》時,授課前,設計"搶凳子"這一游戲來導入所學知識:5名學生圍著4張椅子繞圈,其他學生們唱歌,歌聲停下來后,學生們奮力搶屬于自己的座位,看誰的反應快。通過這個游戲,學生們直觀的建立了數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 ",既復習了上節(jié)課有關"4"的知識,又引發(fā)了學生們學習新課的興趣,一舉數得。
5.構建新的評價體系
改進小學數學教學評價,構建小學數學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是實施小學數學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長期以來,小學數學教學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衡量教育質量的優(yōu)劣僅看分數的高低,統考、升學還嚴重束縛著廣大教師進行素質教育的手腳,制約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所以要真正落實小學數學素質教育,必須改進教學評價,樹立全面質量觀。因此,要建立全面的合理的小學數學整體素質的綜合評價體系,即變單一知識考試為知識、能力、心理素質的全面考查;變單一的筆試考查形式為多種考查形式(筆試、口試、面試、操作、解決實際問題等)相結合的綜合性考查;變用分數排名次相對評價為教學目標達成度的水平評價,從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課堂反應、作業(yè)狀況等方面入手,強化日常評價,評估學生日常學習活動的效果,再結合考試成績作出綜合評價,實現學生數學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總之,教育不僅僅是一種給予,而更多的是一種喚醒,恰如生命中的陽光與空氣,要為種子的萌芽綻放提供良好的條件,從而更好的凸現生命質量的教育本義。所以,我們的課堂所追求的境界應該是:在教學中,教師只有學會放手,學生才能學會走路,教師只有相信學生,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既給學生以睿智和靈感,又啟發(fā)學生對美和愛的渴望,即為學生開啟一扇智慧之門,又為學生點燃一盞理想之燈,讓學生獲得生命與創(chuàng)造的能量,成為高尚的健全的有發(fā)展?jié)撡|的綜合型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