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敏
【摘要】回顧1例兒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及其少見的面神經炎并發(fā)癥,復習相關文獻,為臨床診治本病和不明原因的面癱擴展思路,積累經驗。
【關鍵詞】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面神經炎;并發(fā)癥
【中圖分類號】R47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2-0-02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M)是有EB病毒(EBV)導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兒童和青少年,臨床上以發(fā)熱、咽喉痛、肝脾和淋巴結腫大、外周血中淋巴細胞增多并出現單核樣異型淋巴細胞等為其特征[1]。本人在臨床工作中遇多例IM,合并面神經炎者僅1例,目前國內報道亦不多,現報告如下:
患兒女,15個月,因“發(fā)熱2天,伴口角歪斜20小時”入院。查體:T38.4℃,神清,精神軟,雙眼瞼浮腫,瞼裂等大,口角向左側歪斜,右側鼻唇溝變淺,雙眼瞼可閉合,額紋情況不詳,哭鬧查體欠合作,頸部可觸及腫大淋巴結,直徑約1.0cm*1.0cm,質軟,無觸痛,活動度可,邊界清,咽充血,扁桃體II°腫大,見膿性分泌物,肝肋下1cm,脾未觸及,化驗檢查:血常規(guī):WBC13.61*109/l,N%32.2%,L%32.2%,異常淋巴細胞4%。ESR31mm/h,ALT88U/L,AST104U/L,EBV-IgM(+),頭顱CT未見明顯異常。入院后予阿昔洛韋針0.045g ivgtt bid、維生素B12口服、強的松口服、保肝及針灸(印堂、顴髎、迎香、下關、地倉、夾車)治療1周后患兒好轉出院。出院情況:無發(fā)熱,無嘔吐腹瀉,無皮疹,查體雙眼瞼浮腫消退,瞼裂等大,口角歪斜及鼻唇溝變淺情況較前好轉,頸部未觸及淋巴結,扁桃體I°腫大,無膿性分泌物,肝脾未觸及,復查相關檢查提示:血常規(guī):WBC11.26*109/l,N%24.8%,L%59.3%,異常淋巴細胞3%,ALT29U/L,AST29U/L,出院診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右側面神經炎。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由EBV感染引起的,EBV首先侵犯口咽部上皮細胞,而后侵犯B淋巴細胞,在淋巴組織豐富的組織和臟器中增殖,最終引起T淋巴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故在外周血中可檢測出異常的淋巴細胞。本病多屬自限性,但易合并肝功能損害、肺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2],其中以肝功能異常表現者最多見,但程度較輕,恢復快,本例患兒亦表現如此。
除常見并發(fā)癥外,尚有報道[3]EBV感染引起病毒性腦炎、腦膜腦炎、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小腦炎、多發(fā)性周圍神經病、神經根炎、Reye綜合征等神經系統疾病。不多見的是本患兒并發(fā)了面神經炎,目前面神經炎的發(fā)病機制尚不甚明確,多認為[4]與病毒感染有關,如帶狀皰疹病毒、麻疹病毒等,本病例為臨床工作開闊了思路,面神經麻痹也可由EB病毒感染引起,并且要盡早治療。同時針灸對本病的治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在兒科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沈曉明,王衛(wèi)平.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96.
沙林林.兒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及其并發(fā)癥的臨床特征[J].Guangxi Medical Journal,2006,28(11):1790
張建軍,趙宏偉,王麗穎等.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神經系統并發(fā)癥40例臨床觀察[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10,24(5):115
李巖.小兒面神經炎50例臨床分析[J].ACTA ACADEMIAE MEDICINE SUZHOU,199919(6):67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