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姍
【摘 要】關于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國內外的民法理論都存在著很大爭議。本文通過對人體冷凍胚胎法律屬性不同學說的梳理,結合司法實踐案例對不同學說予以評析,基于冷凍胚胎的特殊屬性和法律地位,將冷凍胚胎法律歸屬界定為人格倫理物。
【關鍵詞】冷凍胚胎;法律屬性;人格倫理物;法定化
一、冷凍胚胎概述
冷凍胚胎是指運用胚胎移植技術,在一定的醫(yī)學條件下,將通過試管培育技術得到的胚胎,存置于零下196℃的液氮環(huán)境中,得到長時間保存。冷凍胚胎技術存在的意義在于:若人工輔助生殖手術失敗,可將剩余胚胎再次植入母體,不但能夠避免再次注射促排藥物損傷人體,而且節(jié)省部分手術費用。
在法律、醫(yī)學、倫理等等很多的領域上,都有與冷凍胚胎相關的問題。我國關于冷凍胚胎的法律規(guī)制和界定還比較模糊,雖然相關立法并非空白,但均注重對輔助生殖中出現(xiàn)的權利和義務的規(guī)制,而沒有對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加以規(guī)定,造成了司法實踐上對于冷凍胚胎處置監(jiān)管以及繼承等方面的難題。要想從法律層面解決相關問題,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法律理論上對其屬性進行界定。
二、冷凍胚胎法律屬性學說探析
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如何界定,理論界尚無統(tǒng)一的觀點,但綜觀國內外學術界,主要有主體說、客體說和折中說三種觀點。
(一)主體說
主體說認為,人的生命始于受精之時,受精胚胎具有發(fā)展成人的潛在可能,應視作法律上的“人”,具有生命權,認為脫離人體器官和組織是“限定的人”的范疇,主張為了保護人的完整性,在一定條件下,活體脫落的器官仍視為人的身體,應該具有法律上的人格,享有一般自然人的民事主體地位。在此種定義之下,胚胎不能夠被隨意處理,必須盡到道德上的注意義務,做到對生命的基本的尊重,并反對以胚胎為研究對象的科學活動。主體說反對將受精胚胎作為“物”來對待,認為民法上的“物”的使用價值具有消費性,而胚胎顯然不能用于消費,也不具有民法中“物”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使用價值,堅持“主體說”的學者無疑給了冷凍胚胎最大程度的保護。
(二)客體說
客體說認為冷凍胚胎等脫離人體的器官和組織的法律屬性為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屬于精子提供者和卵子提供者共同擁有的財產,具有物的屬性,其所有者對冷凍胚胎擁有完全的所有權。盡管人體冷凍胚胎具有血緣上的天然優(yōu)勢以區(qū)別與一般物,存在孕育成人的可能,但是這種血緣的天然優(yōu)勢與成為新生命的可能性仍不足以讓其成為權利義務的承擔者。冷凍胚胎在性質上不過是試管或者子宮中尚未成型的細胞組織,不具備作為“人”的說服力。堅持該學說的學者認為人工冷凍胚胎從形成之初就獨立于人體之外,是客觀存在的物體,將其歸屬于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能更好地對其進行管理和保護。
(三)中間說
主張該學說的學者認為,冷凍胚胎既不屬于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也不屬于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而是介于二者之間的中間體?;诶鋬雠咛サ奶厥庑约措m
具有發(fā)展為人的潛力卻尚處于胚胎階段,在對其保護時,應將其法律地位置于民事權利客體之上且民事權利主體之下。認為應將冷凍胚胎排除在人與物的范疇之外,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人格權與物權之間的中間權利屬性來規(guī)范人工冷凍胚胎。而且部分學者根據(jù)我國衛(wèi)生部頒布實施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為《辦法》)第3條,從立法目的解釋,認為從立法者反對冷凍胚胎作為買賣的對象來看,可推斷出其否定冷凍胚胎作為物的觀點,認為從我國國情出發(fā),應將體外胚胎定位為特殊的中間體,以尊重胚胎中所包含的生命潛能為前提和基礎,然后在此基礎上構建相關制度。
(四)結合國內冷凍胚胎案例評析三種學說
通過對以上三種學說的梳理以及域外關于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界定搜索,筆者將結合我國冷凍胚胎第一案①,分析依據(jù)相關學說在司法實踐中的可能發(fā)生具體裁判結果,從而對三種學說利弊予以分析思考。
首先,依據(jù)主體說,則法院將四枚胚胎界定為人,享有民事主體地位,故而不可以隨意被處理,法律需要給予最大保護,以做到對生命的基本尊重,那么意味著在此案中,法院應該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四枚被界定為人胚胎不存在處置和繼承等問題,而且這一判決使得作為第三人的醫(yī)院同樣沒有處置和監(jiān)管胚胎的權利,那么胚胎最后應該何去何送?因此,這一判決是欠缺邏輯性的。筆者認為,冷凍胚胎的主體說雖然有利于保護冷凍胚胎的潛在性生命,但是不管從醫(yī)學層面還是從法律層面上,把冷凍胚胎法律屬性界定為民法關系上的法律主體人是不恰當?shù)?。從現(xiàn)實角度上講,賦予人工冷凍胚胎民事法律主體的地位既限制了對于備用胚胎的處置方式,又使得某些必要的科學研究難以開展。因此過度夸大了其人格屬性有諸多缺陷不容忽視,不能將取得民事權利能力的法律理念無限擴大到冷凍胚胎的問題之上。
其次,依據(jù)客體說,將四枚胚胎單純界定為物,那么它從形成之初就應當被看作是其權利主體的共有財產,但法律尚未對這類財產的分割作出規(guī)定,若因客觀原因對其發(fā)生分割爭議時,是按共同共有處置還是按份共有財產處置,我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也都尚未對這些問題給出合理答案,若僅按僅單純將其劃分為物處理而不加以區(qū)分,則直接忽略了冷凍胚胎隱含生物活性,在恰當?shù)臅r機即能發(fā)育成人的特殊之處。而且,將胚胎定性為財產,暗含著允許其轉讓的訴求,這會導致人類生命組織商品化。因此按照客觀說,法院對此案無法做出客觀公正裁判。
最后,依據(jù)中間說,既不支持將冷凍胚胎物化,又不支持將其絕對人格化,那么法院在裁判中可能會判決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即本案中二審裁判結果,傾向于中間說,最后判定四枚胚胎由雙方共同共有,其實質卻暫時只是解決了處置問題,未解決是否能被繼承等由于法律屬性不明確牽涉出來的各種問題,筆者認為,中間說作為學說是邏輯成立且合理,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主體說和客體說的片面性和絕對化,對立法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而但在司法適用中,恰恰由于其中立性與審判的明確性要求不符,以致于在選擇中間說裁判后,再遭遇下一個法律空白,削足適履。民法認為,市民社會的基本物質構成從來就是兩分法,即人和物的兩種基本類型,據(jù)此構成市民社會的主體和客體,非此即彼,不存在第三種類型。中間說認為冷凍胚胎是處于人和物的第三種狀態(tài),力求通過在這種二元結構中構建一個新的理論概念,來解決人工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問題,這將會顛覆我國民法理論體系的框架,且在實踐中缺乏尚可操作性。因此,筆者對這一學說不予認同。
通過對冷凍胚胎法律屬性三種學說梳理以及結合司法實踐中對三種學說的評析和思考,在綜合考量各自的合理性與不足之處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應在客觀說的基礎上,對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進行重新界定更為妥當。
三、冷凍胚胎法律屬性之界定-人格倫理物
冷凍胚胎首先應界定為法律上的物,冷凍胚胎符合作為物,客觀存在于人身體之外具有可支配性的特征,與醫(yī)療機構簽訂合同實施這項技術的不孕夫婦是這些冷凍胚胎的權利主體,他們有權委托醫(yī)療機構是否培育這些胚胎,并且在冷凍巧胎的后續(xù)保存過程中有權根據(jù)自己的意志對它們做出是否移植、銷毀或贈送他人的決定,并且這種支配性的權利是完全排他的,不受任何人的干預和影響。另外冷凍胚胎具有物的效用性的價值,無論從其產生原因實現(xiàn)生育能力,和實踐中進行科研與實驗,促進醫(yī)療技術發(fā)展,都體現(xiàn)出了其效用性。
與普通物相較而言,冷凍胚胎又具有不同于一般物的獨特屬性,科學界一直認為它不是人,不是權利主體,但它們是潛在的生命,所以應當比其他人體組織得到更多的尊重,這是它在法律屬性上產生爭議的主要原因。冷凍胚胎具有生命力,是存活的個體,具有發(fā)展為生命的潛能,它承載著人們傳宗接代的倫理需要。為了尊重冷凍胚胎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又不改變將其放在物的框架內進行規(guī)范的前提,我們可借鑒楊立新教授民法上劃分物的方法②,將冷凍胚胎與一般的物區(qū)別開來,將其認定為具有最高物格的生命倫理物,即相較于一般物,它在可能具有生命性的基礎上還受到情理、價值和道德等尺度的影響。其次,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在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shù)南嚓P司法解釋中提出了“特定紀念物品”,強調人格與財產的融合,具有人格與財產的雙重利益,冷凍胚胎由于具有物權客體和人格權客體的雙重屬性,也應界定為此類特定物,其目的是為了體現(xiàn)其特殊性,在法律上對其予以更為特殊的保護,防止其中包含的潛在人格受到損害。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應將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界定為具有人格利益的“生命倫理物”—人格倫理物,使其歸屬到一種特殊物的范疇中,這里的“人格”是一個修飾概念, 強調的仍舊是冷凍胚胎作為物的屬性。但這里的人格屬性與我們民法中常見的人格財產還有所不同, 民法中的人格財產常常指那些對權利主體具有極大的紀念價值或精神寄托意義的物,比如結婚戒指、己逝親人的紀念照等,它強調的是由紀念意義所引申出來的人格象征,這里所指的人格物強調的更多是潛藏其中的人格屬性,不僅體現(xiàn)著冷凍胚胎能發(fā)展為生命的生物價值還體現(xiàn)了它對于不孕夫婦的愿望寄托的精神意義,這樣不僅能對其所蘊含的潛在人格屬性給予最大程度的保護,還能在不改變我國現(xiàn)有的民事法律關系的基本框架的前提下為其找到法律保護的依托,在維護家庭倫理情感的同時也兼顧我國法律體制的完整性,達到法理與情理的統(tǒng)一的目的。
隨著社會科技的發(fā)展,愿意接受新型生命技術的主體越來越多,冷凍胚胎引發(fā)的問題將會不斷出現(xiàn),關于冷凍胚胎的相關爭議及相關醫(yī)療機構和學術研究工作者必將遭到更多的倫理挑戰(zhàn),而我國目前的法律針對冷凍胚胎的問題相關規(guī)定仍是鳳毛麟角,對其進行相關立法勢在必行。因此,對其法律屬性進行界定是處理冷凍胚胎相關爭議的前提與基礎。首先對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進行界定,才能使相關問題的解決在一個明確的規(guī)范下進行。學界的討論一方面有助于促進這類問題研究的深刻化,另一方面也為我國的相關立法工作提供了充足的理論支撐。因此,我們不能單純將胚胎作為權利雙方的財產或身體的一部分,應將其界定為具有人格屬性的生命倫理物。這一特殊屬性理應享有更多的法益,在法律制度下得到充分合理的保障。
注釋:
①江蘇宜興的沈杰與劉曦2010 年登記結婚,但婚后一直未能生育。2012年8月兩人在南京某醫(yī)院進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手術,術中冷凍 4 枚受精胚胎。而后與醫(yī)院簽訂四份同意書,表示愿意按照協(xié)議約定來處理術后冷凍胚胎。但后來兩人于 2013年3月不幸身亡,雙方父母針對冷凍胚胎的歸屬問題發(fā)生爭議而對簿公堂,從而成為中國首例冷凍胚胎繼承糾紛案而引起人們廣泛關注。
②楊立新.民法物格制度研充[M].法律出版社,2008.楊立新教授依據(jù)民章主體對該物的支配力的不同而將物分為倫理物、特殊物和普通物三不個不同類型。
【參考文獻】
[1]李昊.冷凍胚胎的法律性質及處置模式—以美國法為中心[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5,5.
[2]邵研.論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及其處理原則-從宜興冷凍胚胎案說起[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2.
[3]梁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00.
[4]徐國棟.體外受精胚胎的法律地位研究[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5,5.
[5]李燕.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及權利行使規(guī)則研究[J].人民司法,2014,13.
[6]劉珂.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及相關問題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7,8.
[7]冷傳莉.論民法中的人格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9.
[8]楊立新.人的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及繼承問題[J].人民司法,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