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采”是在語言通順的基礎上提出的更高一層的語言標準?;蚴窃~語生動,或是句式靈活,或是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或是文句富有表現力,這些都是“有文采”的表現。有文采的作文一般要做到遣詞造句準確;議論、說理簡明,記敘、描寫生動;文句不僅可以準確地說明事理,展示情景,表現思想,表達情感,而且能給作文增色添彩,彰顯語言的魅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仔細推敲,講究煉字
考生寫作的時候要字斟句酌,尤其是動詞、形容詞、疊詞等,要運用得準確,巧妙,耐人尋味??忌朴谶x用最能反映事物本質的詞語,做到用詞精當,富于變化。選用準確、精當的詞語,一靠平時積累——如果有意識地多存儲些詞語,作文時就容易做到用詞生動;二靠推敲錘煉——對意義相近的若干詞語的用法進行比較,仔細斟酌,反復推敲。在具體寫作中,考生應注意以下幾點:
1.繪形,追求畫面美。用形容詞突出事物的外形特點,一是使用胖、瘦、高、矮、澀、滑、粗、細、扁、平等形容詞;二是使用萋萋、淡淡、溶溶、薄薄、裊裊、青青、蓊蓊、郁郁等疊詞。
2.繪色,追求色彩美。在寫人敘事時,要注意事物的色彩,使語句具有色彩美。一是使用紅黃綠藍等原色詞;二是使用銀白、金黃、海藍、桃紅、草綠等富有色彩感的詞。
3.繪態(tài),追求動態(tài)美??忌趯憯⑹滦缘淖魑臅r,要盡量避免使用概述性的抽象文句,而要多用描述性的語句,如此,方能更生動地展示人與事物的狀態(tài)。
4.繪聲,追求聲韻美。一是用象聲詞繪聲,如“淙淙”“咚咚”“嘩嘩”等;二是用比喻等修辭手法繪聲,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等。綜合運用這兩種方法,可使描寫兼有聲音與動感、畫面感。
二、運用修辭,增強效果
修辭手法有很多,如比喻、擬人、排比、對偶、反問等。修辭手法運用得好,特別是比喻運用得好,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生動,化腐朽為神奇,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形象性。如“革命的高潮馬上就要到來了”一語,未用修辭,簡潔明了,但缺少文采,索然寡味,沒有感染力。毛澤東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把同樣的意思表達成這樣:“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庇谜Z生動、形象、貼切,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無法抑制的激動、喜悅之情,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三、調整語句,靈活多變
根據抒發(fā)感情、體現思想或表達內容的不同需要,有變化地使用不同句式,變換節(jié)奏,可以使語言抑揚有致。具體而言,語句首先要率真而不做作,根據情感抒發(fā)的需要,該長則長,該短則短;需對偶時對偶,需排比時排比。其次是有變化而不呆板,在文氣的驅遣下,如行云流水,自然生成。最后是豐富而不單一,綜合使用各種句式,能使作文搖曳多姿,讀來郎朗上口。總而言之,當表達進入自由的王國時,考生也就不必再單純地追求句式的變化,而能夠自由自在地隨文而變,由情而生。相對于議論文的重在說理,記敘文和散文則重在抒情。記敘文和散文中用好疑問句和感嘆句,能使心理描寫更加細膩,感情抒發(fā)更為強烈。
四、引用、化用,增加蘊涵
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作文能否具有深厚的底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考生對民族文化借鑒、吸收的多少。作文時,考生若能合理借用名言警句,會使作文富有文學味。借用名句一般采用的是直接引用的方法,且大多引用在首尾以揭示或深化主旨。當然也有其他情況,如對名句加以改造,使之更好地為自己的作文服務,力求風趣、活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