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上軍
說實話,現(xiàn)在看電視的時間已經很少了,董卿主持的《朗讀者》節(jié)目,卻讓人看得津津有味,還有《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等文化類節(jié)目,也很想多看看,苦于時間不夠。據(jù)說這些節(jié)目收視率還都頗高,甚至冒出一些記憶高手、朗誦達人。這些節(jié)目融趣味性和知識性于一體,通過現(xiàn)代方式傳播傳統(tǒng)文化,把故事、意境、情懷展示給觀眾。以《朗讀者》為例,讓大家同時傾聽到不同層次人們的心靈表白,而這何嘗不是文學熱回歸的一種社會體征?
經歷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文學熱的人們都記得,在文化生活不豐富、閱讀對象缺少選擇的時代,“文學青年”曾經是一種文明和才華的標志。
蕓蕓眾生,很多人的追求都是有功利性的,這也難免,因為大家需要生存、生活、發(fā)展。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隨著人們對財富的渴求,屬于陽春白雪且很少有人能以此為生的文學,逐漸被人們冷落。
但總有那么一部分人心有不甘,這部分人愛好文學與生俱來,他們不愿意看到這一行地位降低,他們把文學視作心中的女神,一直追求著。
隨著人們財富積累到一定階段,隨著國家樹立起適應時代需求的文學、文化新風向標,隨著文學也可以創(chuàng)造巨額財富時代的到來,文學終于在冷寂二十年后,回歸它應有的熱度、地位。一度被人冷淡的詩歌,如今也重新點燃在我們的眼前。乃至,我們祖宗的一些文學老家底,開始被人拿出來重溫、追捧,這是國家之幸、民族之幸。
如今,有些人追求文學,或許仍有諸多個人功利、物質功利,但我相信,今天的文學熱度,更多來自于它能陶冶人的情懷、涵養(yǎng)完美人性,能豐富人類思想的容量,提升時代精神的質量,這些,足夠使它生生不息,薪火永傳。
(選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7年5月18日,有刪節(jié))
賞析
文學是人的精神食糧,是不可取代的生命存在。雖然文學曾走入低谷,甚至被認為是陽春白雪,但它的價值不可磨滅。隨著一些文化電視節(jié)目逐漸火熱,文學正日漸復出,并秉著傳承與陶冶的責任,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文中,作者從當下熱點節(jié)目寫起,剖析了文學由盛到衰、再到興起的過程。其實,文學升溫并非偶然,這恰是人們精神追求的反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