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劉錫誠的治學精神、學術思想及其學術史意義

      2018-01-17 01:51:22秦佩
      南方文壇 2018年6期
      關鍵詞:民間文藝民間文學文壇

      劉錫誠先生是中國民間文學研究領域的大家,也是中國原始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先行者,還是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文化學者。在學界,不但他的治學成就和貢獻常受人稱譽,而且他的治學精神和高尚品德也常常為人津津樂道。

      劉先生曾在不同場合、文章里說過這樣的話:“我常以在田地里耕耘的農民自況,不管天氣多么熱,不管日頭多么毒,在沒有干到地頭之前,總是彎著腰揮汗如雨地勞作,直到地頭,才肯直起腰來,這時孤獨的心緒一掃而光,頓時從心底里迸發(fā)出來的是一種勝利者的豪情。我的一生就像是一個永遠在勞作中的農民,靠毅力、靠勤奮支持著我的理想,靠汗水澆灌著我的土地?!雹倏梢哉f,“農民”式的治學精神貫穿其一生,翻閱他那二十余本專著、文集、散文和翻譯,一百多本主編和選編的叢書,一千五百余篇文章,便可深深地感受到先生用力之勤,甚至他的新浪博客、民俗學博客和微信朋友圈至今也在持續(xù)更新中。這里面既有大部頭的皇皇巨著,如百萬字《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九十萬字《中國原始藝術》,也有見解獨到的文學評論、扎實詳細的文學史料鉤沉,還有篇幅短小、情感真摯的散文隨筆。大到一部學術史的寫作,小到與文壇友人往來的一封書信,每一點思考、每一段過往,他都真實地記錄下來,就像農民收獲時珍惜每一粒糧食一樣,學術土壤里的“收成”,他一點都不肯浪費,真可謂是顆粒歸倉?!稗r民”般勤懇執(zhí)著的本色,是其治學的第一特點。

      其治學的又一特點是:“邊緣人”的心境。冷眼看世界,熱血訴衷腸,他忠實地記錄著親身經歷的種種文壇往事:1966年《紀要》涉及問題及對“十七年文學”的評價、“傷痕文學”始末、《“歌德”與“缺德”》風波、《電影工作簡報》事件、“文藝為政治服務”口號的終結、《苦戀》事件、“現代派”風波……談論起20世紀后半期風云激蕩的文壇時,他從不上綱上線,而是以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實錄論爭中的人與事,糾正了許多固有的印象和觀念。他以“邊緣人”自況,為自己記錄文壇事件與掌故、增補文學史料的文集,命名為《在文壇邊緣上》。他說:“真正的文人多自謙,戒浮躁,胸懷平常之心,甘為邊緣人。粗茶淡飯,布衣裘褐,倒可以冷眼洞察社會,靜觀人生百態(tài),寫出多少能夠傳世的作品來。”②保持謙遜、“邊緣”的心態(tài),不讓權力中心的種種“誘惑”代替自己的獨立思考,方可寫出“多少傳世的作品”??扇绻麤]有自始至終對文壇的一腔熱血,如何能把那些讓人歡欣、讓人傷痛的歷史細細密密地記錄下來!事實上,“邊緣”人未曾邊緣,說他未曾離開文壇實不為繆。

      其治學特點三:知識分子的風骨和擔當。這體現在他無論致力于哪個領域,都會盡心盡責,正直坦蕩,俯仰無愧。在《人民文學》《文藝報》擔任編輯和評論家期間,他不斷發(fā)現并推出新人新作,甘心“為人作嫁”,如作家張弦、何士光、陳國凱等都曾直接得到過他的推薦和幫助,并因其評論而譽滿文壇。在主政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期間,他實際參與主持了“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制定各類文件、成立工作機構、部署編纂步驟、培訓各地干部等都由他牽頭,“集成”編纂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他的工作思路和理念?!凹伞笔切轮袊闪⒁詠淼谝淮稳珖?guī)模的、包括五十六個民族在內的民間文學普查,成果總字數逾四十億。正是他這種“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擔當和氣魄,保證了這項宏偉的國家文化工程順利開展?!霸谄湮恢\其政,任其職盡其責”,可謂是劉錫誠的真實寫照。當不再擔任領導職務時,他又無怨無悔地退居斗室,著書立說。他治學兼收并蓄,無門派禁錮,處處體現了一個真正知識分子的氣度和格局。他說:“一般說來,農民是務實的,卻又是保守的,而我卻因所受教育和從事過多種專業(yè)的關系,其思維和心態(tài)逐漸趨于開放和寬容,學術淵源、知識結構和研究方法也相對多元,并貫穿在我的整個文藝和學術研究之中?!雹垡舱蛉绱?,文學理論家陳遼在《劉錫誠:三十五年四“轉身”》一文中評價劉錫誠治學的四個階段,說“他在文壇揚名以后,卻在三十五年間完成了四次‘轉身,在四個不同領域內都作出了可圈可點、不同凡響的業(yè)績”④!

      正是有了這樣的治學精神,劉錫誠在眾多不同領域都作出了重要貢獻,為今天的學界積累了寶貴的財富。但他卻說“概括說來,在學術上,我是個兩棲或多棲人物。有兩個頭銜值得自豪或驕傲:文學評論家和民間文學研究者”⑤。受篇幅所限,本文就以這兩個最為先生自豪的領域為中心,探討他的治學精神、學術思想和學術史意義。

      文學評論與文學史的建構

      劉錫誠在這一領域取得的成就,得益于1977年至1983年間在《人民文學》和《文藝報》的編輯工作,他與當時文壇的一批領軍人物和中堅力量保持著密切聯系,甚至一些剛剛嶄露頭角的作家也在他的關注視線內,許多人因他的評論而被文壇熟知。這一時期,他以敏銳的眼光和高超的鑒賞能力,挖掘并推出了一批真正有價值的作家、作品。

      (一)文學批評的思想:求深、求真、求新

      劉錫誠的文學批評思想與實踐深受19世紀俄國三大批評家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洛留波夫的影響,劉錫誠認為他們把社會歷史批評、哲學批評和美學批評熔為一爐的做法對文學批評具有普適意義。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批評理念:“求深、求真、求新?!彼奈膶W批評思想和文學評論文章集中收錄于《小說創(chuàng)作漫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和《小說與現實》(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20世紀90年代以來陸續(xù)發(fā)表的八十余篇評論文章多收錄于《作家的愛與知》(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河邊文譚》(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收入《學者評論家近作文叢》)等。此外,他還與馮牧、閻綱共同主編《中國當代文學評論叢書》二十種(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收錄荒煤、王元化、李希凡、王春元、陳遼、張炯等人的評論選集,這幾乎包羅了當時活躍于文壇的老一輩和中青一代的知名評論家,集中反映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學評論的風貌。

      1985年10月,應《批評家》雜志約請,劉錫誠在《文學評論與我——我的自述》一文中,回顧了他走上文學評論道路的經歷,總結評論經驗,闡發(fā)批評理念。此時的他已經發(fā)表了六七十萬字的評論文章,這篇帶有理論總結性質的論文也成為反映其文學批評思想的重要標志。他指出:“他們(三大批評家)的批判現實主義理論,特別是要求文學面對現實,批評社會,解剖人生等重要原則,至今也還有其積極的意義?!雹捱M而,他提出了自己的文學批評理念:求深、求真、求新。其一,“所謂深,就是指文章的見解要深刻,而不是浮光掠影、花花哨哨”⑦。強調的是文學反映社會生活,文學評論也要首先著眼于此,要分析作家如何把生活真實變?yōu)樗囆g真實、如何創(chuàng)造藝術形象,并能夠對其在文學發(fā)展史上的地位和價值作出判斷。他指出,文學評論的深刻性還不止于這樣橫向、縱向的雙重考察,若要有所建樹,還需要超越具體的作家、作品,上升到更高層面的理性思考,對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藝理論中某些迫切的問題,給出理論見解,挖掘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學規(guī)律。其二,“所謂新,就是擺脫陳套,力求提出新的思想、新的見解,運用新的形式、新的方法”⑧。他強調要遵循文學規(guī)律,要從實際出發(fā)回答現實提出的問題,要密切關注文學界的動向并肯于思考,這樣才能捕捉到新思想、新觀點。其三,“所謂真,在文學評論來講,就是講真話,有好說好,有壞說壞,不趨時,不回避”⑨。強調的是評論家要實事求是地發(fā)表真知灼見,要有從真理和事業(yè)出發(fā)去看問題的勇氣。

      近年來,隨著文藝工作座談會的召開,文藝界通過組建“中國文藝批評基地”、成立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創(chuàng)刊《中國文藝評論》雜志、開通中國文藝評論網站等一系列工作,指摘文藝批評中受資本、人情、市場等影響而蔓延出的種種鄙俗之氣,剖析批評生態(tài)亂象叢生的原因,在文藝界掀起了“重塑批評精神”的浪潮。事實上,如果對劉錫誠的文藝批評思想稍加留心,就不難發(fā)現這些問題和解決路徑早在20世紀80年代劉錫誠就提出過。他說,評論家不能把自己變成木耳一樣的寄生者,也不能做看到一點問題就向作家進攻的打手,不能看著作家的臉色寫評論而變成啦啦隊,不能怕得罪人以至于“小貓屁股摸不得”,要有“剜爛蘋果”的勇氣……多么鮮活生動卻又一針見血!他反復強調評論家遵循求深、求真、求新的原則,他說:“評論家就不同了,他們之中有的人寧愿犧牲真理和名譽而換取實惠,換得在文藝界安身立命的權利。深與不深,新與不新,充其量是個水平問題、造詣問題,而真與不真則涉及評論家的品格問題了?!雹膺@樣的話,今天讀來,依舊振聾發(fā)聵。

      正是秉承著這樣的理念和原則,劉錫誠寫了大量的評論文章,對已經知名的作家不虛夸、不獻媚,對尚未成名的新人不貶低、不打擊,反而急切地發(fā)掘有潛力的作家,著文評論,提攜推出。他的筆下,既有對周揚、馮牧、汪曾祺、荒煤、沙汀、趙樹理等作家的作品深入分析,也有對周梅森、何士光、鮑十、范穩(wěn)等新作的評論贊賞。此外,他還始終堅持革命現實主義,對蔣子龍的小說《喬廠長上任記》的評論《喬光樸是一個典型》11就是代表。

      更為可貴的是,劉錫誠在用上述標準與原則要求和評價作家、作品的同時,他自己也在孜孜不倦地踐行著這些文學主張,開展創(chuàng)作實踐。已出版的文集有《走出四合院》(群眾出版社1996年版,收入謝永旺、何鎮(zhèn)邦主編《當代名家隨筆叢書》)、《追尋生命遺韻——我眼中的文化史跡》(武漢出版社2003年版)、《黃昏的眷戀》(長春出版社2012年版,收入閻純德主編《大家書系·名家隨筆經典》)、《芳草萋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等。他用散文隨筆的方式記錄生活,反映現實。這些作品中處處流露著作者的真情實感,也透露了他的人生歷程。他的童年歷經苦難、青年奮起讀書、中年幾經風雨而愈發(fā)堅韌樂觀,老年時便安然地看待一切,這種經歷深深地影響著他和他的學問。劉錫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治學精神,恐怕這些作品已經給出了答案。

      (二)史料輯佚:重視文獻史料,還原歷史現場和文學生態(tài)場景

      劉錫誠對文獻史料的重視,源自不滿足于中國當代文學史大多沒有脫出西方文學史以“作家作品”為中心的撰寫模式。許多文學史中對一部作品或一種文學潮流的歷史發(fā)展與流變往往重視不夠,這會導致對文學史整體認識的碎片化與割裂化。他指出:“被文學史家稱為‘新時期的這段時間,對于中國文壇來說,是一個除舊布新的轉折時期,作家、批評家們在陣痛和反思中逐步擺脫束縛著自己的舊思維、舊框框,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現實生活的急劇變革,催生出一批又一批新的作家,激發(fā)著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新情懷,新的優(yōu)秀作品迭出?!?2因此,他希望以參與和親歷者的身份,通過文學史料的增補輯佚,提供“一些文壇的真實情況”,他說“筆者對文學發(fā)展史上的人物和思潮必然有自己的立場和褒貶,但絕對敢保證書中記述的人物和事件完全是忠于歷史真實的”13??梢姡麑τ谑妨系膽B(tài)度依然是“求真”。

      劉錫誠的電腦里有一個專門的文件夾,名曰“往來書簡”,他和文壇作家、編輯們曾經的往來信件,當年的工作日記和文書原件,都被掃描到這里。他說“當年的文書是最可靠也最可貴的,是寫刊物史和文學史的珍貴史料”。與其說這是作為編輯的一種職業(yè)習慣和素養(yǎng),倒不如說是文學理論家的史料意識和學術自覺。文人之間的書信和日記,因具有私人性質,對待某些事情的看法,往往比文學史更具有細節(jié)性和真實性。這種史料的輯佚發(fā)表,有助于后人考索事件過程,探究所涉及人物的心理活動和看法觀念,因而能夠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現場和文學生態(tài)場景,具有重要的文學史料價值。

      長期以來,劉錫誠在《文藝報》《南方文壇》《今晚報》《解放日報》《中國文藝評論》等刊物上,發(fā)表了一系列可稱為“作家書簡中的文壇故事”的回憶文章,展現文學史上鮮活的人與事。比如1997年發(fā)表《認識汪曾祺》一文,說汪曾祺曾對自己在中國文壇的“位置”給出定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我大概算得上是個文體家?!?4他認為汪曾祺之所以如此說,是源于其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對小說文體的創(chuàng)新和對筆記體小說的嘗試與推動。尤為珍貴的是,文章附錄了80年代,二人關于汪曾祺小說創(chuàng)作和美學評價的三篇往來書簡,劉錫誠說:“這三封書信,雖然說的是一篇稿子的事,內容卻涉及他的世界觀和文藝觀,因此,對于研究他的創(chuàng)作及其思想,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15劉錫誠此類文章更多地集中出版在《在文壇邊緣上——編輯手記》(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在文壇邊緣上》(增訂本,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文壇舊事》(武漢出版社2005年版)等文集中。此外,他還主編了《為您驕傲——憶江曉天》(合編,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破冰之旅:新時期文學親歷紀事》(合編,十月文藝出版社即出)等,對于研究當代文學尤其是新時期文學具有重要意義。

      《在文壇邊緣上》初版和增訂版中,作者以客觀真實的態(tài)度,以親歷者的目光和感受,記錄了“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國文壇如何復蘇、發(fā)展的歷程。按照時間順序,記錄了從1977年到1981年之間文壇情況,作者指出這六年間文壇的特征,并為之命名為“中國文壇的早春(1977)”“新時期文學的興起(1978)”“大辯論與大前進(1979)”“與人民同呼吸(1980)”“在風雨中跋涉(1981)”,增訂版又增加了“為文藝與政治的關系松綁(1982)”。共收錄作者一百七十二篇文章,這些文章小到對一封信、一篇來稿、一位作家的回憶,大到對某種文藝思潮或文藝辯論、座談會的講述,都有細細密密的紀錄與思考。這里面不光有對各種文壇掌故、人物性情、重要事件等的歷史還原,更為可貴的是時刻伴隨著作者的分析、判斷和評價,表現出文學史家的敏銳眼光和理論家的客觀思辨,是對現有文學史不足的有益補充。有學者給予高度評價:“這是一部信史,既有翔實的內容,又有鮮明的史識,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迄今為止中國當代文學史學科發(fā)展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史書?!?6

      《文壇舊事》一書則對周揚、張光年、何其芳、荒煤、馮牧、羅蓀、沙汀、周立波、汪曾祺、鐘敬文等一批曾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發(fā)揮過重要作用、起到過重要影響的作家和文藝理論家、批評家一一畫像。對他們的回憶,正如書中扉頁所言“感受文藝界名人風采風范 見證新時期文學艱辛輝煌”,經過“文革”后的撥亂反正,正是因這些“在新時期文壇上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疆域上馳騁過,并對新時期文學發(fā)展作出過某些貢獻的前輩作家和領軍人物”出現,促成并見證了中國文壇重新煥發(fā)出生機和輝煌。

      這兩部文壇回憶錄,從思潮和作家這一縱一橫兩個視角,翔實客觀地記錄了新時期文學發(fā)展的樣貌和特征,展現了那個時代的文學生態(tài)場景,完滿地回應了其重視文獻史料的初衷,對于文學史的補充甚至某種意義上的重構具有顯而易見的價值。

      民間文學研究

      1953年到1957年,劉錫誠在北京大學俄語系學習俄羅斯語言文學,師從著名未名社作家、翻譯家曹靖華。從接觸俄國民間文學開始,他就踏上了一生為之奮斗的學術道路。大學畢業(yè)后,經曹靖華推薦,他到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工作,從事民間文學的采錄、編輯、研究和翻譯等工作?!拔母铩笔曛袛嗔怂母黜椆ぷ?,待重新回到民間文藝工作的崗位上來,已經是十七年以后了。1983年到1991年,受周揚提名,劉錫誠又回到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后改名為“中國民間文藝協會”),任書記處常務書記,主持工作。其間,他主持編纂了被譽為“世紀經典”“民族文化長城”的“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這被學術界認為是中國民間文學建設走向成熟的標志,他在這個領域做出了可以載入史冊的貢獻。

      學術研究需要厚積而薄發(fā),經過四十余年在文學領域的浸潤,在大量田野調查、民間文學文獻資料和口述史梳理以及國外理論著作的譯介等工作的磨礪之后,劉錫誠已經擁有了豐厚的學術積累。他以近乎花甲的年紀,以及在之后的十余年間,陸續(xù)完成了兩個重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原始藝術研究”和“二十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研究”。前者被鐘敬文譽為“系統(tǒng)地研究中國原始藝術,錫誠算是第一個”17;后者則在民間文學界引發(fā)強烈反響,被廣泛認為是具有拓荒性質的研究,填補了中國民間文學學科建設上的一項空白。這些沉甸甸的成果無不證明:劉錫誠在中國民間文學研究領域,是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之一。

      (一)鮮明的中國民間文學理論主張

      劉錫誠對中國民間文學理論體系的建構是多元的,他在學理思考、譯介編纂、田野調查與實證研究等方面都有探索。其中,對民間文學的學理思考最為用力,也最能表現其學術觀點,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國家社科基金成果九十八萬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年增訂版,增補為一百一十萬字)、《民間文學:理論與方法》(中國文聯出版社2007年版)、《雙重的文學——民間文學+作家文學》(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收入陳建功、吳義勤主編《中國現代文學館鉤沉叢書》)、《民間文學的整體研究》(臺北秀威資訊出版中心2015年版)、《民間文藝學的詩學傳統(tǒng)》(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年版,收入郝蘇民主編《西部民間文化與口頭傳統(tǒng)精選系列》)等。這些著述體現出其鮮明的民間文學理論主張。

      第一,主張民間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劉錫誠說“我們是把民間文學當作一種特殊的文學現象或文化史現象來對待的”18。“我的民間文學觀,理所當然地是以文學的觀點研究和處理民間文學,這是我的基本立場?!?9“筆者所持的學術立場是:民間文學是文學;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民間文學因其創(chuàng)作多是不自覺的、是群體性的、是口傳的,故而在諸多方面與作家文學不同,而是特殊的文學?!?0在日常的學術研究中,他極為重視研究民間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重視分析民間文學作品的題材、類型、風格、形象、技法、語言和藝術特色等,無疑受到了上述學術思想的影響。事實上,把民間文學視為文學的一種,可追溯到魯迅和“語絲社”時期,這是那個時代那一群體作家和學者們共同的學術理念。茅盾在新中國成立后創(chuàng)辦的第一份文學期刊《人民文學》的發(fā)刊詞中也持這種主張。他在《人民文學》任主編期間,就推出了一系列民間文學的理論文章和吳歌、粵謳一類的民間文學作品。只不過,受左聯的影響,文學界對民間文學的堅持并沒有走得長遠。但是,在左聯的成員中,也有不同意見者,如周文就是一生堅定地提倡民間文學的作家,周揚對于將民間文學納入到中國文學的版圖,也具有不可代替、不可磨滅的功績。由此可見,劉錫誠這種對民間文學屬性的認識,是有歷史和學術淵源的,他的這一主張,可以在《民間文學:理論與方法》《雙重的文學——民間文學十作家文學》等書中得到清晰的印證。

      在研究方法上,劉錫誠主張用中國的詩學傳統(tǒng)研究民間文學,事實上也是承襲了郭沫若、周揚、老舍等老一輩人文學者成立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的宗旨,和郭沫若在成立大會上發(fā)表《我們研究民間文藝的目的》的講話精神。他說:“郭沫若宣稱的五個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是從我國古代的民間文藝傳統(tǒng)的總結中概括而來的,構成了中國民間文藝學詩學體系的雛形?!?1他還說:“民間文學是百姓的口頭文學,以濃烈的詩學特性和審美意識見長,能對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一解?!?2其自選集《民間文藝學的詩學傳統(tǒng)》《民間文學的整體研究》就是張揚這種學術理念和研究方法。近期,在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的“學術期刊與民俗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上,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劉守華四十余年間用“故事詩學”研究民間文學的方法,被認為“對中國民間文藝學的新開拓大有裨益”。會前,他們二人就民間文學的詩學研究方法問題專門交流,劉錫誠給予了高度認同和贊譽,他們是志同道合者。

      第二,強烈的“整體研究”理念。這種研究理念深受20世紀50年代“社會—歷史—審美批評”觀念的影響,概言之,整體研究“就是在事物的聯系中對事物外在特征和內在本質的研究”23。他認為原始藝術、民間口頭創(chuàng)作和民間藝術三大類人類精神活動現象,是民間文藝學的研究對象。考察任何一項民間文藝作品,都要將其產生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受到的時代文化因素的影響納入視野之中,并運用其他相關學科的成果綜合研究。他在80年代對云南、新疆、黑龍江等地少數民族文學和山東漁民文化的田野調查,以及他的代表作《中國原始藝術》,便是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進行的。

      這種對其他學科的關注與尊重的態(tài)度,決定了劉錫誠從研究民間文學開始,就具有了“跨學科”的眼光和視野。他在1988年發(fā)表的《整體研究要義》一文,實質上也是對“跨學科研究”的闡發(fā),這使他成為國內較早提倡這種研究方法的先驅。而后者則是在近年來方興未艾的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中被奉為圭臬的方法論。中國藝術人類學會會長方李莉曾說,“他(劉錫誠)的研究和中國的藝術人類學聯系非常緊密,他是一位跨學科的人文學者”24。也有學者具體指出,他打通了作家文學與民間文學,民間文學與民俗學、人類學,民間文學學術史與民俗學體系界限,民間文藝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多個不同學術領域,拓寬了民間文學的研究。

      但是,值得深思的是,劉錫誠提出“整體研究”的方法,并不意味著喪失了民間文學研究的獨立性。將整體研究的方法視為90年代后學界由民間文學向民俗學“轉型”的原因,并不十分恰當。至少在劉錫誠這里,他并不是如此認為。

      我的主張是,民間文藝學理論研究,固然要以文學的研究為要義,但文學的研究,也絕不意味著僅僅是意義、形象、文體、詞章等的簡單化了的闡釋,尤其不是長期以來受庸俗社會學影響的文學理論和方法。民間口頭文學,是文學,但又與一般的文人文學不同,是一種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通、須臾不可分割的文學。相應的,民間文學的研究,也與普通文學研究不同。也就是說,在研究民間口頭創(chuàng)作這種特殊的文學現象時,既不能忽視相關學科(包括民族學、考古學、宗教學、藝術學)所取得的資料和成果,不能忽視與其生存緊密聯系著的社會生活所提供的一切可能的信息,但又不能用民俗學、民族學、社會學的研究,特別是用長期以來大行其道的庸俗社會學思想來代替文學的研究,而必須把這一切聯系起來進行觀照,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25

      劉錫誠用三個“不能”明確指出民間文學應該避免的研究誤區(qū),尤其是強調不能用其他學科的研究“代替文學的研究”,實質上是對民間文學學科獨立性的清醒定位。無怪乎當他看到新的學科調整(1997年)出臺,把“民間文學”放到了社會學—民俗學學科下,要極力反對,奔走呼吁了!直到現在,他依然秉持“民間文學”獨立的觀點,他說“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我不贊成把民間文學包含在、至少不完全包括在民俗和民俗學之中”26。他的這種觀點,在學界也一直都有贊同之聲。近年來,隨著藝術學升格為門類學科,有的學者開始從新的學科體系中重提“民間文學”的歸屬和獨立問題。時至今日,“民間文學”依然牽動著學者們的心。

      第三,提出“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的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是他對“20世紀中國文學史”的回應。中國文學史的構成不應僅僅表現為作家文學,而且理所當然地要把民間文學也納入進來,二者在歷史上也保持著密切互動的關系。這一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可以幫助人們“更直接地觀察到下層民眾的世界觀、生活史、風俗史、禮法史,可以從中研究導致中國歷代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的多種因素,從而為中國的現代化服務”27。其次,他指出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中,實際上并非只有一個流派,而是存在多流派、多元構成的格局。因此,針對以往該領域多以歷史線索和大事記為史論寫作的缺陷,他重在對思潮、流派的耙梳分析,諸如北大歌謠研究會派、鄉(xiāng)土研究派、人類學派、民俗學派、俗文學派、社會—民族學派等都有具體分析,并對其理論、觀念、方法進行了總結剖析。同時,他對某種學術思潮和流派中涌現出的代表性學者,對魯迅、周作人、鐘敬文、顧頡剛、鄭振鐸、羅香林等百余人的學術思想進行歷史評價,持論公允、以理服人,重構了中國民間文學學術發(fā)展史。再次,他把學科與國情結合起來,他指出“學科的發(fā)展和沿革的每一步,都與中國社會發(fā)展有割不斷的聯系”28。百年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便證明了這一點,這就抓住了研究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的鑰匙。劉守華說這是劉錫誠研究中“貫穿全書的一根紅線”,并指出“《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這部書,我以為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從中國‘國情出發(fā),客觀公正地展現了這門新興人文學科的歷史風貌”29。

      任何學科的構成,都離不開基礎理論、基本史識和學術史研究等幾部分。中國民間文學即由三個主要的有機部分構成:民間文學理論,即基礎理論研究;民間文學作品,即針對文本的搜集與研究;民間文學學術史。《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不但是劉錫誠的代表性成果,而且是我國民間文學研究領域第一部20世紀學術史著作,對于學科的發(fā)展建設具有填補空白的重大意義。該成果也因此獲得2015年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獎”,得到了學界的廣泛贊譽。

      (二)自覺的中國民間文學學科意識

      劉錫誠對民間文學清醒而自覺的學科意識,在主政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期間得到彰顯,他大力提倡建設“中國特色的民間文藝學”。除對民間文學理論體系的探索與研究外,他還通過大量實踐活動,身體力行地推進學科建設,促使該學科有了實質性發(fā)展。尤其是他先后兩次在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后改名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工作和主政期間,在搭建學術平臺、建設研究隊伍、組織力量開展田野調查、國際交流與合作、主編一系列“叢書”等方面都展開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為中國民間文學學科體系的建立打下了一塊塊厚重的基石。

      清晰的學科屬性和定位、明確的研究對象、合適的研究方法是決定一個學科是否具有合法性和獨立性的重要因素。如上所述,劉錫誠始終堅持民間文學獨立自主的學科屬性,強調民間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對其研究對象與方法、中西方觀念的差異等問題,他說:

      我們是把民間文學當作一種特殊的文學現象或文化史現象來對待的。我們?yōu)榱搜芯棵耖g文學的規(guī)律,也去探討民間文學與民俗、與社會、與民族特性、與文化發(fā)展乃至作家文學、與地理自然條件等諸方面的關系,并從而形成研究民間文學的學科。當然,我們不應該排斥從民俗學、歷史學、語言學、哲學、醫(yī)學等方面去研究民間文學,但這些研究都不能等同或取代民間文藝學的研究。同樣,我們也不贊成把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等同起來,用研究作家文學的方法和概念去研究民間文學,用思想性、藝術性、創(chuàng)作方法一類語言簡單地套在民間文學身上;這樣做的結果,會導致從根本上取消民間文藝學這門學科獨立存在與發(fā)展的可能性。在這些問題上,我們不必諱言同西方學者們在某些看法與做法上的差異。有差異并不是什么壞事。比如我們堅持取之于民、還之于民,堅持作家向民間文藝傳統(tǒng)學習,等等,就不但不是壞事,而是我們的長處,國際學術界對此也是給予高度評價的。30

      這無疑是對建設“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民間文藝學”的有力論證,是對學科獨立自主地位的自覺維護。劉錫誠的上述觀點來自1984年在峨眉山召開的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主辦的“民間文學理論著作選題座談會”,這是他在會議開幕時的發(fā)言。可以說,這次會議引領了一個時期的中國民間文學發(fā)展,厘清了當時存在的普遍問題和困惑,提出了未來的研究規(guī)劃,為從業(yè)者指出了探索和研究的路徑,并給出了具體舉措,其影響是深遠的。這次會議對學科建設的推動亦顯而易見,據統(tǒng)計到1987年,全國開設民間文學課程的高校已有四十三所,公開和內部發(fā)行的民間文學刊物二十種、報紙四種31。民間文學的研究在全國呈現出蓬勃發(fā)展的勢頭。

      即將進入新世紀,隨著民俗學在社會科學領域的崛起,民間文學的命運發(fā)生了陡然變化。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新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yǎng)研究生的學科、專業(yè)目錄》,對學科體系進行重新調整。民間文學由原先隸屬于中國語言文學的二級學科降為歸屬于民俗學下的三級學科。在此之前,民俗學只是“中國民間文學(050104)”包含的一個研究方向,此次調整,民俗學被調整到法學(03)門類的社會學(0303)下,升格為二級學科“民俗學(含:中國民間文學)(030304)”。二者的屬性和地位發(fā)生了一次劇烈的顛倒。為此,年近七旬的劉錫誠心急如焚,先后發(fā)表了《為民間文學的生存——向國家學位委員會進一言》《保持“一國兩制”好——再為民間文學學科一呼》等文章,為民間文學學科的生存大聲疾呼,希望恢復其“文學”屬性和二級學科的地位。他指出,民間文學從20世紀初開始,經過幾代學者披荊斬棘和苦心經營,已經初步建立起了具有若干分支學科(如神話學、史詩學等)的學科體系,隨著20世紀80—90年代“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的完成,到20世紀末,中國民間文學學科“已經堪稱人文科學研究領域里頗具中國特色、最有成就的支學之一,極大地豐富了我國人文科學的寶庫”32??僧吘?,國家學科分類體系的調整變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盡管有劉錫誠為代表的眾多學者呼吁,中國民間文學的學科地位和歸屬仍然沒有得以恢復。但這并不妨礙學界對他為民間文學學科建設作出的種種貢獻的充分肯定。他為學科建設而推行的那些扎實有力的舉措,仍影響至今并對今天的學科發(fā)展具有啟發(fā)意義。

      在自覺的中國民間文學學科意識引領下,劉錫誠從各個方面推動學科建設。在學術平臺的搭建上,他以研究機構和刊物雜志為抓手,聚攏了一批民間文學的研究者。比如,在他的提議和策劃下,成立中國神話學會、故事學會、歌謠學會。以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為中心,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民間文學理論著作選題會、青年民間文學理論家學術會議、深圳全國民間文學理論學術研討會、《格薩爾》學術研討會、中芬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等都產生過重要影響33。他主編《民間文學》《民間文學論壇》等刊物,為民間文學作品和理論成果開創(chuàng)發(fā)聲陣地;他召開全國報刊座談會,打通發(fā)表渠道,推動全國民間文學理論研究的進步。在隊伍建設上,以“三套集成”為凝聚力,全國各省、地、縣共有近兩百萬人次直接參與了普查、采錄工作。各省市的社科院、文聯、藝術館和高等院校,相繼組建民間文學研究室,高等院校開設民間文學課程成為普遍現象。這樣,從基層普查到研究機構、高校開展研究,都有了一支可觀的民間文學從業(yè)隊伍。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組織了1986年中國—芬蘭民間文學聯合考察,出版了《中芬民間文學搜集保管學術研討會文集》(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對中國民間文學與國際對話交流起到了重要的開拓作用。在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研究中,成果更是豐碩。除上文提到的“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外,他翻譯編選了一批以俄羅斯民間文學及理論研究為代表的成果,主要有《馬克思恩格斯收集的民歌》(合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蘇聯民間文藝學四十年》(合譯,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高爾基與民間文學》(合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俄國作家論民間文學》(編選翻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印第安人的神奇故事》(合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世界民間故事精品》(選編,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等。主編叢書四種:《中華民俗文叢》二十種(合編,學苑出版社1994年版)、《中國民間信仰傳說叢書》六種(花山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中國新文藝大系·民間文學集》(1937—1949)(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6年版)、《中國民間故事精品文庫》十種(合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年版)。同時,主持推動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的整體編譯工作,推出了《民間文學參考資料》(內部資料,1-9輯,印刷于1963至1964年間)、《蘇聯民間文學論文集》(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民間文學工作者必讀》(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什么是口頭文學》(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大規(guī)模地收集全國民歌》(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向民歌學習》(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民歌作者談民歌創(chuàng)作》(作家出版社1960年版)、《民間文學搜集整理問題(第一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62年版)34等一系列搜羅中國民間文學作品、介紹蘇聯和世界各國民間文學理論和動態(tài)的叢書,為學科發(fā)展積累了大量成果。

      學者萬建中評價劉錫誠的學術成就和貢獻時曾說:“劉先生的學術經歷,貫穿了整個中國當代的民間文藝學的發(fā)展史,劉錫誠的學術道路可以說是我們中國當代民間文藝發(fā)展的一個縮影?!?5事實的確如此,他給我們留下的是民間文學資料的數據庫、思想的聚寶盆。

      結語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如此浮光掠影般地回顧了劉先生的治學歷程,我在由衷地感嘆先生旺盛的學術精力和寬闊、深厚的學術視域之時,也深深地感到學界對劉錫誠的研究還遠遠不夠。他的文學藝術觀念、文學創(chuàng)作情況、往來交游、人生經歷、學術思想及對當前的啟示等,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其一人便可輻射到現當代文學、民間文學、民俗學,乃至藝術人類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各個領域,先生本身就是一部“行走的學術史”。有學者評價先生是“民間文學的守望者”,抑或希臘神話中那個帶有悲劇色彩的西緒弗斯,可我寧愿將他視為一名為學術理想吶喊、奮斗的旗手和戰(zhàn)士,只不過他的戰(zhàn)場更多是在自己的內心,他仿佛永遠在和自己默默地較勁,有文必錄、有思必得,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甚至自況為“邊緣人”。但他絕不邊緣和封閉,他的一生都沒有離開他所熱愛的學術熱土,他熱切關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學科的進程。一旦時機成熟,有可以發(fā)揮更大力量的戰(zhàn)場時,他又可以集結部隊帶頭沖鋒,去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我想,這便是知識分子的風骨和擔當,進則天下,退則慎獨。衷心祝愿先生福壽安康,學術之樹長青。

      【注釋】

      ①③劉錫誠:《我的這個甲子·序言》,見《芳草萋萋》,1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該文系2014年3月8日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聯合主辦,外研社協辦的“劉錫誠從事民間文藝研究60年研討會”上的答謝詞。

      ②劉錫誠:《邊緣人》,載《中華英才》1998年第10期。

      ④陳遼:《劉錫誠:三十五年四“轉身”》,載《揚子江評論》2012年第6期。

      ⑤19劉錫誠:《在民間文學的園地里——我的學術自述》,見《民間文學:理論與方法》,1頁,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年版。

      ⑥⑦⑧⑨⑩劉錫誠:《文學評論與我——我的自述》,載《批評家》1986年第1期。

      11劉錫誠:《喬光樸是一個典型》,見《在文壇邊緣上》(增訂本),336-344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1213劉錫誠:《原版后記》,見《在文壇邊緣上》(增訂本),935、935-936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1415劉錫誠:《認識汪曾祺》,載《南方文壇》1997年第5期。

      16高有鵬:《中國當代文學史為何要改寫——關于劉錫誠〈在文壇邊緣上:編輯手記〉的出版意義》,載《文藝報》2006年1月26日。

      17鐘敬文:《我的原始藝術情節(jié)》,載《文藝界通訊》1998年第10期。該文系鐘敬文先生1998年9月22日在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召開的劉錫誠新著《中國原始藝術》研討會上的發(fā)言。

      1830劉錫誠:《民間文學理論的建設問題》,載《民間文學》1984年第7期。

      20劉錫誠:《原版跋》,見《二十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992頁,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年版。

      21劉錫誠:《自序》,見《民間文藝學的詩學傳統(tǒng)》,10頁,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年版。

      22劉錫誠:《民間文學研究的詩學傳統(tǒng)——〈民間文學的整體研究〉出版》,見作者2015年4曰30日新浪博客。

      2325劉錫誠:《整體研究要義》,載《民間文學論壇》1988年第1期。收入《民間文學的整體研究》,臺北秀威資訊出版中心2015年版。

      2435李修建:《為民眾立言——“劉錫誠先生從事民間文藝研究60年研討會”紀要》,載《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

      263334侯仰軍:《整體研究與建構中國特色民間文藝學——專訪民間文藝學家劉錫誠》,載《中國文藝評論》2017年第3期。

      27劉錫誠:《為民間文學的生存——向國家學位委員會進一言》,載《文藝報》2001年12月8日。

      28劉錫誠:《緒論》,見《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9頁,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年版。

      29陸聞:《世紀描述:民間文學學科的歷史風貌——〈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座談會紀要》,載《民俗研究》2008年第1期。

      31侯仰軍:《整體研究與建構中國特色民間文藝學——專訪民間文藝學家劉錫誠》,載《中國文藝評論》2017年第3期。

      32劉錫誠:《保持“一國兩制”好——再為民間文學學科一呼》,載《社會科學報》2004年8月12日。

      (秦佩,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

      猜你喜歡
      民間文藝民間文學文壇
      鄭一民新作《河北民間文藝史》研討會在京召開
      “民間文學研究”征稿啟事
      “民間文學研究”征稿啟事
      走馬史料贈故里 川渝民間文藝添新篇
      現代藝術(2022年1期)2022-02-07 11:06:24
      對聯與高校民間文學實踐教學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04
      市場與權力:“民間文藝”批判
      “感黨恩愛核心 喜迎十九大”全區(qū)民間文藝匯演
      論民間文學的時間存在形式
      閱江學刊(2015年5期)2015-06-22 11:05:13
      第三只眼看文壇
      小說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8:59:51
      第三只眼看文壇
      小說月刊(2014年3期)2014-04-23 08:58:19
      逊克县| 双流县| 金华市| 扎囊县| 祁门县| 澄迈县| 乐都县| 本溪| 上杭县| 虞城县| 兴国县| 林周县| 永平县| 宁阳县| 英山县| 子长县| 永吉县| 岳阳市| 博野县| 仁怀市| 宽城| 稻城县| 兴仁县| 鄂托克旗| 都兰县| 绥滨县| 谢通门县| 车险| 澄城县| 旬阳县| 南溪县| 桦川县| 阳城县| 彝良县| 泰来县| 方山县| 蒲江县| 本溪市| SHOW| 资源县| 汾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