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華陽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7~9年級第四部分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應該鼓勵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提問,并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研究活動方案的設計和實施”。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也指出“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梢娋哂匈|疑能力是學生應該達到的一項目標。所謂質疑,就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依據事實和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對某一問題做出回答或對某一既定結論重新思考,指出自己新的觀點,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方法之一。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師改變了以往封閉式、接受式的教學,愈來愈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
1質疑誤區(qū)
1.1敷衍教師,無效質疑
教師如果事先讓學生質疑,學生往往會將同步練習或課后討論題上的問題搬來,并沒有認真仔細地閱讀、深刻地理解文本也就不可能用問題來反應、概括對文本的認識。所以學生只能用已有的問題來搪塞,提不出有創(chuàng)新之處的問題或是深刻精辟的見地,質疑也就成了過場,并未達到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1.2胡亂猜疑,脫離重點
在學生質疑時,如果教師沒有方法的指導、范圍的設定、時間的限制,整個教學過程就亂如一盤散沙,有的學生積極思考,有的則渾水摸魚;有的緊扣課本的中心,有的則荒唐可笑……課堂就會顯得雜亂無章,教師被學生牽著走,重點不突出,不能達到有效教學。
1.3學生無疑,教師冷場
初中學生在被動接受課堂模式中,已養(yǎng)成“聽話、效仿、依賴”的習慣,只會“回答”,而不會“提問”。處于“心理斷乳期”的初中生強烈地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自尊的需要使他們希望別人接受自己、肯定自己、喜歡自己,所以升入初中后學生舉手發(fā)言的很少。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敢于質疑的人寥寥無幾,質疑往往形同虛設。
2解決方法
如何突破這樣的教學瓶頸,讓質疑真正成為學生主動參與的環(huán)節(jié),成為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互動的環(huán)節(jié),成為學生的一種思維習慣和能力。“四導四學”教學模式無疑是解決學生質疑的最好方法。“四導四學”教學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學教合一”,價值核心是“問題+方法”,可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
2.1導預疑學
“導預疑學”核心是以預學為載體,引導學生以質疑的態(tài)度與思想完成預學作業(yè),通過預學作業(yè)發(fā)現學生課堂學習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皩ьA疑學”中“預”和“疑”的關系是用“預”引“疑”,體現的是“因疑而學,據疑而導”的教學指導思想和在預學過程中“解決疑點,暴露難點”的環(huán)節(jié)教學特點。學生通過認真預學文本,完成基礎性和理解性作業(yè)后,引導學生生疑、成疑和質疑,通過預學質疑來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在某種意義上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難,有提問才能有學習的內驅力。教師指導學生能生疑,會生疑,是一個長期的建構與培養(yǎng)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由少而多,由簡單到復雜,由不完整到完整。所以,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恒心,必須積極地去建構,同時還要有積極的引導與鼓勵。教師可以要求每個學生至少提出一個問題,梳理出大多數學生關注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并與教學設計問題相融合,強化主問題,同時梳理出其他需要解決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契機。如在“食物鏈”一節(jié)中,通過學生預學質疑和教師預設問題梳理出:什么是食物鏈?食物鏈有什么特點?人在食物鏈中的作用如何?人們如何利用食物鏈?……學習“水中生物”一節(jié)時,學生會產生問題有:水中生物有哪些?為什么這些生物適合在水中生活?鯽魚鰭的作用是什么?鯽魚鰓、側線的功能有哪些?……教師以問題鏈作為課堂主線,穿插學生質疑的問題,師生共同研究討論問題、開展合作活動,完成目標任務。
2.2導問研學
“導問研學”這個環(huán)節(jié)通過“提取”學生質疑的問題與“整合”教師集體備課需要解決問題,形成“問題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討論、研究、解決這些問題,而且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問題,進行質疑。教無定法,教師可以利用課本插圖、生活經驗、生物實驗、生物趣聞、多媒體課件等方法引導學生質疑,讓學生感受到問題的存在,在不得不問個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時,他們的思維才會真正啟動。學生的質疑能力越強,思維也就越活躍,也越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例如在初中“反射的類型”一課中,通過“問題鏈”學習,學生很快會提出“非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有何區(qū)別與聯(lián)系?”“條件反射是終身存在的嗎?”“人與動物的條件反射有區(qū)別嗎?”當然,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時,要把握度、量、質三者的關系:從度上論,低級、現成、查找到的與量無關的不問;從量上論,基于預學的問題,基于文本的問題和基于思考的問題才是有質量的問題。
2.3導學慧學
“導學慧學”的呈現方式主要有三種:①在導問研學部分隨著問題研討與解決同步進行方法的指導與歸納總結;②根據環(huán)節(jié)設計進行專題指導、歸納與總結;③將前兩者結合起來呈現。問題加方法是四導四學教學模式的核心價值所在?!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提出質疑的基本方法。學生只有掌握了發(fā)現質疑的基本思維方法,才能從平常中看出異常,從普通中發(fā)現特殊,從而不斷地發(fā)現質疑并且能解決之。在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時,學生就會質疑“蘑菇是生產者還是分解者?”通過分析導問研學中“問題鏈”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產者的特征,生產者大部分是綠色植物,這樣才能利用光能,產生有機物,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后知道蘑菇應該是分解者,因為蘑菇不是綠色植物,沒有葉綠體。
2.4導評促學
“導評促學”是把適合對學習目標和學習疑難進行鞏固、檢測和拓展,最主要是教師應注意如何及時點評學生的質疑。由于學生存在差異,學生質疑參差不齊,有的層次比較低,有的比較有價值。當然,教師應該以鼓勵為主,承認學生有差異,但是并不是不加評論,教師應有價值導向,讓學生明確哪個質疑更有價值。最后進行小結,讓學生體會如何提出有價值的質疑。
3教后反思
(1)有些學生質疑的問題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師時常會被學生“將軍”,且被“將死”。因此,面對新課程,教師必須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繼續(xù)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知識水平,爭取不一“將”就“死”。同時也應該感到欣慰,因為學生不是只會做“學答”而是會做學問了。
(2)培養(yǎng)學生質疑不是目的,而是創(chuàng)新教育的起點,意在改變學生只知“做答”的習慣,以喚起創(chuàng)新意識,激發(fā)創(chuàng)新欲望。在質疑解決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親自查資料、觀察、實驗、思考、討論等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養(yǎng)成良好的創(chuàng)新意識,形成靈活的創(chuàng)新思維,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以達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之目的。
(3)在教學中,學生常常在教學過程產生疑問,教師要在教學細節(jié)上注意點撥、引導、關注學生,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教師同時也應及時整理解決有價值的問題,提高課堂效益。
(4)“四導四學”是以“導學稿”為基礎的新教學模式,教師在處理質疑問題上還存在不足,仍需要不斷改進,提升教學能力。楊振宇教授指出:“中國形式普遍學習成績出色,特別在運算和推理方面比國外形式有明顯優(yōu)勢,但中國形式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質疑,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苯處熞餐ε囵B(yǎng)學生敢想、敢問、敢質疑的精神,逐步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也要不斷充實自我,鉆研專業(yè)理論,拓展知識面,使自己能從容充滿智慧地解決學生段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