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七世達賴喇嘛駐錫地惠遠寺與康區(qū)地方土司及清廷的互動*

      2018-01-18 01:34:49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年3期
      關(guān)鍵詞:康區(qū)文成達賴喇嘛

      玉 珠 措 姆

      1730年,清廷在今道孚縣為七世達賴喇嘛建立了駐錫地——惠遠寺(噶達強巴林),七世達賴喇嘛曾在那里住了5年多時間。后來十一世達賴喇嘛克珠嘉措(1838—1855)出生在該寺附近的一個村莊里?;葸h寺不僅在康區(qū),而且在衛(wèi)藏地區(qū)也十分有名。在歷史上清廷和甘丹頗章都對該寺極其重視,并在經(jīng)濟上給予大力扶持。但是,到目前為止,學界大多數(shù)專家主要探討有關(guān)七世達賴喇嘛在衛(wèi)藏地區(qū)的活動*很多學者認為七世達賴喇嘛移駐惠遠寺是西藏發(fā)展歷史中的一個重要事件,它使得西藏在這一時期內(nèi)遠離準噶爾的侵擾,為西藏提供了一個較長時段的和平發(fā)展環(huán)境。參見[意]伯戴克:《十八世紀前期的中原與西藏》(英文),萊頓: 布雷爾出版社,1972年,第158頁;[意]伯戴克著,周秋有譯:《十八世紀前期的中原和西藏》(漢文),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91頁;柳陞祺:《1727—1728年衛(wèi)藏戰(zhàn)爭前后清中央的治藏方策》,《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第92—101頁;星全成:《“衛(wèi)藏戰(zhàn)爭”與七世達賴遷居康區(qū)》,《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第13—16頁;張虎生:《御制惠遠廟碑文校注——兼說七世達賴喇嘛移居惠遠寺》,《中國藏學》1994年第3期,第90—99頁等。,并沒有詳細討論他在惠遠寺居住期間與康區(qū)各土司間的互動,忽視了他對康區(qū)的影響。加之,也缺乏有關(guān)惠遠寺的歷史,特別是有關(guān)該寺的修建與多次維修、達賴喇嘛駐寺期間該寺的翔實情況以及1735年達賴喇嘛離開該寺前往衛(wèi)藏地區(qū)后,由甘丹頗章所派的歷屆堪布對該寺的日常管理及其在康區(qū)的影響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主要運用諸如由章嘉·若必多吉所著的《七世達賴喇嘛傳》、土觀·曲吉尼瑪所著《章嘉若必多吉傳》以及次旺多吉仁增所著的《歷代德格法王傳》等藏文一手資料,同時也利用《清實錄藏族史料》、《西藏通志》以及果親王允禮所著的《西藏往返日記》等漢文材料進行編撰研究。此外,也運用漢文的《御制惠遠廟碑》和年敘·降央扎巴所著的《多康木雅繞崗起源簡史》、志瑪青措編輯的《惠遠寺簡史》等第二手藏文資料以及在該地區(qū)搜集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作為對上述材料的補充。

      本文將探討下列問題:在西藏歷史上的一個關(guān)鍵時期,六世達賴喇嘛被廢黜后,隨后發(fā)生了動蕩不安的政治危機。那么,為什么清廷此時決定讓七世達賴喇嘛移駐噶達(泰寧)地區(qū)?為什么清廷選擇惠遠寺為其駐錫寺?該寺是如何建成的?惠遠寺與周邊地區(qū)的寺院及土司間的關(guān)系如何?為什么清廷于1776年平定金川和小金兩個地區(qū)后,禁止惠遠寺的僧人在這兩個地區(qū)傳播格魯派教義,以阻止發(fā)展其勢力?本文還探討1735年達賴喇嘛離開惠遠寺前往西藏后,惠遠寺參與康區(qū)地方事務的情況。特別將討論1905年惠遠寺在阻止?jié)h商在噶達地區(qū)開設金礦中所扮演的角色。探討上述問題的答案能夠使我們更好地了解清廷雍正王朝對蒙古地區(qū)和藏區(qū)的政策,也能夠反映西藏地方政府是如何通過惠遠寺和駐瞻藏官擴大其在康區(qū)勢力范圍的。

      七世達賴喇嘛流亡康區(qū)(1728—1735)

      (一)西藏內(nèi)亂

      1707年,拉藏汗(1677—1717)廢黜了六世達賴喇嘛,并將自己的兒子意西嘉措認定為達賴喇嘛,造成了一場動蕩不安的政治危機*其名字也寫作益西嘉措,或波克塔胡必爾汗,且有另外一種說法認為他是乞丐之子。。1710年,清廷康熙帝正式承認意西嘉措為六世達賴喇嘛,但均未得到包括青海和碩特諸部*詳情參見《清實錄藏族史料》第1集,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6—187,193,210—211頁。在內(nèi)的蒙古各部以及拉薩三大寺等的認可*盡管拉藏汗和康熙帝認定意西嘉措為六世達賴喇嘛,但拉薩三大寺僧人卻依據(jù)被認為是倉央嘉措所作的“白鶴假我翼,翱翔在云宇;我將不遠去,迨理塘就還”的詩歌,前往理塘尋訪六世達賴喇嘛靈童。。 1708年,理塘地區(qū)一個叫格桑嘉措的孩子出生后不久*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0年,第20、23,24,29,26、30,30—32,35,30、32、50—104,104—119,123—124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年,第8、11,11,13,12、14,14—15,16,14—15,16—46,51,55頁。,當?shù)匾晃槐环Q為保護神沃德噶布附體的僧人宣稱其為六世達賴喇嘛的轉(zhuǎn)世*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0年,第20、23,24,29,26、30,30—32,35,30、32、50—104,104—119,123—124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年,第8、11,11,13,12、14,14—15,16,14—15,16—46,51,55頁。。這一消息逐漸傳開后,引起了蒙藏各方的關(guān)注。1712年,青海蒙古和碩特部首領(lǐng)親王巴圖爾臺吉派人朝拜該靈童,表明該部承認其地位*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0年,第20、23,24,29,26、30,30—32,35,30、32、50—104,104—119,123—124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年,第8、11,11,13,12、14,14—15,16,14—15,16—46,51,55頁。。 拉藏汗也于1712年和1714年派使者前往調(diào)查該靈童的情況*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0年,第20、23,24,29,26、30,30—32,35,30、32、50—104,104—119,123—124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年,第8、11,11,13,12、14,14—15,16,14—15,16—46,51,55頁。,其父母擔心有人將會加害于他,于1714年帶他逃往德格避難*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0年,第20、23,24,29,26、30,30—32,35,30、32、50—104,104—119,123—124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年,第8、11,11,13,12、14,14—15,16,14—15,16—46,51,55頁。。1715年,青海蒙古和碩特諸部將該靈童迎請到青海*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0年,第20、23,24,29,26、30,30—32,35,30、32、50—104,104—119,123—124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年,第8、11,11,13,12、14,14—15,16,14—15,16—46,51,55頁。,并在康熙帝的命令下,將他迎請到塔爾寺駐錫*詳情參見《清實錄藏族史料》第1集,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6—187,193,210—211頁。。在前往德格、青海途中以及駐錫塔爾寺期間,四方僧俗敬信格桑嘉措“有如神明”*詳情參見《清實錄藏族史料》第1集,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6—187,193,210—211頁。,蒙藏各地諸種部族、土司頭人、寺院等遣使竭誠朝拜獻物,盡心供奉。 塔爾寺一時成為一個朝拜中心。1717年,衛(wèi)拉特蒙古準噶爾部打著護送該靈童的旗號入侵西藏,當時藏人僧俗大量倒戈反對拉藏汗,青海和碩特各部也沒有援助拉藏汗。拉藏汗被殺,意西嘉措被廢黜。1720年,康熙帝為了驅(qū)逐在西藏的準噶爾部,決定借重該靈童,正式冊封他為達賴喇嘛*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102—103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45頁??滴醯垲C給冊印,封其為“宏法覺眾第六輩達賴喇嘛”。不過,1706年拉藏汗廢黜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康熙皇帝也宣布倉央嘉措為假達賴,不承認其地位。而拉藏汗所立意希嘉措不被蒙藏各界承認,所以此時康熙直接封格桑嘉措為六世達賴喇嘛。直到1783年8月,乾隆帝封格桑嘉措的轉(zhuǎn)世降白嘉措為八世達賴喇嘛,間接承認格桑嘉措為七世達賴喇嘛。,并派其十四子允禵(1688—1756)護送他到拉薩,在布達拉宮坐床。同年,五世班禪喇嘛洛桑益西(1663—1737)為七世達賴喇嘛授了沙彌戒,取法名為洛桑格桑嘉措。

      清廷將準噶爾部趕出西藏后,任命康濟鼐、阿爾布巴、隆布鼐、頗羅鼐、扎爾鼐為噶倫,讓他們共同掌管西藏地方政權(quán),處理西藏地方日常政務。但是諸噶倫卻分成了三股勢力,即康濟鼐和頗羅鼐為代表的后藏世俗貴族勢力、阿爾布巴和隆布鼐為代表的前藏世俗貴族勢力以及扎爾鼐為代表的達賴喇嘛勢力集團*詳情參見黃全毅:《甘孜名人: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第1—6頁;[意]伯戴克:《十八世紀前期的中原與西藏》(英文),第114頁;[意]伯戴克著,周秋有譯:《十八世紀前期的中原與西藏》(漢文),第141—142頁。。1727年8月,阿爾布巴、隆布鼐和扎爾鼐殺死了康濟鼐*參見《清實錄藏族史料》第1集,第316—317頁;多卡夏仲·策仁旺杰:《頗羅鼐傳》(藏文),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92—396頁;多卡夏仲·策仁旺杰著,湯池安譯:《頗羅鼐傳》(漢文),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63—264頁。殺死康濟鼐的那一天是藏歷六月十八日,即公歷8月5日。,于是爆發(fā)了前后藏間的衛(wèi)藏戰(zhàn)爭。當頗羅鼐帶兵征討阿爾布巴時,清廷支持了頗羅鼐*參見《清實錄藏族史料》第1集,第318—319,348—349,361,315頁。。經(jīng)過近一年的戰(zhàn)斗,頗羅鼐于1728年7月初直抵拉薩,不久駐藏大臣馬喇、僧格宣判阿爾布巴等三人有罪,并將他們正法*參見《清實錄藏族史料》第1集,第324—325頁。頗羅鼐控制拉薩的時間為藏歷五月二十六日,即公歷7月3日。;同時封頗羅鼐為貝子,總理西藏政務*參見《清實錄藏族史料》第1集,第328—329頁。1731年11月,頗拉鼐被封為貝勒,1739年12月被封為郡王。。

      (二)清廷讓達賴喇嘛移居康區(qū)的意圖

      衛(wèi)藏戰(zhàn)爭一結(jié)束,雍正帝一面令頗羅鼐總理西藏政務,一面下令七世達賴喇嘛移居康區(qū)。究其原因,主要有下列三個。

      首先,1723—1724年青海和碩特蒙古羅卜藏丹津反叛清廷*羅卜藏丹津叛亂的詳情,參見[日]加藤直人:《羅卜藏丹津叛亂與清朝——以叛亂前夕為中心》(英文),《亞洲學刊》1993 年第63期,第50—80頁。,被擊敗后逃到了準噶爾部*清廷擔心殺死康濟鼐的阿爾布巴和隆布鼐會與羅卜藏丹津內(nèi)外“勾結(jié)”,對清朝的統(tǒng)治構(gòu)成威脅。參見《清實錄藏族史料》第1集,第329—334頁。。 準噶爾蒙古一直是影響和威脅西藏政局的一大隱患,這使清廷擔憂準噶爾部將再次進軍西藏。清廷清楚地知道準噶爾部屢屢窺伺、入侵西藏,其目的是企圖劫持和操縱達賴喇嘛。對準噶爾人而言,將格魯派首領(lǐng)達賴喇嘛控制在手中,挾達賴以號令,在宗教和政治上均能獲得非凡影響,他們在蒙古人和藏人中就有極大的號召力,并能控制蒙藏各部*拉藏汗廢黜倉央嘉措時,準噶爾部首領(lǐng)策旺阿拉布坦曾派人到西藏,迎請倉央嘉措前往伊犁。那時康熙皇帝認為“蒙古素崇佛教,有達賴喇嘛之名皆皈向之,倘為策旺阿拉布坦迎去,則西藏、蒙古皆向策旺阿拉布坦”。參見《皇朝藩部要略》卷17, 第13頁;引自《皇朝藩部要略》第3輯,西藏學漢文文獻匯刻,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3年,第259頁。。 1727年,準噶爾部首領(lǐng)策妄阿拉布坦(1643—1727)逝世*又寫作策妄阿喇布坦。,其子噶爾丹策楞繼任可汗后,奏請清廷允許他前往西藏為其父親禮祭熬茶布施*又寫作噶爾丹策零,參見《清實錄藏族史料》第1集,第 320—322頁。,并宣稱意欲將先前所掠拉藏汗的兒子送回西藏。這進一步加深了清廷對準噶爾人又有侵擾西藏企圖的憂慮。因此,將七世達賴喇嘛遷到康區(qū),可以遠離準噶爾部危險,并將其牢牢掌握在清朝中央政府手中。其次,這是清廷處理西藏內(nèi)亂善后事宜的措施之一,為頗羅鼐總理西藏事務鋪平道路。在衛(wèi)藏戰(zhàn)爭中,七世達賴喇嘛之父索南達吉(又名索諾木達爾扎)也卷入其中。索南達吉本身是衛(wèi)地瓊結(jié)縣人,又娶隆布鼐之女為妾,而且也是阿爾布巴的母舅*參見《藏族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82頁;引自張虎生:《御制惠遠廟碑文校注——兼說七世達賴喇嘛移居惠遠寺》,《中國藏學》1994年第3期,第90—99頁。,自然同阿爾布巴等人聯(lián)合*拉藏汗死后,其部屬千人尚留在藏北的當雄一帶,歸七世達賴喇嘛的父親索南達吉統(tǒng)率。清廷擔心一旦蒙古準噶爾部侵犯西藏,拉藏汗的遺部可能會成為準噶爾蒙古可以依靠的潛在力量。清政府明確規(guī)定,在達賴喇嘛活著時,其父兄等人不許干政。。他被認為是此次內(nèi)亂中的幕后策劃人,并站在前藏貴族立場上干涉西藏政務*參見[意]伯戴克:《十八世紀前期的中原和西藏》(英文),第151頁;[意]伯戴克著,周秋有譯:《十八世紀前期的中原和西藏》(漢文),第182頁;黃全毅:《甘孜名人: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第1—6頁。。再次,由于七世達賴喇嘛年幼,西藏的政務被其父親等人操縱*參見《清實錄藏族史料》第1集,第315,325—326,314頁。;清廷擔心頗羅鼐與七世達賴喇嘛發(fā)生爭端,于是“議遷達賴喇嘛于里塘,以杜釁端”*參見《清實錄藏族史料》第1集,第325—326頁;《西藏志·衛(wèi)藏通志》卷13上,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52頁。。 這一決定是為頗羅鼐主持藏務減少阻力,同時也避免他們再次卷入西藏地方的權(quán)力斗爭*西藏的局勢使清廷處于一個比較難堪的境地??滴醯圩约赫J定格桑嘉措為七世達賴喇嘛,西藏僧俗不得不保持對達賴喇嘛的忠誠。頗羅鼐·索南多杰實際上拯救了清廷在西藏的權(quán)威,他有理由以讓達賴喇嘛安心接受宗教教育為由頭,讓其移駐遠在康區(qū)的一個新寺院。這既為自己執(zhí)政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也為清廷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一個實用的辦法。參見美國藏傳佛教資源中心網(wǎng)站《生平寶藏》欄目中有關(guān)“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條目。參見網(wǎng)址:http://treasuryoflives.org/Biographies/view/Seventh-Dalai-Lama-Kelzang-Gyatso/3107。。

      最后,我們可以在《御制惠遠廟碑》*該碑現(xiàn)立于惠遠寺二門到外邊的左側(cè),碑身正面刻兩種文字,右邊漢文,左邊蒙古文,各占一半,皆豎行由右向左書寫,見張虎生:《御制惠遠廟碑文校注——兼說七世達賴喇嘛移居惠遠寺》,《中國藏學》1994年第3期,第96頁。中清楚地了解到促使雍正帝讓七世達賴喇嘛移駐康區(qū)噶達真正的目的所在。碑文的具體內(nèi)容如下:

      近邊之番彝,離藏遙遠,皆有皈依佛法之心……

      是以廣布黃教,宣講經(jīng)典,使番彝道俗崇法慕義,

      億萬斯年永躋仁壽之域則于佐助王化實有裨益……*參見《御制惠遠廟碑》,《道孚縣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73頁。

      這一觀點也在雍正帝頒布的另一道圣旨中有所反映。該圣旨命令官兵兩千駐鎮(zhèn)理塘,護持噶達:

      俾佛教振興,西陲一帶喇嘛、古宗,皆得瞻慈,云以求度脫,息殺機而生善念。邊境常享敕寧之福,庶不負我圣祖仁皇帝柔遠愛人之意。*參見毛振翧:《毛振翧西征記》,《西藏藝文考》下,載《西藏圖考》卷之八;引自《西招圖略》、《西藏圖考》,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 第233頁。

      如果清廷意欲利用藏傳佛教來約束統(tǒng)治蒙古人和藏人,就首先必須處理好與藏傳佛教首領(lǐng)的關(guān)系。他們通過讓達賴喇嘛移駐在一個精心設計的、有清廷足夠支持和保護的駐錫地,將其妥善安置*參見嘉慶《理塘志略》,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編:《甘孜藏區(qū)社會調(diào)查資料匯編》,1957年(油印本),第40頁。。

      在雍正帝以前的80年里,清廷主要采用懷柔政策,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懷柔羈縻、抬高格魯派地位等。清廷運用了這些政策來影響和招撫蒙古人。鑒于西藏內(nèi)亂的教訓,1728年雍正帝正式任命欽差馬喇和僧格為駐藏大臣,并建立了駐藏大臣衙門,以進一步加強和鞏固對西藏的治理與施政。同年,清廷決定派兩千川陜兵留駐拉薩,在昌都留駐滇軍千人,以在緊急情況下“以便聲援”*參見《清實錄藏族史料》第1集,第315,325—326,314頁。。同時,清廷也竭力將西藏勢力加以分化、削弱。比如,將打箭爐、巴塘、理塘等劃歸四川管轄,將結(jié)塘(中甸)、德欽(阿墩子)、巴龍(維西)等置于云南統(tǒng)治之下,同時也將拉孜、昂仁、彭措林等劃歸班禪喇嘛統(tǒng)轄*參見洛桑益西、班典益西:《第五世班禪洛桑益西傳》,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第188頁;恰白·次丹平措、諾章·烏堅:《西藏簡明通史·松石寶串》(藏文),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62頁。。

      選擇理塘為暫駐地,噶達為駐錫地

      (一)理塘的特殊地理位置

      1727年2月22日,在奏呈的“準噶爾若侵藏預籌保護達賴喇嘛折”中,四川提督岳鐘琪詳細分析了當時的西藏局勢。為了防止達賴喇嘛落入準噶爾人手中,他也奏請皇帝“應將達賴喇嘛保護送入內(nèi)地”*參見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編:《元以來西藏與中央政府關(guān)系檔案史料匯編》第2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5年,第378頁。。雍正帝也頒旨,邀請達賴喇嘛赴內(nèi)地會晤*參見多卡夏仲·策仁旺杰:《頗羅鼐傳》(藏文),第492,492頁;多卡夏仲·策仁旺杰著,湯池安譯:《頗羅鼐傳》(漢文),第346,346—347頁。。但是,達賴喇嘛沒有去北京,而是先在理塘暫駐,然后定居在泰寧。清廷做這樣的決定有兩個原因。其一是西藏的內(nèi)亂剛被平息,如果此時達賴喇嘛遷居北京的話,會使衛(wèi)藏的民眾焦慮不安,不利于局勢的穩(wěn)定*參見星全成:《“衛(wèi)藏戰(zhàn)爭”與七世達賴喇嘛遷居康區(qū)》,《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第13—16頁。。相反,讓達賴喇嘛遷居康區(qū)至少不會引起衛(wèi)藏人的疑慮,因此讓他留在了“近邊地方,以便照看”*參見《清實錄藏族史料》第1集,第316,327頁。。另一個原因是理塘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理塘遠離拉薩,暫駐其地能達到不讓達賴喇嘛卷入西藏地方政治斗爭的目的,同時也能使達賴喇嘛遠離準噶爾蒙古人。這將使蒙古人脅迫達賴喇嘛變得困難,更不會威脅到他的人身安全。理塘已劃歸四川管轄,且離四川省府成都較近,四川軍隊也能有效地保護達賴喇嘛。何況理塘是七世達賴喇嘛的家鄉(xiāng),在此暫住理所當然。

      1728年11月,七世達賴喇嘛接到雍正帝要接見他的圣旨。達賴喇嘛奏稱:“目前,我要學經(jīng)習法,不得空閑。我還沒有出過天花,因此,暫時不便赴京。”*參見多卡夏仲·策仁旺杰:《頗羅鼐傳》(藏文),第492,492頁;多卡夏仲·策仁旺杰著,湯池安譯:《頗羅鼐傳》(漢文),第346,346—347頁。但認為“朵麥(康區(qū))宏法利眾時機已至,遂悅意領(lǐng)受大皇帝圣旨”*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16,222,222—224,230—231,228,230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93,96—97,96—98,99,98—100,99頁。嘉色活佛晉美益西扎巴被委任為攝政,在達賴喇嘛去康區(qū)期間管理教務。。同年12月,達賴喇嘛與護送他的官兵一道沿南路貿(mào)易通道(又稱官道)出行,經(jīng)過了工布江達、嘉里、邊壩、碩板多、洛隆、巴塘等地*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16,222,222—224,230—231,228,230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93,96—97,96—98,99,98—100,99頁。嘉色活佛晉美益西扎巴被委任為攝政,在達賴喇嘛去康區(qū)期間管理教務。。達賴喇嘛受到沿途各地僧俗人民迎送及頂禮膜拜,他也向沿途大小寺院賜放布施*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16,222,222—224,230—231,228,230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93,96—97,96—98,99,98—100,99頁。嘉色活佛晉美益西扎巴被委任為攝政,在達賴喇嘛去康區(qū)期間管理教務。。1729年初,達賴喇嘛一行抵達昌都和察雅*行至中途,傳來諭令催促達賴喇嘛一行加速前往理塘,我們從中可見當時的情況是何等緊急。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24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96頁。, 得到了帕巴拉呼圖克圖和察雅呼圖克圖的精心照料和供養(yǎng)。為了讓達賴喇嘛安全移駐理塘,雍正帝命令幾位副都統(tǒng)率領(lǐng)兩千士兵“前去迎接”*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16,222,222—224,230—231,228,230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93,96—97,96—98,99,98—100,99頁。嘉色活佛晉美益西扎巴被委任為攝政,在達賴喇嘛去康區(qū)期間管理教務。。1729年3月,達賴喇嘛被護送到理塘。為了保證達賴喇嘛的人身安全,雍正帝再次頒旨“副都統(tǒng)馬喇著留駐理塘,同鼐格照看達賴喇嘛”*參見《清實錄藏族史料》第1集,第335頁。達賴喇嘛是于藏歷十一月八日,即公歷1729年3月7日抵達理塘。。同時令清軍在重要關(guān)卡、隘口設兵駐防,以嚴密護衛(wèi)。1729年,哲蚌寺果芒扎倉堪布阿旺南卡轉(zhuǎn)雍正給達賴喇嘛的諭旨中寫道:“喇嘛來理塘甚好,懾于內(nèi)地痘疹不能迎請,等皇帝巡視外地時會晤,計劃理塘附近新建駐錫寺院。”*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16,222,222—224,230—231,228,230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93,96—97,96—98,99,98—100,99頁。嘉色活佛晉美益西扎巴被委任為攝政,在達賴喇嘛去康區(qū)期間管理教務。七世達賴喇嘛回奏:“后聞有令瞻仰天顏之諭旨,即欲星馳前來,因尚未出痘,不能親叩金闕?!?參見《清實錄》卷155,第1—2頁;引自馮智:《七世達賴喇嘛噶桑嘉措的政教業(yè)績》,《中國藏學》1989年第3期,第66頁。

      在暫駐理塘的一年多時間里,七世達賴喇嘛接到雍正帝賜給的大量宮廷禮物,種類繁多*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16,222,222—224,230—231,228,230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93,96—97,96—98,99,98—100,99頁。嘉色活佛晉美益西扎巴被委任為攝政,在達賴喇嘛去康區(qū)期間管理教務。。期間,雍正帝也諭令達賴喇嘛之父進京覲見,封之為輔國公*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31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100頁;《清實錄藏族史料》第1集,第336—337頁。。后來,總理西藏政務的貝子頗羅鼐遣人向達賴喇嘛敬獻白銀400兩,同時,德格土司登巴澤仁也派人獻黃金、綢緞、馬牛等財物*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16,222,222—224,230—231,228,230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93,96—97,96—98,99,98—100,99頁。嘉色活佛晉美益西扎巴被委任為攝政,在達賴喇嘛去康區(qū)期間管理教務。。 理塘第巴阿本扎西、巴塘彭吉嶺寺僧、鄉(xiāng)城桑披嶺寺僧、稻城雄登寺喇嘛與僧人、稻城貢噶嶺寺僧、得榮龍絨地方的扎噶廟僧人、云南奔子欄甘丹東竹林寺僧、阿墩子德欽林寺僧、中甸松贊林寺僧以及木里喇嘛等也各按財力,向達賴喇嘛敬獻豐厚的祈壽禮物*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27,233、236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98,99—100頁。。達賴喇嘛也數(shù)次為當?shù)丶斑h道而來的數(shù)千僧俗民眾摩頂賜福,并講授佛法教義*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27,233、236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98,99—100頁。。

      (二)噶達的軍事貿(mào)易地位

      噶達位于由“多康六崗”之一的木雅熱崗環(huán)繞的一個圓形平地上,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城鎮(zhèn)。根據(jù)當?shù)氐膫髡f,松贊干布的大臣噶爾·東贊從唐朝首都返回西藏途中,抵達該地區(qū)時得以擺脫唐朝的追兵。因此,該地在藏語中被稱為“噶達”,字面意思為“噶爾逃脫的地方”。但是,我們只能將該地區(qū)有記載的歷史追溯到1265年*參見《元史》卷6世祖3:引自張云:《元代吐蕃等路宣慰司史地考證》,《民族研究》1994年第6期,第93頁。,即元廷為了加強其在該地的戍軍力量,建立了噶達(又寫作哈達、匣達或合達)城?!凹俚劳罗M攻四川”和“斡腹之謀”(即假道吐蕃、大理,發(fā)起進攻南宋的大迂回戰(zhàn)術(shù))等政策與元廷加強其對藏東地區(qū)的控制密切相關(guān)。1252年,忽必烈率軍通過諸藏區(qū)發(fā)起對大理國的軍事行動*參見程矩夫:《雪樓集》卷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引自石堅軍:《蒙古前四汗時期蒙藏關(guān)系新探——以“斡腹之謀”為視角》,《西藏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第94頁 。,其本人親率中路軍,武力借道康區(qū)一些地區(qū)前往大理*參見姚燧:《牧庵集》卷1 9、卷15,四部叢刊初編本;引自石堅軍:《蒙古前四汗時期蒙藏關(guān)系新探—以“斡腹之謀”為視角》,《西藏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第92頁。。1254年,元廷征服大理國后,開始將其注意力轉(zhuǎn)向武力控制藏東各地區(qū),即漢藏邊境地區(qū)。忽必烈成為元朝皇帝后的14年中,使沿大渡河一帶的各藏人部族歸順元廷,并給這些部族首領(lǐng)分封名號和官職。由于噶達地區(qū)地勢險要,元代朵甘司哈達李唐魚通等處錢糧總管府所在地應為噶達*參見張云:《元代吐蕃等路宣慰司史地考證》,《民族研究》1994年第6期,第93頁。。元廷將噶達視作重鎮(zhèn),1274年移碉門(今天全)之兵戍守該城*參見《元史》卷8世祖5;引自張云:《元代吐蕃等路宣慰司史地考證》,《民族研究》1994年第6期,第92頁。。1276年,派500名士兵駐防該地,以加強該地區(qū)的軍事力量;同年,為了增強當?shù)亟y(tǒng)治機構(gòu)的力量,還將哈達鎮(zhèn)升為寧遠府*參見《元史》卷9世祖6;引自張云:《元代吐蕃等路宣慰司史地考證》,《民族研究》1994年第6期,第93頁。。綜上所述,早在13世紀,噶達已是一個具有十分重要軍事防御能力的要塞。

      明代,噶達城處于古老貿(mào)易古道的分叉路口,即藏東的北路貿(mào)易通道翻過折多山(“居拉”)后,途徑噶達、道孚(達烏)、爐霍(章谷)等地區(qū),最后抵達拉薩。噶達“其地為控扼諸藏要區(qū)”,距離南線的理塘、打箭爐也都非常近,為連通康區(qū)進藏的南北兩路重要的交通中轉(zhuǎn)站*參見允禮:《西藏往返日記》,吳豐培輯:《川藏游蹤匯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89頁。。由于該貿(mào)易古道也被用作驛路,明廷多次不得不維修沿貿(mào)易古道上的諸多驛站,使該城發(fā)展成為沿北路貿(mào)易通道的一個重要貿(mào)易中心。

      康熙和乾隆年間,清廷派兵入西藏驅(qū)逐準噶爾部,并平定西藏眾噶倫間的內(nèi)亂,噶達城成為重要的軍事重鎮(zhèn)。清廷征服理塘、噶達和南路沿線的其他地區(qū)后,約在1719或1720年,通過給這些地區(qū)的首領(lǐng)授予名號和官位,使之處于清廷的嚴密控制之下,正如岳鐘琪奏折中所言的“附近番民俱系久附版圖,頗知守法”*參見《岳鐘琪奏復預籌于泰寧地方修建廟宇備達賴喇嘛移駐折》“雍正六年十月初四日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合編:《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guān)系檔案史料匯編(2)》,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年,第431,431頁。。1724年爆發(fā)的羅卜藏丹津叛亂曾進到康北一帶,當時的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在受命剿滅羅卜藏丹津的過程中,曾在噶達留駐重兵防守*參見《道孚縣志》,第2頁。。次年,四川巡撫王景灝下令在原有噶達城的基礎上修建了噶達“土城”,并建有營房*參見《雅州府志》卷3,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4頁。。噶達有雅礱江作天然屏障,可以據(jù)守雅礱江三渡之險,地形又十分開闊,可以駐扎大兵*岳鐘琪指出在康區(qū)各地,只有理塘和噶達適合駐軍。參見《岳鐘琪遵旨奏陳擬在察木多等處設兵應援事折》“雍正四年十二月三十日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合編:《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guān)系檔案史料匯編(2)》,第375頁。。 因此,噶達是移駐達賴喇嘛的理想之地。

      達賴喇嘛的駐錫寺泰寧寺的修建

      (一)泰寧選址

      1729年,接到為達賴喇嘛新建一座駐錫寺的諭旨后,負責建寺的官員和高僧開始著手挑選寺址。根據(jù)當?shù)氐膫髡f,一位漢人風水大師和一位著名的藏人占卜者都認為該寺院的現(xiàn)址是一個風水很好的寶地*根據(jù)章嘉呼圖克圖的敘述,一漢人和尚于湖中釘了一個金剛橛,約一人高,然后填湖修建寺院。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38,238,239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103,102—103,103頁。。該地位于噶達城西北,《七世達賴喇嘛傳》的作者章嘉·若必多吉也贊頌該寺院的現(xiàn)址是一個吉祥圓滿的圣地*根據(jù)章嘉呼圖克圖的敘述,一漢人和尚于湖中釘了一個金剛橛,約一人高,然后填湖修建寺院。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38,238,239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103,102—103,103頁。, 當?shù)厝朔Q之為“蓮花圣地”。一個被稱為“噶拉孜”的噶氏家族敬奉山神的處所也在該寺附近*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38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102頁。“噶拉孜”距松贊干布時期建立的百座鎮(zhèn)肢寺和鎮(zhèn)節(jié)寺的最后一座雍卓繞崗拉康不遠。參見年敘·降央扎巴:《惠遠寺歷史簡述》,《多康木雅繞崗起源簡史》(藏文),2012年(內(nèi)部出版), 第261頁。。在其東面的當?shù)刂裆较脑敛?雅拉神山)的山嘴上,存有一座大寺院的遺址以及著名譯師比盧遮那的修行洞,故當?shù)厝苏J為它是一個被諸多高僧大德加持而具有功德的圣地*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38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103頁。根據(jù)當?shù)貍髡f,1729年接到雍正帝下令為達賴喇嘛建造一座新駐錫寺的諭旨后,負責建寺的清朝官員就按照漢人習慣,邀請了一位漢人堪輿家,選擇一個風水好的寺址。同時,七世達賴喇嘛也指定了一位藏人高僧卜卦,為新寺選址。當他們在最終建了該寺的地方相遇時,堪輿家扔了一個銅幣,而僧人則拋出一個銀針。那時,奇跡發(fā)生了:卜卦師的銀針神奇地插入了風水大師扔的銅幣。后來,他們兩人都認為這個地方是一個風水寶地,新寺的地址就這樣選定了。。該圣地狀如蓮花,地形和位置也有利于建造寺院。其中部平坦,四周被茂密森林覆蓋的狀如八瓣蓮花的山脈所包圍。圣地中心曾有一座“惡湖”*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38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103頁。當?shù)貍髡f有一惡龍住在湖中,常常出來傷害生靈,四周村民無不談虎色變。有一天,當雅拉山神降服此龍后,取出一朵蓮花,放在湖中央。蓮花漸漸變大,變成了四周狀如八瓣蓮花的小山。左邊山形像四大天王,右面山形像十八羅漢。于是惡湖四周得到了平靜,當?shù)厝艘材軌虬簿訕窐I(yè)了。,于是仿照大昭寺的先例,填湖建寺*根據(jù)章嘉呼圖克圖的敘述,一漢人和尚于湖中釘了一個金剛橛,約一人高,然后填湖修建寺院。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38,238,239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103,102—103,103頁。。

      (二)融合藏漢風格的寺院建筑

      在噶達修建一宏大寺廟,一是表示清朝對達賴喇嘛此行的重視,二是彰顯清朝聲勢,以使達賴喇嘛能夠常駐此處*參見《岳鐘琪復預籌于泰寧地方修建廟宇備達賴喇嘛移駐折》“雍正六年十月初四日折”,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合編:《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guān)系檔案史料匯編(2)》, 第431頁。。清廷派遣官員,會同駐打箭爐官員等,照哲蚌寺樣式建造該寺*參見《岳鐘琪奏報于泰寧建造達賴喇嘛移駐廟宇動工日期及料估銀兩折》“雍正七年四月十八日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合編:《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guān)系檔案史料匯編(2)》, 第438;鄧銳齡,馮智編:《西藏通史(清代卷)》,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5年,第166頁。。1729年5月8日(雍正七年四月十一日),惠遠寺動工,四川藩庫與四川布政司預撥白銀8萬余兩*參見《岳鐘琪奏報于泰寧建造達賴喇嘛移駐廟宇動工日期及料估銀兩折》“雍正七年四月十八日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合編:《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guān)系檔案史料匯編(2)》, 第438頁。清朝預撥白銀8萬兩,最終惠遠廟的修建只用白銀4萬余兩。參見張書才主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4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13頁;第15冊,第105—108頁;第17冊,第692頁。而《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則宣稱建寺所花費的14萬兩銀子均由清朝的國庫支付。鑒于此,《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中建寺所花費的40萬兩銀子均由清朝的國庫支付這一說法有誤。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39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103頁。, 雇傭省城漢人以及天全高土司、楊土司及明正土司屬民約428人參與建造*參見張書才主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5冊,第105—108頁。。明正土司自愿將其在噶達地區(qū)的領(lǐng)地獻出來,以供修建惠遠寺及衛(wèi)兵營地用*參見《道孚縣志》,第503,503頁。。1730年3—4月間(雍正八年二月),惠遠寺建成*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38,239,263,238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 102,203,113,102頁。。

      該寺占地總面積為500畝,建殿堂樓房千余間,平房四百余間*參見《御制惠遠廟碑》,《道孚縣志》,第573頁。。建筑雄偉壯觀,其風格融合了藏、漢建筑傳統(tǒng)。其正門屬漢式大框架造型,裝飾有藏式的雕刻和彩繪。該寺還建有三排三道門,皆為釉子屋脊。圍繞三排的每一排都有一堵圍墻,即內(nèi)、中、外圍墻*大門外墻由108座佛塔組成。在碑庭正中有三道門,中間的門是給高僧大德進出專用的,右邊常年開著的門供普通僧侶和朝圣者用,而左邊的門則是“違規(guī)”僧侶被逐出寺院后所走的通道。。正對著大門建有一個照壁,是按漢式風格修建的。在康區(qū)所有寺院中,惠遠寺可能是唯一一座建有照壁的寺院?;葸h寺的布局設計,包括其照壁、大門以及在大殿四角修建的諸多建筑物都屬于單檐歇山頂式,即這是用來修建皇家寺院的建筑風格。照壁前的院落里,有1731年刻制的蒙文和中文合璧的“御制惠遠寺碑”、1735年豎立的漢文“惠遠寺果親王命令碑”以及“果親王詩碑”*該寺還有一座題為《泰寧惠遠寺碑記》的碑文,這是四川候補道臺史致康于1865年豎立的。。

      寺廟主殿是一座具有獨特建筑風格的三層土木結(jié)構(gòu)樓房,坐西朝東,由四川工匠建造。其走廊也像拉薩大昭寺那樣,巨大的柱子需要約10人才能抬得動。大殿的中央屋頂為漢式歇山頂,而周圍的建筑則采用藏式平屋頂。在主殿大門的正上方,有9頭形態(tài)各異、面貌各不相同的獅子,象征著七世達賴喇嘛。而大門四周雕刻的9條龍則代表著清朝皇帝。9代表著陽極數(shù)的最高數(shù)字,因此,刻在大門上的“九龍九獅”也代表惠遠寺享有的崇高地位*在該寺大門外面的6幅壁畫中,最邊上有一幅噶達地區(qū)各大小保護神的壁畫,即山神圖。居中的山神是噶達地區(qū)最著名的山神“亞拉神山”,是“世界形成之九神山”之一的阿尼瑪卿山之子。它被其父親留在噶達地區(qū)保護當?shù)厝嗣癜捕ㄉ?。戴灰色氈帽、騎一頭白色牦牛的那位山神叫“扎西農(nóng)戈”,是十一世達賴喇嘛的保護神。。

      該寺的一個主要建筑叫都岡樓(藏語“都康”意為集會大樓),坐北朝南,是一座擁有金頂?shù)娜龑訕欠俊?733年,當雍正帝得知噶達地區(qū)頻繁發(fā)生地震后,便下令修建了另外一座擁有皇家園林風格的四方形平坦院落。該院落位于主殿的西面,為達賴喇嘛的寢宮。屋頂上有一呈鋸齒狀的短墻,那里掛著經(jīng)幡,窗戶是按藏式修建的,都非常得小。“前辟一門,西南隅翼以小戶,內(nèi)皆露柱,無間隔。惟置天井以來白光。樓上有復道通西樓,別建小室數(shù)楹,達賴喇嘛居之?!?參見允禮:《西藏往返日記》,第86頁。在修建該寺的過程中,許多當?shù)赝了緦倜穸紖⑴c了寺院的修建工作。該寺建成后,雍正帝賜了一塊親自題寫的“惠遠寺”匾額。該寺的藏文名字是“噶達強巴林”,意為“彌勒之洲”。

      1730年1月,達賴喇嘛奉皇命離開理塘,由四川重慶總兵官任國榮率領(lǐng)的2 000名士兵護送,前往惠遠寺。同年2月3日,舉行了慶祝達賴喇嘛遷居惠遠寺的宴會,有諸位欽差參加。欽差鼎格向達賴喇嘛敬獻了雍正帝所賜的數(shù)千兩銀子,后者感激地收下了這一禮物,并向皇帝上書,表達其對皇帝的感激之情。 同時,雍正帝也頒發(fā)諭旨,命令被派去照看達賴喇嘛的鼎格、馬喇和其他人,為了讓達賴喇嘛高興,應該恭敬地優(yōu)待后者*參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朱批奏折·民族事務類》;轉(zhuǎn)引自 《中國藏學》1989年第3期, 第57頁。。

      為了保障達賴喇嘛駐錫地噶達周圍地區(qū)的穩(wěn)定,清廷于1729年在康區(qū)里塘、巴塘、爐霍、道孚、瞻對(今新龍)、甘孜、德格、白玉、鄧科、石渠等地展開了大規(guī)模的土司設置行動,共冊封大小土司67員*參見乾隆《雅州府志》卷11《土司》,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289—297頁。。 這也是有清以來,清朝在康區(qū)第二次大規(guī)模地設置土司。上述地區(qū)多為康區(qū)進藏南路及北路所經(jīng)過的重要關(guān)口及周邊地域。這些土司的設置對于惠遠寺周邊及整個康區(qū)的穩(wěn)定有著重要的意義,為七世達賴喇嘛在康區(qū)的駐錫提供了安定的環(huán)境。再者,為了保護七世達賴喇嘛,清廷裁撤了駐瀘定縣的化林協(xié),在噶達設立了泰寧協(xié),由1 800名士兵駐防。泰寧協(xié)的總部位于噶達,其中中營和右營分別駐防噶達附近地區(qū)。為了保護噶達地區(qū),在打箭爐設了阜和營,在中渡(今雅江縣)設了德靖營,在道孚設了寧安營*參見允禮:《西藏往返日記》,第86頁。泰寧營詳情,參見姜連富:《泰寧協(xié)始末》,《道孚文史資料選輯》第3輯,1991年,第27—30頁。。泰寧以西吹音堡駐兵100名,加上里塘、巴塘糧臺的駐守兵丁近800名,此時清朝在康區(qū)的駐兵已經(jīng)超過2 500名*參見《甘孜州志》,第721—722頁。,是清代在康區(qū)長駐兵丁人數(shù)最多的一個時期。此外,還在雅礱江三渡設置關(guān)卡,對往來人員進行嚴格稽查*參見《陜西總督奏報噶達添撥官兵分設汛防折》“雍正七年五月二十二日”,臺北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折》第13輯,第223—226頁。。1731年,清廷在成都設立專門的四川總督,處理西藏事務以及辦理征剿準噶爾所需的軍需*參見《清世宗實錄》卷110“雍正九年九月壬午”,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469頁。。

      達賴喇嘛駐錫惠遠寺及返藏情況

      (一)泰寧成為佛教中心

      1730—1735年,七世達賴喇嘛在惠遠寺駐錫期間,主要致力于學習佛教經(jīng)典和閉關(guān)修行,并致力于修習密宗的許多佛教教義。經(jīng)師阿旺曲丹(1677—1751)為其進行了灌頂,并且后來成為第54任甘丹赤巴。在這一時期,七世達賴喇嘛贏得了作為格魯派最偉大密宗大師之一的名聲。他有關(guān)密集金剛密宗的壇城(曼陀羅)及灌頂儀式的廣注是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之一,并在格魯派密宗注疏的著名代表性著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參見美國藏傳佛教資源中心網(wǎng)站《生平寶藏》欄目中有關(guān)“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條目,網(wǎng)址:http://treasuryoflives.org/Biographies/view/Seventh—Dalai—Lama—Kelzang—Gyatso/3107;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103—105、 108、113—121、123—125頁。。此外,隨著達賴喇嘛移居惠遠寺,西藏佛教的中心也隨之從拉薩移到了這里。他為聚集在惠遠寺請求他摩頂祝福的人們講經(jīng)說法,并撰寫與藏傳佛教有關(guān)的著作。那時,有許多人到惠遠寺學習或朝拜達賴喇嘛,惠遠寺得到佛教信眾極大的支持。比如,打箭爐、理塘、巴塘、康北地區(qū)的霍爾五地區(qū),德格、林蔥、玉樹、中甸、嘉絨地區(qū)及其他地區(qū)的土司都來朝拜七世達賴喇嘛,并向他敬獻了大量的禮物*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40、241—243、248、250—251、256、259、260—262、270—272、286,240—241、248、246—249,240、242、243、250、254—255、262、286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103、104、107、109—113、115—118、122、125,103、105—111、113、115—126,103—104、107—109、112頁。。同時,清廷官員、西藏的僧俗官員以及蒙古各部人員也前來朝拜達賴喇嘛,并敬獻厚禮*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40、241—243、248、250—251、256、259、260—262、270—272、286,240—241、248、246—249,240、242、243、250、254—255、262、286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103、104、107、109—113、115—118、122、125,103、105—111、113、115—126,103—104、107—109、112頁。。 達賴喇嘛也被康區(qū)的主要寺院所尊崇和供養(yǎng),其中包括昌都的強巴林寺、木里大寺、中甸(結(jié)塘)的松贊林寺、甘孜寺、道孚靈雀寺、爐霍壽寧寺(章谷甘丹朗杰嶺)、爐霍格潘廟、甘孜扎科桑珠寺、甘孜扎科扎覺寺、甘孜大金寺、木雅古瓦寺、木雅高爾寺、木雅日庫寺、木雅塔公寺、得榮龍絨寺以及朱倭的兩個本教寺院等諸多各教派寺院*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40、241—243、248、250—251、256、259、260—262、270—272、286,240—241、248、246—249,240、242、243、250、254—255、262、286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103、104、107、109—113、115—118、122、125,103、105—111、113、115—126,103—104、107—109、112頁。。盡管流亡在藏東邊緣地區(qū)的理塘和噶達地方,但他仍然積極地參與蒙古地區(qū)和藏區(qū)的宗教活動。比如1729年,被青海的蒙古人和藏人極其尊崇的三世察汗諾門罕圓寂后,七世達賴喇嘛為其舉行了超度儀式*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32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100頁。1722年達賴喇嘛仍然在拉薩時,三世察漢諾門罕前去謁拜他。1723年1月,七世達賴喇嘛邀請三世察汗諾門罕參加新年慶祝晚會。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155、156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68—69頁。。

      七世達賴喇嘛也曾多次向康區(qū)的寺院發(fā)放布施,為廣大僧俗民眾講解顯、密經(jīng)典,主持包括超度法事在內(nèi)的各種儀式,并為他們摩頂祝福。比如,1730年冬至、1732年和1734年,達賴喇嘛為理塘、結(jié)塘(中甸)、木雅、康北霍爾五土司等地附近所有寺院做法事,散發(fā)布施*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49、257—258、275,255、272,262、265,243,256,30,237,237,254、255、271—272,275,293—294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 106、110—112、115—116、118、122、125,109、116,112、114,104,110,14,102,102,109、115—116,117,122、125頁。。達賴喇嘛還為中甸甘丹松贊林和霍爾孔薩土司的德拉康經(jīng)堂撰寫區(qū)域范圍*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49、257—258、275,255、272,262、265,243,256,30,237,237,254、255、271—272,275,293—294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 106、110—112、115—116、118、122、125,109、116,112、114,104,110,14,102,102,109、115—116,117,122、125頁。, 為爐霍壽寧寺和那雪(今那曲)秀塘寺頒賜其撰寫的寺規(guī)*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49、257—258、275,255、272,262、265,243,256,30,237,237,254、255、271—272,275,293—294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 106、110—112、115—116、118、122、125,109、116,112、114,104,110,14,102,102,109、115—116,117,122、125頁。。1730年,三巖巴色喇嘛居美賢潘倫珠稟告達賴,三巖民眾請求達賴下令制止土匪盜寇危害地方,遂如請頒令,自此南北交界地帶盜匪災害平息*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49、257—258、275,255、272,262、265,243,256,30,237,237,254、255、271—272,275,293—294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 106、110—112、115—116、118、122、125,109、116,112、114,104,110,14,102,102,109、115—116,117,122、125頁。。達賴喇嘛與理塘寺一直有著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特別是該寺喇嘛噶瓦桑杰群培到衛(wèi)藏學經(jīng)后,與七世達賴喇嘛結(jié)為師徒關(guān)系。噶瓦喇嘛回到理塘寺后,稟告達賴喇嘛由西藏派堪布到理塘寺任職,由于路途非常遙遠,迎來送往諸多不便,加之歷屆堪布任期滿了以后,將其間所獲的供奉物均運回衛(wèi)藏地區(qū),對本寺無任何益處,遂請求達賴喇嘛允許今后理塘寺自己任命堪布,并得達賴喇嘛應允,從第十六任堪布起由理塘寺自行任命*參見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宗教研究所、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甘孜州宗教局、甘孜州編譯局編著:《甘孜州藏傳佛教寺院志》第2冊,第10頁。。 另外,達賴喇嘛駐錫噶達期間,也與木雅古瓦寺的第三任活佛桑杰仁青建立了密切的關(guān)系,曾給該活佛頒發(fā)了表示尊崇的文書,還給他授予了作為康區(qū)的“四位夏仲”(“夏仲”通常指服侍過高僧大德的僧人)之一的名號*參見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宗教研究所、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甘孜州宗教局、甘孜州編譯局編著:《甘孜州藏傳佛教寺院志》第3冊,第69,48—49頁。。

      (二)達賴喇嘛與康區(qū)土司間的互動

      七世達賴喇嘛一直與德格土司及其家族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德格土司家族與七世達賴喇嘛家族曾兩代聯(lián)姻,且被當作至親對待。1732年夏天,得到雍正帝的許可后,七世達賴喇嘛的妹妹次仁(卒于1751年)嫁給德格土司丹巴澤仁之子索南工布為妻。雍正帝特別賞賜給這對新婚夫婦3 500兩銀子和幾百匹綢緞*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49、257—258、275,255、272,262、265,243,256,30,237,237,254、255、271—272,275,293—294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 106、110—112、115—116、118、122、125,109、116,112、114,104,110,14,102,102,109、115—116,117,122、125頁。>。1756年,七世達賴喇嘛再一次將其侄女扎西旺姆嫁給德格土司洛珠彭措為妻。達賴喇嘛會見了不久將要成婚的侄女以及德格土司家族派來的迎親隊伍成員*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下冊,第371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370頁。七世達賴喇嘛于1757年圓寂,但其弟弟貢噶旦增及其侄子格桑旦增朗杰和扎西朗杰曾先后任噶倫。在這一時期,德格土司家族一直與西藏地方政府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

      七世達賴喇嘛也受到了明正土司及其屬下,包括薩噶果巴(大院壩羅家鍋莊)在內(nèi)諸頭人的極力尊奉,并與他們建立了密切的聯(lián)系。早在1712年,明正土司及其屬下各頭人即十分關(guān)照格桑嘉措,共同派遣薩噶果巴雅如丹增次旺等前往德格拜見他。在達賴喇嘛前往噶達途中,明正土司再次派遣薩噶果巴雅如拉丹前往雅江為渡江事宜做準備*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49、257—258、275,255、272,262、265,243,256,30,237,237,254、255、271—272,275,293—294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 106、110—112、115—116、118、122、125,109、116,112、114,104,110,14,102,102,109、115—116,117,122、125頁。。 打箭爐的堪布和明正土司等人前往高日山腳迎接達賴喇嘛,明正土司還為達賴喇嘛設漢式宴席,并敬奉大批貢物*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49、257—258、275,255、272,262、265,243,256,30,237,237,254、255、271—272,275,293—294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 106、110—112、115—116、118、122、125,109、116,112、114,104,110,14,102,102,109、115—116,117,122、125頁。。1731年,薩噶果巴家族請達賴喇嘛為過世的阿加貢布在打箭爐做超度法事,由于達賴喇嘛正在靜修,就派了其經(jīng)師赤欽阿旺曲丹前去主持法事*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49、257—258、275,255、272,262、265,243,256,30,237,237,254、255、271—272,275,293—294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 106、110—112、115—116、118、122、125,109、116,112、114,104,110,14,102,102,109、115—116,117,122、125頁。。1732年新春以及1734年,薩噶果巴與明正土司的管家覲見了達賴喇嘛,后來明正土司和其他首領(lǐng)也分別覲見達賴喇嘛,向他敬獻貢物,并聆聽其講經(jīng)說法。1733年和1734年,達賴喇嘛分別為過世的明正土司堅贊達吉和薩噶果巴女主人做超度法事*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64、271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113、116頁。在漢譯本中,將打箭薩噶果巴女主人鄔金措瑪誤譯為打箭爐宗本之母鄔金措瑪了。。1734年,明正女土司阿噶及仆從40人向達賴喇嘛供奉財物,達賴為他們做了長壽灌頂。1735年初,明正女土司阿噶、打箭爐的安覺寺、明正土司的管家南杰次仁等敬獻大批的送行禮,喇嘛向彼等贈舍利等重要信仰神物。1735年,明正女土司、打箭爐南無寺(拉摩則)喇嘛與僧人等數(shù)萬信徒為達賴喇嘛返回衛(wèi)藏送行*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94,248,294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125—126,106,125頁。。

      達賴喇嘛移駐惠遠寺后,雍正帝對他十分滿意,給其經(jīng)師阿旺曲丹“阿齊圖諾門罕”的稱號(意為“慈悲的法王”)*參見土觀·確吉尼瑪:《章嘉·若必多吉傳》(藏文),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89年, 第55頁。。雍正帝十分關(guān)心達賴喇嘛:1730年,當皇帝得知七世達賴喇嘛生病后,立刻派了兩名御醫(yī)到惠遠寺為達賴喇嘛治病*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94,248,294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125—126,106,125頁。;1732年,為了嘉獎七世達賴喇嘛的父親和德格土司丹巴澤仁忠心耿耿服務于達賴喇嘛,皇帝分別特賜給兩人3 500兩銀子*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56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110頁。在雍正帝的影響下皇四公主等皇親貴人也很崇拜七世達賴喇嘛。1732年, 皇四公主將她一個精制的寶盒以及繡有南海普陀山和觀世音佛像的絲繡唐卡獻給七世達賴喇嘛, 表達了對達賴喇嘛的一片敬意。。

      (三)達賴喇嘛返藏

      由于達賴喇嘛久住惠遠寺,“其隨來之弟子人等久離鄉(xiāng)土,未免懷歸”*參見《清實錄藏族史料》第1集,第361頁;魏源:《圣武記》卷17,古徽堂藏版,第27頁;轉(zhuǎn)引自張虎生:《御制惠遠廟碑文校注——兼說七世達賴喇嘛移居惠遠寺》,《中國藏學》1994年第3期,第90—99頁。,他們都想回到故鄉(xiāng)。那時班禪喇嘛也年邁有疾,加之準噶爾人已遣使求和,“定界息兵”,蒙古人對西藏的威脅解除了;另外,也有可能是清廷為了節(jié)省支出,1734年夏,雍正帝下旨命令達賴喇嘛返藏*參見《清實錄藏族史料》第1集,第361頁;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76、284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118、121頁。。

      1734年底,雍正帝派了當時主管理藩院事務的果親王允禮和章嘉呼圖克圖,前往惠遠寺處理達賴喇嘛返藏事宜。果親王在惠遠寺共停留了41天,一直住到1735年2月3日。那時,果親王轉(zhuǎn)降諭旨,對七世達賴喇嘛、其隨從以及周圍的土司、頭人等厚加賞賜,并數(shù)次宴請他們*參見允禮:《西藏往返日記》,第86—89頁。。同時,他抵達噶達后,向達賴喇嘛行弟子禮,以示尊崇。他也曾多次在達賴喇嘛座前聆聽佛法,并接受七世達賴喇嘛的灌頂,與七世達賴喇嘛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參見章嘉·若必多吉:《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78—286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119—122頁。就允禮與藏傳佛教的關(guān)系,參見蘇發(fā)祥:《允禮與藏傳佛教》,《中國藏學》2009年第1期,第195—201頁。。同年4月,三世章嘉呼圖克圖、副都統(tǒng)福壽等率領(lǐng)官兵500人護送達賴喇嘛回藏*參見章嘉·若貝多杰:《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94,248,294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125—126,106,125頁。。達賴喇嘛一行于閏七月抵達拉薩,終于結(jié)束了在泰寧5年多的駐錫生活*達賴喇嘛一行于閏七月三十日,即公歷8月30日抵達拉薩。。

      惠遠寺在康區(qū)的影響

      (一)拉薩哲蚌寺派堪布主持惠遠寺教務

      1735年達賴喇嘛返藏后,惠遠寺已不復舊觀,冷寂多了,不再享有像達賴喇嘛駐錫期間那樣的榮耀和繁榮景象。達賴喇嘛離開后,泰寧營就被裁撤,所屬左營和右營調(diào)防瀘定的化林坪,先前新設的德靖營和寧安營也裁撤后重組??紤]到惠遠寺是御建寺院,加之有些僧人仍然住在寺里,清廷決定在此建立噶達汛,僅由打箭爐阜和營派一名把總,率30名士兵駐守該地*參見《清實錄藏族史料》第1集,第363頁。。

      遵照雍正帝的諭令,達賴喇嘛讓帕繃喀呼圖克圖洛桑格勒任惠遠寺堪布,在該寺建了一個新的扎倉,70名僧人留駐該寺。這些僧人的餉銀是由內(nèi)庫支付的,其中20名負責照料堪布的生活起居,其余50名則成為新建扎倉的僧人。這50人是從木雅各寺抽調(diào)的,本來都來自噶達附近地區(qū),且在拉薩的三大寺(即色拉、甘丹和哲蚌寺)獲得了“噶居繞降巴”的學位*參見西藏自治區(qū)檔案館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編:《西藏檔案資料選編》,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7年,第486頁;章嘉·若必多吉:《七世達賴喇嘛傳》(藏文)第9冊,上冊,第283頁;章嘉·若貝多杰著,蒲文成譯:《七世達賴喇嘛傳》(漢文),第121頁?!案辆印被颉案辆影汀敝竿ㄟ^高僧課程初步考試的學問僧,即掌握10部經(jīng)論者,為藏傳佛教僧人學經(jīng)制度中的第三級學位;“繞降巴”指掌握13部玄學與哲學大論和哲學大論及18部重要經(jīng)典的僧人,為藏傳佛教僧人學經(jīng)制度中的第四級學位。。以前就在惠遠寺的僧人則由四川布政使撥款供養(yǎng)。此外,根據(jù)皇帝的諭令,明正土司屬下的51戶人家也被安排繼續(xù)為留在該寺的僧人使役*參見西藏自治區(qū)檔案館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編:《西藏檔案資料選編》,第486頁。。 從此以后,由西藏地方政府派哲蚌寺僧人任惠遠寺堪布的這一做法一直延續(xù)到1920年。這年時任堪布由于康藏劃界,懼不自安,被控攜款潛逃,此后該寺僧人自選堪布主持寺務,與哲蚌寺脫離隸屬關(guān)系*參見《道孚縣志》,第503頁。張虎生先生根據(jù)《藏文典籍目錄》(第2冊,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256頁)的記載,認為在九世達賴喇嘛時期(1805—1815),當惠遠寺的僧人要求從本寺僧人中選擇堪布時,由西藏地方政府派堪布這一做法就停止了。這有可能是由于四川總督孫士毅在1811年地震后,向嘉慶帝上書要求僅留兩名僧人住寺,其余僧人分派到附近各寺去修行有關(guān)。可能《藏文典籍目錄》的作者沒有看到1841年嘉慶帝頒發(fā)諭旨,允許該寺按先例修復,因而以為19世紀初就停止了派堪布的做法。此外,藏文資料《惠遠寺歷史》可能是根據(jù)口傳資料,宣稱大約在1760年由于哲蚌寺派的堪布比較嚴厲,當?shù)厝藷o法忍受,要求停止派堪布,此后,堪布就由該寺自行選任。但是,根據(jù)《任乃強康區(qū)視察報告》以及《道孚縣志》的相關(guān)記載,該寺堪布于1920年回西藏后,由寺僧公推二人為當家喇嘛。另一份藏文資料《惠遠寺寺志》,根據(jù)經(jīng)師年敘·杰闊的敘述,1909年在哲蚌寺學經(jīng)的著名巴塘丁寧寺拉噶喇嘛(又名包昂武)被任命為惠遠寺堪布。盡管他計劃建立講經(jīng)院和修行院,但由于個別浪蕩僧要求哲蚌寺更換堪布,未能實現(xiàn)這一計劃。這從一個側(cè)面也說明直到20世紀初葉,該寺的堪布都是由哲蚌寺選派的。詳情參見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宗教研究所、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甘孜州宗教局、甘孜州編譯局編著:《惠遠寺歷史》(藏文),《甘孜州藏傳佛教寺院志》第2冊,第627—628頁;志瑪青措:《惠遠寺寺志》(藏文),第35頁。。

      (二)惠遠寺試圖干預地方事務

      惠遠寺歷任堪布和僧人被認為試圖影響、干預和控制噶達以及康區(qū)其他地區(qū)的地方事務。比如,1749年四川總督策楞等的奏疏稱,同年瞻對首領(lǐng)班袞看到大金川首領(lǐng)莎羅奔投誠,并得到乾隆帝寬宥后,隨即派人到噶達寺,求惠遠寺喇嘛達爾罕堪布代為祈恩。不久班袞再次懇求,并讓其子到該寺出家為僧*參見《清實錄藏族史料》第3集,第1097—1098,1262頁。。由此可見,惠遠寺及其堪布在康區(qū)各土司和頭人的心目中擁有崇高地位,是能夠幫助他們代為向清朝皇帝提出要求的。川督等清朝封疆大吏認為該寺“堪布等恃藏中之勢,且夜郎自大”*參見《咨四川總督呈送發(fā)給惠遠寺憲牌印照清冊由》,《道孚縣圖志》,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復制,1960年,第19,19頁。,于1750年“漸次強橫,估占土司土地,懇將明正土司所屬之上下甲作、噶達三處百姓一百二十六戶,又土百戶三名,一并給予惠遠廟,供應廟上灑掃、搬運、柴水之役,百姓所納之糧改為每年補修廟宇之資,而百姓等仍同明正土司百姓一體應差”。這是經(jīng)四川總督策楞、提督岳鐘琪“給予憲牌在案”。1755年,“該寺復爭明正土司百姓,由打箭爐同知訊斷百姓一百八十戶給予該寺”*參見《咨四川總督呈送發(fā)給惠遠寺憲牌印照清冊由》,《道孚縣圖志》,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復制,1960年,第19,19頁。。同年,四川總督黃廷桂等奏稱,達賴喇嘛派來主持惠遠寺堪布“達漢來廟隨帶跟役丁巴羊平等,竟干與地方事務,招誘土民,不服土司差喚,經(jīng)前提臣岳鐘琪行知達賴喇嘛撤回。另派羅藏桑結(jié)前來,詎又將逐回之頭人丁巴羊平等攜帶來廟,復行滋事”*參見《清實錄藏族史料》第3集,第1097—1098,1262頁。。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該寺的堪布與僧人在當?shù)氐挠绊懺絹碓酱?,下轄的屬民也越來越多,從而得以干預和控制地方事務。此外,今道孚寧瑪派寺院古努寺第二世活佛袞桑確珠嘉措(又名吉美曲秋嘉措)任主持時,由西藏派駐的惠遠寺堪布下令不準維修和擴建該寺,并將該寺僧人投入監(jiān)獄。據(jù)該寺歷史記載,此時眾人親見該喇嘛幻化成一只老虎,于是惠遠寺的堪布下令釋放僧眾,并同意維修和擴建該寺,而且允許該寺在其轄地娘察部招收僧人*參見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宗教研究所、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甘孜州宗教局、甘孜州編譯局編著:《甘孜州藏傳佛教寺院志》第2冊,第587頁。。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該寺及其堪布所擁有的權(quán)力。

      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后,本教僧人因與兩金川土司聯(lián)合反抗清軍,而全部被遣散。為了“教化”當?shù)厝?,乾隆皇帝諭令在金川和小金兩地建佛教寺院*參見《清實錄藏族史料》第6集,第2806—2807,2805—2810,3046—3047頁。。1776年,鎮(zhèn)壓金川和小金兩地叛亂的清軍將領(lǐng)阿桂(1717—1797)上奏皇帝,報告惠遠寺的堪布阿旺達爾結(jié)同其兩名徒弟到清軍軍營念經(jīng),并稱情愿分派喇嘛,移居兩金川地方,以振興格魯派。清廷認為若批準惠遠寺喇嘛駐于兩金川,其地將漸成達賴喇嘛屬地,“恐日久金川與西藏聯(lián)為一氣,亦難保其不滋流弊”*參見《清實錄藏族史料》第5集,第2474頁。。清廷拒絕惠遠寺僧人要求時,提到的理由是當?shù)厣俗冯S大小金川土司反叛清朝統(tǒng)治,所有寺廟均非凈土;并聲稱平定這兩個地區(qū)后,寺院中的可居房間已分給清朝官兵居住,不宜讓僧人來這些寺院居??;這些地區(qū)的頭目因助逆而被誅,幸存的均是貧苦群眾,無能力布施和供養(yǎng)寺院僧人*參見《清實錄藏族史料》第6集,第2806—2807,2805—2810,3046—3047頁。。

      惠遠寺有兩位活佛世系,其中一位叫古交仁波齊,其第一世活佛是十一世達賴喇嘛的近侍洛桑繞結(jié)的轉(zhuǎn)世。他被賜予“古交堪布”的名號,通常該名號是用來稱呼照顧達賴喇嘛日常事務近侍的,享有與堪布同等的地位*到目前為止,共有四世古交仁波齊。目前的第四世仁波齊叫古交·云丹嘉措,是1982年由中國政府認定的第一位轉(zhuǎn)世活佛,現(xiàn)任甘孜州政協(xié)副主席。。另一個活佛叫交吉仁波齊。第一世交吉·洛桑格桑云丹(1857—1917)被認為是十一世達賴喇嘛“身、語、義”的化身*迄今為止共有三世交吉仁波齊,現(xiàn)任仁波齊叫吉美丹白尼瑪,又名吉美朗結(jié),歷任道孚縣副縣長、道孚縣人大常委副主任及甘孜州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等職。參見拙作《噶達強巴林(泰寧寺)歷史》,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宗教研究所、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甘孜州宗教局、甘孜州編譯局編著:《甘孜州藏傳佛教寺院志》第2冊,第626—631頁。。學識淵博的他同時兼任木雅居里寺和木雅高爾橋寺的活佛,還被認定為曾任瞻對工布朗結(jié)上師的嘉措桑丹的轉(zhuǎn)世,也被嘉絨人認為是嘉絨中路格西喜繞的轉(zhuǎn)世*參見年弄喇嘛卓熱:《木雅后五學者之第四位格桑云丹法王傳》(藏文,內(nèi)部出版),2016年,第12—14頁; 志瑪青措:《惠遠寺簡史》(藏文),第24—25頁。。此外,他也被有些人認為是第五世察雅活佛丹白堅贊的轉(zhuǎn)世靈童*參見年弄喇嘛卓熱:《木雅后五學者之第四位格桑云丹法王傳》(藏文,內(nèi)部出版),第12頁;志瑪青措:《惠遠寺簡史》(藏文),第24頁。但由于第五世察雅活佛丹白堅贊(生于1811年)圓寂于1811年,從時間上而言,洛桑格桑云丹不可能是他的轉(zhuǎn)世靈童。而據(jù)《察雅寺志》記載,第六世察雅活佛洛桑土登晉美曲吉嘉措(1814—1857)于1847年前往噶達地方迎接由駐藏大臣升任四川總督的琦善,而且從時間上而言,洛桑格桑云丹更可能被認為是后者的轉(zhuǎn)世靈童。參見白瑪旺堆、洛桑曲丹等:《察雅寺志》(藏文)上冊,昌都:昌都地區(qū)文化歷史資料搜集委員會,1987年,第267—318頁。,從而也極大地增強了惠遠寺在當?shù)氐挠绊懠芭c周邊寺院的關(guān)系。

      (三)惠遠寺的幾次修復

      該地區(qū)頻繁發(fā)生的地震也加速了惠遠寺的衰落,但多次維修亦表明清廷和西藏地方政府對該寺的重視程度。1785年發(fā)生地震后,大多數(shù)大殿和僧舍都坍塌了。由于達賴喇嘛不再駐錫,清廷認為不應該再按以往的規(guī)模來重建該寺*1788年乾隆帝諭令,如果廓爾喀人侵犯至藏,應像雍正年間時一樣,將達拉喇嘛、班禪喇嘛移至噶達地方居住。參見《清實錄藏族史料》第6集,第3075頁。,因而在重建時將大殿改為四層,除了大殿300余間房及大門、二門等處照舊修復外,僧房只建了200間,減去了63間*參見《清實錄藏族史料》第6集,第2806—2807,2805—2810,3046—3047頁。。1793年的另一次地震中,大多數(shù)殿堂和圍墻等又都坍塌了。1811年,第二次維修后不久,又發(fā)生了一次更嚴重的地震,給該寺造成了非常大的損失:殿堂、碑亭、僧舍及圍墻等都被毀壞。這就促使時任四川總督孫士毅上書嘉慶皇帝,請求僅修復立有御制碑文的碑亭以及供奉佛、法、僧三寶的三座大殿。孫士毅建議只留兩名僧人住寺,其余的僧人分派到附近各寺修行*參見桑吉巴姆和坤山:《乾寧惠遠寺》,《甘孜州文史資料》第19輯,2002年,第375頁。。但是,當時拉薩的攝政第九世第穆呼圖克圖(在位時間1811—1818)則要求按舊例修復該寺。他聲稱惠遠寺是特別為七世達賴喇嘛修建的,在達賴喇嘛返藏后該寺已賜給了他。因此,雙方就是否及如何修復該寺進行了長達4年的爭論。1841年,嘉慶帝頒發(fā)諭旨,允許該寺按先例修復,但要求寺院本身支付修復該寺所需的一切費用。經(jīng)過勸募,廣集資材后該寺又一次被修復了。1893年,發(fā)生了一次更為嚴重的地震,寺院幾乎所有的建筑都毀壞了。第一世交吉仁波齊洛桑格桑云丹積極參與震后救災和重建工作,駐瞻藏官和打箭爐廳的清廷官員分別向西藏地方政府以及清廷匯報了災情。達賴喇嘛本人捐獻了1 000兩銀子,管理布達拉宮財務以及拉薩郊區(qū)政法事務的“雪勒空”也撥了500兩,哲蚌寺洛色林扎倉則捐了2 000兩。另外,打箭爐廳官員從國庫向寺院和百姓發(fā)放了大量的賑災錢物*參見志瑪青措:《惠遠寺簡史》,第83頁。。在這次修復過程中,相關(guān)人員不得不參考“御制惠遠寺廟碑”的記載來修復,并縮小了院落的面積。大殿為擁有金頂和歇山頂?shù)乃膶哟蟮?屋檐和橫梁上有彩繪,而門窗則有精美的雕刻。參見桑吉巴姆和坤山:《乾寧惠遠寺》,第376頁。。

      (四)惠遠寺的影響在繼續(xù)

      1905年發(fā)生的“泰寧事件”,也顯示了惠遠寺在當?shù)氐挠绊?。過去漢族金伕子結(jié)隊到噶達地區(qū)淘金,通常私下給惠遠寺繳納稅金。1904年,當漢族商人通過四川礦物局,請求四川總督錫良命令打箭爐同知劉廷恕允許他們開辦金礦。錫良和駐藏幫辦大臣鳳全命令劉廷恕召集礦工,在噶達開辦一個金礦。1905年金礦一開工,清朝當?shù)毓賳T就向該地區(qū)的礦工收取稅金,私下交稅金給惠遠寺的慣例被中斷?;葸h寺僧人對清朝當?shù)毓賳T的介入非常不滿。在駐瞻藏官的支持下,惠遠寺的堪布宣稱在該地區(qū)開采金礦會破壞風水,觸犯神靈,并降災于凡民,便設法驅(qū)趕礦工,導致僧人與礦工間的沖突,使數(shù)名礦工被殺*參見查騫:《泰寧寺夷變始末》,《近代康藏重大事件史料選編》第1編,上冊,拉薩:西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01,201—205頁。。當都司盧鳴揚率綠營兵一哨前往震懾,反遭偷襲,全部被惠遠寺僧人殺害。駐瞻藏官也派了馬隊到道孚界上示威,為惠遠寺助陣。動亂中金廠被毀,供奉關(guān)羽的武廟被毀,民房300余間也被毀;當?shù)匕傩盏呢斘镆脖粨尳僖豢眨纫詽h人的損失最為慘重。錫良馬上派了提督馬維騏率兵鎮(zhèn)壓。在明正土司的支持下,他很快平息了這一事件,并責令惠遠寺賠償該事件所造成的一切損失*參見查騫:《泰寧寺夷變始末》,《近代康藏重大事件史料選編》第1編,上冊,拉薩:西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01,201—205頁。。但惠遠寺并沒有馬上賠償百姓所遭受的損失。1908年,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發(fā)布了一道告示,責令惠遠寺的僧人對百姓作出賠償。直到1909年惠遠寺才將搶劫的財物歸還當?shù)匕傩?,并賠償了他們的損失。

      民國時期(1912—1949),惠遠寺仍然是康北地區(qū)的文化中心,而且也是藏傳佛教信眾心目中的圣地。由于七世達賴喇嘛曾駐錫該寺,十一世達賴喇嘛出生在該寺附近,當?shù)氐娜藗內(nèi)匀或\地信奉該寺。1928年,惠遠寺有200名僧人,是當時道孚地區(qū)的第二大寺院*參見《西康特區(qū)政務委員會匯報各屬喇嘛寺廟調(diào)查表》,《近代康區(qū)檔案資料選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324—330頁。。20世紀40年代,該寺的堪布格桑多吉(1909—?)與康區(qū)的其他活佛和土司一道,被選為西康臨時參議會參議。1947年,他又被選為西康省行憲國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充分顯示了該寺的重要性*參見王川:《劉文輝與西康地區(qū)藏傳佛教界關(guān)系述論》,《中國藏學》2006年第3期,第78—84頁。。

      1956年,在噶達地區(qū)進行的“民主改革”中,惠遠寺是被保留的寺院之一。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該寺遭到破壞,佛像、經(jīng)籍均被毀壞。1982年,惠遠寺被指定為向公眾開放的一座重點寺院。該寺院所有被沒收的財產(chǎn)都被歸還,而且國家撥款23萬元,對惠遠寺進行了維修。目前該寺有200余名僧人,仍然是康區(qū)的一座重要寺院。

      結(jié) 論

      惠遠寺是由清朝皇帝撥??钚藿ǖ钠呤肋_賴喇嘛的駐錫地,是藏區(qū)唯一一座御建寺院,而且11世達賴喇嘛的出生地也在該寺附近。該寺的名望不僅僅局限于康區(qū)和四川西北部藏區(qū),其聲名也遠播西藏和其他藏區(qū)。清廷一直十分重視該寺,在頻繁的地震中該寺遭受損失時,仍然一次又一次地撥款維修。清廷之所以這么做,除了該寺享有崇高的宗教地位外,也起到了教化遠離政治中心的鄰近地區(qū)信眾的作用。

      雍正帝讓達賴喇嘛移駐噶達的一個原因,是為了讓深陷西藏內(nèi)亂的七世達賴喇嘛父親索南達爾結(jié)離開拉薩,為頗羅鼐總理西藏政務鋪平道路。另外一個因素是為了消除蒙古人,尤其是準噶爾蒙古部對西藏穩(wěn)定乃至清朝統(tǒng)治的威脅。通過達賴喇嘛在蒙古和藏區(qū)廣泛傳播藏傳佛教,以安撫蒙古和藏區(qū)的民眾和各種勢力,確保邊疆穩(wěn)定。雍正皇帝統(tǒng)治時期,對蒙古和西藏地區(qū)除采取懷柔政策外,還采取了其他諸多措施,加強其統(tǒng)治:在拉薩設駐藏大臣,并在西藏駐軍,將一些地區(qū)置于其他省和班禪喇嘛的控制之下。這些措施都是為了削弱西藏地方政府的權(quán)力與威望。

      惠遠寺具有的戰(zhàn)略位置使它成為達賴喇嘛駐錫寺的最理想處所。達賴喇嘛從出生地理塘到德格,從德格到青海,接著從青海入衛(wèi)藏,然后又從衛(wèi)藏來到康區(qū)后再返回西藏,這種“三角形”的出行增大了他的宗教活動范圍,接觸到更為廣泛的蒙藏僧俗信徒,極大地提高了其在僧俗群眾中的宗教聲望。七世達賴喇嘛與康區(qū)土司、各寺院以及僧俗群眾間的互動也擴大了格魯派在康區(qū)的影響?;葸h寺不僅成為一個重要的格魯派中心,在激發(fā)當?shù)赝了緦_賴喇嘛的支持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七世達賴喇嘛移駐噶達,一方面使得清朝在康區(qū)的軍事重心從華林坪向西推進至噶達,另一方面實施的駐兵、巡查等保護達賴喇嘛的措施,客觀上加強了清廷對康區(qū)的控制。再者,清朝于1731年設置專門的四川總督來處理西藏事務,表明清廷眼中的四川,更準確地說是康區(qū)在治理西藏的依托地位愈加凸顯,并開始在行政上得到確認,是之后“治藏必先安康”、“固川保藏”的重要前提*王麗娜:《七世達賴移駐恵遠寺及清朝對康區(qū)控制的加強》(未刊稿,即將出版)。。

      1735年,達賴喇嘛離開惠遠寺后,該寺仍然是康北的一個文化中心,也是佛教信眾心目中的圣地。由于直到1920年為止該寺的堪布都是由哲蚌寺委派的,該寺歷任堪布和僧人在當?shù)氐挠绊懺絹碓酱?,下轄的屬民也越來越多,從而得以影響、干預和控制噶達以及康區(qū)其他地區(qū)的地方事務。尤其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惠遠寺與駐瞻藏官一道,試圖協(xié)助西藏地方政府擴大其在康區(qū)的影響。

      猜你喜歡
      康區(qū)文成達賴喇嘛
      背詩學寫話
      論五世達賴喇嘛對西藏繪畫發(fā)展的影響①
      康區(qū)察瓦龍歷史沿革及其地名稱謂考究
      ——基于對口述史料的文獻分析
      西藏研究(2020年1期)2020-04-22 00:24:00
      靳文成作品欣賞
      大眾文藝(2019年16期)2019-08-24 07:53:44
      民國時期康區(qū)法律實踐探析:以瞻化藏族搶劫案件的司法處理為中心
      西藏研究(2018年4期)2018-10-30 01:12:34
      簡論康區(qū)明正土司制度及其“在地化”
      卷宗(2018年19期)2018-10-24 08:49:50
      民國前期康區(qū)田賦和牲稅征收
      西藏研究(2018年3期)2018-08-27 01:06:08
      拉藏汗新立六世達賴喇嘛背后的政治因素(英文)
      三千世界
      三千世界
      榆中县| 崇仁县| 富源县| 枣庄市| 麦盖提县| 梅河口市| 金川县| 巴南区| 新和县| 揭阳市| 平山县| 弥勒县| 秦皇岛市| 肇州县| 恩施市| 广汉市| 志丹县| 阳曲县| 青河县| 岢岚县| 洞头县| 龙门县| 江口县| 贺兰县| 观塘区| 常州市| 周宁县| 瑞安市| 达拉特旗| 将乐县| 固始县| 博爱县| 云霄县| 呼和浩特市| 阿荣旗| 张家川| 临沧市| 崇仁县| 治多县| 老河口市| 杭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