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鳳群
【摘要】為適應新形勢下對教師人才的普通話口語的較高要求,師范院校很重視學生普通話口語教學工作,每年都針對學生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普通話教學的深入和提高。文章分析了在普通話口語教學中存在四個方面的誤區(qū),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以促進普通話教學質(zhì)量和教學水平的提高,有效提升師范生的普通話口語水平。
【關鍵詞】普通話口語水平;教學誤區(qū);應對策略
普通話是我國的通用語言。國家把推廣普通話工作的重點放在學校和社會有關部門,并對特定崗位的工作人員提出具體的要求,要求擔負語言示范責任的人員,如教師、播音員必須有更高的普通話水平。就教師而言,講規(guī)范的普通話是必備的職業(yè)素質(zhì)。教師的語言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典范,教師有責任和義務教會學生標準的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因此,教師必須以普通話為職業(yè)語言,師范學生必須學好普通話。為適應新形勢下對教師人才的普通話口語的較高要求,師范院校很重視學生普通話口語教學工作,每年都針對學生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但學生普通話水平達標率(即達到普通話二級乙等的水平,普通話測試成績達80分)并不高。以“人機對話”的模式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較以往的人工測試模式來說,方式更新穎,評分更公平、更嚴格,也更規(guī)范,故對應試人心理素質(zhì)和普通話語用能力的要求更高,難度更大。“人機對話”模式的普通話測試達標率低的情況反映出了師范院校學生普通話水平較低的現(xiàn)狀,從中也透射出了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如何扎實地開展普通話教學工作,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呢?
一、普通話教學存在的誤區(qū)
普通話口語教學工作,由于把握不好普通話教學的側重點,從而導致不自覺地走入諸多普通話教學誤區(qū),嚴重地影響了學生普通話整體水平的提高。那么我們的普通話教學存在著那些誤區(qū)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誤區(qū)一: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輕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普通話口語教學是一門科學,而科學最強調(diào)的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走出創(chuàng)新之路。顯然,沒有能夠辯證地理解和處理知識傳授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是普通話口語教學的一個重要誤區(qū)。即以“理論指導實踐”為教學理念,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語言運用所必需的知識結構的系統(tǒng)傳授上,如聲母、韻母的發(fā)音理論知識、說話技巧理論知識等。把普通話的有關理論知識上升為學習的目的和中心,其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教師辛辛苦苦地教,學生刻苦努力地學,可到頭來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這種本末倒置、主次易位的教學模式不能充分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當理論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而又不能外化為一種語言實踐能力時,學生就會逐漸失去主動學習的興趣,甚至喪失學習的信心,導致普通話學習難上加難,從而制約了普通話水平的提高。
(二)誤區(qū)二:重書面語的教學,輕口頭的訓練
我們的普通話教學,在課堂上學習的通常是普通話的書面語,大都把書面語的字詞的聲韻調(diào)和朗讀當成普通話學習訓練的重點,重視朗讀當中的語氣、語調(diào)、停連、重音、輕聲、兒化等內(nèi)容的學習輔導,卻忽視了普通話最重要的外在形式——口語的訓練(包括普通話語音訓練、詞語的錘煉、句式的選擇等)。結果學生到了下課要敘說生活里的事情,想表達自己心中的意愿時詞不達意,往往不能靈活、自如、流暢地使用普通話。這樣一來,學生便會用自己的母語——方言或民族語言來表達,或者在用普通話表達時夾雜方言或民族語言中的語音、詞匯、句式或語氣。這種教學內(nèi)容上的本末倒置,嚴重影響了普通話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和幼師生專業(yè)技能的發(fā)展。
(三)誤區(qū)三:重集體教學,輕針對性教學
我區(qū)師范院校學生多來自壯、漢、苗、瑤等不同民族地區(qū),各種方言和民族語各有其語音上的特點,有些與普通話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在學習普通話時存在著不同的難點和盲點。而我們的普通話教學的現(xiàn)實情況是班級人數(shù)多,指導教師少,安排的課時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采取同一種教學模式,多進行集體訓練,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缺乏針對性,不能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普通話上的難點和盲點進行攻克和突破。這樣流于形式又無目的的集體教學模式,也大大降低了學生普通話學習的效果。面向全體,關注個體差異,全面提高只是一句空話。
(四)誤區(qū)四:重正音教學,輕詞匯、語法的規(guī)范
普通話與方言之間的差異,最大的是語音,其次是詞匯、語法方面的差異。教師在普通話教學中往往認為只要語音標準了就能說好普通話。因此,普通話教學中過多地重視正音教學,而忽視了普通話詞匯和語法規(guī)范的訓練。學生在學習普通話的過程中,因受到自身語言環(huán)境中母語(某方言或某民族語)表達習慣的影響,自覺或不自覺地套用母語的詞匯或帶有母語的語法成分,使所說的普通話帶有較為濃重的方言色彩。這種不符合普通話規(guī)范要求的“方言普通話”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普通話口語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師范生普通話口語水平的對策
如何走出這些普通話教學誤區(qū)呢?以下是筆者總結出來的幾點應對策略。
(一)杜絕理論知識滿堂灌,注重學生語言實踐能力培養(yǎng)
在教學中教學系統(tǒng)理論知識應貫徹“精要、簡明、易懂、有用”的原則,對理論知識內(nèi)容進行整合,對系統(tǒng)知識進行統(tǒng)籌,確定哪些多講,哪些少講,哪些可以略而不講。如聲母、韻母、聲調(diào)的分類等純理論性知識重點講授;如非本地方言及民族語言與普通話的對應關系不必長篇大論,以點撥為主等。把握課堂時間時,應增加學生語用能力訓練的時間和教師有針對性指導的時間。確立學生小組訓練常規(guī),將學生中普通話口語水平較高者培養(yǎng)為小組帶頭人,開展幫帶和互助學習訓練,努力營造“比、學、趕、幫”的和諧氛圍,使學生的普通話語用能力得到進一步強化。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善于收集學生語言實踐能力訓練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難點問題,并及時給予學生有效的應對策略和針對性的指導。
(二)教學要有側重點,指導要有針對性
普通話教學中的側重點,我認為有兩個層面:一是系統(tǒng)理論知識有側重點,如書面語和口語訓練的側重點,正音訓練和詞匯、語法規(guī)范的側重點等;二是指導學生訓練的側重點,如正音訓練時以當?shù)氐牡湫驼Z音問題的克服為訓練重點,以不同地域的學生的實際情況為訓練重點等。教學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作為教學主導的教師,在充分發(fā)揮學生教學潛能的同時,切不可忽視學生主體的實際學習需求。教學初期,教師要做好學生普通話水平的摸底和評估,根據(jù)學生的不同語言背景,區(qū)分不同的教學對象,確定不同的教學類型,找出相應的教學側重點,整合系統(tǒng)理論知識并制定有效的教學計劃。另外,在普通話教學過程中,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突出教學中的重點,攻克教學中的難點,消除學習上的盲點,多鼓勵,廣開言,善指導,使普通話教學更為有效。
(三)既講究課堂教學實效,又重視課后語境創(chuàng)設
普通話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并非朝夕之功。普通話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課內(nèi)、課外自覺學習和運用普通話的意識,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課后的普通話學習訓練指導。除重視早晚讀的朗讀訓練之外,還可開展形式靈活、內(nèi)容廣泛、參與面大的課外訓練活動,如收聽廣播,舉辦朗誦會、故事會,模擬采訪,導游解說等,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應用普通話的興趣和普通話口語表達能力。此外,教師在學習生活中與學生的交流交往也應注重語境的創(chuàng)設,努力營造“多講普通話、愛講普通話、敢講普通話、善講普通話”的良好氛圍。
(四)提高認識,重視普通話教學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教師擔負著人類經(jīng)驗傳遞和文化繼承的神圣使命,語言是最基本的手段。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方式,就是繼承母語,學好漢語,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因此,學校是“推普”工作的重要陣地,在素質(zhì)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質(zhì)量工作中,語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質(zhì)中最基本的因素,普通話表達能力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普通話表達水平的高低正是語言素養(yǎng)是否過硬的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教師的語言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典范,教師有責任和義務教會學生較標準的普通話。因此,教師必須以普通話為職業(yè)語言,師范生必須學好普通話。為此,擔任師范生普通話教學指導任務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重視自身語言素養(yǎng)的提高,積極探索普通話教學的有效方法和途徑,不斷提高教學指導能力,將自身的高素質(zhì)轉化為學生的高能力。同時,學校應加強普通話教學師資培養(yǎng),不斷完善普通話訓練硬件設施,為普通話教學提供良好的條件,以有效促進師生普通話整體水平的提高。學校和教師應讓學生知道學習普通話不只是為了考試取得教師資格證,應將“普通話是教師的職業(yè)語言”“普通話伴你走遍天下”等語言觀念逐漸深入學生心中,不斷增強規(guī)范意識,養(yǎng)成規(guī)范習慣,提高規(guī)范能力,使校園里學習普通話和運用普通話蔚然成風。
【參考文獻】
[1]于根元.新時期的推廣普通話工作[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0.
[2]宋欣橋.普通話水平測試員實用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3]于瑾.廣西推廣普通話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