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冬梅
摘 要: 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guī)定:“要大力推動信息技術(shù)在教學過程中的普及。推動資訊科技與科目課程的整合,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以及強大的學習及發(fā)展的學習工具”。
關(guān)鍵詞:多媒體 語文教學 催化劑
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一般使用粉筆、黑板、掛圖作為媒介。文本中的詩意難以表達,導致課堂氣氛更加枯燥。學生聽起來很無聊,學習也很無聊,學習興趣很難激發(fā)。課堂效率很難提高,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也容易導致學習疲勞 。教學過程是一個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學生和媒體是教學過程的三個實質(zhì)要素。多媒體教學是以教學過程的整體優(yōu)化為目標的。以其豐富的多媒體形式——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tǒng),充分體現(xiàn)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彌補了傳統(tǒng)漢語教學的枯燥乏味。它給評價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傳達教科書知識與學生之間的關(guān)系。
一、誘發(fā)感官,激發(fā)興趣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逼喗苷f:“所有的智力工作都取決于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堅持啟發(fā)的原則,大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激發(fā)他們的活力,從而產(chǎn)生積極探索新知識的愿望。多媒體以其獨特的形象、直覺和生命力,通過圖形、動畫、聲音、色彩等多方面激發(fā)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實現(xiàn)多渠道的信息傳遞,增強學生的知識。對輕松的感知,這將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如筆者在教授《看云識天氣》一文時,先用制作的CIA課件展示姿態(tài)萬千、變化無常的云:有的像羽毛,輕輕的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牛群來來去去;有的像張大棉絮,滿滿的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大屏幕上顯示了各種各樣的云,接著我導入新課:“看云識天氣,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xiàn)什么樣的天氣。”學生的感官和思想都被美麗多變的云吸引了,注意力自然高度集中。筆者又分別在大屏幕上打出了“卷云”,學生可以直觀的得出云的形狀,像“羽毛,像綾紗”,再從課文學習知識:“這種云出現(xiàn),天氣情況是陽光可以透過云層照到地面?!比缓笤俜謩e從屏幕顯示“卷積云”、“積云”、“高積云”等,這種教學方式直觀,形象,學生如親眼看到色彩逼真的天氣。是傳統(tǒng)教學一支粉筆加教師的講解無法比擬的。
二、營造成情境,以情感人
以皮亞杰為代表的認知心理學家提倡的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把情境放在學習環(huán)境四大要素的首位,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創(chuàng)設(shè)一定的教學氛圍,起來教學語言、教學結(jié)構(gòu)無法替代的作用。
創(chuàng)造教學情境的目的是為了創(chuàng)造一種適合教學內(nèi)容的特定場景或氛圍,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共鳴。使其有意識地陪伴作者去體驗、思考、理解人、物、物。比如,教“周總理,你在哪里?”,考慮到文本的歷史背景與學生時代有一定的差距,我很難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喚起他們的思想認同。我先仔細布置了教室:講臺在兩綠常青的盡頭;黑板上面掛著周總理的畫像,畫像上掛有黑紗;在學生的書桌上放著每個人精心制作的白色小花。教室里彌漫著莊嚴肅穆的氣氛。然后筆者在課堂教學中,選擇了首都人民在長安街上送總理的實況錄像,將課文內(nèi)容用字幕顯示在錄像下面,再配上哀樂,讓學生邊看邊聽錄音,使他們沉浸在對周恩來總理的沉痛緬懷追憶中,整個音樂、文字、聲音、畫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場,真正營造了一個可感、可知的情境,讓人如臨其境,心靈受到難以言狀的震顫,從而被悲痛欲絕的送別場面所深深吸引與感動。
然后,作者要求學生在觀看視頻的同時閱讀課文,并結(jié)合圖片、課文和背景音樂閱讀課文。由于先前的鋪筑,氧氣的渲染,學生們就像在田野里一樣。不用老師多解釋,連周總理的無限哀悼和欽佩都讀了。讀書時:周總理,啊,周總理,你在哪里,哪里……等句子,許多學生忍不住流淚,啜泣。
三、發(fā)揮主動,提高效率
在傳統(tǒng)的漢語教學中,老師常常因為強調(diào)的需要而在課堂上花大量的時間在書本上。多媒體計算機的使用打破了“口、口教學”的僵化模式,重視學生的積極參與和主動學習,并為學生提供“自我發(fā)現(xiàn)與探索”的機會,幫助學生完成中文知識意義的建構(gòu)。 我們都知道詩歌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文學體裁。其簡潔的語言,細膩多變的形象,深沉內(nèi)向的思想感情,使一些學生望而卻步。針對這一點,筆者就大量運用了多媒體手段,精心設(shè)計了每一堂課,如筆者在教授《木蘭詩》時,筆者進行了學生一人一機的自主式學習嘗試。首先,備課時學生特點,初一學生剛接觸古文,要掃除一定的生字和在古今字的讀音異同處,本課是北朝民歌,講述家喻戶曉的花木蘭的故事,讀起來朗朗上口,理解也不困難,給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了較好的條件。筆者只需做好指導、點撥和引導學習即可。學生已具備一定的使用電腦技術(shù),這又為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了條件。備課時筆者已將課件所有內(nèi)容熟悉,擬出教學過程,上課時,先讓學生講述自己知識的花木蘭的故事,讓學生點擊課文出現(xiàn)花木蘭像。讓學生共同點擊課文朗讀,讀準生字詞音,并給生字詞注音,二讀課文是學生跟讀,三讀是有課文,無讀音,學生自己準確朗讀課文。課文理解,學生可以點擊除書上注釋外電腦上的注釋,補充自己尚不清楚的字詞意思,每段講述了什么,都可自主的在電腦中學習。學生自主學習一時間后,筆者采用檢查方法,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然后指導課后練習,學習語文知識“互文”。
在這門課上,筆者的解釋只花了很短的時間。由筆者控制的教學資源從講臺到學生座位前的計算機。學生在課堂上大部分時間利用課件提供的物質(zhì)資源在計算機上學習。學生的參與度高,主動性強,學習成績好。多媒體信息時代的標志,與“信息高速公路”一起,正在改變著當今世界。當然,教育領(lǐng)域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