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1685年路易十四遣華耶穌會傳教團信件中的廣州*

      2018-01-19 08:56:58莉著郭麗娜譯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年1期
      關鍵詞:耶穌會傳教葡萄牙

      [法]藍 莉著, 郭麗娜譯

      一、古希臘—羅馬時期和中世紀歐洲對亞洲的認識

      16世紀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是現(xiàn)代科學思想的先驅(qū)之一。他認為,中國的三大發(fā)明引導人類社會進入現(xiàn)代時期:用于在海上定位的羅盤、記錄商業(yè)貿(mào)易的紙張,以及保護強買強賣的火藥。歐洲人有效地使用這三大發(fā)明,征服新的土地,獲取東方的財富。

      古希臘—羅馬時期(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世紀),地中海地區(qū)已經(jīng)知道東亞的存在。不少古希臘和拉丁文本都提到東方以及絲綢之路的貿(mào)易情況*George Coedès(喬治·克艾戴斯):《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4世紀間與遠東有關的希臘和拉丁文本》,巴黎,1910年。。在資料殘缺不全且可信度不高的情況下,西方對東方的民情、財富和地理狀況的想象是含糊和不切實際的。他們眼中的東方更是一個野蠻人出沒之地。古希臘—羅馬時期,中國便因奢侈品豐富而聞名于西方,其中絲綢最廣為人知。公元1世紀時,絲綢已出現(xiàn)在羅馬;但6世紀之后,拜占庭人懂得如何生產(chǎn)絲綢,絲綢便不再是中國的專利。不過中國的瓷器、植物、香料、香精、寶石和貴重金屬仍為西方社會所垂涎,因為西方缺少這些東西,而且無法人工制造。當時中國幾乎不進口商品,因此西方貿(mào)易出現(xiàn)逆差。加伊烏斯·普林尼·塞坤杜斯(Pline l’ Ancien,23—79)抱怨說西方的金子流向中國,就像放進保險箱,再也拿不出來。

      公元3—6世紀,羅馬帝國解體,社會陷入混亂,民不聊生,東西方貿(mào)易中斷。然而西方對東方的認識并未因此褪色,相反一直持續(xù)到中世紀末,不過僅限于修道院之中。僧侶們在那里不斷地謄抄希臘和拉丁文本,延續(xù)著古文明和文化。

      公元1000年后,西方社會相對穩(wěn)定,再次將目光投向自476年西羅馬帝國解體后便失去聯(lián)系的近東。1095年十字軍第一次東征重新啟動了西方與深受東方影響的拜占庭帝國之間的聯(lián)系。阿拉伯和波斯商人自唐代(618—907)起便到廣州進行貿(mào)易,穆斯林控制著印度洋海路,歐洲人不得不克服這道不可逾越的障礙,才能獲得遠東的財富。元朝(1279—1368)時期,蒙古人的統(tǒng)治跨越亞歐大陸,陸路重開,商道暢通。意大利商人遂沿陸路到東方開展貿(mào)易,其中最出名的旅行家兼商人是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1324)。

      十字軍東征(1095—1291)令西方重新挖掘古文本中所描寫的遠東,也為西方提供機會了解穆斯林學者所撰寫的遠東文本,里面保存著關于東方的一些地理數(shù)據(jù)。十字軍東征的初衷是將穆斯林趕出耶穌的圣地,然而在近東與控制著通往東方海路的阿拉伯人進行接觸的過程中,西方人增加了對東亞的了解。

      對這一在歐洲歷史上廣為人知的事實做一簡單回顧,旨在說明西方對東方一直充滿好奇,并為其所吸引。由于我們將談及基督教傳教士的活動,所以還須指出,西方對東方產(chǎn)生興趣,正是源于《圣經(jīng)》?!杜f約》和《新約》中的圣人故事都是在東方的背景中展開。圣人故事中的片段敘述,以及對教堂裝飾的主題描寫,都吸引著西方社會的所有階層。西方人不論來自哪個社會文化階層,自孩童時期起便對東方耳熟能詳,充滿想象。此外,東方式基督教義雖然與歐式的相距甚遠,但仍然有其接觸的渠道。這些渠道難以直接勾畫出來,不過研究藝術、技術和思想傳播的歷史學家仍然能夠察覺到其中的蛛絲馬跡。

      二、航海大發(fā)現(xiàn)

      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奧斯曼土耳其占領君士坦丁堡,通往東方的陸路被切斷。東西方的再次隔離給西方商業(yè)以致命一擊。為此,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借助航海技術,努力開拓新航路。葡萄牙人繞過土耳其人設置的藩籬,沿非洲海岸航行,于1488年到達好望角。服務于西班牙王室、相信自己能夠到達印度海岸的意大利人克利斯朵夫·哥倫布(Christophe Colomb,1451—1506)在1492年發(fā)現(xiàn)美洲新大陸。為了劃定各自的勢力范圍,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請求教廷仲裁。1494年,雙方在教廷的調(diào)停下簽訂了《托德西利亞斯條約》,明確加那利群島以西歸葡萄牙管轄,以東歸西班牙管轄,葡萄牙因此接管通往亞洲的東邊道路,西班牙則接手西邊的道路,經(jīng)大西洋、太平洋到達亞洲。教廷授予兩個國家在各自控制區(qū)域內(nèi)傳教的權力,這就是保教權(即拉丁語的Padroado,帕德羅阿朵)。1510年,果阿成為葡屬印度的首都和東方傳教團的中心。

      在印度洋,葡萄牙人沒有足夠的人力和軍事實力進行大范圍的土地征服,因此一般只建立幾個戰(zhàn)略據(jù)點、補給點和商品分揀點,比如亞丁、霍爾木茲。馬六甲是一個穆斯林蘇丹小國,附屬于中國,是連接紅海、波斯灣、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海上貿(mào)易據(jù)點,在1511年被葡萄牙占領。1516年,第一批葡萄牙人出現(xiàn)在珠江三角洲。1517年,他們在廣州設立第一個商行,隨后遭到驅(qū)逐。1556年,他們進入澳門。明朝初期禁止中國人和外國人貿(mào)易,也禁止外國人進入內(nèi)地。日本群島的中央集權相對薄弱,在1542年向西方人開放市場,并受到西方宗教和文化的影響。澳門的葡萄人利用天時地利與日本進行貿(mào)易,將大量中國商品銷往日本。1560—1570年間中外貿(mào)易(除中日貿(mào)易之外)重新合法化,不過1580年之后明朝中央政府才允許葡萄牙人定期到廣州做生意。

      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Magellan,1480—1521)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自西向東做環(huán)球航行,證實了地球是圓的,而且明確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東方所管轄區(qū)域之間的分界線。西班牙在1519年征服墨西哥之后,1565年又用武力占領菲律賓,當?shù)赜写罅康母=ê蛷V東商人。西班牙控制住太平洋,將秘魯波托西銀礦的大量白銀帶到亞洲。這股金屬流將中國卷入世界貿(mào)易體系,并推動一個世界性貨幣兌換體系的形成,這一體系從長遠來看并不利于明朝中央政府的統(tǒng)治。

      天主教傳教士登船遠赴世界各地傳播福音。宗教修會傳統(tǒng)上聽命于葡萄牙或西班牙王室,負責皈依異教徒。在聽命于西班牙王室的宗教修會中,以多明尼加會、圣方濟各會和圣奧斯定會最為出名。葡萄牙方面的福音傳播工作主要由耶穌會負責。耶穌會成立于1540年,由依納爵·羅耀拉(Ignace de Loyola,1491—1556)創(chuàng)立,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宗教修會,熱衷新科學。第一位到達亞洲的耶穌會士是沙勿略(Fran?ois Xavier,1506—1552),后人稱之為“印度使徒”。他是一位西班牙屬巴斯克人。在歐洲人尚未被允許進入中國傳教時,他先到日本傳播福音,1522年他在廣東上川島逝世。幾年后葡萄牙人獲得在澳門的居留權。當東方國家向傳教活動開放時,羅馬天主教在歐洲遭到路德(Luther,1483—1546)和卡爾文(Calvin,1509—1564)宗教改革的沖擊。于是羅馬發(fā)起反改革運動,力圖再度擴大其普世影響力。

      三、在華耶穌會傳教團

      自1583年起,在將近兩個半世紀的時間里,歐洲天主教傳教士是唯一獲得中國政府允許,可以在帝國內(nèi)地長期居留的外國人群體。這段居留歷史廣為人知,先從澳門開始,然后進入廣東肇慶,再推進到明朝首都,先是南京,后是北京。這段歷史的執(zhí)行者是意大利耶穌會士。教廷視察員范禮安(Alessandro Valignano, 1539—1606)設計方案,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 1543—1607)和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負責實施,后者被譽為“中國傳教團之父”。耶穌會滲透入中國內(nèi)地的歷史發(fā)生在西班牙王室兼并葡萄牙王室的時期,后一事件發(fā)生于1580—1630年間,對世界地緣政治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西班牙人同意葡萄人享有在海外據(jù)點的行政優(yōu)先權和傳教的保教權。1601年,利瑪竇獲得在北京居留的許可,并于1605年建立一所天主教堂(即南堂)。1610年他去世后,獲明萬歷皇帝(1572—1620年在位)恩準,被安葬在北京柵欄。1639年,耶穌會士進入官僚體系,掌管欽天監(jiān),負責編修歷法。

      明清交替時期(1644—1662),耶穌會為了保護在華天主教的利益,服務于兩邊陣營。德國耶穌會士湯若望(Adam Schall von Bell,1591—1666)在北京聽命于滿族新王朝,而另外幾名耶穌會士——其中最出名的是波蘭耶穌會士卜彌格(Michael Boym,1612—1659)——則追隨逃亡到南方的明皇帝。在此期間,以及后來的多爾袞攝政時期,在華傳教士人數(shù)大幅度減少。

      四、傳教士文學中的廣州

      當中國進入滿清時期,法國正經(jīng)歷著宗教戰(zhàn)爭,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相互廝殺,戰(zhàn)爭令國家資源短缺,所以康熙(1662—1722年在位)親政之前,入華耶穌會士人數(shù)不多。盡管如此,天主教在華傳教的歷史仍然得到關注。耶穌會士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1577—1628)根據(jù)利瑪竇中國札記,撰寫《基督教遠征中國史》(DeChristianaExpeditioneapudSinas)一書,讓歐洲普羅大眾了解利瑪竇在中國取得的成就。這一著作在法國和其他歐洲國家都吸引了大批讀者*1615—1625年間,這一著作被翻譯成多種歐洲主要語言,共出11個版本。。法國對中國旅行故事的文學興趣相當強烈,而且自古就有。馬可·波羅游記的第一個版本1298年在法國南部出現(xiàn)*Louis Hambis(路易·安必思):《描繪世界》,巴黎:柯林克謝科,1955年。。保存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的1413年彩色手抄本中包含了馬可·波羅的《奇觀大全》,里面收錄了第一位自稱參觀過廣州的西方人,即元朝時被教皇派往中國的意大利方濟各會士鄂多立克(Odoric de Pordenone,1286—1331),他在1325年登岸*讓·勒·龍(Jean Le Long)將拉丁文Itinerarium de mirabilibus orientalium Tartarorum(《東韃韃子的奇跡之旅》)翻譯成法語。1413年的手稿獻給貝利公爵(duc de Berry)。由圣—奧美的圣—貝丁修道院長(abbé de Saint-Bertin de Saint-Omer)整理。法國國家圖書館檔案號:BnF. Ms. Fr. 2810,f°97—115。參見Cordier(高迪埃), Les voyages en Asie au XIVe siècle du bienheureux Odoric de Pordenone (《真福者鄂多立克14世紀亞洲游記》),巴黎,1913年。。鄂多立克原籍威尼斯地區(qū),他說廣州(書中寫為Sincalam)比威尼斯大三倍。他對廣州的印象相當好:商品和食品豐富,而且便宜,沒有乞丐,商人精明,工人優(yōu)秀,女性是世界上最美的。

      17世紀末,對中國素有了解的法國人*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有一份來自科爾貝爾圖書館的阿拉伯語手稿(編號2281),標題為Akhbar al-Sin wa-al-Hind。這份手稿由歐塞貝·雷諾多修道院長(Eusèbe Renaudot,1646—1720)翻譯成法語,書名為Anciennes Relations des Indes & de la Chine de deux voyageurs Mahométans qui y allèrent dans le IXe siècle. Traduites d’Arabe(《譯自阿拉伯文的兩位穆斯林旅行家的印度和中國舊聞》),巴黎:Coignard瓜瓦納爾印刷廠,1718年。對于葡萄牙和荷蘭、英格蘭等新教國家在海外遠征行動中捷足先登感到沮喪。法國是當時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有大約2百萬居民)。年輕的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自稱太陽王,征服了好幾個歐洲國家,意圖擴大其世界影響力??墒潜=虣喾浅揽?,只有耶穌會士才能前往亞洲傳教,而且必須在里斯本乘坐葡萄牙船只。這一規(guī)定在葡萄牙脫離西班牙重新獨立之后,倍受西班牙的質(zhì)疑,也受到希望限制葡萄牙保教權的教廷的質(zhì)疑。

      法國曾在葡萄牙脫離西班牙的獨立運動中支持葡萄牙。1630年葡萄牙獨立之后,法國希望出現(xiàn)在遠東,取代當時只有10萬人口的葡萄牙。路易十四也有意建立一些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學術機構,于是在1666年成立自然科學院,在1669年成立巴黎觀象臺。

      此時東方傳教團經(jīng)歷過歷獄事件和楊光先發(fā)起的反基督教運動,缺少新鮮血液的補充,人數(shù)大減。1665年湯若望去世,雪上加霜,傳教活動日漸衰落。好在康熙皇帝給予庇護,才漸漸恢復元氣。1669年,在華耶穌會傳教團副會長佛萊芒人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 1623—1688)重新執(zhí)掌欽天監(jiān)。1678年8月15日,南懷仁在北京寫信呼吁法國耶穌會士赴華填充傳教團的空缺。該信件用拉丁文書寫,采用木刻印刷術印刷,其中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在天文學星辰的掩護下,我們的神圣宗教易如反掌地被引進了?!蹦蠎讶氏M驹刚哂性鷮嵉臄?shù)學基礎,因為掌握觀察天象和編寫歷法的技術是必不可少的,何況這一技術曾在攝政期間發(fā)生教難時拯救過傳教團*南懷仁的信件(Epistola R. P. Ferdinandi Verbiest, vice provincialis Missionis Sinensis, Societatis Iesu, anno 1678, 15 augusti, ex curia Pekinensis in Europam ad socios missa)用4開本印刷,沒有出版機構名稱和地點;1682年翻譯成法語,用12開本印刷。。這封信在1681年寄達巴黎,引起巨大反響,法國政府立刻響應。法國海軍國務大臣科爾貝爾(Jean-Baptiste Colbert,1619—1683)是位強勢人物,他召見巴黎耶穌會公學(克萊蒙公學在1684年改名為路易大王公學)的數(shù)學教師、耶穌會士洪若翰(Jean de Fontaney,1643—1710),請他征募符合條件的人員*1703年2月15日《在華耶穌會傳教士洪若翰致同會長上信函》(Lettres édifiantes et curieuses),收錄于《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初版)第7卷,巴黎,尼古拉斯·勒·科勒爾印刷廠,1707年,第61—366頁。。此次會面在意大利籍天文學家、自1672年起擔任巴黎觀象臺負責人多米尼克·卡西尼(Giovanni-Domingo Cassini,1625—1712)的見證下進行。

      卡西尼和洪若翰當時正聯(lián)手開展一項地理測量項目,以獲得更準確的經(jīng)度數(shù)據(jù)。參與該項目的有當時大名鼎鼎的天文學家和數(shù)學家,如比卡爾(Jean Picard,1620—1682)、亞德里安·奧祖(Adrien Auzout,1622—1691)、荷蘭人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1629—1695)、丹麥人奧爾·羅麥(Ole R?mer,1644—1710)、菲利普·德·拉伊爾(Philippe de la Hire,1640—1719)。1681年11月29日,卡西尼在自然科學院的例會上說:“一項‘地理測量計劃’召喚‘一些優(yōu)秀數(shù)學家以傳教士的身份赴華’。”*自然科學院會議記錄,1681年11月29日,檔案號9 bis, f°125。當年自然科學院會議記錄上出現(xiàn)了洪若翰神父的名字。

      海上定位是一個對于航海(和商貿(mào))非常關鍵的步驟,也是繪制更加精確的地圖和地形圖的一個科學步驟。緯度的測定相對簡單,可以根據(jù)太陽的高度來確定。經(jīng)度的測定則需要兩名觀察者以巴黎所在經(jīng)度為參照子午線,站在相距較遠的地點同時進行觀察和比較。觀察者一般會事前約定在月蝕出現(xiàn)的同時進行觀察,但是月蝕的出現(xiàn)頻率很低,不利于開展工作。因此卡西尼根據(jù)木星的衛(wèi)星蝕出現(xiàn)頻率較高這一事實,確立了一種基于木星衛(wèi)星蝕的觀測方法*關于基于木星的衛(wèi)星蝕的經(jīng)度觀察方法,卡西尼在《觀測》(Observations,1688年)第91—99頁、《回憶錄》(Mémoires:卷7)第715—740頁和《皇家自然科學院史》(卷1,1733年)第312—313頁有舉例和解釋。。測量地表形態(tài)需掌握一種地理網(wǎng)格技術,由接受過同一觀測技術訓練且能夠?qū)Y果進行比對的觀察者來操作。洪若翰赴華之前曾和自然科學院的科學家一起做過好幾次天文學觀察實驗,掌握了他們的方法,所以把他派遣到一個一般外國人無法長期居留的國度是巴黎觀象臺科學界的共同愿望。

      與葡萄牙、荷蘭和英格蘭不同的是,法國未曾往遠東派遣過自己的船隊。路易十四有意突破過時的保教權的約束,不希望法國傳教士和其他派往亞洲的耶穌會士一樣在里斯本登上葡萄牙船只出發(fā),所以1684年法國應暹羅使館的要求,決定派出第一個駐東方使團時,這批耶穌會士數(shù)學家才得以成行。傳教團由“國王的數(shù)學家”組成,在職業(yè)外交官蒙壽騎士(Chaumont,1640—1710)的帶領下登船遠行,其成員包括洪若翰、白晉(Joachim Bouvet, 1656—1730)、張誠(Jean-Fran?ois Gerbillon,1654—1707)、李明(Louis Le Comte, 1651—1728)、劉應(Claude de Visdelou,1656—1737)和吉·塔夏爾(Guy Tachard,1651—1712),后者在暹羅下船,后來返回法國。所有人都是耶穌會士,而且除了李明之外,都在出發(fā)前幾天,即1684年12月20日,被自然科學院任命為通訊成員。前往遠東的船上裝滿天文觀測儀器,與在法國制造和使用的一樣*Picolet(畢克萊):《讓·比卡爾和17—18世紀天文精準觀測的開始》,巴黎1982年10月12—13日讓—比卡爾誕生300周年紀念活動文集,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出版,巴黎,1987年。。

      傳教團1685年3月3日從布萊斯特港出發(fā),1688年2月7日抵達北京,其成員是法國在華耶穌會傳教團的核心締造者。法國在華耶穌會傳教團1700年正式脫離葡萄牙耶穌會省。1762年法國耶穌會被解散。十年后,即1773年7月21日,教皇克萊蒙十四世頒布《我的上帝和救主》通諭取締耶穌會,可是法國在華耶穌會傳教團仍然繼續(xù)存在。

      數(shù)學家們從法國出發(fā)的時候,指望在大使的船只返回法國之后,他們能夠進入澳門,繼續(xù)旅行,深入中國內(nèi)地。但是葡萄牙當局對法國人不尊重葡萄牙保教權的做法極為不滿,所以法國耶穌會士在暹羅滯留了很長時間,最后不得不接受歐洲在亞洲駐扎官——后者更了解當?shù)厍闆r——的建議,登上中國帆船,繞過澳門,前往寧波。北京的葡萄牙耶穌會對來自法國的同會兄弟非常冷淡,不過康熙在南懷仁去世之前,已得知洪若翰一行將抵達北京。1688年3月21日,康熙正式召見法國耶穌會士,并決定把白晉和張誠留在身邊。洪若翰、李明和劉應則被派到與歐洲聯(lián)系不密切的偏遠內(nèi)地省份。自然科學院給法國耶穌會士頒發(fā)的通訊成員委任狀在耶穌會中引起爭論,法國人認為葡萄牙人無所不用其極,阻止他們使用從巴黎運來的測量儀器。

      據(jù)李明神父記載,法國耶穌會到達中國的時候,中國共有200座教堂,分別由40名耶穌會士、4名巴黎外方傳教會士、4名多明尼加會士、12名國籍不同的方濟各會士和3—4名來自馬尼拉的西班牙圣奧斯定會士打理*Le Comte(李明):Nouveaux Mémoires sur l’Estat présent de la Chine(中國近事報道)(兩卷),巴黎:Jean Anisson讓·阿尼森,1696年;Touboul-Bouyeure(杜布爾—布耶爾)主編:Un jésuite à Pékin(一位在北京的耶穌會士),巴黎:菲布斯,1990年,第462頁。。1696年,巴黎外方傳教會在廣州小南門有一處教堂。當時的駐堂神父格拉維(Gravé)提供了1690年前后的數(shù)字:“目前的64名傳教士分別來自圣奧斯定會、多明尼加會、圣方濟各會和耶穌會?!?格拉維,廣州,1690年1月30日,巴黎外方傳教會檔案第404巷,第128頁。關于1701年的數(shù)字,據(jù)魏若望(John W. Witek)在維拉德J.彼得森(Willard J. Peterson)主編的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劍橋中國史》(卷9清代史,第二部分,2016年)]“1644—1800年天主教傳教士”一文中統(tǒng)計:有117名傳教士,分布在12個省份,其中59名耶穌會士打理70處住所和208座教堂,29名方濟各會士打理21處住所和19座教堂,6名圣奧斯定會士打理6處住所和4座教堂,18名多明尼加會士打理8處住所和6座教堂,外方傳教會打理9處住所和7座教堂。

      1689年8月至11月,洪若翰陪同李明到達廣州,觀察9月18日的月蝕,其報告后來在自然科學院刊印。同年11月10日,他們還觀察到一次水星沖日的天文現(xiàn)象,讓—多米尼克·卡西尼對此做過點評*1699年洪若翰神父在中國的觀察數(shù)據(jù)(1701年3月12日經(jīng)顧伊神父轉交自然科學院)與卡西尼和馬拉爾迪先生在皇家觀象臺的觀察數(shù)據(jù)的比較,《皇家自然科學院史》,1701年,第50—58頁。。1699年3月4日之后,巴黎耶穌會士托馬斯·顧伊(Thomas Gouye,1650—1725)成為自然科學院和國王數(shù)學家之間的聯(lián)系人。國王數(shù)學家們獲得的地理數(shù)據(jù)都被收錄入自然科學院的卷宗中,并公諸于眾*1692年耶穌會士從印度和中國送至巴黎皇家科學院的物理和數(shù)學觀察數(shù)據(jù)(上附耶穌會顧伊神父的批注和點評),皇家印刷廠4開本印刷,1692年。1696年中國幾個城市(廣州和西安)的地理位置觀察數(shù)據(jù),參見《皇家科學院史:地理卷》,1699年,第83—86頁;轉引自《回憶錄》卷7,1729年,第855—873頁。。洪若翰和劉應還通過愛爾蘭皇家醫(yī)學院院士漢斯·斯隆(Hans Sloane,1660—1753)的介紹,與倫敦皇家科學院的秘書接觸。

      洪若翰神父曾多次居住在廣州,后來他到北京宮廷,獻上金雞納霜,治好皇帝的瘧疾,其本意是在廣州交通便利、靠近港口的地方設置一處法國聯(lián)絡點,以便法國耶穌會傳教團和法國進行書信聯(lián)系,而無需通過澳門。1700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團脫離葡萄牙,獨立活動。

      1739年,宋君榮神父(Antoine Gaubil,1689—1759)被任命為圣彼得堡科學院通訊成員和倫敦皇家學會的外國會員。1750年8月22日,他被任命為法國科學院院士尼古拉·德利斯勒(Joseph-Nicolas Delisle,1688—1768)的通訊成員。

      除了測量北京和西安的地理位置之外,法國耶穌會傳教團也使用更加科學的方法對廣州的地理位置進行測量,其結果比當時的地圖更加準確。他們與自然科學院密切聯(lián)系,送去數(shù)據(jù),讓卡西尼能夠在世界地圖上更加準確地標定中國的位置。1708—1718年間,傳教士奉康熙皇帝之命繪制中國各省地圖,即1720年在北京出版的《康熙皇輿全覽圖》。這項在18世紀開展的地圖繪制工程的信息后來被送往法國,為地理學家當維爾(Jean-Baptiste Bourguigon d’Anville,1697—1782)繪制中國各省地圖提供了參考數(shù)據(jù)。當維爾的地圖收錄在1735年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1674—1743)在巴黎出版的《中華帝國和中華韃靼地區(qū)概述》第1卷中。

      猜你喜歡
      耶穌會傳教葡萄牙
      葡萄牙KOI餐廳
      The Hardest Language
      宗教與文化的對話
      青年生活(2019年16期)2019-10-21 02:11:29
      葡萄牙Tua Valley解說中心
      16、17世紀羅馬教宗拖欠日本耶穌會年金問題
      西部論叢(2019年6期)2019-03-08 02:52:02
      葡萄牙睡眠醫(yī)學會
      近代中國工程師教育
      高教探索(2018年12期)2018-02-23 02:11:44
      簡述明清之際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的幾個問題
      大觀(2016年9期)2016-11-16 10:31:30
      近代英國圣公會在浙江的傳教活動
      十九世紀初西方史學之東漸
      黑龍江史志(2014年5期)2014-11-25 11:46:16
      曲麻莱县| 郯城县| 财经| 乌审旗| 曲麻莱县| 广州市| 攀枝花市| 汾阳市| 临江市| 鄂托克前旗| 英山县| 玉树县| 澄江县| 广丰县| 元谋县| 丰镇市| 义马市| 贵州省| 勃利县| 安庆市| 缙云县| 托克托县| 吉水县| 绥江县| 上饶县| 抚州市| 巴塘县| 乌拉特后旗| 昌平区| 喜德县| 隆昌县| 乐东| 天镇县| 鄯善县| 康马县| 乌苏市| 望都县| 余干县| 凤城市| 团风县| 梨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