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井智
(安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河南安陽 455000)
西洋管樂在茶道背景音樂中的運用
呂井智
(安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河南安陽 455000)
背景音樂對于突出茶道表演的藝術氛圍和文化內涵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西洋管樂與茶道的融合為主題,對茶道背景音樂的溯源與意義進行了分析,總結了西洋管樂在中國的本土化發(fā)展歷程及其與茶文化的融合背景,并對西洋管樂在茶道背景音樂中的具體應用案例進行了解讀和建議,以促進中西文化的深度融合,推進茶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
西洋管樂;茶道;背景音樂;溯源;意義;本土化;運用
茶道藝術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當時,我國茶文化已經呈現出體系化發(fā)展的趨勢,茶圣陸羽著成《茶經》一書,完整而系統地介紹了茶葉的種類、烹煮、觀賞、品鑒等知識,奠定了我國茶道藝術的雛形。宋代,我國的社會、經濟、文化步入封建社會的巔峰,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對發(fā)達,城鎮(zhèn)規(guī)模擴展迅速,內外貿易往來頻繁,茶文化得到了進一步推廣,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茶社、茶樓等休閑場所,茶道藝術由此擁有了一個展示和完善的固定舞臺,在我國發(fā)揚光大。明清時代,茶文化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革新,原有的奢華傾向逐步轉變?yōu)榍逖牛饩秤倪h的茶道藝術形式得以最終確立。時至今日,我國茶道藝術已經成為了茶文化中一個文化性與藝術性并舉的獨立流派,對日本、韓國等地的茶藝形式影響深遠,在國際上擁有極高的聲譽,是人們認識中國茶文化乃至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茶道藝術表演領域,背景音樂對于其文化內涵的展示及其藝術氛圍的營造都具有關鍵作用,表演過程中所無法言喻的深層意味都可以通過背景音樂細膩而深長地傳達出來,讓人們的心靈更加沉靜,讓茶道的意蘊更為流長。通常,茶道背景音樂多選擇民族樂器演奏的民族音樂,比如由古箏或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由笛子演奏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由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等,不過,隨著中西方之間音樂理念的碰撞與交流,西洋管樂在我國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并在茶道藝術表演中也占據了一席之地,為古香古色的茶文化蒙上了一層動人的異域色彩。
茶道起初是人們飲茶時所遵循的一系列制茶與飲茶的禮儀細節(jié),而后逐步成為一種以表演和欣賞為主的藝術形式,究其本質,它是一種兼具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的藝術表演類型,既要讓人們真真切切地看到視覺形象、摸到實體物質、聞到茶葉清香、品到茶葉滋味,還要能夠聽到聲音的形象。這里說指的聲音的形象,就要依靠背景音樂來完成。音樂與茶道表演一樣,都是藝術流派的一種,把音樂融入到茶道表演中作為背景音效,不僅可以營造溫馨、愉悅、輕松的氛圍,幫助人們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身心放松,還能夠烘托茶道表演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讓人們產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鳴,在觀賞茶道表演的同時能夠生成自己所特有的想象與聯想,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讓人們獲得無與倫比的感官享受。
背景音樂與其他音樂類型有著很大區(qū)別,顧名思義,就是要充當某個活動的“背景形象”,以原有形象為中心,依附于中心畫面而存在,起到烘托與陪襯的作用,絕對不能喧賓奪主。背景音樂應當能夠與主體形象形成情感上的共鳴,通過把握節(jié)奏的快慢、音調的起伏、韻律的轉合,把表演過程中應有的情緒體驗展示在音樂之中,與中心畫面既貼切又和諧,在增強表演效果的同時,還可以很好地深化主題,增強表演的立體感與藝術張力。
茶道與背景音樂的融合由來已久,據記載,很多古代文人都精通音律,他們在品茗之時通常會引入自己所喜歡的音樂,特別是修習禪茶時,人們講究“禪茶一味”,通過飲茶來領悟佛教理念的深刻意義,并選擇一些柔和、清澈、高雅的音樂作為配襯,久而久之便催生出文化內涵頗為豐富的“雅士茶道”,極大地提升了茶道藝術的文化品位和歷史厚度,也推進了茶道背景音樂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一般來說,這些樂曲大都清雅明朗,有如清風、明月一般,為人們帶來無盡的妙趣與意境。起初,受現實條件限制,茶道背景音樂大都由古琴、古箏等民族樂器演奏而成,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推進,很多西洋樂器進入中國并得到了較快發(fā)展,特別是西洋管樂,憑借其豐富的技巧和清麗的音效獲得了許多人的青睞,人們對民族樂曲進行改編,以西洋管樂演奏之,可謂別有一番風味,這些音樂逐步被引入到茶道表演過程中,為人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欣賞感受。
西洋管樂按照發(fā)音方式可以分為吹孔氣鳴樂器(長笛與短笛)、單簧氣鳴樂器(單簧管和薩克斯)、雙簧氣鳴樂器(雙簧管和大管)和唇簧氣鳴樂器(小號、大號、長號、圓號等),前三者都是由蘆管樂器發(fā)展而來,音色缺乏金屬感,故而統稱為木管樂器,第四者多為銅制,音色清脆,金屬質感較強,故而被叫做銅管樂器。這些樂器是管弦樂隊和軍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并通常擔任演奏的主旋律,以增添旋律的色彩性。
盡管西洋管樂與我國民族樂器在外形、構造和銀色等方面都有天壤之別,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它們在中國的本土化發(fā)展。十七世紀,葡萄牙人移民澳門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銅管樂器,并組建了以銅管樂為主的軍樂隊。發(fā)展到十九世紀,西洋管樂器作為一個整體被引入中國,清朝政府建立軍樂學校專門開展軍樂培訓,并出現了我國本土第一支軍樂隊——小站新軍軍樂隊,拉開了西洋管樂在我國落地生根的帷幕。民國初年,全國范圍內出現了很多以學校為主的管樂隊,負責各類大小儀式背景音樂的演奏,雖然這些樂團規(guī)模較小、水平不高,卻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鋪就了西洋管樂在中國本地化發(fā)展的堅實道路。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我國進入素質教育時代,全面推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模式,西洋管樂作為一門獨立學科進入了大部分中小學校的音樂課堂,幾乎每一位學生都要學習豎笛或小號,不僅幫助陶冶師生情操、豐富課余生活,也讓廣大師生在音樂聲中發(fā)現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為后續(xù)爭當文化傳播的使者打好基礎。
可以看出,西洋管樂進入中國之時,正是我國茶道藝術持續(xù)發(fā)展并趨近成熟的階段,一些音樂從業(yè)者及茶文化愛好者便開始尋求兩者的共同之處,以期找到相互融合的契合點。茶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之集大成者,茶道藝術則是茶文化的精粹,它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緊密交織而形成的一種思想性文化,除了具備優(yōu)美的形式以外,還擁有深刻的內涵和深遠的意味,能夠為人們指點迷津,讓人們重新獲得對生活與生命的期待與憧憬,讓人們懂得閑適自然的處世哲學,要心懷萬物、心系天下,以自然本真為終極追求,善于發(fā)現身邊的真、善、美,主動拒絕那些世俗瑣事,抵制假、惡、丑,讓心靈回歸到最為純凈的狀態(tài),讓情操得到熏陶,情緒得到平靜,心境得到提升。西洋管樂與任何其他音樂形式一樣,都是一種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藝術形式,其目的在于歌頌美好、批判丑惡、闡釋理想并表達對未來的追求,讓人們在悠揚的樂曲中釋放自我,找到最舒適、最自然的狀態(tài),讓心靈得到凈化、思緒得到沉淀。因此,雖然茶道藝術與西洋管樂在具體內容和表達形式上千差萬別,但是兩者在功能作用和目標追求方面有著高度的一致性,故而兩者的融合當為情理之中、意料之內。
西洋管樂是一個很大的樂器系統,涵蓋了豎笛、長笛、圓號、小號、薩克斯等數十種樂器,其演奏組合形式非常豐富,既可以單獨由某一種樂器進行演奏,也可以組成管樂團由多種樂器分聲部共同演奏,還可以與其他樂器如弦樂、絲竹、鋼琴等進行合奏,擔任主旋律或者和聲部分。作為茶道背景音樂,無論選用何種演奏方式,西洋管樂必須要具備的一個特點就在于,曲調要和緩、優(yōu)美、愉悅,可以有起有落,但不得過于激昂和高亢,也不宜選用展現憂傷和悲痛的曲目,以起到良好的襯托作用,令兩者相得益彰,讓人們始終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茶道表演的觀賞與學習之上,更好地去體會茶文化的內涵和意蘊,而不會被其他事物所影響。
眾所周知,我國茶葉分為綠茶、紅茶、青茶、黃茶、白茶、黑茶等六大門類以及再加工茶“花茶”,每一種門類的沖泡工藝和技巧都有所區(qū)別,茶道表演應當根據不同茶葉的品質及其在人們頭腦中的印象來選擇適當的演繹方式,同時也要選擇相應的背景音樂,營造出一種和諧大同、自然連貫之美。
綠茶是我國歷史最悠久、品種最齊全的茶類,具有色澤翠綠、外形優(yōu)美、茶香怡人、味道醇厚等特征,鑒于口感和顏色的搭配,人們往往選用精心燒制的白色或青花瓷器來飲用,在表演茶道時除了會使用古色古香的茶桌、茶凳、茶托等物件以外,還會擺放一些綠意盎然的植物,以突出綠茶所與生俱來的清新、純粹的氣息。綠茶的茶道表演所要傳達的是一種寧靜致遠、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所以在背景音樂的選取上應當以“君子之交淡如水”為基礎旋律,曲調宜悠遠綿長,仿佛把人們帶到了一個清風明月、水波微蕩、晚風習習、樹影婆娑的春夏之夜,《高山流水》自然是這種音樂的首選。這首曲目原本是由古琴演奏的,而后被人們改變?yōu)楣殴~曲目、二胡曲目、笛子曲目等,在保留主旋律的基礎上,融入了其他樂器的風格特征。在西洋管樂中,豎笛和長笛的音色比較綿長悠遠、圓潤優(yōu)美、純正清麗、柔和輕盈,同時具備古琴和古箏的演奏特征,與后兩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可以瞬間把人們帶入到一個安靜祥和的環(huán)境之中,對于茶道精神的傳達具有極好的促進作用。
紅茶是我國又一大著名茶類,同時也是在西方最受歡迎的茶葉品種,其特點在于性情溫和、回味甘醇,擁有極高的包容性,正反映出中華民族兼容并蓄、求同存異、寬厚是在的民族品格,所以,在背景音樂選擇方面,應當挑選一些優(yōu)美平緩、堅韌渾厚的曲目,比如,以薩克斯的形式來演奏《梅花三弄》,或者直接演奏來自西方的《藍色多瑙河》、《天鵝湖》等經典圓舞曲,以營造出一種恬靜美好的氛圍,幫助人們沉穩(wěn)情緒、氣定神閑,充分感知中西融合而成的溫馨浪漫的飲茶氛圍。
青茶與綠茶和紅茶都不相同,如果說綠茶是清新脫俗,紅茶是香甜醇厚,那么青茶的主要特點就在于香氣濃郁、大氣悠遠,特別是以鐵觀音和武夷巖茶為代表。在傳統的青茶茶道表演中,人們通常會以古箏、二胡等樂器來演奏《春江花月夜》、《蕉窗夜雨》等曲目,根據這些樂器的銀色特征和曲目的演奏風格,可以選取西洋管樂中的薩克斯、單簧管、圓號等進行獨奏或合奏演繹,營造出一種大氣磅礴的感受,讓人們在欣賞茶道表演之際,可以跟隨青茶那種深遠的香氣,在秀美的山河之中游歷,感受山川云霧的壯美,獲得心境的舒緩與心靈的凈化。
花茶與其他茶葉品種具有本質區(qū)別,它是直接以玫瑰、菊花、茉莉花、金銀花為原料,經過特殊技術烘干以后予以包裝,人們可以直接拿來沖泡并品嘗到原有的花香、獲得其中的營養(yǎng)元素。花茶的最大特點在于味道靈動、湯色明亮、外形綺麗,所以整個茶道表演氛圍是生動活潑的,多了一些時尚與明快的意味。對于花茶茶道表演的背景音樂來說,薩克斯、小號、大號、圓號這種跳躍性較強、音色較為清亮的樂器顯得尤為適合,具體樂曲的選擇可以根據表演的具體內容,比如,茉莉花的茶道表演可以選擇由薩克斯吹奏的《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帶給人們一種純凈無暇、清新自然的感受,仿佛置身于鳥語花香的江南水鄉(xiāng),整個人都浸潤在茉莉花園的芬芳之中。
黑茶與上述茶類又有不同,它是由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發(fā)酵加工而成的,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銳持久,香味獨特持久,滋味濃醇深厚,經久耐泡,最為著名的就是普洱茶了。這類茶道表演所要突出的就是那種馬蹄聲聲、色彩濃郁的茶馬古道風光,銅管樂器完全能夠滿足這種音色效果的要求。比如,以圓號、小號和大號等合奏一曲《鐵馬吟》,鏗鏘有力,綿延悠長,有如響徹千年,這種聽覺上的沖擊再加上視覺上的享受,會把茶道表演的觀賞者帶入到那別具一格的云南文化之中,靜靜體會那里的風土人情和處世藝術。
總之,西洋管樂在茶道背景音樂中的運用應當考慮整個表演的和諧性與連貫性,要特別注重中西文化與藝術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以合理的演奏方式和編曲形式實現中西結合,以合適的樂器和曲目選擇來配合不同茶葉類型所對應的茶道表演,以營造出相應的清新的、悠遠的、綿長的或是輕盈的觀賞氛圍,為人們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聽享受。
[1]汪根發(fā).感悟“中華茶文化”[J].茶博覽,2011(5):70-71.
[2]余婷婷.茶藝的配樂之美[J].廣東茶業(yè),2009(5):35-37.
[3]連波.國樂飄香[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4]李娟.中國傳統音樂賞析[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5]林治.中國茶藝[M].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0.
呂井智(1981-),男,廣東佛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西洋木管樂器的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