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萍
(武漢研究院、江漢大學音樂學院,湖北武漢 430056)
華夏室內樂團《中國茶文化音樂集》美學形態(tài)研究
胡 萍
(武漢研究院、江漢大學音樂學院,湖北武漢 430056)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喝茶品茗不僅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是一種身心、交際的調節(jié)。中國茶文化音樂是根據(jù)我國茶文化的特點進行提煉發(fā)展,并在充分考慮到茶的特質與多樣性之后譜寫的一曲曲悠揚動聽的樂曲,茶具有多種品格,因而茶文化音樂也具有與眾不同的特點,本文根據(jù)華夏室內樂團演奏的《中國茶文化音樂集》中的4個部分——茶韻、茶香、茶魂、茶夢為例,對其美學形態(tài)進行深入的解讀性研究。旨在通過該研究明確《中國茶文化音樂集》中對于茶文化的音樂化演繹,更好地把握音樂的藝術形態(tài)美。
華夏室內樂團;《中國茶文化音樂集》;美學形態(tài)研究
中國音樂學院華夏民族樂團前身是中國音樂學院民族樂團,始建于1964年。經(jīng)過長期以來的不斷發(fā)展,樂團不斷充實調整,成為當今中國最具活力,也是技術實力最雄厚的民族管弦樂團之一。樂團較為擅長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民間音樂的演奏,在嚴謹中不乏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音樂藝術的弘揚和創(chuàng)新,并兼具現(xiàn)代音樂的革新和探索,而《中國茶文化音樂集》是一系列與茶文化相關的、并以突出中國茶品、茶藝、茶之美為主要特色的音樂總集,二者的結合使得茶文化音樂在聽覺感受上更加現(xiàn)代化但同時不乏對經(jīng)典的傳承,因而有必要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美學形態(tài)研究。
《中國茶文化音樂集》包含4個獨立的部分,即《茶韻》、《茶香》、《茶魂》、《茶夢》,四個部分還包括其自身的次級結構,比如《茶韻》包含晚鐘、流音、秋月、茶影等4段。在旋律方面,正如中國大部分傳統(tǒng)音樂在審美旨趣上的統(tǒng)一,因而箏曲的演奏對于線形旋律形態(tài)的單級追求也較為突出,表現(xiàn)為較多的單聲部音樂,其織體與旋律是單一線條的重合,而較少如西方現(xiàn)代音樂中較多的利用和聲對曲調進行調和。與西方音樂旋律構思不同的是,主調旋律和復調旋律的獨立性和特殊性具有不一樣的表現(xiàn),《中國茶文化音樂集》中不論是強調品茗意境的《茶韻》或者是烹茗情趣的《茶香》,抑或與賓客品茗相關的《茶魂》都更加強調旋律構成的單一性。比如《茶韻》的第一段——“晚鐘”,其于高山流水之間蕩來陣陣寺院晚鐘,音樂虛幻、朦朧、飄渺,同時,古琴曲《流水》隨之奏響,整個氛圍若即若離,品茶人于此氛圍中,感受到的是一股心旌搖蕩、怡然自得的心情。而在第二段——“流音”之中,隨著山野外裊裊傳來的清麗而悠揚的樂聲,人們似乎在尋找下一次音符的落點,這是琴簫合奏《漁樵問答》很好的表現(xiàn)出了品茶人況味悠長,無拘無束的心境。這兩段樂曲的總體旋律都較為輕緩,旋律線條流暢而平緩,旋律的進行多用下行級進和上行小跳,旋律發(fā)展偏重漸變的原則,突出自然、和諧的目的。為何此處的旋律多以線形旋律為主,其一方面與西方音樂發(fā)展的過程較中國古典音樂的發(fā)展有較大的矛盾和出入,同時中國傳統(tǒng)音樂線形的、橫向的旋律適合士大夫貪求安逸、舒緩的氛圍的性情有關,“中庸之道”、“清靜無為”的哲學思想對于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線形旋律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
縱觀華夏室內樂團演奏的《中國茶文化音樂》其他樂曲也可以明顯的看出這種特性,西方傳統(tǒng)音樂更注重節(jié)奏的跳躍和旋律的交織變幻,但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對于跳躍性的表達并不看好,反而是平靜、過渡合理且自然的旋律形態(tài)更加易于加入特定的音樂環(huán)境。因而《中國茶文化音樂》的旋律婉轉沉靜、起伏自然的現(xiàn)實形態(tài)更加易于從感性認知和理性思辯的角度理解音樂的整體。
為了突出茶文化為主題的樂曲,更在于烘托茶藝的氛圍和品茗的感覺,在表現(xiàn)形態(tài)方面,眾多古典樂器如琵琶、揚琴、古箏等都被用來演奏不同的樂曲,呈現(xiàn)不同的意境。而通過對樂器演奏過程的關注,茶文化音樂的抒情特征更加容易表現(xiàn),比如在揚琴演奏時,要想進行良好的演奏,表現(xiàn)出特定樂曲的美學旨趣,就要在演奏方面進行深入研究,而這類表現(xiàn)形態(tài)根據(jù)器材等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意義,但是首先都要注意演奏的方法。以揚琴為例,揚琴又稱洋琴、銅絲琴等,屬于擊弦樂器。是中國民族樂隊演奏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樂器,揚琴與鋼琴同宗,音色洪亮而清脆,剛柔并濟。慢奏時,音色委婉而纏綿,清脆且令人難以忘懷??熳鄷r表現(xiàn)力鮮明,可以獨奏、合奏或為說唱、戲曲進行伴奏。在演奏中為了實現(xiàn)較好的表現(xiàn)力,有必要加強指腕的配合。
指腕的配合首先要對手腕和手指的靈活程度進行訓練,手腕要足夠放松,在感到僵硬和有束縛感的時候及時停止相關的嘗試,指腕結合訓練是揚琴演奏技術中難度最高的一個項目,但是其輪音的發(fā)出對于表現(xiàn)茶文化樂曲中靜謐安詳、“蘭桂吐秋燈之焰,茶煙飛古鼎之香”的意境更有幫助。比如配合江蘇民歌《小九連環(huán)》時,揚琴的音質細膩、回環(huán)往復,配合民歌演唱將江南采茶園中郁郁蔥蔥、阡陌縱橫的景象娓娓道來,聽眾似乎聽著《采茶》這一樂曲回想到了茶的香氣,令人凝神靜氣,倍覺美妙。
為了達到這樣的演奏效果,配合民歌或小曲將茶文化、茶意境做良好的呈現(xiàn),需要在練習時應該首先訓練手腕的快速轉動和翻轉等能力,保持關節(jié)的柔韌性和敏感程度,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可以嘗試從基本的用手腕彈奏揚琴開始訓練,主要鍛煉其感覺,尋找放松的意境,并在手腕相對自由的前提下進行揚琴的彈奏,讓其明確的找到節(jié)奏變化的點,在鍛煉一個階段后,再通過手臂力量帶動手腕進行彈輪音,加強輪奏的強度,在每次力不從心時就停下來,訓練一段時間旨在達到可以用左右手分別彈奏出節(jié)奏均勻、審美感較為一致的輪音為止,此時便可以進行整體性的訓練,將手腕和手指相結合進行彈奏,并適應不同的節(jié)奏和曲調變化進行彈奏,多樣化和不間斷的重復訓練是指腕結合方法最可靠的訓練途徑。
而在《茶香》演奏的不斷進行中,開篇第一段——“茉莉花”到第四段“月下品茗”仿佛是隨著時間不斷變化的,因而在演奏方面也有不同的抒情表現(xiàn)的要求,這要求在擊弦的力度和方法上都有針對性的變化,相比于定位于江南小景的抒寫,“月下品茗”這一樂曲更加注重安靜恬淡的演奏,突出月下品茗的氛圍,給人深刻的抒情體會。
音樂的美學考量主要以人的實際感受為主,故而情感形態(tài)是傳統(tǒng)音樂美學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演奏中,情感形態(tài)具有兩種典型形態(tài),一種是所謂的強烈的、迸發(fā)的情感,其強調音樂的宣泄和釋放作用,更加突出聽者對音樂的爆發(fā)性、亢奮狀態(tài)的接受。但是這在我國古典音樂,尤其是茶文化音樂的表現(xiàn)中具有不相宜性,因而此處的情感狀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飽滿、含蓄的抒情狀態(tài),此處的抒情可以通俗的理解為詩歌、散文等通過某種情景或事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情思,對于茶文化音樂而言,其沁人心脾、典雅恬靜的藝術氛圍使人更加容易產(chǎn)生心理共鳴,實現(xiàn)情感上的依賴和寄托,比如在《茶夢》系列中,組成《茶夢》的四段音樂分別是山泉、閑情、土風、幽香,音樂具有云南風味,邊聽邊品更容易進入到茶文化的深厚氛圍中,給人以寄情于山水、忘乎俗世的紛爭的感覺。第一段——“山泉”以云南民歌《繡荷包》為主旋律,配以泉水淙淙、鳥聲啁啾的背景音樂,很容易便將人帶入清新迤邐的大自然畫卷之中,而第二段“閑情”以獨特的葫蘆絲和巴烏音色奏出甜美、慵懶的傣族民歌旋律,在演奏的過程中還加以清新秀麗的音樂氛圍,更好的把人帶入云南茶語的氛圍中。進而通過最后一個部分——“幽香”總結全曲,以幾種樂曲對話重奏的方式描繪山間田園的生活小品,一種清淡釋然的氛圍裊裊而出,表現(xiàn)出品茶著知足常樂、幽靜恬適的生活氛圍。更容易激起樂曲聽眾的情感共鳴,使得云南茶文化的深刻內涵與聽者的情感交融、共鳴,最終升華了樂曲的藝術美,加強了對文化和音樂結合的欣賞能力。
審美作為人類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人通過主觀意識感知外界世界的主要方式,對于音樂而言,同樣具有審美意義上的作用,首先,審美的主體——人和客體“音樂”,一種是能動的實體,而另一種是客觀存在的美的事物,因而審視外部具有美的特質的音樂成為音樂美學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審美現(xiàn)象是人的現(xiàn)象,對于《中國茶文化音樂集》這種非固定形態(tài)的審美而言,加深對審美客體本身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國茶文化博大精深,全國的產(chǎn)茶地也各有不同,因而華夏室內樂團在演奏時也具有明顯不同的方式,以便最大限度的突出具有當?shù)靥厣牟栉幕魳?,比如蘇州茶文化依托水鄉(xiāng)的特點表現(xiàn)出更加靈動而悠揚的姿態(tài),而云南的茶文化則與當?shù)氐拿褡逦幕钌畹慕蝗?。這在樂團的演奏中也多有涉及,比如根據(jù)江浙一帶具有特色的民歌改編進《茶香》之中的民歌“采茶”、“小九連環(huán)”、“大九連環(huán)”等語調輕緩、娓娓道來。而《茶夢》通過應用不同的樂器,表現(xiàn)出不同音調的同時也旨在弘揚云南省少數(shù)民族獨有的茶文化內涵,具有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茶文化認知不同的方向,通過表現(xiàn)手法和曲調等的變化可以更好地呈現(xiàn)出具有地域差異的茶文化審美區(qū)別。
綜上所述,研究華夏室內樂團演奏的《中國茶文化音樂集》的美學形態(tài)需要從其與茶文化相關的程度以及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現(xiàn)代演奏方面進行綜合的分析,可以預見,華夏室內樂團對中國茶文化音樂的理解和傳承是我們理解茶文化和茶文化音樂的重要途徑,為此,本文選取旋律形態(tài)、表現(xiàn)形態(tài)、審美形態(tài)和情感形態(tài)等4個方面對其嚴重進行美學層次上的研究,旨在通過該研究明確《中國茶文化音樂集》的美學旨趣。
[1]王曉.論茶元素音樂對中國茶文化傳播與推廣的作用 [J/OL].藝術科技,1(2017-10-23).
[2]李田甜.探析茶文化音樂作品對音樂教育的促進 [J].福建茶葉,2017,39(03):217-218.
[3]王燕如,王翼如.我國高校茶文化音樂鋼琴教學的現(xiàn)狀與問題分析[J].福建茶葉,2016,38(12):351-352.
[4]宋玲玲,張曉敏.從音樂的民族化角度探討茶文化音樂的新出路[J].福建茶葉,2016,38(07):349-350.
[5]張賢,朱桂銀.中國民族音樂與傳統(tǒng)茶文化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研究[J].福建茶葉,2017,39(04):336-337.
課題:主管單位:武漢研究院,課題編號:IWHS2016359,課題名稱:武漢地區(qū)高校室內樂教學改革及影響效應研究
胡 萍(1985-),女,湖北武漢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室內樂和鋼琴演奏、教學和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