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課是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如今音樂課在學校中的重視度也在加強,我們這一代教師要做的就是打破傳統音樂課的舊模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音樂熏陶,將他們對藝術的感受和藝術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讓其成為課堂的主人,真正做到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
關鍵詞:傳統;新型;素質教育
新課標把學生音樂能力人文素養(yǎng)的整合為總目標,強調音樂教學活動中學生為主體的重要性,把學生放在了首要位置,我認為音樂課最該做的就是要讓學生積極地“動”起來。
中小學音樂課由三大板塊組成:演唱、欣賞、活動。在教學中常見的問題有:1. 教材中的歌曲學生不喜歡唱。2. 教材中的欣賞曲目學生聽不懂或是不感興趣。3. 音樂活動課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下面我就談談在教學過程中我是如何一一進行克服的。
問題一:教材中的歌曲學生不喜歡唱。曾經有一節(jié)課教唱《同一首歌》,出現戲劇化的一幕,全班同學竟無一人與我互動,課堂上只有我一個人的獨角戲,豈是“尷尬”一詞可以形容我的處境。為了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找了課外一首2016年春晚的一首歌視頻,由楊洋和歌唱家佟鐵鑫演唱的《父子》,感人的歌詞,溫情的演唱,尤其是楊洋在表演期間情不自禁的落淚,更是觸動了課堂上的同學們。學習時先不識讀樂譜而是來先講析歌詞,學生果然很有興趣,能夠積極地互動,課堂效果非常好。在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歌詞的基礎上,穿插了一些簡單的樂理知識,生動形象地講解,他們很快就掌握了這些抽象的知識。歌詞的欣賞激發(fā)了學生演唱的欲望,所以樂譜的學習以及歌曲的演唱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從此音樂課在學生心目中有了一些改變,原來音樂課也可以很有趣且易懂,教學活動才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打破傳統音樂課上學生只作為聽眾的慣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能積極地投入到課堂中去,讓音樂課成為師生溝通的橋梁。在演唱課上,我摸索出來一系列方法之后,準備展開更高層次的教學,不僅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更能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音樂的美。這就是第二大問題:
問題二:欣賞課學生聽不懂。樂曲的欣賞是欣賞歌唱家對歌曲的二度創(chuàng)作,把死板的樂譜變成活的聲音來打動、感染聽眾。欣賞不僅要聽,而且要聽懂,聽出意境,把紙上的音符變成美好想象的根源。欣賞課之前,我讓學生做了很多準備工作,了解歌曲作者的生平、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特點、風格特點、風格流派,以及地域地區(qū)相關的民風民俗,才能真正聽懂歌曲。所以欣賞課,更加需要師生的互動,才能把一堂課上好。
由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為例,它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其時代背景、作曲意圖很明顯,就是為了號召激勵億萬中國人投入到抗日戰(zhàn)爭中去,為爭取自由解放而斗爭。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中國需要萬眾一心,共同抗敵。這是一首極富創(chuàng)作性的歌曲,它在戰(zhàn)爭年代激勵著全國人民為民族而戰(zhàn),歌詞鏗鏘有力,節(jié)奏鮮明,旋律明亮雄偉,雖短小,卻精悍。而當今我們再欣賞《義勇軍進行曲》時,要牢記那些為中華民族戰(zhàn)爭而犧牲的戰(zhàn)士,以及那種誓死都要保衛(wèi)國家的精神,激勵著我們后代要自強不息,同時也警告我們牢記歷史,勿忘國恥。由此看來欣賞課不是聽就可以了,重點在“賞”。學生必須在欣賞課之前做很多課外搜集,了解并懂得歌曲的意義,欣賞課才能真正做到“欣賞”。
問題三:活動課參與積極性不高。針對這個問題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一、 開展辯論會。在收集古代樂器的相關資料中,我安排了一節(jié)辯論課“古琴應不應該進入博物館”。讓學生課外搜集相關知識,組織語言。正方:古琴應該進入博物館(古琴及其藝術與我們的現實生活距離太遠,與現代生活的快節(jié)奏不相適應,應該進入博物館,供少數人研究)。反方:古琴不應該進入博物館(正因為古琴與現實生活距離遠,才需要大力弘揚,推陳出新,使其在我們的文化生活中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確定正方與反方人數,讓學生課外搜集資料,學生都很有興趣,在課堂上辯論賽開展得也很成功。
二、 在欣賞踢踏舞《大河之舞》片段后,我安排了一節(jié)活動課《和我一起來踢踏》,讓學生感受和體驗踢踏舞的魅力。在了解它的風格特點之后,進行簡單地即興創(chuàng)作和表演。1節(jié)奏的模仿。踢踏舞的節(jié)奏把握很重要,重點突出強弱拍,讓學生了解每個拍子的強弱規(guī)律:如2/4拍是強弱;3/4是強弱弱等,統一節(jié)奏,統一步伐。我們在欣賞《大河之舞》時能清楚地看到愛爾蘭風格的踢踏舞保留了愛爾蘭民間舞蹈的特點,上身基本保持挺拔,其舞步以踩和踏為主,注重腳跟和腳尖的動作(教師邊講解邊示范)。在了解節(jié)奏強弱規(guī)律以及舞蹈特點之后,讓學生四人一組即興創(chuàng)作節(jié)奏,并練習再表演給全班學生及老師看(創(chuàng)編節(jié)奏不用很長,為了好統一步伐4小節(jié)就足夠了,用整齊的舞步配上動感的節(jié)奏把它表演出來),老師學生給予評價,評價之后小組改進,并加快速度,讓學生感受踢踏舞真正的美。通過這一節(jié)課,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到了踢踏舞的靈魂,以及新課程要求下的音樂課到底應該怎樣學,打破傳統課堂理念,感受新型課堂的魅力。
從這近一年的摸索,更加讓我意識到課堂學生為主體的重要性。讓學生愿意學習、學會學習、學會合作,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體會學習帶來的樂趣。音樂課是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以及音樂在發(fā)展學生智力等方面發(fā)揮的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使人們對音樂課越來越刮目相看。藝術課將改變傳統上課方式,越來越能跟得上現代的素質教育。學生是課堂的主角,他們必須放在重要的位置。
參考文獻:
[1]趙宋光主編.《音樂教育心理學》.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鄒愛民,馬東等編譯.《音樂教育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
作者簡介:
惠敏,安徽省宿州市,宿州第八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