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兵
【摘 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師追求的永恒主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高中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階段,受到了學校、家長和社會的廣泛關注。課堂教學效率是影響語文教學質量的主要原因,而我們所采取的相應的教學策略也為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語文;策略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yè)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命脈。當前,課堂教學存在的最大挑戰(zhàn)就是無效和低效問題。對于中國學生來說,語文學習是母語學習,但是多年的語文學習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就目前課堂教學改革總體而言,大方向是正確的,但由于對課堂理念的理解不到位以及實施者缺乏必要的經驗等原因,課堂教學改革也呈現(xiàn)出形式化、低效化甚至無效現(xiàn)象。下面針對高中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從而提出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一、深入鉆研教材
語文這一學科具有知識面廣、知識點繁雜、缺少邏輯性等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前要明確教學目標,并明確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更能將這一節(jié)的內容充分地展現(xiàn)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地做好課堂教學設計。
首先,教材是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jù),因此,教師要在授課前通讀教材,做好備課工作的第一步。只有教師充分了解教材的內容,才能對教材內容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使課堂教學的思路清晰,對課堂教學進行科學地、合理地設計。這一過程是激活教師思想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教師能否拓展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jù)。
其次,教師根據(jù)對教材的了解,為語文課堂教學制定可行的教學計劃。在整個課堂教學計劃中,教師要將重點放在對語文教學觀念的更新以及對教學模式的改進問題上,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結構,使語文教學質量得到有效地提高。另外,也要重視學生對語文的拓展學習。將學生的拓展性學習切實地落實到提高語言能力方面上,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對學生拓展學習的計劃制定,對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制定這方面的計劃時,也要格外細致,使學生的拓展性學習能夠落實到實處。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所謂教學情境,就是以直觀方式再現(xiàn)書本知識所表述的實際事物或者其背景。能解決形象與抽象、實際與理論、感性與理性、新知與舊知之間的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事物應盡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見的東西應盡量地放在視官的跟前,一切聽得見的東西應盡量地放到聽官的跟前……假如有一個東西能夠同時在幾個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應當用幾個感官去接觸?!庇行Ы虒W情境的創(chuàng)設首先重在要把握準學生的學習起點,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水平;其次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能一味圖熱鬧,甚至嘩眾取寵,情境內容的選取要適切;第三,情境的設置要有一定的連貫性,理想狀態(tài)下,一節(jié)課的情境應是環(huán)環(huán)相生的。
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要做到四個“必須”:①目的必須明確,要防止僅為增加氣氛課堂熱鬧而創(chuàng)設情境,要防止僅為給聽課教師看而創(chuàng)設情境,要防止流于形式創(chuàng)設走過場的情境;②必須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如低年級許多采用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的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高年級更要突顯一種真正的問題情境;③必須與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要與時俱進,有時代氣息;④必須有利于認識知識、體驗和理解知識。
三、語文生活化
所謂語文生活化教學,就是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突破課堂教學的封閉模式,開放語文課堂,讓生活走向語文,讓語文走進生活,使語文教學與生活緊緊相連,將學生從抽象、枯燥的課本中解脫出來,使學生在與現(xiàn)實世界的交流中產生對生活的愛,從而自發(fā)地、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同時又在這一過程中陶冶情操、培養(yǎng)能力和完善人格。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劉國正認為“教室的四壁不應成為水泥的隔離層,應是多孔的海綿,透過各種孔道使教學和學生生活息息相通。這樣,會使教學充滿生氣,使語文訓練多趣而有效。”中學生走進教室時并不是一無所知的,他們都帶著自己對人生、對社會、對他人、對事物的認識、看法和態(tài)度等等。因此,課本中出現(xiàn)的一些人或事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但往往缺乏細心觀察,這些常見的人或事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遇到這種情況時,教師應想方設法聯(lián)系生活、貼近生活,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指導學生再用心去細心觀察,使其自身擁有的經驗感受與書本抽象、間接的知識經驗聯(lián)系起來產生共鳴,縮短教材與學生的心理、時間和空間距離,讓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與文本作者相似的情感經歷和體驗,化遠為近,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從而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課文,感受文章真正的美。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提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因此,語文教師要還語文教學以生命的本色,要通過積極創(chuàng)設“小課堂、大社會”的教學環(huán)境,在教學中加強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常常發(fā)現(xiàn)有的課文內容情節(jié)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這時,教師可以結合課本內容情節(jié)創(chuàng)造性地將語文課堂變?yōu)闉椤吧畲笪枧_”,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親自演一演。學生表演課本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再現(xiàn)課文中的故事情節(jié),使學生如臨其境。更重要的是學生可以在改編和表演過程中,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更真實地去體驗到角色的內心情感和性格。課文是對生活的反映,而生活是個萬花筒,中學生的閱歷和見識畢竟有限,如果沒有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學生離文章的距離就遠了,對文章理解也隨之增加了難度,甚至出現(xiàn)一定的偏差。這時,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再現(xiàn)生活。例如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教師適當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提供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信號刺激,積極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把實際生活中事物通過多媒體的三維效果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引起高度注意,從而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這不僅能使書本知識、現(xiàn)實生活和學生經驗有機的結合起來,還克服了學生感官的局限性,增強了教學吸引力和教學效果。
四、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作為現(xiàn)今課堂上主要的學習方式,已為廣大教師所喜用。小組學習中的討論不是為了活躍氣氛,而是通過學生之間思想的碰撞,真正達到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因此設計怎樣的問題成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關鍵所在。筆者認為討論的問題必須是高質量的有探究價值的。那么應如何設計問題呢?我們可以這樣操作:請同學在課堂上就教師事先設置的問題進行討論,首先要求同桌之間相互進行講解,直至剩下不能解決的問題,然后再把不能解決的問題放在四人小組中進行第二輪討論,實在解決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師一起討論,這樣在課堂上建立起一個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維模式。在小組學習中獲得的知識無疑比通過老師講解獲得的印象更為深刻!從而為高效課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教學,如果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帶著滿腦子的問題走進課堂,而教師能采用適合學生探究的教學方法,留給學生“空白地帶”,讓學生去質疑,那么課堂將真正成為探究的陣地。不僅如此,還要讓學生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學生常有問題才會常思考,常思考才會常創(chuàng)新。如此的教學,就能激活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