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曉
【摘 要】目的:探討下肢康復機器人訓練對早期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的影響。方法: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78例偏癱患者,采取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n=39)與對照組(n=39)。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下肢康復機器人訓練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下肢運動功能評分(FMA)、 Kendall評分、平衡功能量表(BBS)評分、步行功能評分(Holden)、肌力評分 (Kendall)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將下肢康復機器人訓練用于早期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護理工作中,能夠有效提高患者運動、平衡、肌力、步行能力,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關鍵詞】早期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康復機器人;運動能力
【中圖分類號】R4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0--02
據調查,我國約有70%腦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功能障礙,其中步行功能障礙、運動功能障礙較為常見,對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1]。給予腦卒中癱瘓患者早期康復訓練,多數患者平衡能力以及運動能力獲得改善。但難以自主平衡負重、邁步、平衡等多方面功能作用,進而出現異常步態(tài)。下肢康復機器人輔助訓練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新型康復治療方法,并取得了廣泛認可。本文主要對下肢康復機器人訓練在早期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的影響,現將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78例偏癱患者,采取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n=39)與對照組(n=39)。對照組39例,男18例,女21例,年齡59-76歲,平均年齡(67.42±5.78)歲。觀察組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齡61-78歲,平均年齡(69.23±5.4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經統(tǒng)計學分析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治療,包括良肢擺放、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橋式運動、翻身運動、神經肌肉促進運動等康復措施,觀察組聯(lián)合使用下肢康復機器人訓練,具體為:采用美國生產的RE0GO下肢康復機器人幫助患者進行被動訓練,該產品由微電腦自動調控,包含優(yōu)質控制器以及驅動器,在使用過程中儀器運行平穩(wěn)無噪音。在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時,根據患者接受程度調整患者捆綁位置,調節(jié)機器參數相關參數。在打開電源后,維持2分鐘預熱。等到儀器進入主頁面后,指導患者根據自身患肢情況選擇舒適角度,練習單雙腿踏步,設立合理活動范圍。通常維持30分鐘左右,每天1次,連續(xù)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與治療后8周進行測量:(1)兩組患者Fugl-Mey-er評定量表(FMA)評分。FMA評定量表包括上肢、下肢兩大方面,0為無主動活動,1為能夠進行部分活動,2為能夠完全自主活動。(2)兩組患者平衡功能量表(BBS)評分。測量項目包括14個,滿分56,得分越高,代表患者跌倒危險性越大。(3)兩組患者肌力評分(Kenda11)。0-5分為無效果;5-20為效果較差;20-50為基本良好標準;50-80為良好標準。(4)兩組患者步行功能評分(Holden)。按照患者步行表現進行分級,共分為6級,從0級到5級,獨立行走能力逐漸提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軟件對以上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t檢驗對比;計數資料以檢驗對比,P<0.05為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下肢平衡、運動、步行功能比較
在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FMA評分、BBS評分、Holden評分相比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接受治療后8周,觀察組患者FMA評分、Holden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BB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肌力評分 在接受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股四頭肌、腘繩肌Kenda11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3 討論
腦卒中患者大腦受到損傷,在早期出現承重、平衡感應力差、運動模式異常情況。傳統(tǒng)康復治療主要是由護理人員一對一幫助患者進行良肢擺放、關節(jié)運動、神經活動等措施,該方法雖能夠確保充分考慮到患者感受[2],在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異常活動情況。但缺乏針對性,對患者身體質量要求較高,且無法滿足高強度、重復性要求,未達到臨床預期康復效果。在本文中,給予患者下肢康復機器人訓練,促進患肢血液循環(huán),避免肌力下降以及肌肉萎縮,提高肢體活動能力,促進患者康復進程。在減重狀態(tài)下,患者在外在機構的帶動下模仿正常步態(tài)進行訓練,保持良好身體對位線,維持盆骨、軀干穩(wěn)定運動。同時對下肢關節(jié)感受產生刺激作用,促進本體恢復運動,通過不斷重復、學習肢體活動,患者步行能力逐漸提高。護理人員應在早期向機器人內輸入正常人步伐,方便患者學習正確步伐,減少康復失誤的出現[3]。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患者腿部肌肉收縮過快,間歇時間少,肌肉難以協(xié)調與放松,乳酸分泌增多,易出現肌肉痙攣等不良現象。此時下肢康復機器人防痙攣系統(tǒng)開啟,系統(tǒng)根據患者肢體反應自動調節(jié)訓練參數,增強訓練舒適度。該訓練方式操作簡單,逐量增加訓練量,極大減輕了醫(yī)護人員工作量。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FMA評分、BBS評分、Holden評分、Kenda11評分據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梢钥闯?,下肢康復機器人能夠根據患者舒適度逐量重復性安排訓練活動,加大肢體活動度,減輕患者活動時相關肌群符合,提高患者下肢活動、平衡、肌力功能,幫助患者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綜上所述,將下肢康復機器人訓練應用于早期腦卒中偏癱患者中,進一步促進康復進程,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高春華,黃曉琳,黃杰,等.下肢康復機器人訓練對早期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4,29(4):351-353.
石玉弟.下肢康復機器人訓練對早期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的影響分析[J].中國處方藥,2017,15(3):126-128.
鄭彭,黃國志,彭生輝.下肢康復機器人對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肌力及運動功能障礙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6,31(9):95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