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濱
摘要:“學教”課堂是在“互聯網+”模式下,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處理技術打造的高效智能課堂,其本質是動態(tài)地分析和處理教學數據,實現資源推送的智能化、教學決策的精準化、交流互動的多維化、評價反饋的自動化,從而構建出智慧的學與教課堂。本文從顛學倒教——“互聯網+學教”內涵闡述,以學定教——“互聯網+學教”構建范式,榫卯相接——“互聯網+學教”深度融合這三個方面,論述了基于互聯網技術引發(fā)的教與學變革,以期給新型數學課堂的建構提供一定的參考視角。
關鍵詞:互聯網+ ? “學教”課堂 ? 顛學倒教 ? 以學定教 ? 深度融合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的發(fā)展,教育的結構和形態(tài)正在悄悄地發(fā)生變革與轉型。如何利用“互聯網+”提速教育,構建教育的智能化轉型是全體教師需要面對的問題。
因此,筆者借助UMU、作業(yè)盒子等對“互聯網+”背景下的“學教”課堂展開研究,以期為學習者提供智慧、高效的教育服務,促進傳統(tǒng)教學結構性變革。
一、顛學倒教——“互聯網+學教”內涵闡述
1.談基定調、豐盈內涵——“學教”顛倒課堂概念的描述
“學教”課堂教學模式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學生為本,教師為主導,利用網絡和現代科技終端及網絡平臺的綜合技術,通過教育技術手段制作圖文、視頻等教育綜合資源,轉變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方式,使主動學習和知識內化貫穿學生學習的始終。
“學教”翻轉課堂基于互聯網先進的網絡技術,利用時下流行的碎片記憶、移動學習、線性學習等先進的教育理論,將其運用到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實踐中,從而構建一個課內外相結合、突破時空限制的開放性課堂的教學模式。自學探究,完成自測(自我構建)——討論解惑,充盈辯駁(兼并重構)——梳理提升,完成自構(自梳貫通)完整的教學模式。這不僅完成了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翻轉,將傳統(tǒng)課堂“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轉變?yōu)閷W生先學,教師點撥、解惑的“學教”新模式,也是師生行為的翻轉,更是教育觀念的革新,它改變了教學環(huán)境,優(yōu)化了教學內容,突出了學生的自學價值,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
2.學教重構、仰取俯拾——“學教”翻轉課堂特色的刻畫
(1)打破時空,自學知識無限式
“學教”課堂利用信息技術,打破了傳統(tǒng)課堂傳授知識時間、場所、人員的限制。利用網絡提供的開放優(yōu)質教育資源,將學習的場所從課堂拓展到其他地方,并且尊重每位學生個體學習能力的差異性,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由于微課視頻可以重復播放,所以播放的時間、次數完全由學生自己把握,學生可以反復學習,直到自己掌握學習內容。
(2)重構關系,學習知識自主式
“學教”課堂的明顯優(yōu)勢是重新調整了教學雙邊的本質關系。在“學教”課堂上,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教學材料的提供者、課堂解惑的參與者和指導者。
不僅如此,在“學教”課堂上,教師單純講授的時間變得少之又少,學生討論的時間越來越多,自學時間比較充裕。所以說,“學教”課堂能讓學生真正變成一個自主的人,他們可以制訂自己的學習進度,控制學習的內容和節(jié)奏。
(3)增加層次,內化知識漸進式
傳統(tǒng)課堂教學知識的落實是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完成的,知識的內化、吸收、自構需要學生通過練習、操作、實踐來鞏固與完成?!皩W教”翻轉課堂知識點的自構是通過學生接受課前視頻完成知識傳授的第一次內化。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同學之間的互動協(xié)作和教師的指導完成了知識第二次的深度內化。在課堂結束后,學生對知識點的梳理,使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四面扎根,完成了對知識的第三次內化。
“學教”課堂通過增加知識內化的次數,大大降低了傳統(tǒng)課堂知識傳授給學生造成的認知負荷,同時分解了知識內化的難度,以梯度式地漸進,促進了知識的內化,彰顯了學習者消化、建構復雜知識結構的優(yōu)越性。
二、以學定教——“互聯網+學教”構建范式
1.課前翻轉學,自主預習動力化
如圖1所示:
(1)微課制作與推送
在課堂教學前,教師應理清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教師還可以利用UMU軟件制作10分鐘的微課,或者尋找微課資源,并且利用微信平臺完成微課的推送,同時告知學生觀看微課,進行課前預習。
(2)自測完成與反饋
根據教師推送的微課,學生可以進行自學。教師可以利用軟件編制習題,或者在作業(yè)盒子里選擇不同的習題進行選擇,給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提供不同難度的習題。
如對于后進生,教師可以要求他們完成八道基礎訓練題;對于中等水平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他們完成八道基礎練習和兩道拓展練習題;對于學優(yōu)生,教師可以要求他們完成拓展練習題和提高練習題。
這樣一來,學生基本上都能夠自覺完成規(guī)定的習題,并檢測出自己的自學能力。同時,當學生完成自測后,能及時得到相應的反饋,如果做錯了某些題目,他們會積極地尋找正確答案,吸收和鞏固自學內容。
在課前自學階段中,教師能有效整合信息技術,制訂出學生自學的目標。教師根據學生的水平規(guī)劃教學資源,設置有針對性的梯層練習,了解不同學生的自學水平和能力,并針對學生所做的習題難度、學生反饋的錯誤率,有針對性地規(guī)劃課堂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和知識盲點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2.課中翻轉教,答疑討論助教化
如圖2所示:
(1)組內討論互相教
由于課前學生對重點知識進行了自學,他們對知識有了初步的接觸和理解,在經過習題的檢測后,有些學生掌握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但有些學生存在疑問時,他們就產生了教會別人的欲望,從而營造了生生互動、互幫互助的教學氛圍。
(2)班內探究適時議
針對課前自測題精準的反饋數據,以及學生討論之后遇到的爭論焦點,教師可以適時“挺身而出”,借題發(fā)揮,解決矛盾的同時進行知識小結。理完知識之后,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布置少量的習題,鞏固學生的知識。
有了課前的自學和自測,教師能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對組內突出的問題進行“小老師”式組內助教活動,讓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教師及時對知識的重點、難點、盲點進行點撥與小結。這樣一來,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同時,也體現了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
3.課后深化練,知識構建梳理化
如圖3所示:
在課后階段,教師應整體把握、有效拓展知識點的框架。概念的學習是建立聯系,將新知整合歸理到舊知體系中,實現“同化”,從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規(guī)整。課后統(tǒng)一性的檢測和知識小報的整理既有練習、鞏固方面的內容,又有梳理和貫通方面的內容。學生只有對知識點了然于心,才能完成梳理提升的自構。
三、榫卯相接——“互聯網+學教”深度融合
1.“互聯網+學教”,資源推送智能化
“學教”的構建不單單在課堂,它更注重學生課前微課視頻的自學和自測題的完成,讓學生在課前接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且自測題的反饋能讓教師了解學生自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僅如此,課前微課視頻的推送更加智能化了,教師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UMU等互聯網技術(如圖4、圖5所示),隨時隨地發(fā)布自學材料,學生也能在發(fā)布之后及時接收到信息,避免課堂教學時空的限制。
2.“互聯網+學教”,教學決策精準化
如圖6、圖7所示,課前學生完成的自測題,學習分析系統(tǒng)數據的反饋能做到快、準、精,及時反饋錯題的人數、百分比,以便教師能根據自測題的數據對某些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做出比較精準的決策,直擊學生對知識的疑惑點。因此,教師要敢于放大學生學習的難點,進行二次備課,針對學生的問題真正做到先學后教,依學定教。
3.互聯網+學教,交流互動多維化
如圖8、圖9所示,“學教”課堂真正實現了交流互動多維化。在課前,教師通過微視頻的學習和自測題的檢測,讓學生實現了人機的互動。對錯題的自我剖析,學生可以在查資料、向家人請教、與同伴或教師在交流平臺上進行討論,真正做到人人、人機互動。在課堂上,通過學生的談論、師生的辯駁來實現師生、生生的交流互動。如此交流的多維化、立體、豐富化是傳統(tǒng)民不具備的。
4.“互聯網+學教”,評價反饋自動化
如圖10、圖11所示,學生在課前完成微課視頻的學習與習題的自測。自測題的教學評價以極速量化的方式幫助學生判斷所做題目的對錯,可及時訂正和查漏補缺。對錯題的思考與解決,是知識內構的有效過程,同時能及時幫助教師實時把控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如此自動化的評價及時又精準,極大地減輕了教師負擔。
5.“互聯網+學教”,課堂構建智慧化
隨著移動數據、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各類智能終端在教學中的普遍應用,都讓信息技術與教育進行了無縫對接。教師從新的視角和方式來改變課堂,以“云端構建、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智慧發(fā)展”來打造智能、高效的常態(tài)化的智慧課堂。
綜上所述,利用微課視頻是“學教”課堂區(qū)別與傳統(tǒng)教學的時代創(chuàng)新,是課堂上有限的時間能夠高效利用開展探索合作的有利保障。但是,微課視頻只是實現課堂翻轉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技術手段,將其看作是翻轉課堂的核心內容,實為本末倒置。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今天的課堂需要翻轉,但翻轉不是課堂改革的全部,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自主地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結語
生活不只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數學有效教學的詩和遠方,應該是數學教師通過數學知識這一媒介讓學生學會數學思考。而獨立的思考,更能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
在教學推進中,教師應少為學生“鋪路搭橋”,而是敢于讓學生曲折前行,抓住學生認知的困惑點、疑難點。有意曲折,敢于聚焦,讓學生開展更深刻的思考,就需要理解、碰撞別人的思維。學生只有通過更深刻的思考,才能實現對知識本質的理解。
“互聯網+”時代開放的教育,讓教育的育人功能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而學習的多樣化、碎片化會不會讓教育者學習知識的深度不斷下降呢?在海量的信息和技術面前,教育者和學習者有時也會感到很茫然,但是,教育不斷地變革和創(chuàng)新,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學習。
因此,教師需要教學生學會處理海量信息,教學生如何自我導向,并懂得如何不斷安排自己的學習過程。我們走在教育的路上,如同頭頂懸掛了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鞭策著我們往更好、更寬闊的教育大道上行走。
參考文獻:
[1]斯苗兒,俞正強.浙江省中小學學科教學建議案例解讀小學數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2014.
[2]陳怡,趙呈領.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教學設計及應用研究[J].現代教學技術,2016,(2).
[3]葉璟,劉超男.基于微信及微信公眾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大學教育,2016,(3).
[4]張威武.微課程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應用[J].課程·教材·教法,2014,(7).
[5]譚長存.學教并重 構建課堂教學新常態(tài)——以小學數學學科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18,(19).
[6]張華富.以“選擇”激活數學課堂,促進學教方式的改進[J].基礎教育論壇,2015,(31).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嶺市橫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