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磊
(吉林省人民醫(yī)院 干療二科,吉林 長春 130021)
心肌炎是指由于各種致病因素而導致出現(xiàn)的心肌炎癥病變情況,在兒科中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以病毒性心肌炎為主,細菌、病菌、真菌、寄生蟲的進入為主要感染原因,病毒感染是最普遍的,如??刹《?、水痘病毒、腺病毒、柯薩奇病毒等都可以直接侵襲心肌細胞。除此之外,敗血癥、肺炎以及其他傳染性疾病有可能產生心肌炎。兒童生理抵抗很差,心肌炎病毒非常容易侵襲兒童較弱的身體,病毒侵襲力很大,且臨床治療可以實施的方案范圍還太小。病毒及毒素對心肌細胞直接損害和人體自身免疫反應而引起心肌損害[1]。本組選取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心肌炎患兒138例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給予維生素C來保護心肌,聯(lián)合果糖二磷酸鈉藥物治療的臨床應用情況加以對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心肌炎患兒138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69例。經臨床診斷進行疾病確診后,所有患兒的病癥均為心肌炎,排除有先天性心臟病史的情況,而且患兒近期沒有其他疾病。對照組男34例,女35例;年齡3~14歲,平均年齡為(9.12士2.18)歲;病程20 d~9個月。研究組男35例,女34例;年齡4~14歲,平均年齡(9.39士1.24)歲;病程為22 d~10個月。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在疾病類型、年齡、病程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性。
1.2 方法:首先安排所有患兒入院,然后保證他們充足的臥床休息,并安排基礎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加以治療,如維生素C治療、抗感染治療等。對照組使用維生素C來對心肌加以維持,每天服用量為200 mg/kg,1個月為1個療程,如果患者出現(xiàn)心力衰竭的癥狀,則使用地高辛等類藥物,如果出現(xiàn)心源性休克情況,則應該立即進行搶救。而研究組患兒使用果糖二磷酸鈉藥物協(xié)同基礎治療方法治療,以個體性情況為基礎,靜脈滴注果糖二磷酸鈉劑量70~160 mL/kg,每天1次。兩組均按照相應的治療方案持續(xù)治療l個月。
1.3 觀察指標:認真評判兩組患兒的療效并且仔細加以分析。療效評定標準為以下:①治愈:救治完畢后,患兒的臨床疾病癥狀完全消失不見,而且經過實驗室的各項檢查沒有異常癥狀,病毒抗體顯示為陰性,心電圖、生命體征、心肌酶等水平都為正常值;②顯效:救治完畢后,患兒的臨床疾病癥狀基本消失不見,且經檢查其病毒抗體呈現(xiàn)的是弱陽性,心電圖、生命體征、心肌酶等水平基本上趨于正常值;③有效:治療完成后,患兒的臨床的癥狀有所好轉,病毒抗體呈現(xiàn)的是弱陽性,心電圖、生命體征、心肌酶等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④無效:救治完畢后,患兒的臨床癥狀不但沒有發(fā)生好轉的現(xiàn)象,甚至出現(xiàn)惡化,心電圖、生命體征、心肌酶等水平沒有明顯好轉的現(xiàn)象甚至更惡化,病毒抗體呈現(xiàn)的是強陽性,藥物產生了不良反應,需重新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總有效率為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的總和。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整體的數(shù)據(jù),用百分數(shù)(%)表示計數(shù)資料,進行卡方(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69例中,總有效率為91.30%;對照組69例中,總有效率為為67.32%,兩組總有效率比較結果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心肌炎主要發(fā)生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這是由于小兒的免疫系統(tǒng)功能還沒發(fā)育好,自身抵抗能力也不強,因此當發(fā)生心肌炎時,其危險性非常大。臨床治療時應該對小兒心肌炎尤其重視,選擇合適的救治方案進行治療。病情較輕的患兒臨床癥狀不明顯,經治療后大多好轉,少數(shù)病情的較重的患兒會導致急性心力衰竭或者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部分患兒演變成擴張型心肌病,嚴重影響了身體健康[2]。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是多發(fā)病毒性心肌炎的階段,小兒病毒性心肌炎屬于兒科疾病,非常常見,絕大多數(shù)的誘發(fā)原因是各種病毒感染,有時心肌炎會使得心肌細胞遭到損害,有時甚至使得心肌變性發(fā)生壞死的可能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發(fā)病原理是病毒可直接或通過引發(fā)人體自身免疫反應間接來損傷心肌細胞。當心肌細胞壞死并死亡后,細胞會將其內的CK、酶LDH等物質釋放到血液中,然后會使這些物質的濃度明顯增高,進一步會導致了生成過量的脂質過氧化物或自由基,改變了細胞膜的通透性,使鈣離子內流量顯著增加,最終由于細胞內的鈣超載而產生細胞壞死的最終后果。檢測分析血中這些物質的含量和活性的,能夠協(xié)助我們對心肌細胞損傷程度的判斷。其主要病理表現(xiàn)為間質炎性細胞纖維滲出和細胞浸潤。小兒心肌炎屬于是心炎癥病變,主要是由感染性病毒、細菌或真菌,中毒性、過敏性、結締組織性或特發(fā)性等因素引起,目前心肌炎發(fā)病率逐年增高,危害很大。小兒心肌炎臨床癥狀表現(xiàn)輕重有很大范圍的波動,較輕的小兒沒有明顯癥狀或癥狀較輕,重者會發(fā)生胸悶、心悸、心源性休克等嚴重癥狀,對患兒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小兒心肌炎屬于兒內科常見疾病,目前還沒有無特殊的治療方案。常規(guī)治療方法主要是為了減輕小兒的心肌承受力,使患兒得到充分的保護和足夠的營養(yǎng),達到基礎治療的效果,但基礎治療對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不顯著。小兒心肌炎的臨床發(fā)病率很高,且臨床表現(xiàn)的差異性比較大,較輕的患者沒有明顯的癥狀,重者會出現(xiàn)心律失?;蛘咝呐K會擴大,急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是偶爾會出現(xiàn)的癥狀,甚至猝死。病毒會直接入侵患兒的心肌,進一步使得心肌細胞壞死,病毒大量復制嚴重損傷了患兒的免疫系統(tǒng),導致心肌功能減弱,使患兒的心功能遭到了嚴重損傷。由于小兒的免疫系統(tǒng)功能還沒完善,自身抵抗能力也很差,因此當發(fā)生心肌炎時,其危險性非常大。近年來,國內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上升趨勢,且患病者主要為小兒。
維生素C屬于水溶性化合物范疇,具有清除自由基功能,可以有效抑制超氧化物自由基,減輕心肌損壞,還可以參與到神經遞質合成與糖代謝氧化還原過程,增強抵抗力。該藥物能調節(jié)體液與細胞的免疫,使細菌與病毒得到抑制,減輕細胞介導的直接損傷,降低患兒的心肌酶,穩(wěn)定心肌細胞功能,改善心肌營養(yǎng)。
果糖二磷酸鈉是一種代謝產物,一般在人體細胞內存留。還有一種外源性的二磷酸果糖,它能夠使細胞膜上的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有效地活化,使高能磷酸鍵的濃度增高,使細胞靜息狀態(tài)更進一步恢復;此外,還可以使氧自由基和組胺的釋放降低,進一步使心肌細胞的損傷大大降低。還可通過增加鉀離子內流,更加提升細胞內的二磷酸甘油酸的濃度,更進一步使組織損傷、休克、缺氧、缺血等狀態(tài)下的心肌細胞的能量代謝增強,從而最終達到保護損傷細胞的目的。
本文選取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心肌炎患兒138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69例。對照組給予維生素C來保護心肌,而研究組的患兒使用果糖二磷酸鈉藥物協(xié)同基礎治療方法治療,結果表明,兩組中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研究組69例中,總有效率為91.30%;對照組69例中,總有效率為67.32%,兩組總有效率比較結果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小兒心肌炎的臨床治療階段采用果糖二磷酸鈉配合常規(guī)治療的聯(lián)合用藥方法,能夠通過不同藥物之間的相互藥理作用的疊加作用,針對患兒個體化、差異大的臨床特點,能顯著改善改善臨床癥狀,效果顯著,還能消除心肌受損區(qū)域的生理紊亂癥狀,進一步恢復心肌功能和代謝。維生素C、果糖二磷酸鈉聯(lián)合用藥對于小兒心肌炎的治療療效顯著,二者的抗氧化作用發(fā)生協(xié)同性,相輔相成,共同減輕給心臟帶來的負擔,而且此種聯(lián)合用藥對小兒心肌炎的治愈率比較高,在臨床應用過程中沒有出現(xiàn)嚴重的不良反應,所以認為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并加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