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基堤
[摘 要]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生物學實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應從實驗課前準備、課堂指導、課后反饋分析三個層面,從高一開始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提高學生實驗課堂學習效率。
[關鍵詞]高一;生物實驗;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33-0053-02
高一新生來自不同的學區(qū),學生實驗能力和習慣有差異,如何快速讓高一新生適應高中生物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讓實驗課有效、高效,是高一生物實驗課教師首要解決的問題,以下我結合這幾年的實驗課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重視課前準備
1.盡快熟悉生物實驗室,學會常用的實驗器械操作
來到一個陌生的學校,高一新生對環(huán)境不熟悉,開學第一節(jié)實驗課,教師務必帶領高一新生熟悉生物實驗室,讓學生了解每間實驗室的功能劃分,防止以后走錯實驗室,這也有利于激起學生學習和探究的欲望。高一新生來自不同的學區(qū),不同學區(qū)所配備的實驗設備不盡相同,比如,有的學校配備的是傳統(tǒng)光源的顯微鏡,有的學校配的是電光源顯微鏡,有的學校配置的是數碼顯微鏡,顯微鏡的結構和操作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新生不一定都會使用。沒有接觸過數碼顯微鏡的學生根本不會使用,在以后的顯微觀察實驗中會手足無措,為了去學習別人的操作在教室隨意走動或大聲問詢,這樣實驗課堂就會變得喧鬧嘈雜。為了防止這種現象,教師有時要用大半節(jié)課去講解新的顯微鏡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往往造成當節(jié)課的學生實驗沒辦法完成。所以在正式上高中實驗課之前,教師必須盡快讓學生熟悉生物實驗室,掌握常用的實驗器械操作。
2.組建高效實驗小組
(1)小組建設
一般來說,團結、有效的實驗小組可以由4~6名學生組成,綜合全班學生的性別、動手能力、成績、個性特征、生源等多方面的因素,做到“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合理分組。組內異質可以互補合作,組間同質可以保證全班各個小組間展開公平、公正的競爭。比如男生思路開闊,討論積極,但是比較粗心,女生思維細膩,所以分組要根據性別比例,合理搭配。再者,分組應注意不要把同一學區(qū)的學生分在一起,以防出現全組對某個儀器都沒使用過而不會用的現象。組內異質可以促進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2)選好組長
分好實驗小組,并不代表他們就可以高效完成實驗,必須還要有一個 “領頭羊”——組長。組長是教師的得力助手,責任心一定要強,要能夠勝任小組的組織、分工、協(xié)調、合作等一系列工作。因此,選擇、培養(yǎng)一個合格的組長非常重要,教師要善于發(fā)現這方面的人才,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最終達到實驗課教學的有效開展。
3.精心編制實驗課導學案
導學案,顧名思義就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案,是學生全部課堂學習實踐過程中的操作方案,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路線圖,指示著學習的路線、方向和基本要求。導學案是引導學生實驗預習非常好的工具,他能讓學生在進入實驗室前明白“我要做什么”“我要怎么做”“我要和誰做”。避免在實驗室里浪費寶貴的時間,導致完不成實驗或匆匆忙忙做完實驗,達不到實驗目的。所以學生動手實驗前,精心制作預習導學案,是實驗能不能高效完成的關鍵。
一般實驗課導學案包含實驗目的、實驗器材與藥品、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實驗記錄、結果與分析、結論。學生實驗前務必要明白實驗目的,就是本節(jié)課要解決什么問題,其次要知道本節(jié)課會用到哪些實驗器材和藥品,必須掌握這些器材的使用以及藥品的作用,對于實驗原理,務必要講清楚,該拓展就拓展。在高中生物實驗中,很多時候課本只提到實驗原理,并沒有說明原理的實質,容易造成學生死記硬背或混淆,最終在實驗中出錯。比如蛋白質鑒定實驗中,課本里只提到蛋白質可以和雙縮脲試劑反應呈現紫色,但并沒有說明發(fā)生反應的機制,學生不理解為什么要先加雙縮脲A液再加B液,A液B液成分也經常弄混。所以編制的導學案中應該補充給學生完整的資料,告訴學生產生紫色的原因是在堿性溶液中,銅離子與肽鍵發(fā)生雙縮脲反應。加入A液就是堿,是NaOH,目的是造就堿性環(huán)境,后面的B液就是CuSO4,主要提供銅離子,若先加入CuSO4溶液,再加入NaOH溶液,則無法先充分制造堿性環(huán)境, CuSO4會與NaOH發(fā)生反應,生成藍色Cu(OH)2沉淀,導致現象不清,無法較好地達到實驗目的。講清依據的原理,學生就不會為先加A液還是B液糾結,也不會把A液加B液混合再鑒定。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比如菲林試劑為什么要現配現用,甲基綠吡羅紅為什么要混合而不能分開單獨使用等等,這些都必須以資料的形式在導學案中加以拓展,避免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終影響實驗的有效性。
在小組長的組織下,師生要利用導學案對實驗進行設計,形成一致意見,最后帶著導學案進入實驗室開展實驗。在實驗中,師生都要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記錄與分析,最終得出相應的結論。
二、重視實驗過程的指導與記錄
實驗過程中,教師除了強調安全事項外,杜絕長篇大論,把實驗課當理論課上。實驗課要強化學生的動手、探究能力,要充分發(fā)揮小組長的組織、分工、協(xié)調作用,教師要通過巡視,及時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實驗中,除要求學生及時在導學案上記錄實驗現象或結果外,強調學生務必要帶手機,利用手機拍攝記錄實驗過程產生的現象和實驗結果,同步上傳到班級QQ群進行分享。全班學生即時通過班級QQ群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幫忙分析失誤產生的原因,從而及時改正。比如在色素提取和分離實驗中,有一組學生上傳的照片里發(fā)現色素帶很淡,大家?guī)退麄兎治鲈颍嚎赡苁侨〉嚼先~子,要不就是研磨不充分,或者沒有加碳酸鈣,濾液細線畫太少次,色素較少,要不就是無水酒精加多了。有的學生甚至懷疑是濾液細線被層析液沒過,部分色素溶解在層析液中。結合同學們的分析,該組最終發(fā)現,原因是無水酒精加多了。除此之外,即時利用手機拍攝實驗結果上傳到班級QQ群,避免了以往很多學生實驗課隨意走動觀察其他同學所做實驗的現象。學生可以在QQ群中反復觀看自己和別人的實驗過程或結果,從中找出差距,教師也可以從學生上傳的結果大致了解實驗課的完成情況,從而反饋于自己的教學中。通過QQ群聊,學生還常常把實驗課內的討論延伸到課外,進一步強化了實驗分析能力,效果相當好。
三、重視課后材料的收集、分析和評價
教師除收集導學案外,務必收集學生的典型照片,包括實驗成功和實驗失敗的照片,積極參與QQ群與學生的討論,一起分析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分享實驗方法,真正做到教學相長。教師收集這些照片可作為素材,在以后的教學中或者考試中用上,對于比較好的作品,標上拍攝者的姓名,時時正面肯定學生,增強學生的自豪感,激發(fā)學生進行實驗探究的興趣。
總之,上好高一生物實驗課,教師務必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分好實驗小組,選好組長,同時精心設計實驗課導學案,強化實驗過程指導,充分利用QQ網絡平臺的群聊功能,加強學生間的交流和互助,及時做好實驗后資料的收集和對學生的評價與反思,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實驗課的課堂效率。
[ 參 考 文 獻 ]
余文森.課堂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諾 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