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偉 李乙根 楊忠奇 李秋樺
(1.廣東省廣州市中醫(yī)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130;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東 廣州510405;3.廣東省工傷康復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440)
近年來,中醫(yī)藥在治療心衰病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臨床及實驗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醫(yī)藥為主治療心衰病,對于控制癥狀、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有顯著的療效[1]?,F代中醫(yī)多認為本病以本虛標實為病機特點[2],氣虛陽虛為本,血瘀水阻為標[3],治療有從益氣活血論治[4],有從溫陽利水立法[5],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結合該病的病變特點,基于歷代醫(yī)家對宗氣的生理、病理的闡述,根據“宗心肺而主燮理[6]、貫心脈而行氣血”等理論,認為宗氣理論對心衰病的治療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指導作用。
《靈樞·五味》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命曰氣海,出于肺,循喉咽”??芍跉馐怯珊筇炱⑽富畾馀c呼吸之氣相合而成。“宗氣者,為言氣之宗主”[7],“宗氣走息道而行呼吸”,故宗氣充足則語聲響亮,嗅覺靈敏,呼吸正常?!白跉庳炐拿}而行氣血”,故心臟正常功能的發(fā)揮,仍需要宗氣的溫煦和推動[8]。宗氣入心者,可直接推動心臟的搏動,維持正常的心率和心律,從而維持心臟正常的泵血功能;宗氣入脈者,可以推動脈中血行,宗氣足,則血行有力,氣血運行暢通,不至于“凝而留止”或血溢脈外。故宗氣“走息道而行呼吸”和“貫心脈而行氣血”的功能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燮理心肺,在生理上,可使心肺機能有效發(fā)揮,在病理上亦可相互影響,從而出現心系或肺系的一系列病變。
民國著名醫(yī)家張錫純認為宗氣即為大氣,并對其生成和生理功能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謂“是大氣者,以元氣為根本,以水谷之氣為養(yǎng)料,以胸中之地為宅窟者也”[9],認為它的功能是“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腦力,官骸動作,莫不賴乎此氣”[9]。
宗氣的生理功能失調主要體現為宗氣不足或宗氣下陷。在肺可出現呼吸困難、語音低微、少氣不足以息、咳嗽咳痰等癥狀;在心則主要表現為氣血運行失常,“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可出現心悸心慌、胸痛胸悶、失眠,甚則口唇發(fā)紺等癥狀,并且在臨床上易形成夾寒、夾瘀、夾痰甚則夾水等虛實夾雜的證候。
晉代王叔和曾在其著作《脈經》中提出了心衰病的概念,是最早的文獻記載,并指出明確病位(心、肺)和具體臨床表現?!秲冉涭`樞·邪客》曰“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宗氣“助心行血”,可推動血液循行、調節(jié)心率和心律。宗氣足,心氣充沛,氣血則通暢,精神飽滿,身體健旺。宗氣不足,不能助心行血,則氣血失調,而形成一系列的心系疾?。?0]。中醫(yī)學認為,虛里是提示心臟功能的重要部位,可了解宗氣的強弱,正常應不緩不急,如太過或不及皆為宗氣功能失調的表現[11]。張錫純認為,宗氣即為大氣,如大氣下陷,則“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氣息將停,危在頃刻[9]”?,F代醫(yī)學也認為心力衰竭早期可出現勞力性呼吸困難,進而可出現夜間陣發(fā)性呼吸困難,如病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可出現端坐呼吸,甚至出現室速、室顫等惡性心律失常,從而“氣息將停,危在頃刻”,這與張氏所描述的大氣下陷的表現較為相符。李晶等[12]也認為夜間陣發(fā)性呼吸困難以及各種心律失常,這些心衰病的常見表現,與宗氣虧虛或者說是大氣下陷的病機甚為合拍?,F代著名醫(yī)家鄧鐵濤教授也認為心氣虛可作為心衰病最基本的病機[13]。若宗氣不足,不能助心行血,血液則運行郁滯。因此,心衰病是宗氣虛損的漸進過程[14],若早期僅出現宗氣失調,可通過治療,從而得到有效控制;后期病情發(fā)展,形成喘脫之癥,往往發(fā)為不可逆之勢。
宗氣虧虛則使“心主血脈”“肺主呼吸”功能失調,日久不愈,可出現氣血失調、瘀血內阻,“血不利則為水”,進而出現水飲泛濫的各種癥狀,如喘促痰鳴、動則喘甚,甚則端坐呼吸、咯粉紅色泡沫痰等。若按常規(guī)平喘之法,取效甚難[15]。心衰病患者可表現為明顯的心悸心慌、疲乏無力、胸悶氣促、下肢水腫,甚則二便失禁。脈象多見結代脈,心電圖檢查可出現多種類型的心律失常,皆為宗氣虧虛的典型表現。心悸、氣短、甚則上下氣不能續(xù)接,為宗氣虧虛辨證最重要的特異性癥狀[16]。張錫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曾辟專章論述宗氣,曾曰“肺司呼吸,人之所共知也,而謂肺之所以能呼吸者,實賴胸中大氣”[9]。根據歷代醫(yī)家對宗氣理論的發(fā)展,筆者將心衰病臟腑定位在心肺,病機關鍵在于宗氣虧虛,治當升提宗氣、大補宗氣,并采用升陷湯加減治療心衰病。張氏升陷湯共5味藥組成:黃芪、升麻、柴胡、知母、桔梗。方中重用黃芪補氣,且升氣;恐黃芪偏燥,故加涼潤之知母以制其燥;柴胡、升麻能分引下陷之大氣自少陽、陽明經而上,而桔梗載藥上行可上達胸中[9]。臨床上可根據辨證,以升陷湯為基礎方隨證加減治療心衰病。如宗氣失常,心血凝滯,痹阻心脈,影響血行,血不利亦可為水,出現雙下肢水腫或腹水等,可加當歸、丹參、澤蘭活血以利水;如宗氣不足,脾胃之氣虛弱,出現納差、少氣乏力等癥,可加黨參、茯苓、白術、甘草等,以補脾胃中焦之氣,中焦之氣足,則宗氣得以充;如宗氣虧虛,肺脈失養(yǎng),出現咳嗽、咯痰等癥,可加陳皮、半夏、蘇子等,以宣肺祛痰,化氣平喘等;如宗氣不足,心陽虛衰,出現心悸不安,可加桂枝、甘草、龍骨、牡蠣等溫助心陽、定驚悸之藥。
患某,男性,83歲,2017年3月2日因“反復胸悶氣促6余年,加重1 d”入院。患者6年前因胸悶氣促反復在本院治療,曾診斷為“冠心病,急性前壁、下壁、右室心肌梗死,心臟擴大,心律失常:頻發(fā)室性早搏,心功能Ⅲ級”。長期堅持在本科門診治療。來診前晚患者出現胸悶氣促,乏力,心悸,持續(xù)不能緩解,遂收治入院。入院癥見:患者神清,精神疲倦,胸悶,活動后氣促明顯,咳嗽,咯稀痰,夜間明顯,無胸痛,心悸明顯,畏寒無發(fā)熱,無惡心嘔吐,無腹痛腹瀉,胃納差,雙下肢中度水腫,睡眠時易汗出,二便時有自遺。舌淡紅,苔白滑,脈沉細,可見代脈。既往有高血壓病及糖尿病病史多年,長期規(guī)律服藥治療,血壓、血糖控制尚可。查體: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少量濕性啰音,心界向左下擴大,心率70次/min,律不齊,可聞及早搏,二、三尖瓣聽診區(qū)可聞及3/6級收縮期吹風樣雜音。心電圖示:陳舊性前壁、下壁、右室心肌梗死頻發(fā)室性早搏。心臟彩超示: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性心臟病,左室收縮、舒張功能減退,二尖瓣返流(重),三尖瓣返流(中)。NT-proBNP:1659.32 pg/mL。西醫(yī)診斷明確,治療上繼續(xù)以心力衰竭的常規(guī)處理,并加強血壓、血糖的調控,繼續(xù)口服胺碘酮片控制心律失常(頻發(fā)性室性早搏)。根據患者其舌脈象、體征,中醫(yī)診斷為:心衰病宗氣虧虛證。治療以張氏升陷湯加減:生黃芪45 g,升麻 5 g,柴胡 5 g,桔梗 10 g,當歸 10 g,知母 6 g,炙甘草 10 g,白術 10 g,茯苓 10 g,黨參 10 g,丹參 10 g,澤蘭 10 g。 5 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經過治療后,復查NT-proBNP降為329.07 pg/mL,患者心律失常較前有所控制(在胺碘酮片停用的情況下,患者動態(tài)心電圖顯示室性早搏數較前明顯減少),患者胸悶,氣促較前明顯緩解,咳嗽、咯痰量減少,無胸痛,偶有心悸,無惡寒發(fā)熱,無惡心嘔吐,無腹痛腹瀉,胃納好轉,雙下肢水腫減退,睡眠時汗出較前明顯好轉,二便正常?;颊叱鲈汉罄^續(xù)以升陷湯加減應用,近半年來患者住院次數較前明顯減少,患者心衰癥狀較前明顯緩解,并且保證了較高的生活質量。
按:該患者宗氣虧虛,心血不足,故出現心悸、胸悶;宗氣不足,心神失養(yǎng),故精神倦??;宗氣虧虛,肺脈失養(yǎng),肺主氣,司呼吸、肺朝百脈功能失調,故可見咳嗽、咳痰,氣促不能平臥。宗氣虧虛,必然脾胃之氣不足,無力固攝,故見二便失禁、睡眠自汗出;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細、可見代脈,皆為宗氣虧虛之表現。本病診斷明確,病機責之為宗氣虧虛。
本例患者即以升陷湯加減為主,而達升補宗氣,健脾益胃,活血利水之功。通過服用該方,患者心衰癥狀明顯改善,心律失常得以控制,心衰指標較前降低,住院次數減少,維持了較高的生活質量。臨床中治療心衰病運用宗氣理論,制定升補宗氣法,使用張氏升陷湯加減,效果頗佳[17]。
[1]王昀.升補宗氣治療心力衰竭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16,23(3):311-312.
[2]馬術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辨證論治[J].吉林中醫(yī)藥,2004, 24(2):6-8.
[3]劉靜,賈庭英.益氣強心湯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臨床觀察[J].吉林中醫(yī)藥,2005,25(8):14.
[4]沈安明.益氣溫陽活血利水法治療充血性心衰56例[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5,61(14):4.
[5]陶泉,金朝霞.益氣活血利水法治療心力衰竭123例[J].四川中醫(yī),2001,19(11):37.
[6]丘笑瓊.宗氣不足與充血性心力衰竭臨證辨析[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8,17(12):1717-1741.
[7]孫一奎.醫(yī)旨緒余[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50.
[8]張玉慧.宗氣之生理初探[J].中國醫(yī)藥指南,2008,12(6):23.
[9]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32-34.
[10]林飛,許娜,劉巍,等.宗氣、心力衰竭和能量代謝的相關性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2013,32(9):659-660.
[11]溫武兵論宗氣的生理功能[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0,24(4):247-250.
[12]李晶,趙進考.以大氣理論治療某些心臟疾患[J].河北中醫(yī),2000,22(4):278.
[13]張萬義.試論宗氣虛—宗氣下陷是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機[J].中外健康文摘,2008,4(5):34-35.
[14]李忠業(yè).論溫養(yǎng)宗氣法治療心衰病的意義[J].中醫(yī)藥通報,2012,11(6):41-43.
[15]張萬義,邱云卿,張萬芬.升補宗氣法治療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4,24(1):43.
[16]楊麗燕,譚雄.毛以林教授從宗氣下陷論治心系疾病治驗舉隅[J].中醫(yī)藥導報,2013,19(5):33-34.
[17]胥曉芳.升陷湯臨床應用舉隅[J].陜西中醫(yī),2007,28(8):1079-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