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燕青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和民眾權利意識的自我提升,使民眾傾向于就社會某一熱點事件在互聯網平臺上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形成一個相對主流的意見。群眾日益關注司法人員對于熱點案件的審判結果是否公正公平,是否充分保護受害人的權益。但是,網絡民意具隨意性和易變性,輿論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因而現今網絡民意對于我國司法的干擾已經成為我國司法人員在進行審判工作時需要警惕的一點。
我國法治社會理念的不斷踐行和完善,人民群眾的法律觀念正日益增加,同時亦對我國的司法工作有更高的期許和要求。網絡民意對我國的司法審判工作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一方面其可以對我國司法人員的司法審判工作進行監(jiān)督,避免公權力的任意行使。另一方面,網絡民意可以對我國司法工作的局限性進行補充。法官在某一案件定罪量刑中需要認定被告人的社會危害程度時需要綜合考慮其個人作風和社會評價,網絡民意作為普通人民的主流意見往往會成為法官認定根據之一。
在實踐中,群眾在互聯網平臺上都是憑借自己對正義道德的認知對案件發(fā)表觀點,極具非理性和情緒化,且成千上萬的網民所匯集的主流意見極容易被不法分子所操控,導致法官很難從其中判斷何為真實的民意,不當的網絡輿論會嚴重的干擾到司法審判的獨立性,也容易影響我國司法的權威性。若我國的司法審判人員都依據民意斷案,那么易導致當事人的權利未能被保護,應接受懲罰的人沒能合理的定罪。
在互聯網大發(fā)展的背景之下,民意對司法審判的影響力加大,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國部分司法人員對于自我崗位以及自身職責認識不清,欠缺理性的判斷,沒有能夠認識到網絡民意的易變性和跟風性。另一方面,作為履行公職的人員,必須將群眾的利益放在最優(yōu)先的位置,有時便容易出現將網絡民意審判替代其理性審判。
網絡民意影響司法審判的成因之一也在于司法審判缺乏廣泛公開機制。我國司法審判人員在進行司法審判工作時常常忽略將案件的進展情況和審判進度、審判結果等方面的內容公諸于眾。這會造成民眾對重大案件的審判有時會存在質疑,因而會在網絡上發(fā)表言論施壓于司法審判人員,進而影響司法審判工作的進行。
對于我國司法審判人員來說,其作為司法案件中裁判者,對于保持司法審判的公正性起著決定作用,因而我國司法審判人員必須提高其業(yè)務能力,依照法律規(guī)定合理合法的行使其權利。一方面司法工作者在審判案件時必須樹立法律權威的思想,遵守國家所制定的原則,對民意中可采納的事實因素進行相應的吸收。另一方面,我國的司法部門應當定期組織從事司法的人員進行道德素養(yǎng)和專業(yè)知識的培訓,使司法審判人員在審判案件時做到合理合法。
為了能夠協(xié)調司法與民意之間的關系,政府部門必須健全民意與司法的溝通機制。一方面,政府要設立專門的群眾反映渠道,如在法院官網上設立群眾反映欄,鼓勵群眾提供相關案件信息,使民意能夠反映到對案件事實的考察上并作為定罪量刑的依據。另一方面,司法人員可以對惡意造謠、故意煽動大眾情緒的虛假信息進行嚴厲查處,確保司法與民意之間有健康的溝通環(huán)境。
通常而言,民意能夠很好的體現社會大眾對于司法案件的關注度,因而司法審判人員必須要確保司法審判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在具體操作上,首先對于那些非涉及國家秘密和商業(yè)秘密的案件,司法審判過程應當對公眾公開,讓公眾參與其中,將審判的具體情況反饋于公眾。其次,隨著互聯網普及,司法機關應當及時將審判案件的事實情況以及審判結果公布到相應的網站中,同時派專人為對案件存在疑問的群眾進行講解并進行普法。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fā)展,網絡民意會越來越普遍化,促進民意與司法審判之間的協(xié)調關系意義重大。司法人員必須在司法公開獨立原則的基礎上,以理性慎重對待民意,對民意中有助于斷案的部分進行理性吸收,促進二者之間的協(xié)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