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子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 675 年),洪州都督閻某在修葺一新的滕王閣大宴賓客,“初唐四杰”之一的著名詩人王勃去交趾(今越南北部)探望父親路過其間,參與宴會。酒興正酣,閻都督請各位嘉賓行文賦詩以紀歡宴之盛況,王勃毫不客氣一揮而就,寫成《滕王閣序》,成就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話。其中“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一句,實寫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因謝任過臨川內(nèi)史,而“臨川”是撫州早年的稱謂。
一支叫臨川的筆
《滕王閣序》中“光照臨川之筆”一句,如一聲驚蟄,讓撫州才子在科舉考試中紛紛脫穎而出,舉著文曲星靈魂附體般的生花妙筆,古老的史冊,因此珍藏了撫州人的璀璨詩篇和驚世文章,承載著他們的情感和才華?!肮庹张R川之筆”,既是文化先賢對撫州文化的一聲啟示錄般的宣告,同時也是撫州文采沛然、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廣告語、宣傳詞。
古老的撫州俊采星馳,一支叫臨川的筆搖曳生輝。自宋以來,撫州參與科舉考試中進士榜的人多達2000余名。王安石、湯顯祖、曾鞏、晏殊、晏幾道、陸九淵、譚綸等,就是撫州古代才子群體中的佼佼者。據(jù)統(tǒng)計,撫州列入《中國名人辭典》的鴻儒就有100多人。《江西歷代文學藝術(shù)家大全》共收錄了1296人,其中撫州籍名家317人,占四分之一。撫州民諺曰:“宋詞四開祖,臨川有二晏”“唐宋八大家,曾鞏、王安石”。全國兩宋詞人867人,江西為153人,而撫州就占44人,為全國的二十分之一,江西的三分之一。其中北宋著名詞人晏殊、偉大的改革家王安石、文章大家曾鞏、南宋心學大師陸九淵、明代劇壇偉人湯顯祖等,不僅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而且贏得了世界性的崇高聲譽。
流坑,是撫州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老村莊,最能體現(xiàn)撫州歷史文化的鼎盛,最能說明臨川之筆的輝煌。這個村子創(chuàng)造過“子男雙封爵,文武兩狀元,參政代天子,師保五六人,一門十進士,兩朝四尚書,進士五十二,知縣四十多,鄉(xiāng)舉百六余,會解監(jiān)元群,鄉(xiāng)賢祀十二,秀才如繁星”的人文歷史。由明代著名文學家曾同亨題寫的“理學名家”匾額,嘉靖狀元、理學家羅洪先手書“高明廣大”書法等一系列題匾,都是前人對流坑這個村子文人輩出的贊譽,也是撫州自古文風鼎盛的一個縮影。
撫州筆墨酣暢,天下少有。至今橫臥撫州市東門的“文昌橋”,已經(jīng)改造成了一座充滿現(xiàn)代風格的建筑,可去撫州打聽打聽就可知道,那是南宋建造的一座文章橋,承載過撫州文明盛況的橋?!拔牟龢蛏腺p文章”“文昌橋上賽文章”“文昌橋上賣文章”“文昌橋上曬文章”“欲覽詩書文昌橋”“無才莫進撫州門”,這些由文昌橋保留下來的撫州文化記憶,就是“臨川文學”昌盛的象征和見證。
一個眾僧朝圣的燭臺
撫州的信仰,不僅體現(xiàn)在對筆的崇拜和孟戲演出時的儀式上,更源于有一顆在晨鐘暮鼓聲中受到淘洗的心!
依然是宜黃。那個愛唱戲的宜黃,也是佛緣無邊的宜黃。宜黃有山,名為“曹山”,其山麓有寺,名為“寶積寺”。寺廟朱色院墻,飛閣流丹,幾座端正的廟宇建筑,表面上并沒有什么顯赫之處,但其實,那可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大派系之一的曹洞宗祖庭。
作為佛家禪宗祖庭的曹山的風水,據(jù)說是很有講究的。相傳曹山原名“何玉山”,“魁大秀偉,雄視一方”,重巒疊嶂,四周的山若“數(shù)瓣青芙蓉”,曹山寶積寺則宛如一顆蓮芯,坐落在蓮花瓣當中。正對著寺廟的山叫“供養(yǎng)山”,它的形狀就像一碗盛滿的齋飯,供奉著菩薩。與供養(yǎng)山相對的是虎山,虎山的右邊是龍山,它與虎山形成了龍虎之勢,與四周的蓮花瓣圍抱著曹山寺,讓曹山寺院端正地坐落在正中廣闊的空間里,面對供養(yǎng)山,形成一個天然的大佛法壇。
曹洞宗的開山始祖為晚唐時期的高僧本寂禪師(840-901)。本寂禪師俗姓黃,名元證,福建莆田人,19歲在福建靈山出家,25歲受戒,得到江西宜豐洞山高僧良介禪師真?zhèn)?,前住廣東曲江曹溪(今廣東韶關(guān))禮禪宗六祖(慧能)墓塔,決心尋找新的曹溪以廣弘禪法。本寂返贛后,一路風餐露宿,磨破了許多僧鞋,腳上也打起了血泡,找了好些地方也未找到新的曹溪。有一夜,他忽然夢見六祖在他手心寫下“心堅石穿”四字,遙指東北方向。本寂遂東北行,終于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在宜黃找到這個酷似曹溪的圣地。本寂便將山名改為“曹山”,觀名改為“荷玉觀”。本寂住持曹山后,大力弘揚佛法,法席大興,學者云萃,洞山之宗,至即為盛,“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的禪宗五家之一“曹洞宗”即此始成。后人取初祖洞山、二祖曹山之號,稱為“曹洞宗”,本寂遂成為曹洞宗始祖。北宋祥符二年(1009)改觀為寺,稱號“寶積”,因地處曹山,善信俱稱“曹山寺”,真宗皇帝亦敕封其為“曹山寶積禪院”。后歷經(jīng)戰(zhàn)亂多次被毀,卻是屢廢屢建。宋嘉定十六年(1223),日本學僧道元(承陽大師)來華參禪,師事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師、寧波天童寺如凈禪師為師三年,受曹洞宗禪法和法衣而歸,回日本建永平寺,作為傳播曹洞宗的根本道場,法系繁衍,至今教徒以百萬計,朝鮮、東南亞等地亦有不少曹洞宗信徒。
撫州的曹山寶積寺,已成為包括日本、朝鮮等國在內(nèi)的歷代眾僧朝圣之地。寺廟前燃燒的燭臺搖曳不已,仿佛是得道高僧在默念經(jīng)文。那星火如豆微小無聲,卻讓多少海內(nèi)外出家弟子永懷著鄉(xiāng)愁!
寶積寺現(xiàn)有本寂禪師塔、卓錫泉、雨花崖、回龍洞、顯圣崖、本寂手植的千年銀杏樹、芭蕉林和一些高僧墓塔等靈跡,還有雨花巖、油鹽洞、閉關(guān)棚、卓錫泉、觀音堂等14處景點。千百年來,它們恪守著佛祖的教誨,默默弘揚禪宗佛法,構(gòu)成了佛教禪宗祖庭的氣場,供人們參悟。
2017年7月,首屆中國曹洞宗禪學國際研討會在宜黃縣舉行,與會者對曹洞宗歷史與傳承、曹洞宗禪學實踐的特色、曹山本寂禪師與曹洞宗發(fā)展等進行了深入探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