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娟
摘 要:班級是學生學習、成長、發(fā)展的主要平臺,具有特色的班級文化,對于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yǎng)、個性的發(fā)現是不可忽視的。通過在班級中組織特色活動,建立具有特色的、代表班級形象的文化,是小學班主任對班級建設的目標。
關鍵詞:特色活動;班級文化;實踐研究
在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學理念中,從特色活動中建設班級文化,讓學生充分參與,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最好的方法。下面,本人就談談如何通過特色活動建設班級文化,推動教學發(fā)展。
一、通過“為自己立法”的活動,促進學生對班級制度的理解和遵守
小學生天性使然,他們活潑好動,不愛受約束管教,如果為了班級紀律老師強行管理,可能會適得其反,達不到理想的效果。那么,我們在建設班級文化的具體過程中,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老師就可利用學生天性,組織學生開展“為自己立法”的活動,讓學生學會自己管理自己,愛護集體,團結同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學生“為自己立法”要有根據,不能想怎么立就怎么立,那等于無法可立、可依。要讓學生有法可依,才能在以后建設班級文化和管理中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才能使“為自己立法”這個活動發(fā)揮真正的作用。比如《小學生守則》《班級規(guī)章制度》《考勤制度》等。學生根據這些守則、規(guī)章給自己立法,才能有根有據,知道這個法怎么立。如,生活儉樸,愛惜糧食,不挑吃穿,不亂花錢;按時上學,不隨便缺課。專心聽講,認真完成作業(yè);遵守學校紀律,遵守公共秩序等。只要每個學生能根據《小學生守則》《班級規(guī)章制度》“為自己立法”,并在班級生活中、學習中以及在校園活動中遵守自己所立法規(guī),不但是學生個人,就連班級整體素質、文化建設也會上升一個臺階,使班級形成一種自覺、自立、積極向上的學習風氣和團結友愛、勤儉節(jié)約的良好作風。
二、通過“和你一起讀故事”的活動,營造班級濃厚的書香氣氛
在倡導全民閱讀、學生閱讀、親子閱讀的熱潮中,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不但有助于學生學習語文和其他課程,而且對學生心性的養(yǎng)成、情感態(tài)度的養(yǎng)成、情操的陶冶、寫作水平的提高都是有力的推動。但是小學生好動、好玩,在閱讀興趣沒有形成之前,自主進行閱讀的學生很少。所以,老師要利用建設班級文化這個機會,在班級開展“和你一起讀故事”的活動,讓學生一起讀課文、讀故事,一起聽故事,再進行討論,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他們聽、讀的興趣,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比如,我們組織學生讀《竊讀記》《小樹苗與大樹苗》《落花生》《釣魚的啟示》等,讓學生走進課文,走進故事,學會品讀、欣賞,懂得其中的道理、故事、親切、友愛等。再比如,讓學生一起讀《草房子》《窗邊的小豆豆》等?!昂湍阋黄鹱x故事”活動的有效開展,對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培養(yǎng)其審美能力、寫作能力,以及對班級文化氣氛和閱讀氣氛的形成是一種鋪墊,是班級良好、特色文化建設的有利因素。
三、通過“才藝大比拼”的活動,形成班級你爭我趕的良好氣氛
小學生都喜歡表現自己,天性里帶著一種愛熱鬧且好勝的因素。如果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很好地利用學生這些天性,對班級文化建設和管理來說一定是有力的推動。因此,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老師要根據自己班級學生的特點、興趣愛好等,定期組織學生開展“才藝大比拼”的活動。挖掘學生潛力,培養(yǎng)學生興趣,從不同的方面、不同角度發(fā)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從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的高尚情懷,提高學生的自信心,促使他們不斷成長。比如,通過“才藝大比拼”的活動,讓學生進行繪畫、書法、歌舞、手工制作、模仿秀等比賽活動。這樣的活動一能讓班級同學之間達到交流、學習的目的;二能發(fā)現學生更多的可能,培養(yǎng)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三能在班級文化建設中起到良好的、有力的推動作用,使班級文化建設更加豐富、多彩等。通過“才藝大比拼”的活動,既能增強學生之間的良好競爭力,又能促進學生學習,且努力從各方面提高自己,這對學生自己的發(fā)展、提高,對班級文化的建設都是一種極大的促進。
當然,不同的班級都有自己的班級特點,老師在建設班級文化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自己班級學生的全面情況,本著加強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挖掘學生興趣這個宗旨,在班級中組織開展特色活動,并通過特色活動有計劃長期開展,從而促進班級文化建設,使班級形成一種具有班級特色的個性文化氣息和風氣,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健康、積極、向上的學習環(huán)境,樹立學生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人生態(tài)度,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潘麗珊.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5.
[2]吳水清.新課程理念下的班級文化建設[J].南方論刊,2007(3):109-110.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