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子·自然》研究
      ——兼論對“道法自然”的理解

      2018-01-23 08:34:43
      現(xiàn)代哲學 2018年5期
      關(guān)鍵詞:文子淮南子圣人

      曹 峰

      前 言

      “自然”作為中國哲學的獨特概念,在相當長的時期,被不同學派反復(fù)使用、討論,生發(fā)出極為豐富的內(nèi)涵,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毋庸多言。然而,同樣使用“自然”概念,或者探討同樣文本、同一語境的“自然”問題,由于原文語義的含混以及學者理解的不同,往往產(chǎn)生很大歧義。因此,一方面,有必要從橫向?qū)Υ烁拍畹闹饕獌?nèi)容、適用范圍及與其他概念(包括與西方相似概念)的關(guān)系作系統(tǒng)全面的分析和比較,清理出大致框架[注]已經(jīng)有學者做過這方面的工作,這往往伴隨著觀念史的考察。例如,賴錫三:《論先秦道家的自然觀》,楊儒賓編:《自然概念史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蕭平:《老莊自然觀念新探》,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年;葉樹勛:《早期道家“自然”觀念的兩種形態(tài)》,《哲學研究》2017年第8期。;另一方面,有必要從縱向?qū)Α白匀弧痹谥袊軐W史上的演變過程作系統(tǒng)全面的整理,清理出大致線索。當然,這兩個工作不能截然分開,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沒有一個整體的框架和總體的認識,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容易就事論事而變成一盤散沙;沒有充足、可靠的史料支持,對“自然”概念作橫向的邏輯分析,可能會流于空洞和難以驗證。相對而言,縱向的史料的整理和研究應(yīng)該更為強化,因為這方面的研究做得越詳盡越透徹,越有助于為橫向分析提供堅實的基礎(chǔ)。

      目前,從史的角度,對“自然”問題作整理和研究者,有楊儒賓編的《自然概念史論》[注]楊儒賓編:《自然概念史論》,前揭書,2014年。,這是對自然概念演變史跨度最大的觀照,具有開拓性的意義。不過,此書雖然名為《自然概念史論》,但仍然只是幾個個案,缺乏系統(tǒng)性。其他如池田知久的《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莊子〉為中心》中第十二章《圣人的“無為”和萬物的“自然”》[注][日]池田知久:《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莊子〉為中心》,王啟發(fā)、曹峰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蕭平的《老莊自然觀念新探》等專著也對特定歷史時期的自然概念演變作過詳細考察。但與自然概念在中國思想史上的豐富呈現(xiàn)相比,仍有許多領(lǐng)域尚未涉足,有待更大規(guī)模、更大深度的研究。

      在先秦秦漢典籍中,以“自然”命名的文獻有兩篇,一篇是《文子·自然》[注]本書所引《文子》以王利器撰的《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為底本。,另一篇是《論衡·自然》。從篇名看,這兩篇都不像《論語·學而》之類,是用首句中出現(xiàn)的文字命名,顯然作者是用“自然”一詞來概括整章的主題和宗旨,整章的內(nèi)容都圍繞著“自然”展開,因此,這兩部文獻在“自然”概念研究史上彌足珍貴。過去的研究雖然也常常涉及《文子·自然》和《論衡·自然》,但是對整篇文義作系統(tǒng)研究并探討其在自然思想史上地位的論文,以筆者管見,似乎并未出現(xiàn)。相對而言,從宇宙論角度展開的《論衡·自然》得到學者重視的程度更高一些,而《文子·自然》的研究相對薄弱。這可能和過去認為《文子》文本不夠可靠有關(guān)。

      一、《文子·自然》研究的三個前提

      在研究《文子·自然》之前,有三個必須首先面對的前提:1.如何把握《文子》的真?zhèn)螁栴};2.如何把握“自然”研究的思路和框架;3.如何把握與“自然”相關(guān)的概念。

      在定州簡本《文子》問世之前,認為《文子》是一部抄湊《淮南子》而成之書籍的觀點幾成定論,因此這是一部沒有多少價值的偽書,雖然規(guī)模不小、內(nèi)容豐富,卻無人青睞。例如,影響甚大的呂思勉《經(jīng)子解題》根本就不談這部書籍[注]呂思勉:《經(jīng)子解題》,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定州簡本《文子》問世之后,情況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一些學者傾向于認定《文子》就是先秦古書。例如,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釋》一書的前言《論〈文子〉》通過《〈文子〉真?zhèn)伪妗贰段淖拥勒摗贰段淖釉谡軐W史中的地位》三篇文章,一方面依據(jù)定州出土簡本《文子》的事實,另一方面通過分析《韓非子》與《文子》的關(guān)系、《淮南子》與《文子》的關(guān)系等,認定《文子》先于《淮南子》,是先秦古籍[注]李定生、徐慧君校釋:《文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然而,定州簡本《文子》的情況極其復(fù)雜,首先由于保存狀況不好,竹簡殘損嚴重,使其文獻價值受到很大損害;其次,從整理出來的內(nèi)容看,可以與之對應(yīng)的主要是今本《文子》的《道德》篇,尤其是《道德》篇中的奇數(shù)章。簡本《文子》整理小組雖然指出“另有少量內(nèi)容與今本《道原》、《精誠》、《微明》、《自然》相似”[注]《定州西漢懷王墓竹簡〈文子〉的整理和意義》,《文物》1995年第12期。,但這部分內(nèi)容非常少,是否可以對應(yīng)還存在很多疑問。而今本《文子》80%以上確實存在與《淮南子》的重合現(xiàn)象。因此,對于今本《文子》的真?zhèn)?,大部分學者還是抱謹慎的態(tài)度,只能確認在先秦時期有過一個《文子》古本,但并不因此可以否認今本《文子》存在抄襲《淮南子》的可能。例如,裘錫圭認為:“有些古書的真?zhèn)?、年代問題比較復(fù)雜,應(yīng)該注意不要簡單化處理……今本《文子》長期以來被很多人看作抄襲《淮南子》等書而成的偽書。通過跟八角廊竹書中的《文子》殘簡比對,發(fā)現(xiàn)今本有些篇(主要是《道德》篇)保存有與竹書本相合的內(nèi)容(但把書中的那些‘平王問文子’改成了‘文子問老子’)。有些學者因此就把整部今本《文子》當作先秦時代的真書。但是八角廊《文子》簡極為殘碎,今本中已經(jīng)跟簡本對上的文字,只占全書一小部分。而且今本中的確有很多不像是出自先秦時人之手的內(nèi)容。有的學者認為,今本《文子》是魏晉時人在古本《文子》殘本的基礎(chǔ)上,采擷《淮南子》等書,補綴而成。此說比較合理?!盵注]裘錫圭:《出土文獻與古典學重建》,《出土文獻》第4輯,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第13頁。

      筆者認為,今本《文子》的情況確實非常復(fù)雜,僅僅因為簡本出土,就說今本不偽;或者僅僅比對語言文字就判斷誰先誰后,有不夠科學之處。今本《文子》性質(zhì)的判斷,要綜合考慮多種《文子》文本或者《文子》單篇同時流傳的可能性,要結(jié)合時代的要求從思想內(nèi)容的角度做出全面分析。不管怎樣,將《文子》完全視為偽書已經(jīng)不可能,簡本《文子》的出土至少證明《文子》確實有其先秦思想源頭,今本《文子》不能與《淮南子》對應(yīng)的部分可能來源也很早[注]例如,陳麗桂在詳細分析《文子》中不見于《淮南子》的部分后發(fā)現(xiàn),其內(nèi)容與班固所見古本篇數(shù)正相合,依次是《道原》《精誠》《十守》《符言》《道德》《上德》《微明》《自然》《上仁》。因此,她大膽推測:“有無可能今本《文子》去掉百分之八十左右與《淮南子》相重部分之后,所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之思想內(nèi)容接近古本《文子》之原貌?!?陳麗桂:《近四十年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121頁。)陳麗桂的研究很有啟發(fā),但依然存在通過簡單比對來判斷真?zhèn)蔚膯栴},這一方法的缺陷可參見裴健智:《簡本〈文子〉研究》,中國人民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甚至今本《文子》不能與簡本《文子》對應(yīng),而和《淮南子》重合的部分也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文子》抄《淮南子》。簡本《文子》的研究可以說只是開啟了重新研究《文子》的先聲,更為深入的研究有待今后。

      回到《文子·自然》篇,目前尚無確鑿證據(jù)表明簡本《文子》中存在《自然》篇的內(nèi)容,因此直接將其視為先秦文獻是不合適的。但簡本《文子》的存在,提示我們對包括《自然》篇在內(nèi)的其他《文子》篇章不能做冷凍處理,其中很可能包含來自先秦的成分。《自然》章不見于古本,而且一些內(nèi)容與《淮南子》相似。但即便此篇抄湊自《淮南子》,而《淮南子》成書于漢初,其思想意識也反映著戰(zhàn)國中后期至少秦漢之際的思想面貌。即便是魏晉之際好事者拼湊出此文,應(yīng)該很大程度上也利用了先秦的資源。因此,有必要不帶偏見地、認真地分析其思想成分,以期得出客觀的結(jié)論。

      細讀《自然》篇可以發(fā)現(xiàn),此文總的看來思想緊湊、層次清晰、論說有力,不是雜湊之作,很有研究價值,可以看作是《老子》《莊子》之后對自然觀做出重要發(fā)展的文獻??上芨鞣N限制,過去幾乎沒有對此篇做出全面系統(tǒng)研究的論文。本文一方面想從自然思想史的脈絡(luò)出發(fā),對其自然觀的歷史地位做出評判,另一方面也想反過來對《自然》篇的成書時代做出我們的判斷。

      研究《文子·自然》篇的第二個前提是研究的思路和框架?!白匀弧备拍顦O為復(fù)雜,從先秦到近代,“自然”的意涵有過多種變遷。例如,“道性自然”是不是一個后起的觀念?《老子》的“道法自然”是否已經(jīng)暗含著“道性自然”?在《老子》中“自然”是否已經(jīng)是和“道”并列的具有本體本源意義的最高概念?學界對這些問題一直存在激烈爭議[注]參見葉樹勛:《老子“自然”觀念的三個問題》,《人文雜志》2018年第5期。。本文既然是從文本、思想史的角度出發(fā),就應(yīng)該擱置爭議,努力通過客觀的研究,為問題的最終解決提供線索。但作為研究的前提,縱向的思路和橫向的框架依然必須把握,不然就有可能淹沒在大量材料之中,而無法抓住要領(lǐng)。

      首先,從縱向的自然觀演變史的角度看,與“自然”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概念有兩個,一是“道”,一是“無為”。這里側(cè)重觀察“無為”與“自然”的關(guān)系。這兩個概念常常聯(lián)袂出現(xiàn),分析它們出現(xiàn)的頻率以及先后,對于自然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有學者已經(jīng)指出,如果說“自然”一詞最先出現(xiàn)的《老子》那里,至少從文本上看,是先“無為”而后“自然”、“無為”是因“自然”是果、“無為”是方法“自然”是目的的話,那么,后來的情況正好顛倒過來,“自然”越來越向“無為”靠攏,“自然”的意義等同于“無為”,甚至先“自然”后“無為”、“自然”為因“無為”為果、“自然”是方法“無為”是目的[注]對此,池田知久和葉樹勛都有詳論,只是對這一現(xiàn)象成因的分析不同。[日]池田知久:《論老莊的“自然”——兼論中國哲學“自然”思想的發(fā)生與展開》,《湖南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葉樹勛:《道家“自然”觀念的演變——從老子的“非他然”到王充的“無意志”》,《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

      對此,楊杰的《“道恒無為”抑或“道法自然”——論道家主旨的典范轉(zhuǎn)變》一文通過詳細的數(shù)據(jù)比對,用另一種方式做出判斷[注]楊杰:《“道恒無為”抑或“道法自然”——論道家主旨的典范轉(zhuǎn)變》,《“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北京:華北電力大學,2018年5月,第201—318頁。。他指出:“檢索‘自然’‘無為’觀念在道家文本出現(xiàn)的頻率,會發(fā)現(xiàn)以嚴遵、王充為界限,之前,文獻以‘無為’詮釋道家哲學為主流,其后‘自然’則躍升為更重要的概念?!蓖ㄟ^他列舉的大量表格可以發(fā)現(xiàn),《老子》中“無為”出現(xiàn)12次,“自然”出現(xiàn)5次;《黃帝四經(jīng)》中“無為”出現(xiàn)3次,“自然”未出現(xiàn);《管子》中“無為”出現(xiàn)11次,“自然”出現(xiàn)1次;《莊子》中“無為”出現(xiàn)67次,“自然”出現(xiàn)6次;《韓非子》的《解老》《喻老》中“無為”出現(xiàn)7次,“自然”出現(xiàn)1次;《淮南子》中“無為”出現(xiàn)59次,“自然”出現(xiàn)22次;今本《文子》中“無為”出現(xiàn)61次,“自然”出現(xiàn)15次。到西漢晚期嚴遵那里,情況開始發(fā)生變化,他的《老子指歸》中“無為”和“自然”都出現(xiàn)90次。到東漢晚期王充《論衡》那里,變化更為明顯,“無為”出現(xiàn)30次,“自然”出現(xiàn)72次。如果檢索漢晉道家注疏以及同期主流的道教經(jīng)典,這種轉(zhuǎn)變的傾向同樣十分明顯。這一現(xiàn)象直觀地說明了“無為”與“自然”兩個概念受重視程度的消長過程,從客觀上印證了中國自然觀演變史上確實有過“無為”與“自然”主次、因果、先后發(fā)生逆轉(zhuǎn)的事實[注]例如,楊杰在分析《老子指歸》時指出:“可見,在嚴遵處,‘自然’是方法,‘無為’是目的,以天地萬物的‘性命自然’實現(xiàn)‘天下無為’,是其政治哲學的根本旨歸?!?。

      其次,從橫向的“自然”觀念形態(tài)看,歷史上的“自然”概念大致可以區(qū)分為兩類。這方面的研究以近年來葉樹勛的系列論文分析得最為詳盡,思考也比較成熟。例如,他在《早期道家“自然”觀念的兩種形態(tài)》一文中指出:“總言之,‘自然’在道家話語中具有兩種基本詞義,一是指自己如此、不受他者影響,一是指原本如此、不是有意造作。其間,分析‘自然’的成因是理解兩義的關(guān)鍵:前義是針對外界,強調(diào)他力的缺失,‘自’主要指自己;后義則是針對內(nèi)心,強調(diào)自我意志的缺失,‘自’要體現(xiàn)原本之義?!薄皬摹匀弧某梢騺砜?,它們?nèi)允歉髯杂袆e:前者關(guān)注外界,強調(diào)沒有干涉自己的他力,故說自己如此、自己而然;后者關(guān)注內(nèi)心,強調(diào)沒有操控自己的意志,故說無意識、不造作?!盵注]葉樹勛:《早期道家“自然”觀念的兩種形態(tài)》,《哲學研究》2017年第8期。

      筆者認為,這是目前為止比較清楚、合理、適于分析的框架。如果進一步加以區(qū)分,尤其在先秦秦漢之際,“自然”可以分為兩類。其一,有明確主語的“自然”,即萬物“自然”。這一“自然”強調(diào)造成“自然”的原因來自他者,那就是掌握“道”的“圣人”的“無為”。這在《老子》第五十七章“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得到最為顯著的體現(xiàn)。這是一種典型的政治思想。這里,“自然”只能與導(dǎo)致結(jié)果的客體相連,而不能與作為發(fā)動者的主體相連?!笆ト恕币环降摹盁o為”,即政治上的無意識、無目的、不干預(yù)、不強制,作為結(jié)果必然導(dǎo)致包括人在內(nèi)的“萬物”的“自然”,即不感到拘束、壓迫,而能充分實現(xiàn)自我。這種“自然”的場景往往限于政治哲學,以《老子》為代表,因而可以稱為《老子》類型的自然觀。其二,無明確主語的“自然”,這個“自然”不一定是外在他者之“無為”導(dǎo)致的結(jié)果?!白匀弧钡闹黧w可以是天地、萬物、人,后來甚至是“道”自身。每個主體都可以因為自己的“無為”,即不自我壓抑、不自我扭曲,而導(dǎo)致自己的“自然”,也可以因為自己的“自然”,即無目的、不做作,而導(dǎo)致自己的“無為”。這種“自然”在《莊子》那里已經(jīng)有了征兆,到后世逐漸盛行。如前所述,這一根本性的轉(zhuǎn)折發(fā)生在嚴遵、王充之后。魏晉之后,更可以用“自然主義”來標榜。典型的“自然主義”觀點認為,天地、萬物、人的本性都是自然的,因為本性自然,因此天地、萬物乃至人天生就“自己而然”“自然而然”,因此必然會走向“無為”。這樣,“自然”就上升到“道”的位置,甚至可以表述為“道性自然”(河上公本《老子》),“自然”成了必然。這種自然觀可以轉(zhuǎn)化為政治哲學,但不一定像第一種那樣,必然表現(xiàn)為政治哲學。

      再次,“自然”有著極為豐富的內(nèi)涵和表現(xiàn)形態(tài),研究“自然”概念并一定非要出現(xiàn)“自然”一詞。我們不能局限在有“自然”的地方找“自然”思想。如《老子》第五十七章“我無……而民自……”的表述,并未出現(xiàn)自然一詞,但顯然是典型的自然思想。先秦秦漢道家文獻中大量與“自”相關(guān)的用語,很多與“自然”有關(guān)。既然在第一種“自然”觀念形態(tài)中,“無為”是“自然”的前提,那么即便不出現(xiàn)“自然”,而只有“無為”,也需要充分加以關(guān)注。同時,與“無為”相關(guān)的用語,如“因”“因循”,也必須加以關(guān)注?!豆茏印ば男g(shù)上》云:“無為之道,因也。因也者,無益無損也?!彼抉R談《論六家要旨》說:“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shù)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這里都沒有出現(xiàn)“自然”,但我們認為與自然思想有著必然的關(guān)聯(lián)。

      作為一篇研究《文子·自然》的論文[注]基于《文子》的《自然》篇與《文子》其他篇章性質(zhì)有所不同的考慮,除極個別例子,本文基本上不把《文子》其他篇章出現(xiàn)的“自然”當作直接佐證的材料來用,僅在注釋中作為參考材料提及。,用了這么長的篇幅來論述研究的前提,似乎有些頭重腳輕,但由于今本《文子》的復(fù)雜性及“自然”概念的復(fù)雜性,這樣的工作又是必須的。如果不做文本的清理以及概念和研究框架的界定,后面的文字即便再多,也可能會勞而無功、沒有價值。

      二、作為一種政治思想的《自然》篇

      依據(jù)丁原植的分析,《自然》篇大致可以分為十二章,“其中第一、第三、第十一章,與第六章后段,第七章前兩段,不見于《淮南子》;第二章與第五章,見于《齊俗訓》;第四章與第六章前段,見于《泰族訓》;第七章后段與第八章見于《主術(shù)訓》;第九章與第十章見于《修務(wù)訓》;第十二章見于《兵略訓》”[注]丁原植:《〈文子〉資料探索》,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第381—382頁。??梢?,《自然》篇既有不見于《淮南子》的內(nèi)容,也有與《淮南子》重合的部分。仔細閱讀這篇文獻,并無給人雜湊的感覺??梢哉f,此篇的條理、結(jié)構(gòu)是比較清晰、穩(wěn)定的,主題也比較集中,除了極少部分內(nèi)容似乎與墨家相關(guān)外,大部分都是道家的政治思想。此篇處處透露著濃厚的政治氣息,作者有非常明確的政治期待,那就是“治天下”“為天下王”“立天下之道”?!白匀弧钡挠懻撜窃诖饲疤嵯抡归_的。此篇雖然名為《自然》,但“自然”的出現(xiàn)頻率并不高,與之相關(guān)的三大關(guān)鍵詞“道”“無為”“因”的出現(xiàn)頻率更高,這里先分析這三個概念。

      (一)道

      《自然》篇講了很多“道”,但此“道”主要不是本體意義、發(fā)生意義的“道”,而是指道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及其作用方式,那就是“清虛”“無為”,以及由“清虛”“無為”導(dǎo)致的結(jié)果,那就是對世間萬物多樣性的充分尊重,對各種人才的全面利用和把握。例如:“清虛者,天之明也,無為者,治之常也,去恩惠,舍圣智,外賢能,廢仁義,滅事故,棄佞辯,禁奸偽,則賢不肖者齊于道矣。靜則同,虛則通,至德無為,萬物皆容,虛靜之道,天長地久,神微周盈,于物無宰。”

      這里雖然不像《老子》那樣直接說“道常無為”,像《管子·心術(shù)上》那樣直接說“無為之謂道”,但說“清虛”是“天之明”、“無為”是“治之?!?,正是用形象的手法表示“清虛”“無為”是“道”的作用方式,也是“至德”的體現(xiàn)?!盁o為”的結(jié)果是,“恩惠”“圣智”“賢能”“仁義”“事故”“佞辯”“奸偽”這些人為的、強制的、做作的行為方式不起作用,萬物不感受到宰制,能夠“萬物皆容”[注]其他文獻以及《文子》其他篇章中也有把無機心、去智故視為“自然”者。例如,《呂氏春秋·論人》云:“釋智謀,去巧故,而游意乎無窮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边@是說無思無慮、沒有機心的本然情狀是“自然”?!段淖印ぞ\》云:“是故以智為治者難以持國,唯同乎大和而持自然應(yīng)者,為能有之?!薄笆ト恕瓚炎匀唬V琳?,抱道推誠,天下從之如響之應(yīng)聲,影之像形,所修者本也?!薄笆ト瞬灰孕星竺灰灾娗笞u,治隨自然?!边@是說圣人的“無意識、不造作”就是“自然”。但《自然》篇在這種場合不使用“自然”,而是使用“無為”。。類似這樣的表述還有不少,例如,“道立而不教,明照而不察,道立而不教者,不奪人能也,明照而不察者,不害其事也”。這是說如果“道立”和“明照”,就不會去有意識地“教”“察”萬物,包括人在內(nèi)的萬物就得以充分發(fā)揮其“能”、充分展現(xiàn)其“事”。再如,“天不一時,地不一材,人不一事,故緒業(yè)多端,趨行多方”。這是說如同天可以容納四時、地可以容納萬物,“人”(當然指的是與天地相侔的圣人)不會只集中于一件事,這就必然會導(dǎo)致“緒業(yè)多端,趨行多方”的靈動的行為方式。因此,如“圣人之道,于物無有,道挾然后任智,德薄然后任形,明淺然后任察”所示,最高明的統(tǒng)治一定是“于物無有”的,只有“于物無有”失效之后,才會出現(xiàn)“任智”“任形”“任察”的局面。“于物無有”就是老子多次闡述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玄德”,在《老子》中,“玄德”就是“無為”的體現(xiàn),“玄德”必然導(dǎo)致“自然”。對此,筆者另文有詳述[注]曹峰:《老子生成論的兩條系列》,《文史哲》2017年第6期;《〈老子〉的幸福觀與“玄德”思想之間的關(guān)系》,《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這里不作展開。

      (二)無為

      《自然》篇多次提到“無為”,如上文所引“無為者,治之常也”“至德無為”外,還有“所謂天子者,有天道以立天下也。立天下之道,執(zhí)一以為保,反本無為,虛靜無有,忽恍無際,遠無所止,視之無形,聽之無聲,是謂大道之經(jīng)”,這是說追求“執(zhí)一”“反本”的“天子”必然回歸“無為”之“道”。“天地之道,無為而備,無求而得,是以,知其無為而有益也”,“江海無為以成其大,窳下以成其廣,故能長久”,這是說“無為”反而可以無不為?!笆ト恕L摱鵁o為,抱素見樸,不與物雜”,這是說“無為”則必然去除欲念、抱素見樸,不受外物牽制?!叭ナ屡c言,慎無為也。守道周密,于物不宰”,這是說“無為”表現(xiàn)為不強制、不占有、不事事親為。

      “王道者,‘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靜而不動,一度而不徭,因循任下,責成而不勞,謀無失策,舉無過事,言無文章,行無儀表,進退應(yīng)時,動靜循理,美丑不好憎,賞罰不喜怒。名各自命,類各自以,事由自然,莫出于己。”這段話先引了老子的話,然后把話題集中在君主清靜無為的御臣之道,其風格頗類似《韓非子》的《主道》《揚權(quán)》以及《淮南子·主術(shù)》。事實上,這一段的確與《淮南子·主術(shù)》開頭的話重合,后者還進一步闡述道:“夫人主之聽治也,清明而不暗,虛心而弱志,是故群臣輻湊并進,無愚智賢不肖莫不盡其能。”可見,這段話說的是如果君主“無為”“清凈”“因循”(用《淮南子·主術(shù)》的話講還有“虛心”“弱志”),就能導(dǎo)致臣下“名各自命,類各自以,事由自然,莫出于己”,即極大地激發(fā)臣下自我監(jiān)督、自我管理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里的“事由自然”,顯然指的是臣下之事完全能夠出于他們的自己而然,這個“自然”當然是君主“無為”的結(jié)果。

      《自然》篇反對“無為”等于什么也不做的說法,而認為這是一種非常靈活的、全面包容的姿態(tài),其本質(zhì)體現(xiàn)為“循理”“因資”,但目的在于“舉事”和“立功”。“所謂無為者,非謂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去,迫而不應(yīng),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卷握而不散,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掛正術(shù),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边@里出現(xiàn)了“自然之勢”,看上去可以理解為一般意義上的、無特定主語的必然勢頭,但從前文的“循理”“因資”以及“自然之勢”前的動詞“推”來看,無疑指的是某一對象的“自然”,由于成就了這些對象的“自然”,才得以“事成”和“功立”。所以這個“自然”的主語還是與高明統(tǒng)治者相對的臣民。當然,“事成”、“功立”之后,依然要堅持“身不伐”“名不有”的無為立場。

      (三)因循

      在《自然》篇中,關(guān)于因循的論述要遠遠超過“自然”,實際上實現(xiàn)“自然”的要義就是因循?!蹲匀弧菲囊蜓梢詮膬蓚€角度去加以概括,一是因循天道,二是因循人性。

      先看因循天道:“是以圣人因天地以變化,其德乃天覆而地載,道之以時,其養(yǎng)乃厚,厚養(yǎng)即治,雖有神圣,人何以易之。去心智,故省刑罰,反清靜,物將自正?!备呙鞯慕y(tǒng)治者能夠與天地的節(jié)奏相合拍,順應(yīng)天地的規(guī)律以變化自身的行動,能夠“道之以時”,故而使萬物得以“厚養(yǎng)”。這種因循可以導(dǎo)致“心智”的不用、“刑罰”的儉省,從而達成一個非常重要的效果即“物將自正”,即萬物的自我正定、自我實現(xiàn)。因此,這里的邏輯可以簡單化為“因循”→“自正”。下文將會進一步分析,“自正”正是“自然”的表達方式之一。[注]《文子·精誠》篇曰:“老子曰: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日月照,列星朗,陰陽和,非有為焉,正其道而物自然。陰陽四時非生萬物也,雨露時降非養(yǎng)草木也,神明接,陰陽和,萬物生矣?!边@是說“天地”“陰陽”的“非有為”“非生”導(dǎo)致了萬物的“自然”和“生”。因此,天道是從“無為”到“自然”的,人必須對此加以效仿?!毒\》又說:“老子曰:冬日之陽,夏日之陰,萬物歸之而莫之使,極自然至精之感,弗召自來,不去而往,窈窈冥冥,不知所為者而功自成,待目而照見,待言而使命,其于治難矣?!边@里的“自然”顯然也是對萬物“莫之使”之后的結(jié)果。黃老道家從“無為”與“自然”關(guān)系的角度談天道與人事的對應(yīng),上博楚簡《恒先》特別明顯?!段淖印し浴罚骸吧婆弑囟嘣梗婆c者必善奪,唯隨天地之自然而能勝理。”這個“自然”指的是天地具有必然性的自然規(guī)律,也就是天道。《自然》無這一類表達方式。(參見曹峰:《恒先》的氣論:一種新的萬物生成動力模式》,《哲學研究》2012年第5期;《從自生到自為——〈恒先〉政治哲學探析》,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古今論衡》第14期,2006年。)

      《自然》篇因循天道的內(nèi)容并不多見,大量的是因循人情,具體表現(xiàn)為主體(往往是統(tǒng)治者)對于萬物之性和百姓之性的尊重和順應(yīng)。例如:

      其中,βh為截面高度影響系數(shù),當h800 mm時,取βh=1.0,當h≥2 000 mm 時,取βh=0.9,中間值按線性內(nèi)插法??;βs為荷載或反力作用面為矩形時長邊與短邊的比;um為板的臨界截面周長;h0為板的截面有效高度;η為影響系數(shù),該值按式(9)、式(10)計算,并取最小值:

      故圣人之牧民也,使各便其性,安其居,處其所能,周其所適,施其所宜,如此即萬物一齊,無由相過。

      故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所因也,其禁誅,非所為也,所守也,上德之道也。

      老子曰:以道治天下,非易人性也,因其所有而條暢之,故因即大,作即小。古之瀆水者,因水之流也,生稼者,因地之宜也,征伐者,因民之欲也,能因則無敵于天下矣。物必有自然而人事有治也,故先王之制法,因民之性而為之節(jié)文,無其性,不可使順教,無其資,不可使遵道。人之性有仁義之資,其非圣人為之法度,不可使向方,因其所惡以禁奸,故刑罰不用,威行如神,因其性即天下聽從,怫其性即法度張而不用。

      這里并沒有講萬物之性和百姓之性究竟是什么[注]我們認為《自然》篇的性質(zhì)屬于黃老道家。關(guān)于黃老道家人性論與政治思想的關(guān)系,王中江指出:“黃老學壓根沒有試圖改變和征服人性的打算,因為他們看來,人的自利和自為性情無法改變,也無需改變。”(王中江:《黃老學的法哲學原理、公共性和共同體原理》,《簡帛文明與古代思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448頁。),而是把重點集中在因性之后所能發(fā)生的奇跡。所謂“以道治天下”,從反面講就是不怫其性,從正面講就是因其性。作者借用假想中古之圣人作為例證,因為他們不違逆水之性、土之性,因而能夠躲避災(zāi)害、獲得豐收。尤其是他們能夠不易人性、因民之欲,所以可以把事業(yè)做得很大,征伐可以“無敵于天下”,統(tǒng)治可以使“天下聽從”。這里提到“人之性有仁義之資,其非圣人為之法度,不可使向方”,并不等于作者傾向于儒家之論。從下文“因其所惡以禁奸”可以看出,這里指的是充分利用百姓向善避惡的本能,為之樹立榜樣,為之設(shè)立禁忌,利用百姓自愿遵守、自動服從,大大降低統(tǒng)治的成本,實現(xiàn)最大的政治效應(yīng)。這就是所謂的“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所因也,其禁誅,非所為也,所守也”,“所守”與“所因”一樣,指保守的姿態(tài),統(tǒng)治者不要胡作非為,不要隨意變動法令和政策,這才是“上德之道”?!巴醯勒?,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靜而不動,一度而不搖,因循任下,責成不勞……名各自命,類各自以,事由自然,莫出于己?!闭怯贾缊鼍跋乱蜓撵`活使用,為的是使臣下放開手腳、有更大的施展才能的空間。“故圣人舉事,未嘗不因其資而用之也,有一形者處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力勝其任,即舉者不重也,能勝其事,即為者不難也。圣人兼而用之,故人無棄人物無棄材?!闭钦涡袨橹?,因人善任導(dǎo)致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體現(xiàn)。

      三、《自然》篇所見“自然”的基本意涵

      通過以上對《自然》篇“道”“無為”“因”三個概念的分析,大致可以把握《自然》篇的思想主旨。此文試圖借助“道”的作用,通過“無為”的方式,具體落實到“因”的運用,促使高明的統(tǒng)治者能夠靈活地處理政事,有效地發(fā)揮臣民的作用,從而降低政治成本,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治天下”“為天下王”“立天下之道”的目標。其總體思想傾向非常符合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虛無為本、因循為用”“事少而功多,旨約而易操”的道家風格。而這種道家正是將道家理論靈活運用于政治實踐的黃老道家。因此,“自然”也要放在這樣一個整體的視野下考察。在此,首先看《自然》篇出現(xiàn)的“自然”。

      其一,“故圣人立法,以導(dǎo)民之心,各使自然,故生者無德,死者無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里的“使自然”就是“使民自然”?!笆姑褡匀弧钡那疤嵩谟凇笆ト肆⒎ā保瑑H僅從字面上看,似乎是“圣人”要設(shè)立什么具體的法則,其實不然,從前文“天地之道,以德為主,道為之命,物以自正”以及后文所引《老子》“天地不仁”一段來看,這個“法”只是方法而已,而且一定是無為之法,所謂“不仁”正是沒有貴賤、沒有好惡、沒有偏見、一視同仁,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百姓的自然不受損害。

      其二,“王道者,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靜而不動,一度而不搖,因循任下,責成不勞……名各自命,類各自以,事由自然,莫出于己”。這段話前文分析過,這應(yīng)該是君主操控臣下的場景,君主秉持“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玄德”,借助清靜因循之術(shù),使得臣下能夠自我約束、自然管理,從而達致“事由自然,莫出于己”的最佳狀態(tài),即事情都由臣下自己去做,完全不用君主操勞。這個“自然”毋庸置疑是臣下的“自然”,是君主“無為”的結(jié)果。

      其三,“所謂無為者,非謂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去,迫而不應(yīng),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卷握而不散,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掛正術(shù),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边@段話前面也分析過,這里“無為”和“自然”的主語顯然不同,“無為”不是活死人那樣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讓“私志”“嗜欲”侵害到君主的公心,從而能夠讓下面的人放開手腳去“舉事”“立功”。這里“推”的主人是君主,“推自然之勢”指的是盡量不要讓下面的人感到束縛與壓力,從而最大程度地激發(fā)他們的主動、積極、自發(fā)、自愿。與之類似的表述也見于《文子·道原》“故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無治者,不易自然也”,這就更清晰地表達了一方“無為”(不先物為)而另一方“自然”的前后、因果、主次關(guān)系。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說以上三則“自然”都是“無為”(因循)的結(jié)果?!白匀弧焙汀盁o為”的主體顯然是不一樣的。這正符合老子類型自然觀從“無為”到“自然”的理路。

      《文子·道原》以下這段話可以說是《自然》篇思想的總結(jié),其中“無為”“因”“自然”三者的關(guān)系得到高度的體現(xiàn)?!肮侍煜轮虏豢蔀橐?,因其自然而推之,萬物之變不可救也,秉其要而歸之。是以圣人內(nèi)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厲其精神,偃其知見,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無治而無不治也。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無治者,不易自然也;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p>

      其次,“以道治天下,非易人性也,因其所有而條暢之,故因即大,作即小。古之瀆水者,因水之流也,生稼者,因地之宜也,征伐者,因民之欲也,能因則無敵于天下矣。物必有自然而人事有治也”。這段話的邏輯非常清晰,正因為高明君主的“非易人性”以及“因其所有而條暢之”,所以能夠“大”、能夠“人事有治”。所以,整個思想立場也符合《老子》由主體“無為”導(dǎo)致客體“自然”的含義,即主體的不干涉導(dǎo)致客體自發(fā)性的充分滿足。如果把“物必有自然”和“人事有治”一樣看作是“無為”的結(jié)果,那就是萬物獲得了他們的“自然”。如果把“人事有治”的前提看作是“物必有自然”,這樣“物”具有必然性的“自然”就成了“人事有治”的前提。再從“以道治天下,非易人性也”看,“物”的“自然”似乎可以理解為“物”的本性,如果這一推測成立,那么這的確是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雖然“自然”還是客體的“自然”,但已經(jīng)從本性的意義去理解,這是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轉(zhuǎn)變,可能為后來“道性自然”的說法開啟了先聲[注]《下德》云:“夫至人之治,虛無寂寞,不見可欲,心與神處,形與性調(diào),靜而體德,動而理通,循自然之道,緣不得已矣。漠然無為而天下和,淡然無欲而民自樸,不忿爭而財足,施者不得,受者不讓,德反歸焉,而莫之惠?!薄把匀恢馈笨此朴小爸寥恕北拘宰匀坏囊馑迹跃o跟“緣不得已”。但是從后文“漠然無為而天下和,淡然無欲而民自樸”看,可能指的還是因循“民”的“自然之道”。究竟如何,尚難判斷。。

      再次,《自然》篇中出現(xiàn)的“自X”類語詞。“故善用兵者,用其自為用,不能用兵者,用其為己用,用其自為用,天下莫不可用,用其為己用,無一人之可用也?!边@是說用兵過程中,要讓士兵為他們自己而戰(zhàn),而不是為“己”(這里指君主)而戰(zhàn)。這暗含了人都是為自己的利益著想的,君主要充分利用這一特性,讓士兵為自己的利益而戰(zhàn),盡量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士兵,可以說這也是一種“無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士兵“自為用”。如果把“自為用”理解為“自然”,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注]同樣的思路在先秦文獻尤其黃老道家文獻中極為多見。如《慎子·因循》篇:“天道因則大,化則細。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為也,化而使之為我……人不得其所以自為也,則上不取用焉。故用人之自為,不用人之為我,則莫不可得而用矣?!边@段話雖然設(shè)置于政治場景,與本篇的用兵場景有所不同,但本質(zhì)是一樣的。而且“天道因則大,化則細”一段也見于《自然》篇,可見《慎子·因循》篇和《自然》篇有著完全相同的思想傾向。《慎子》用《因循》作為篇題,《文子》用“自然”作為篇題,性質(zhì)是一樣的。?!蹲匀弧菲€有“自正”的說法,“天地之道,以德為主,道為之命,物以自正”,“去心智,故省刑罰,反清靜,物將自正”,這兩個“自正”前文已有分析,指的是實施無為之法后,百姓的自然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百姓自己可以管理自己,正合《老子》第五十七章云“我好靜而民自正”之意。無疑,這里的“自正”是無為的產(chǎn)物,是“自然”的體現(xiàn)。至于“名各自命,類各自以,事由自然,莫出于己”中所見“名各自命,類各自以”正是政治場合“事由自然”的體現(xiàn)。類似的話見于《黃帝四經(jīng)·經(jīng)法·道法》的“故執(zhí)道者之觀于天下也,無執(zhí)也,無處也,無為也,無私也”。以此為前提,其結(jié)果就是“凡事無小大,物自為舍。逆順死生,物自為名。名刑已定,物自為正”,那就是萬事萬物都能夠確定自已的位置,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自己做自己的主人。這里沒有出現(xiàn)“自然”,但正是“自然”題中應(yīng)有之意。

      總之,《文子·自然》中看似“自然”一詞并不多見,但整篇宗旨都和“自然”相關(guān)。這是一篇尋求天下大治的政論,其思想邏輯可以展現(xiàn)如下:首先高調(diào)宣揚“道”的作用和形態(tài)表現(xiàn)為清靜無為,效法“道”的圣人也必然清靜無為,其應(yīng)對萬事萬物的手段是因循,因循天道,更多因循人情,其結(jié)果必然導(dǎo)致萬事萬物的“自然”,只有實現(xiàn)萬事萬物的“自然”,才有可能最終實現(xiàn)天下的大治。筆者認為,《自然》篇的自然觀有三個特征。第一,這是一種《老子》類型的自然觀,“無為”(包括“因循”)一定是“自然”的前提,“自然”是“無為”的結(jié)果。“無為”和“自然”的主體是不一樣的,只有高明統(tǒng)治者的“無為”(不干涉、不強制)才能保證臣民的自發(fā)、自覺、自我實現(xiàn)。這和“無為”“自然”指向同一對象或者同一主體的自然觀顯然不同。第二,《自然》篇自然觀通過因循等問題的論述,對《老子》類型自然觀做了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尤其將其具體落實到了御臣、治民、用兵、一統(tǒng)天下等許多具體的政治場合,和《黃帝四經(jīng)》《慎子》等黃老道家類文獻的傾向高度一致,因此即便其成書不在戰(zhàn)國中晚期、秦漢之際,其主要內(nèi)涵也是戰(zhàn)國中晚期、秦漢之際黃老思潮活生生的寫照。第三,《自然》篇有將“自然”朝著物之本性方向解釋的可能性,這樣“自然”就可以理解為基于事物本性的不得不然[注]《文子·上義》云:“老子曰:治人之道,其猶造父之御駟馬也……不用適然之教,而得自然之道,萬舉而不失矣?!边@里“自然”之意就可以理解為基于“本性”的必然之道。,接近王弼說的“不學而能者,自然也”[注]參見王弼對《老子》六十四章“學不學,復(fù)眾人之所過”一句的注釋。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66頁。。這為后來“道性自然”說的成立打下了基礎(chǔ),開啟了先聲。

      四、余論:如何理解“道法自然”

      《文子·自然》為中國自然觀的歷史演變提供了豐富資料,可以讓我們更加清楚地觀察到戰(zhàn)國中后期、秦漢之際的黃老道家對老子類型自然觀的傳承轉(zhuǎn)化。它還有助于對《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解,這是非常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

      《老子》“道法自然”是一大公案,《老子》中僅此一句,雖然特別重要卻沒有進一步的說明,所以歷代關(guān)于“道法自然”的解釋特別豐富卻又歧義百出。爭論的焦點主要在于:“自然”究竟是道的“自然”還是“物”的“自然”?在《老子》中,“自然”是不是一個可以和“道”相匹敵的本源本體性的概念?例如,王中江指出,“道法自然”意味著宇宙論層面強調(diào)“道”順任萬物“自然”,政治領(lǐng)域則強調(diào)圣人應(yīng)按照“道”的方式,順任民眾“自然”[注]王中江:《道與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實義考論》,《哲學研究》2010年第8期。。羅安憲則認為“無為”和“自然”都是“道”之性狀,無法將“自然”僅僅限定于“物”或“民眾”,所以“無為”和“自然”沒有前后主次之分,也可以連用為“自然無為”[注]羅安憲:《論老子哲學中的“自然”》,《學術(shù)月刊》2016年第10期。。

      論述“自然”為“道”之屬性者,河上公《老子》注與王弼《老子》注為最典型。河上公本對《老子》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的注釋是“道性自然,無所法也”[注]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jīng)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103頁。。學者一般只注意“道性自然”一句,而忽視“無所法也”。而王弼在二十五章的注釋中既說“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把用于形容“道”的“無稱之言,窮極之辭”給了“自然”,使“自然”具有本體本源的地位;在前文又說“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于自然無所違也”[注]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前揭書,第65頁。,這往往是學者所忽視的。河上公本為何既說“道性自然”,又說“無所法也”?王弼為何先說“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于自然無所違也”,再說“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這非常值得深思。在河上公和王弼的心目中,“自然”既有道之屬性的意涵,也有“道”所要效法的對象所具有的特征。從“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看,只能認為這里“法”的是萬物,因為只有萬物才具有或方或圓的特征,而道是不方不圓的。因此,把“道法自然”理解為“道效法萬物之自然”完全成立。那么,道為何要效法萬物之自然?河上公和王弼都給出答案,即道無所法,道不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以特定之物作為自己的效法對象,“道”沒有特定的效法對象。換言之,“道”以萬物作為自己的效法對象,所以王弼才會說“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梢?,這個“自然”是指向萬物的。河上公在注釋“道法自然”前面“天法道”時也說“道清靜不言,陰行精氣,萬物自成也”[注]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jīng)河上公章句》,前揭書,第103頁。,顯然這也是道無為而萬物自然的思路。“道法自然”表明“道”以充分實現(xiàn)萬物的“自然”作為自己的職志、理想。這一觀點得以成立,是《文子·自然》給了我們很大啟示,提供了豐富佐證。《自然》篇說:

      夫道者,體員而法方,背陰而抱陽,左柔而右剛,履幽而戴明,變化無常,得一之原,以應(yīng)無方,是謂神明。

      圣人天覆地載,日月照臨,陰陽和,四時化,懷萬物而不同,無故無新,無疏無親,故能法天者,天不一時,地不一材,人不一事,故緒業(yè)多端,趨行多方。

      這是說道無定勢,變化無常,“緒業(yè)多端,趨行多方”。之所以能有這樣的神明,就在于道能夠“懷萬物而不同”,能夠“體員而法方,背陰而抱陽,左柔而右剛,履幽而戴明”。高明的統(tǒng)治者只有像“天不一時,地不一材”那樣,做到“人不一事”,沒有偏向、好惡,才能博采眾長,把臣民的主動性、積極性最大程度調(diào)動起來,取得最高的政治成效。這不正是道“無所法”的最好詮釋嗎?“體員而法方,背陰而抱陽,左柔而右剛,履幽而戴明”看上去是強調(diào)道能夠包容一切,但也顯然包含順應(yīng)萬物而不加違逆的意思,因此與“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于自然無所違也”可以相應(yīng)?!豆茏印ば男g(shù)上》云“因也者,舍己而以物為法者也”也是此意,盡量不顯示統(tǒng)治者的個人意志,像“太上,下知有之”那樣,像“治大國若烹小鮮”那樣,把對民眾的影響、對政治的干涉降低到最低點,舍棄自己的意志,以萬物(民眾)的感受、需求作為最高的法則,這才是“道法自然”的真意,只有這樣才能把“道法自然”和《老子》全篇的含義有機地整合起來。

      總之,在形成于東漢、魏晉時期的河上公《老子》注以及王弼注那里,可見關(guān)于“道法自然”的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把“自然”視為道的屬性,使“自然”抬升到形而上的地位。這在《莊子》那里已有端倪,《文子》的《自然》篇也有征兆,到嚴遵、王充之后開始大為流行。另一種解釋則是更為早期的觀念,即把“自然”視為萬物的“自然”,這種“自然”必須以“無為”(因循)為前提,是“無為”(因循)作用下的結(jié)果,而且往往在政治語境下使用。河上公注及王弼注忠實地保留了這兩種解釋方向,我們不能只注意前者,甚至將其視為早已有之的、唯一的解釋,而應(yīng)該充分注意后者存在的合理性?!段淖印返摹蹲匀弧菲∏楹笳咛峁┝藰O好的文獻資料。反之,《自然》篇政治場域下由“無為”而“自然”的解釋進路,也證明了《自然》篇的基本內(nèi)容與戰(zhàn)國中晚期、秦漢之際的時代思想相吻合,即便文本形成較晚,其主要內(nèi)容的形成也不可能晚到西漢晚期之后。

      猜你喜歡
      文子淮南子圣人
      嫦娥奔月
      文子
      心聲歌刊(2018年3期)2018-01-23 21:43:28
      官場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1期)2018-01-23 05:21:52
      官場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8
      簡本《文子》與黃老道家思想體系的構(gòu)建
      傳承與轉(zhuǎn)化:《淮南子》核心價值理念探析
      國外首部《淮南子》英語全譯本研究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CHINA TODAY(2014年8期)2014-09-27 20:04:47
      不以己善示人
      讀者(2013年22期)2013-12-21 07:17:12
      《淮南子》生態(tài)倫理中的因循思想及其現(xiàn)代啟示
      洛宁县| 禹城市| 辉县市| 宽城| 于都县| 揭阳市| 南乐县| 清苑县| 富民县| 大安市| 封开县| 长岭县| 海原县| 梅州市| 犍为县| 浠水县| 安乡县| 衡东县| 江口县| 耒阳市| 将乐县| 阜新| 大姚县| 图们市| 延吉市| 广平县| 西充县| 拜泉县| 河南省| 务川| 册亨县| 海晏县| 铜川市| 长沙县| 翼城县| 平原县| 无锡市| 宁河县| 莱西市| 平顺县| 大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