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人文學者與中西哲學——韋政通著作讀書札記與評論
肖群忠 第5期(5)
【漢唐研究】
近年來韓國隋唐五代史研究綜述
劉嘯虎 第1期(23)
玄奘與密教觀音法門研究
王小蕾 第1期(32)
論唐代宗與天文星變
劉海波 第1期(41)
盛唐名相張說《五君詠》詩???/p>
郭殿忱 第1期(49)
漢代女性“過時不嫁”現(xiàn)象研究——基于簡牘資料的分析
臧莎莎 第2期(5)
漢代儒家價值觀大眾化的探索與實踐
周春蘭 第2期(13)
唐代太子詹事仕進途徑蠡測
李福長, 姚 波 第2期(19)
絲綢路上詩歌的反復——岑參詩尚奇引發(fā)的犯復與模式化
魏耕原 第3期(5)
道教視閾下的王維研究
高 萍, 仰宗堯 第3期(14)
“酎金案”后推恩令的實行——以《漢書》諸表為中心
丁佳偉 第3期(21)
唐代進士浮薄之風新探
陳飛飛, 李宗俊 第3期(29)
補正史之闕——桂林鐵封山唐《平蠻頌》碑的歷史還原
楊化坤 第3期(35)
隱逸文化與中國文人審美文化心態(tài)管窺——以唐長安隱逸文化為例
高天成 第4期(5)
杜詩引《易》辨證
李小成 第4期(10)
“此外”考——杜甫《江村》詩尾聯(lián)釋疑
(日)宇野直人著, 李寅生譯 第4期(19)
唐代俗文學的社會歷史價值探析
楊曉慧 第5期(14)
論王維長安詩及其文化意蘊
雒 莉, 高 萍 第5期(19)
近二十年來王維詩歌接受研究述評
高 璐 第5期(26)
制造漢文帝——司馬遷《史記》文本與漢文帝的形象建構(gòu)
余建平 第6期(5)
唐宋人之“陶王”接受論
張 進 第6期(14)
二十世紀中美《史記》研究比較
許菁頻 第6期(21)
【一帶一路研究】
焉耆在絲綢之路交通格局中的地位
王子今 第1期(5)
習近平“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論特點
曲 濤 第1期(12)
“一帶一路”倡議視野下的《史記》外交思想
曹祎黎 第1期(17)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對埃塞俄比亞投資貿(mào)易效應研究
田 澤, 華 鈺 第2期(25)
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背景下陜甘寧革命老區(qū)城市經(jīng)濟聯(lián)系與合作分析——基于城市流強度的視角
肖海霞 第2期(35)
“一帶一路”倡議:中華民族和合思想的當代價值
張凱蘭 第6期(27)
【儒學與新時代】
《呂氏鄉(xiāng)約》的鄉(xiāng)村治理智慧及文化意義——兼談鄉(xiāng)約文化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
劉學智, 王曉峰 第2期(44)
孔子“君子之道”的開新意義及其時代價值
趙馥潔 第2期(50)
論社會主義儒學
張茂澤 第3期(40)
儒學在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作用探析
周世范 第3期(47)
【倫理學研究】
人類命運共同體語境下政治安全理念創(chuàng)新的倫理意旨
高振崗,雷 巖 第1期(53)
惲代英倫理思想探究
胡可濤 第1期(59)
以道事君、移俗教化和獻身愛國——政治倫理視野下朱熹為臣之忠的主要內(nèi)涵
歐陽輝純 第1期(66)
回歸倫理之道:當代倫理學研究的范式與內(nèi)核——鄧安慶教授訪談錄
路 強, 趙 寧 第2期(55)
夏姬敘事中的婚姻倫理意蘊
桑東輝 第2期(64)
康德尊嚴視閾中的人
盧冬霜 第2期(70)
生殖細胞系基因編輯的倫理審視——基于生物物種和自然類的視角
陳明益, 郭靜靜 第2期(77)
道家“身國同治”的道德治理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
周山東 第3期(51)
文明城市生活的倫理建構(gòu)
黃泰軻 第3期(57)
善的型與幸?!馕鰞煞N考察“好生活”的路徑
盧明靜 第3期(63)
孝與傳統(tǒng)倫理的傳承與超越——肖群忠教授訪談錄
趙 寧,路 強 第4期(49)
從修身書到倫理學——中國倫理學學科建立初期關于學科性質(zhì)問題的探討
趙清文 第4期(56)
于“靜”中勾連茶道精神與人生修養(yǎng)
單玉華 第5期(37)
“絜矩之道”對“忠恕之道”的超越及其倫理思維方法意義
楊建強 第5期(43)
新時期傳統(tǒng)美德在高校的傳承與弘揚
崔小偉 第5期(50)
正心誠意、舉賢任能和民為邦本——政治倫理視閾下朱熹人君之忠的主要內(nèi)涵
歐陽輝純 第6期(34)
試析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實踐理路
劉潔瓊, 鞏寶平 第6期(40)
【關學研究】
天主教徒王徵和《西儒耳目資》:從關學到天學
謝明光 第3期(69)
論“孝”在二曲學中的邏輯線索
王文琦 第3期(77)
“新關學”芻議——兼論張載關學研究的進展與構(gòu)想
林樂昌 第4期(27)
張載禮樂觀論析
陳政揚 第4期(33)
學歸孔孟 志開太平——張載的人生境遇與生命志趣
劉 泉 第4期(43)
呂大鈞及其鄉(xiāng)村自治的實踐探索
王曉如 第5期(54)
親近關學 重建斯文——劉學智《關學思想史》讀后
趙均強 第5期(60)
【哲學研究】
對自然辯證法的再思考——基于盧卡奇的歷史辯證法思想
付澤宇 第1期(76)
胡塞爾區(qū)分“先驗”與“超越”概念的知識論意涵
李貫峰 第1期(81)
領導干部道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影響
喻文德, 季軒民 第4期(62)
新時代領導者人格魅力的政治哲學之維
王銀娥 第4期(70)
哲學與生活:馬克思《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讀解
扈志東 第4期(75)
“濠梁之辯”與生存中的被動性維度
朱連增 第6期(45)
務本還是逐末——義利之辨新解及其現(xiàn)實意義
錢 寅 第6期(51)
【語言文學藝術(shù)研究】
梁啟超對外來語的態(tài)度及言語策略
姚 欣, 杜 敏 第2期(83)
《旅》卦:商旅之詩與《周易》的理性意識
張世磊 第2期(88)
論張舜民的詩文寫作
劉 寧,鄭樂樂 第5期(66)
文化失根的孤獨——由《過客》與《等待戈多》剖析魯迅與薩繆爾·貝克特
王 靜, 高天成 第5期(73)
托馬斯·哈代小說作品之“三農(nóng)”主題透視與啟示
張巨武 第5期(78)
修辭立誠的文論演進
鐘志翔 第5期(84)
本居宣長“物哀”論的學術(shù)價值探討
雷曉敏 第6期(68)
論新時期陜西動物小說的文化反思與審美訴求
高春民 第6期(73)
依舊窺人有燕來——章回體小說回目的詩句化變革
劉駿勃 第6期(78)
陸游角色的沖突、認同及其成因——兼論其對詩歌風格的影響
田萌萌 第6期(85)
【歷史文化研究】
兩漢至隋唐州牧的演變
魏俊杰 第1期(86)
中國大古都榷議
王建國 第1期(95)
論吳軍入郢之戰(zhàn)
胡光明, 李金操 第2期(95)
簡論楊毓麟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政治思想
岳 恒, 郝延軍 第2期(102)
歷史的際會:金陵大學與南洋勸業(yè)會關系述論
殷昭魯, 趙飛飛 第2期(108)
庚辛年間西安與慈禧的銀器供應
滕德永 第3期(83)
教會所有權(quán)及其卡理斯瑪表象的歷史嬗變
包大為 第3期(89)
抗戰(zhàn)時期援華醫(yī)生的群眾醫(yī)療觀及其影響——以陜甘寧邊區(qū)為中心的考察
張雨新 第4期(93)
“單位型住區(qū)”遺產(chǎn)的概念及價值初論
王新文, 肖 莉, 陳 哲 第4期(99)
道家與龍文化
龐 進 第4期(104)
全真文化的內(nèi)涵及其當代價值
劉 迎 第4期(108)
菩提達摩付授四卷本《楞伽經(jīng)》考
趙世金, 馬振穎 第6期(57)
馬融“絳帳傳薪”文化地理解讀
于風軍, 馬正林 第6期(64)
【編輯出版研究】
《唐都學刊》高被引論文分析
馬云彤 第4期(80)
中國婦慰會陜西分會會刊《西北婦女》研究
葉慧娟 第4期(84)
【博士論壇】
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全面提升
劉曉慧, 方 雷 第3期(96)
試論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權(quán)和領導權(quán)
董金柱 第3期(102)
試析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中的隊伍建設問題
尹 潔, 佘歡歡 第3期(107)
楊一清在陜西的督學活動
李 波, 張秀蘭 第5期(89)
生態(tài)問題研究視點的轉(zhuǎn)移與堅持
孫 琳 第5期(95)
論馬克思金融理論與當前我國金融市場規(guī)范發(fā)展
馬 葵 第5期(100)
試析近代西方文化對云南邊疆文化的滲入
李 強 第6期(94)
正朔與僭閏:東晉的正統(tǒng)認同問題研究
李正君, 黃樹林 第6期(100)
【其他】
土地制度創(chuàng)新促進農(nóng)村女性勞動力轉(zhuǎn)移
田富強 第1期(103)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本方略背景下安康休閑養(yǎng)生區(qū)位分工探討
何家理 第1期(108)
試析新時期反腐新常態(tài)的特征
李炳林, 李汶珈, 劉衛(wèi)東 第5期(105)
空孤冷逸:漸江繪畫的悲情美
武曉麗 第5期(110)
一部填補空白的歷史著作——讀《西安通史》
陳正奇,王建國 第6期(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