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感應論”音樂美學的理論自覺
      ——《呂氏春秋》《淮南子》《樂記》的論樂理路

      2018-01-23 21:10:33劉承華
      音樂研究 2018年2期
      關鍵詞:樂記呂氏春秋音樂

      文◎劉承華

      戰(zhàn)國末至漢初的近百年間有一個特別的現(xiàn)象:對先秦學術的綜合成為主旋律。代表作有戰(zhàn)國末呂不韋主持編撰的《呂氏春秋》、西漢前期淮南王劉安主持編撰的《淮南鴻烈》(又稱《淮南子》)以及同時期河間獻王劉德主持編撰的《樂記》。這三種著作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1)都是以對先秦文獻的綜合為基礎,又有自己獨特的整合和發(fā)揮。(2)都有豐富的論樂文字,且都表現(xiàn)出一定的系統(tǒng)性或體系性。(3)都突出地體現(xiàn)了一種被稱之為“感應論”的思維方法或思想范式。第三個特點尤為值得重視,中國古代音樂美學中的感應論傾向,雖然在之前即已存在,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他們的音樂美學其實都是建立在“感應”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作為一種較為完整的音樂感應論,系統(tǒng)地、自覺地運用“感應”原理來解釋音樂活動中許多現(xiàn)象,則是在此時的這三部著作中才真正實現(xiàn),并一直影響著后來音樂美學的理論思維。

      一、“感應論”的基本原理及其形成

      中國古代“感應”思想源于《周易》?!妒勒f新語·文學》載,殷仲堪問釋慧遠:“《易》以何為體?”答曰:“《易》以感為體?!币笥謫枺骸般~山西崩,靈鐘東應,便是《易》耶?”慧遠“笑而不答”。“感”就是“感應”。在慧遠看來,《易》的基本精神就是“感應”。為了解釋“銅山西崩,靈鐘東應”,余嘉錫注引《東方朔傳》云:“孝武皇帝時,未央宮前殿鐘無故自鳴,三日三夜不止。詔問……東方朔,朔曰:‘臣聞銅者山之子,山者銅之母,以陰陽氣類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鐘先鳴?!兑住吩唬壶Q鶴在陰,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應在后五日內?!尤?,南郡太守上書言山崩,延袤二十余里?!雹儆嗉五a《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40—241頁。銅出于山,兩者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東方朔以“母子關系”喻之),所以,山欲崩,銅鐘便有感應,未擊而自鳴。這個故事比較真切而又形象地反映了古人對《易》以及“感應”的理解。

      1.“感應”的基本原理

      考察《周易》中的“感應”,實際上存在兩種類型,一是“同類相感”,一是“對立相感”。所謂“同類相感”,就是《易》中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吨芤住で浴の难浴吩唬骸熬盼逶唬骸w龍在天,利見大人?!沃^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從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雹冢ㄌ疲┛追f達《周易正義》,李申、盧光明整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頁?!巴愊喔小奔粗妇哂邢嗨菩缘氖挛镆子诎l(fā)生感應。所謂“感應”,就是一方發(fā)生變化,與之同類的另一方也會做出相應的反應。這里實際上還存在著兩個不同的媒介,一是“同聲相應”之“聲”,一是“同氣相求”之“氣”?!奥暋笔侵嘎曇舻念l率,董仲舒解釋說:“試調琴瑟而錯之,鼓其宮則他宮應之,鼓其商則他商應之。五音比而自鳴,非有神,其數(shù)然也?!雹郏h)董仲舒《春秋繁露》,載《春秋繁露義證》,蘇輿撰,鐘哲點校,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358頁。這里的“數(shù)”就是弦振動的頻率,頻率相同,就會出現(xiàn)感應共鳴。事物的運動都有一定的節(jié)律,節(jié)律相似者,也會發(fā)生感應。在這里,節(jié)律、頻率都是可以用數(shù)來表達的,都是比率問題,所以屬于形式范疇。形式相似,易于發(fā)生感應。“氣”則不同,它不屬形式,而屬質料。以“氣”為媒質的感應,古人是以陰陽來解釋的。董仲舒說“氣同則會”,這“會”便是通過陰陽實現(xiàn)的:“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地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其道一也?!雹芡ⅱ?,第360頁。陰氣與陰氣相應,陽氣與陽氣相應,不管它發(fā)生在物與物之間,還是天與人之間,原理都一樣。

      另一種是“對立相感”,也是在《周易》中,如“咸”卦“彖辭”曰:“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⑤同注②,第139—140頁。這里講的是陰陽二氣互相感應而化生萬物,陰陽二氣是相互對立的兩面,但也能夠發(fā)生感應,而且正是因其對立,才會發(fā)生感應。先秦諸子中即有人認識到這一點。莊子說:“陰陽相照,相蓋相治;四時相代,相生相殺。欲惡去就,于是橋起。雌雄片合,于是庸有。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雹揸惞膽肚f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696頁。這是說事物對立面之間的相互感應使得萬物化生,大化運行。荀子也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⑦沈嘯寰、王星賢點校, 王先謙《荀子集解》(上、下),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366頁。這種以陰陽相感的現(xiàn)象也被后人所接受,但他們稱之為“異類相感”??追f達《周易正義》云:“其造化之性,陶甄之器,非唯同類相感,亦有異類相感者。若磁石引針,琥珀拾芥……其類繁多,難一一言也。”⑧同注②,第18頁。張載《橫渠易說》也指出事物間有“以異而應”者,“感之道不一:或以同而感,……或以異而應,男女是也,二女同居則無感也?;蛞韵鄲偠?,或以相畏而感”⑨(宋)章錫琛點校,載《張載集》,中華書局1978年版,第125頁。。不過,嚴格說來,“異類相感”之說并不準確,因為他們所謂能夠相感的“異類”并非一般的“異類”,而是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互相對立的“異類”,陰陽二氣即屬此類。不在一個統(tǒng)一體內的異體,不相對立,故而也不會發(fā)生感應。如動物中不屬一個科目的雌雄之間,不會互相吸引。不過,“對立相感”只是表面現(xiàn)象,其本質還是“同類相感”。既然是一事物的對立面,則對立各方均有所缺,且所缺又正好在對方,因而形成互相間的需要,需要產生吸引,吸引完成互補。物理學中有“趨于平衡態(tài)”的定律,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它一定是平衡的。但若將其劃分為陰陽兩面,則平衡被打破。陰的一面是陰多陽少,陽的一面是陽多陰少。按照“趨于平衡態(tài)”的原理,多的一方便自然要向少的一方流注,少的一方也需要從多的一方接納,我多的給你,你多的給我,此即《周易》所說的“相與”。“與”就是給,就是介入對方,滿足對方,就是“雌雄片合”,達成雙方的平衡、協(xié)調、和諧。這里面的實質是:我所需要的正是你所擁有的,而你所需要的也正是我所擁有,一方的所“需”與另一方的所“有”是同一類事物,故此感實質上仍然是“同類相感”。也就是說,作為感應的原理和機制只有一個,就是“同類”,是彼此相同、相似、相近。

      感應有簡單感應和復雜感應之分,從最簡單的感應到最復雜的感應之間,可以有無數(shù)個層級。感應通常由“氣”“陰陽”“五行”等要素構成?!皻狻笔俏镔|性、質料性的媒介,“陰陽”提供“同類相感”和“對立相感”的契機,“五行”則提供一個封閉的動態(tài)平衡模式,代表著事物運動的形式規(guī)律。三者結合為一個有機系統(tǒng),它可以存在于不同的事物現(xiàn)象之中,并由此形成多種形式的感應。

      “感應論”表述了中國思想范式中在因果聯(lián)系之外自然界的另一個重要聯(lián)系機制,是值得重視的。

      2.《呂氏春秋》《淮南子》《樂記》中的感應思想

      對“感應”的理論思考在戰(zhàn)國后期即已開始,到西漢董仲舒那里基本完成,在《呂氏春秋》《淮南子》和《樂記》等書中亦都有明顯的體現(xiàn)??偫ㄟ@三部著作的感應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建立一個無所不包的萬物感應系統(tǒng)。這在《呂氏春秋》中表現(xiàn)最為突出,全書的框架,即以陰陽五行的思想為綱,陰陽五行是框架,感應則是其中的黏合劑。其中一個最為直觀的表征,就是它采用與四時的感應關系來安排全書的結構,這就是書的主體部分“十二紀”。它以春夏秋冬四季為序,每一季又分為孟、仲、季三月,分別對應各種自然現(xiàn)象、人事活動包括音樂,認為在十二紀中各類對應事物之間即存在著感應關系?!痘茨献印冯m然沒有以十二月安排書的結構,但是在“時則篇”中也是將四時與各種自然事物社會現(xiàn)象相對應,闡述其間的感應關系。

      其次是運用五行來建立自然與社會的對應關系。在感應論的系統(tǒng)中,五行是一個重要的工具。由于“金木水火土”互相之間存在著特定的相生和相克的關系,所以能夠在一定范圍內解釋事物的運動和變化,其中最典型、也最常見的就是中醫(yī)的五臟對應五行,以五行的生克來說明五臟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解釋生命體運行的狀態(tài)。而用五行來解釋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也是先秦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在《呂氏春秋》中,即以五行相勝的規(guī)則來解釋和預測歷史朝代的更替,所體現(xiàn)的是五行與自然以及政治之間的感應關系。

      再次,都對感應的原則是“相類”“相同”做了自己的表述?!秴问洗呵铩び惺加[》中專門有一章叫“應同”,是直接闡述事物間“同類相動”原理的。它說:“類固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這也就是《周易》中的“同類相動”,并且也是從“氣”(質料)和“聲”(形式)兩個方面來說明的。類相“同”,才會有“感應”,所以本章名為“應同”。《淮南子》也主張“同類相動”,認為感應的機制是“相似性”。他以調弦為例:“今夫調弦者,叩宮宮應,彈角角動,此同聲相和者也?!薄稑酚洝肥钦摌穼V蕦ψ匀簧鐣婕安欢?,但其感應思想與前兩者一脈相承。它對音樂本體論的表述就是“人心之感于物也”,也認為音樂與自然社會的聯(lián)系機制是“同類相動”,即“倡和有應,回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也”(《樂象篇》)。

      “感應”,就其原初的詞義來看,“感”是感,“應”是應,兩者含義不同。孔穎達《周易正義》云:“感者,動也;應者,報也。皆先者為感,后者為應。”⑩同注②,第18頁。就是說,“感”是先發(fā),是主動,“應”是后發(fā),是被動。莊子也是這樣理解的:“感而后應,迫而后動,不得已而后起。”(《莊子·刻意》)這只不過是在理論上做這樣的劃分和界定而已,在實際的感應活動中,感應一旦發(fā)生,就很難區(qū)分是誰感誰應了,因為它是由感而應,應者又轉而為感,感而又有應,形成一個持續(xù)的互相感應的過程。正如王夫之所說:“感者,交相感。陰感于陽而形乃成,陽感于陰而象乃著?!?(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3頁??梢?,古代的“感應論”,就其實際而言,它是非線性的,是雙向互動的。

      3.音樂感應論的早期形態(tài)

      感應思想在先秦的樂論中即有所表現(xiàn),如音樂與政治、倫理、天文、地理、神靈的聯(lián)系,樂器與自然、人事的對應關系,五音與五方、五味、五色、五行的對應關系;十二律與十二月的對應關系,等等。

      在先秦論樂文獻中,較早體現(xiàn)感應思想的是晉國樂師師曠。他以“歌南風”來測楚軍戰(zhàn)勢,楚在南方,用的就是感應原理。吳國季札在魯國觀樂,所作評論體現(xiàn)的也是感應思維。齊國晏嬰“濟五味,和五聲”,“以平其心,成其政”,遵循的也是感應原理。道家文子也是在感應基礎上論樂,認為圣人治理天下,之所以要取法于天、地、人,就是因為要打通三者,建立感應關系;之所以能夠調陰陽、和四時、察萬物、制禮樂、行仁義、治人倫,也就因為它們之間本來就存在著相通、相同、相似之處,具有發(fā)生感應的可能。總之,在先秦,凡是在論樂時將樂與政治、倫理、天地、神靈、萬物相聯(lián)系,并能互相影響的,其深層意識中均為感應,只是沒有在理論上自覺,沒有用概念表達出來。直到《荀子·樂論》,才把這個問題明確了起來:“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亂生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應,善惡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笔紫龋@里明確地使用了“感”“應”二字,并對它們有明確的分工:感為先,應為后。感后有應,應從感起。其次,他描述了一個完整的音樂感應過程,具備感應所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凹槁暋焙汀罢暋笔歉袘?,受感者是人的聽知覺。聽知覺受感后分別在其主體產生“逆氣”和“順氣”,這主要是在精神、人格、道德層面,故而還在人的內部。“逆氣”“順氣”形成后便會通過表情、姿態(tài)、行為等外現(xiàn)出來,即所謂“成象”,不同的氣便形成不同的象,于是有社會的“亂”和“治”。因為自然人事中存在著這種感應(“唱和有應”),而且善惡分明,各循其道(“善惡相象”),所以應該小心辨別,謹慎而行。這一段話,文字不多,但所表現(xiàn)出來的音樂感應思想,雖然只是一個框架,卻已經是比較完整,表達也比較清晰。

      但是,真正大規(guī)模運用感應論,使感應論音樂美學思想得到系統(tǒng)表達的,還是要到戰(zhàn)國末的《呂氏春秋》以及西漢初的《淮南子》和《樂記》。

      二、《呂氏春秋》:以作樂為中心的音樂感應論

      《呂氏春秋》?本文所引文字均來自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為節(jié)省篇幅,所引文字只在文中夾注章節(jié)標題,不再另列注釋。的音樂感應論主要是通過音樂的發(fā)明和制作體現(xiàn)出來的。在其《仲夏紀》中有“古樂”一章,是講音樂的起源和創(chuàng)造的。它以一個個小故事構成,這些故事究竟是神話還是史實,現(xiàn)在已難以逐一判定。判定它們的真實程度,對于音樂形態(tài)史學的研究是至關重要,但對于音樂美學思想或思想史的研究,卻無關緊要,因為即使是虛構的神話,也一樣反映著當時人的音樂觀念和思維方式。

      1.音樂感應的本體論論證

      在《呂氏春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也可以說是一個矛盾,即該書的論樂竟然有兩種音樂本體論:自然本體論和心本體論。在《仲夏紀·大樂》中闡述的是自然本體論:“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误w有虛,莫不有聲。聲出于和,和出于適。先王定樂,由此而生?!薄岸攘俊本褪菙?shù),“太一”即道。他說:“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謂之太一?!薄秴问洗呵铩放c《老子》不同,他的“道”就是“太一”,“太一”就是“一”,“一”即為“氣”?!皻狻睘橐?,分而為二,即為陰陽。陰陽運動變化,產生度量和秩序,音樂由此而生。這里的道、太一、兩儀、陰陽、度量,都是自然,所以說這是音樂的自然本體論。另外,在《季夏紀·音初》中,又闡述了一種心本體論:“凡音者,產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則蕩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內。是故聞其聲而知其風,察其風而知其志,觀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賢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樂,不可隱匿。故曰:樂之為觀也,深矣。”這里又認為音樂本(原)于人心,是“感于心則蕩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內”。這兩句中,前一句是本體論,說明音樂的本原在于心,心感而后有音之運動(“蕩”)。后一句是審美論、功能論,音樂形成以后,又作用于人心,影響著人心,實現(xiàn)感化的效應。正因為音樂源于人心,所以才能夠從音樂“觀其志,知其德,察其政”,明其盛衰,辨其君子小人。

      如何理解這兩種不同本體論的并置?一種比較簡單淺顯的解釋是,由于該書是摘取前人文獻整理改編而成,在所取文獻中比較容易將不同內容甚至相矛盾的內容一起收入。但《呂氏春秋》雖然主要運用先秦文獻進行著述,但并非資料匯編,而是經過編撰者的消化整合;雖然思想比較雜,但經過整合后,已經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整體,具有比較統(tǒng)一的理論主張,不至于在本體論上出現(xiàn)這樣明顯的問題。另外有一種解釋是,《大樂》中的本體論只是針對作為物理現(xiàn)象的音聲而言,《音初》中的本體論才是作為藝術的音樂的本體論。這一說法,乍聽好像有道理,細思則難成立。“形體有虛,莫不有聲”,確乎是指物理之音聲;但“聲出于和,和出于適”,特別是“先王定樂,由此而生”,則明顯不止是物理音聲了,而就是作為藝術的音樂,與《音初》中建立在“心”之上的音樂沒什么兩樣。

      那么,到底應該如何理解?其實,我們只要認識到《呂氏春秋》是從于感應論樂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感應論雖然也涉及客觀事物之間的互相感應關系,但主要還是人與外部世界萬事萬物的感應。也就是說,這里的感應,一方是我們自己—人,而人的感應體又主要是“心”;另一方則是與我們相對的萬事萬物,包含自然和社會。而音樂,則是這感應的中介環(huán)節(jié)。這樣就成為:自然←→音樂←→人心-社會。這三者具有感應關系,才能夠互相影響,互相作用。而感應關系的理論論證,即是由本體論承擔的。其原理是:音樂只有來自自然,才能與之發(fā)生感應,所以需要自然本體論的論證。同樣,音樂要想影響人心,作用社會,也必須在兩者之間存在感應關系,于是又有了心本體論。由此看來,《呂氏春秋》中的兩種音樂本體論并不矛盾,也非誤作,而是在“感應論”驅動下的自然結果。

      正因如此,古代先王才十分重視制作音樂用來影響、調節(jié)自然和人心?!吨傧募o·古樂》中有兩則記事,一則云:“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為五弦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另一則是:“昔陰康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边@兩則故事都是以音樂來影響自然,調節(jié)自然的。第一則是陽氣過盛,炎帝命其大臣士達做五弦瑟,以音樂招來陰氣,恢復陰陽的平衡。第二則是陰氣過盛,水道不暢,河流漶漫,民之體氣郁滯,筋骨僵硬。陰康氏的首領編制舞蹈以教其民,用以泄除陰氣,增加陽氣,使自然獲得平衡,身體恢復健康。這兩個故事都是從自然到音樂、再由音樂影響自然的感應過程。音樂只有源于自然陰陽,才會有影響自然、調節(jié)陰陽的能力。

      2.通過仿效建立感應關系

      如何才能使所作之樂對自然社會人心有更強大的影響力?根據(jù)《周易》“同類相動”的原理,就必須使音樂與自然“相類”?!跋囝悺钡姆椒ǎ褪欠滦?。仿效才能夠建立音樂與自然萬物的聯(lián)系通道,為感應提供契機。就這個意義上看,《仲夏紀·古樂》中的許多作樂的故事也就容易理解了。例如:“昔黃帝令伶?zhèn)愖鳛槁?。伶?zhèn)愖源笙闹?,乃之昆侖之陰,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竅厚薄鈞者,斷兩節(jié)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曰‘含少’。次制十二筒,以之昆侖之下,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鐘之宮,適合。黃鐘之宮皆可以生之,故曰黃鐘之宮,律之本也?!庇郑骸暗垲呿溕匀羲?,實處空桑,乃登為帝。惟天之合,正風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鏘鏘。帝顓頊好其音,乃令飛龍作樂,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乃令鱓先為樂倡。鱓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庇郑骸暗蹐蛄?,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置缶而鼓之,乃拊石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獸?!边@里,黃帝一則是制律,即為音樂制訂基本的標準和制度。顓頊和堯的故事則是從自然取得音源,創(chuàng)作音樂。這三人的樂官——伶?zhèn)悺w龍和質的作樂,有幾個共同點值得注意:其一,他們都是取自然之物的材料制作發(fā)聲之器,如竹、石、獸皮。其二,都是以模仿自然界的聲音為音響,如鳳凰之鳴、八風之音、山林溪谷之音等。其三,也都以自然之數(shù)規(guī)范音樂形態(tài),如十二律之于十二月,雌雄之于陰陽等。音樂本來是人類的一項發(fā)明,是純粹的創(chuàng)造,但《古樂》中的幾個故事卻反復將其歸于自然,溯源于自然,其目的就在音樂與萬事萬物之間建立聯(lián)系的機制,從而形成感應關系。

      再從另一方面看,音樂要影響社會人心,也得從模仿社會人心入手?!豆艠贰分械牧硗鈳讋t故事表達了這個思想?!坝砹ⅲ趧谔煜?,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降通漻水以導河,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作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又:“殷湯即位,夏為無道,暴虐萬民,侵削諸侯,不用軌度,天下患之。湯于是率六州以討桀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寧。湯乃命伊尹作為《大護》,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見其善。”又:“武王即位,以六師伐殷。六師未至,以銳兵克之於牧野。歸,乃薦俘馘于京太室,乃命周公作為《大武》?!庇淼臅r代,洪水泛濫,禹率民用力治水。這個工程浩大,需要增強人民的信心,故命皋陶創(chuàng)作《夏籥》九章,激勵民心。夏桀無道,湯除而建商;商紂無道,武王伐商而建周。這兩次重大的改朝換代,使社會發(fā)生強烈震蕩。為使眾民盡快從內心接受并認同這一變化,商湯命伊尹創(chuàng)作《大護》,歌《晨露》,修《九招》《六列》,武王命周公創(chuàng)作《大武》,都是用音樂來表現(xiàn)這些重大事件,其目的則是借助音樂的力量、通過感應的方式來影響人心,統(tǒng)一臣民的思想和意志。

      在上古時期,人的生產力十分低下,生存的能力比較薄弱。為了獲得生存的信心,尋求自然或神靈的幫助,往往會用到巫術,而音樂也常常作為巫術的重要工具。音樂之所以能夠作為巫術的工具,就在于其積淀著濃厚的感應思想,即相信通過音樂的力量可以影響到與之相關的事物?!豆艠贰芬粍t著名的樂事記載,即屬此類:“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萬物之極?!敝庇^地看,這則故事只是描述了一次歌舞表演活動,但仍然透露出當時普遍存在的巫術思維,反映出的也仍然是感應的影響方式?!案璋碎牎奔闯硕胃柙~,每段一個主題。第一闋“載民”,是歌頌人類生活其上的大地。第二闋“玄鳥”,是歌頌葛天氏部落的圖騰。第三闋“遂草木”,是希望百草樹木能夠生長茂盛。第四闋“奮五谷”,是祝愿莊稼長得壯,有好收成。第五闋“敬天?!保瑢μ斓赜篮愕囊?guī)律表示敬畏和感謝。第六闋“達帝功”,表達能夠獲得通向天帝之功的道路。第七闋“依地德”,表示要遵循四時的規(guī)律安排生產和生活。第八闋“總萬物之極”,總結自己的愿望,是要讓萬物都能充分發(fā)展,各得所安。這八個方面的內容,幾乎包括當時生活的全部。他們一一唱來,就是相信自己的歌聲能夠使天地自然有所感應,從而能夠滿足自己的愿望。同時又能夠在同伴的心中引起共鳴,從而產生共同的意念和信心。

      3.從感應凸顯“適音”的重要

      正因為音樂有此巨大影響,故而必須重視音樂的制作。因為,不同的音樂對人發(fā)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仲夏紀》中,論樂諸篇其次序是:《大樂》《侈樂》《適音》和《古樂》。《古樂》是敘史,是述例,而前三者都是論理。《大樂》講音樂的本原和本質,是正。《侈樂》是對大樂的違背,是反?!哆m音》則是對作樂標準和原則的陳述,是合。

      音樂感應的標準應該在哪里?《呂氏春秋》認為應該在人之心中尋找,因為是心統(tǒng)領身體,支配耳目鼻口等諸種感官。他說:“耳之情欲聲,心不樂,五音在前弗聽;目之情欲色,心弗樂,五色在前弗視;鼻之情欲芬香,心弗樂,芬香在前弗嗅;口之情欲滋味,心弗樂,五味在前弗食。欲之者,耳目鼻口也;樂之弗樂者,心也?!笨鞓吩从诟泄俚男枨螅皇侵灰泄傩枨蟮玫綕M足就可以產生快樂。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心”。心不樂,則盡管感官得到滿足,仍然不會有快樂產生。那么,“心”如何才能快樂?答案是:“心必和平然后樂?!本褪钦f,心過分緊張和過分松弛都不能產生快樂。心理學已經表明,人的心理若過分緊張或松弛,感官上的刺激反應就會受到抑制,變得無法感知。只有心快樂了,它通向諸感官的道路才會暢通,快樂的感覺才會涌上心頭。用書中的話說就是:“心必樂,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仲夏紀·適音》)。

      那么,心如何才是快樂?是平和?!肮蕵分畡赵谟诤托?,和心在于行適。夫樂有適,心亦有適?!笔剐钠胶褪谦@得快樂的關鍵,而使心平和的關鍵又在于做事適度??鞓芬m度,心的使用也要適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好惡,“欲壽而惡夭,欲安而惡危,欲榮而惡辱,欲逸而惡勞。四欲得,四惡除,則心適矣?!鼻蟮盟?,驅除所惡,心就會得到快樂。但這種快樂不是欲的放縱,而是通過遵循事物的規(guī)律獲得,因而是合理適度的?!八挠靡玻谟趧倮?。勝理以治身,則生全以(矣);生全則壽長矣。勝理以治國,則法立;法立則天下服矣。故適心之務在于勝理”(《仲夏紀·適音》)。使心適中的關鍵在于遵循事物之理,或者說,使自己的心同事物之理相吻合。心與理相合,則會發(fā)生感應,而這就是快樂的來源。

      與心的適中相呼應,在音樂上,就是對“適音”的提倡。何謂“適音”?理論上不難把握,適音就是“適中之音”。他說:“夫音亦有適:太巨則志蕩,以蕩聽巨則耳不容,不容則橫塞,橫塞則振;太小則志嫌,以嫌聽小則耳不充,不充則不詹,不詹則窕;太清則志危,以危聽清則耳溪極,溪極則不鑒,不鑒則竭;太濁則志下,以下聽濁則耳不收,不收則不摶,不摶則怒。故太巨、太小、太清、太濁,皆非適也。”“巨”和“小”是指音量,“清”和“濁”是音高,音量過大過小,音域過高過低都非“適”,故都不合要求。這是從音樂形態(tài)講“適”。要想“音適”,就要取“衷”,即折衷?!昂沃^適?衷,音之適也。大不出鈞,重不過石,小大輕重之衷也?!砸舱撸m也”(《仲夏紀·適音》)?!爸浴奔础爸小?,就是適中、節(jié)制、平和。遵循“中”的原則,音樂就會“適”。

      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么一定要是“衷”,一定要是“適音”?難道僅僅就是因為“太巨”則“耳不容”,“太小”則“耳不充”,或者“太清”則“耳溪極”,“太濁”則“耳不收”?這當然是一個方面的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與他的“感應”思想有關。前面說過,心只有在平和之時才是快樂的,只有平和才能夠感受到感官所提供的快樂。心的平和狀態(tài)就是“衷”和“適”的狀態(tài)。聽樂之心是“適”,那么,音樂要想得到聽樂者心靈的感應,就必須與之相應,也是“適”的。他說:“以適聽適則和矣。”這兩個“適”,一個是心的,一個是音的。兩者“相類”,才會發(fā)生感應,出現(xiàn)審美活動。

      與“適音”相反的是“侈樂”?!俺迾贰钡奶攸c就是不“衷”,就是“以巨為美”。“夏桀、殷紂作為侈樂,大鼓、鐘、磬、管、簫之音,以巨為美,以眾為觀?!边@種追求極端的過分行徑,總是同特定的政治狀態(tài)相吻合的?!八沃ヒ?,作為千鍾;齊之衰也,作為大呂;楚之衰也,作為巫音”(《侈樂》)?!秴问洗呵铩诽貏e強調音樂與政治的緊密聯(lián)系,他說“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平也;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國之音悲以哀,其政險也”(《仲夏紀·適音》)。“流辟、越、慆濫之音出,則滔蕩之氣、邪慢之心感矣;感則百奸眾辟從此產矣”(《季夏紀·音初》)。說明這種聯(lián)系不但非常緊密,而且嚴格地對應,其對應中的通聯(lián)機制,就是“感”。《適音》說:“凡音樂,通乎政而風乎俗者也,俗定而音樂化之矣?!边@里的“通”,就是以感應而通,因此是雙向的,音樂能夠感應政治,政治也能夠感應音樂,彼此是協(xié)同關系。“適音”和“侈樂”能夠各自引發(fā)不同的心理感應,產生不同的社會效應,所以才引起古人的特別重視。

      在《呂氏春秋》的思想體系中,“欲”是一個重要范疇,雖然不是理論的核心、思想的本原,但卻是生命活動、文化創(chuàng)造的最原始的動力因素。他說:“天生人而使有貪有欲?!庇醋匀说谋拘?,故而也是自然(天)的一部分。是自然,就必須肯定。所以他說:如“耳不樂聲,目不樂色,口不甘味,與死無擇。”關鍵在于對欲的滿足是否有節(jié)制:“欲有情,情有節(jié)。圣人修節(jié)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边@里的“情”不是情感之“情”,而是情理之“情”,本性之“情”?!靶衅淝椤本褪亲裱洹袄怼?,符合其法度。他說:“故耳之欲五聲,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貴賤、愚智、賢不肖,欲之若一,雖神農、黃帝,其與桀、紂同。圣人之所以異者,得其情也?!保ā吨俅杭o·情欲》)耳、目、口之欲,是人的本性,所有人都有,圣人、常人乃至惡人均無不同。不同之處僅僅在于,圣人能夠“得其情”,即按照其“理”來獲得滿足,而其他人很難完全做到。欲的滿足只要遵循其理,就會有“適”?!斑m”是養(yǎng)“欲”的過程中調理出來的。《侈樂》云:“有情性則必有性養(yǎng)矣。寒、溫、勞、逸、饑、飽,此六者非適也。凡養(yǎng)也者,瞻非適而以之適者也?!别B(yǎng)就是將非適變成適,以適驅除非適。此適,即適中,不過分,有節(jié)制?!澳芤跃锰幤溥m,則生長矣。生也者,其身固靜,感而后知,或使之也?!比绻八於环?,制乎嗜欲;制乎嗜欲無窮,則必失其天矣?!庇斑m”與音之“適”,其理相通,其效亦相類,兩者之間亦互相感應?!斑m音”之“適”之所以重要,于此亦可見出。

      三、《淮南子》:以審美為中心的音樂感應論

      《淮南子》?本文所引《淮南子》均見何寧《淮南子集釋》(上、中、下),中華書局1998年版。為節(jié)省篇幅,所引文字只在文中夾注章節(jié)標題,不再另列注釋。的音樂思想散見于各卷之中,內容豐富,有新意,有深度,其論樂文字中亦表現(xiàn)出濃厚的“感應”思想。如果說,《呂氏春秋》主要將“感應論”運用到作樂方面,那么《淮南子》則主要立足于音樂的審美?!痘茨献印氛J識到音樂具有特殊的感應能力,認識到音樂對外界事物,尤其是對人的巨大影響力?!胺驑s啟期一彈,而孔子三日樂,感于和;鄒忌一徽,而威王終夕悲,感于憂。動諸琴瑟,形諸音聲,而能使人為之哀樂。縣法設賞而不能移風易俗者,其誠心弗施也?!痹O法懸賞不能移風易俗,而音樂能。音樂之所以能,就在于它能直通人心,無法抗拒?!皩幤萆谈柢囅拢腹叭欢?,至精入人深矣。故曰:樂聽其音,則知其俗;見其俗,則知其化”(《主術》)。通過音樂可以感知心志,察知風俗。又說:“歌哭,眾人之所能為也,一發(fā)聲,入人耳,感人心,情之至者也”(《繆稱》)?!胺蚋枵?,樂之征也;哭者,悲之效也。憤于中則應于外,故在所以感”(《修務》)?!胺蚵暽逦叮h國珍怪,瑰異奇物,足以變心易志,搖蕩精神,感動血氣者,不可勝計也”(《本經》)。這種感知、察知的渠道,就是感應。音樂審美沒有物理通道傳輸,靠的就是“同類相動”的感應。

      那么,如何才能使音樂有效地引發(fā)人的感應(即審美)活動?《淮南子》抓住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君形者”。人是有精神的,因此,要想使人產生精神的感應,音樂就必須也有相應的精神。這精神,就是“君形者”。

      1.“君形者”的基本內涵

      “君形者”是《淮南子》的一個獨特概念,就是指“神”,與形體相對的精神。形神的區(qū)分源自莊子,他從道與器的關系把人也分為神與形,認為神貴而形輕,并將其作為養(yǎng)生論的基本原則,養(yǎng)生的核心是養(yǎng)神,而非養(yǎng)形。這個思想被《淮南子》繼承下來,并加以擴展,形成藝術論意義上的形神論。而在談論藝術中的形神問題時,他自己又新創(chuàng)了一個概念來表示“神”,就是“君形者”?!痘茨献印芬浴熬握摺睒耸舅囆g中的“神”,有以下三則:其一,“昔雍門子以哭見于孟嘗君,已而陳辭通意,撫心發(fā)聲,孟嘗君為之增欷嗚唈,流涕狼戾不可止。精神形于內,而外諭哀于人心,此不傳之道。使俗人不得其君形者而效其容,必為人笑”(《覽冥》)。其二,“畫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說;規(guī)孟賁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說山》)。其三,“使但(倡)吹竽,使工厭竅,雖中節(jié)而不可聽,無其君形者也?!愐粽卟豢陕犚砸宦?,異形者不可合于一體”(《說林》)。這三段話用的都是“君形者”,也都是講藝術的,其中兩條講音樂,一條講繪畫。它們主要表達了三層意思。

      第一,要有真實的情感體驗,即所謂“精神形于內”,也就是要有“君形者”主宰你的精神世界。第一則是以雍門周以琴見孟嘗君的故事為例的,是說音樂的接受者要想被音樂打動,就必須先有過與音樂相似的情感體驗。孟嘗君時值位高權重,躊躇滿志,根本談不上悲憂,故無法讓他垂涕。只有當他意識到已經危機重重,朝不保夕,內心充滿悲憂時,才能夠以音樂使其垂淚。用《淮南子》的話說,就是“精神形于內,而外諭哀于人心”,這“精神”,就是“君形者”。它說明,無論是彈琴人,還是聽琴人,都必須有此“君形者”,才能夠發(fā)生真正的審美感應。第二則的“畫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說(悅),規(guī)孟賁之目,大而不可畏”,也是因為缺了“君形者”。缺了“君形者”,剩下的就只能是空洞的、沒有內涵、沒有生命力的“形”。

      第二,其精神要能夠貫通始終。這主要在第三則中得到體現(xiàn)。假設讓一個樂工吹竽,讓另一樂工按孔(“厭竅”),“雖中節(jié)而不可聽”。“中節(jié)”是指節(jié)奏一致,符合音樂的要求,也是“不可聽”的。為什么?因為是兩個人在操作一件樂器。兩個人的“形”即操作技巧可以通過訓練趨于一致,但兩個人的“神”即“君形者”卻無法完全相同。無法完全相同,即意味著吹奏時樂曲的“神”是分裂的,即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靈魂一以貫之。而沒有一以貫之的靈魂,作品就不是有機的,也就不可能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其中的道理,就是所謂“異音者不可聽以一律,異形者不可合于一體?!边@則故事說明,音樂不僅需要“君形者”,而且要求這“君形者”必須是一個完整的、一以貫之的、生動的有機整體。?這個思想應該是受《韓非子》的影響,《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云:“田連、成竅,天下善鼓琴者也,然而田連鼓上,成竅擫下,而不能成曲,亦共故也?!薄肮病奔础岸唷薄半s”“非一”,即缺乏某種一以貫之的東西。有機體中的“神”應該是“無所不充”“無所不在”,應該滲透到每一個“毫末”之端。這里強調的就是神的這種完整性、統(tǒng)一性和貫通性。

      第三,“神”在這里所起的是“支配”的作用。這三則故事的文本中,值得注意的是,用以表示“神”的概念的都是“君形者”。在《淮南子》中,直接用“神”或“精神”來自指的地方很多。早在莊子那里,“神”和“精神”一詞即已經常使用,到《淮南子》使用就更加頻繁,如“保其精神,偃其智故”“形神氣志,各居其宜”“志與心變,神與形化”等。但這里偏偏不用現(xiàn)成的“神”字,而另行杜撰出一個“君形者”來代替它。為什么?就是因為這三個字能夠直接體現(xiàn)“神”在與“形”的關系當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獨特功能——“君”,亦即統(tǒng)治、支配的地位與功能。而“神”與“形”相舉,就其字面意思來說,它只表示兩者的相對,并不自然地含有“神”對“形”的支配性。而這個支配性,才是《淮南子》所要著力強調的東西。

      2.“君形者”的特點

      音樂必須有“君形者”亦即“神”的統(tǒng)領,才能獲得生命。那么,如何才能統(tǒng)領音樂,統(tǒng)領眾形?《淮南子》的回答是:要統(tǒng)領形體就要能夠超越于形體,要統(tǒng)領聲音,就要有超越聲音的東西?!熬握摺奔淳哂谐叫缘钠犯瘛Kf:“鼓不與于五音,而為五音主;水不與于五味,而為五味調;將軍不與于五官之事,而為五官督?!痹谥袊糯鷺逢犞校氖侵笓]。因鼓沒有精確的音高,不屬于五音。但也正因其與五音“不與”,所以才能統(tǒng)領五音。就好像水不屬于五味而能調和五味,將軍不屬于五官而能統(tǒng)領五官一樣。“故能調五音者,不與五音者也;能調五味者,不與五味者也;能治五官之事者,不可揆度者也”(《兵略》)。他還以琴和車輻為例,說的也是這個道理:“琴不鳴,而二十五弦各以其聲應;軸不運,而三十輻各以其力旋。弦有緩急小大,然后成曲;車有勞逸動靜,而后能致遠?!边@里的琴是指琴體,琴體無聲,但張于其上的弦則能“緩急大小”,悠然成曲。軸心不動,但車卻因此而能“勞逸動靜”,悠然致遠。他接著總結說:“使有聲者,乃無聲者也;能致千里者,乃不動者也。故上下異道則治,同道則亂”(《泰族》)。要統(tǒng)領什么,你就必須有超越于它們的要素和品格。你若與其完全相同,就不能獲得統(tǒng)領的功能,其群就會大亂。

      明白這個道理,《淮南子》中下面的兩段話就好理解了。這兩段話都是在講了“叩宮而宮應,彈角而角動,此同音之相應也”之類表示同類相感的意思之后出現(xiàn)的,《覽冥》接著說:“夫有改調一弦,其于五音無所比,鼓之而二十五弦皆應,此未始異于聲,而音之君已形也?!薄洱R俗》也說:“其于五音無所比,而二十五弦皆應,此不傳之道也?!边@兩段話,乍一看,與我們所知的常識不相符合。音樂常識告訴我們,只有相同頻率的兩根弦之間才會產生感應共振,不同頻率的弦間是不會共振的,而這里所強調的恰恰是不同頻率的弦之間的“皆應”。瑟是五聲定弦,所謂“于五音無所比”,就是指此弦與另一瑟的二十五弦頻率皆不相同,但卻能夠使它們“皆應”。為什么?其實也就在它們之間的更深層次的相類,即在同是弦、且同是弦的振動的意義上,它們是相同的,故而仍然符合“同類相動”的基本原理。不同點只在,前者是從感性形態(tài)的層面講其相類,而后者則是在超越感性的層面,因而也可以說是“道”的層面或接近“道”的層面上的相類,所以才說這是“不傳之道”。這種超越感性形態(tài)、具有道的特點的東西,與“神”相似,它才是統(tǒng)領著形的“音之君”。所以,《齊俗》緊接著說:“故蕭條者,形之君;而寂寞者,音之主也?!笔挆l、寂寞,正是“神”之所在。

      “君形者”的超越性是為了獲得對形的支配和統(tǒng)領的功能,故而它和“形”亦即器、技的關系是支配與被支配、統(tǒng)領與被統(tǒng)領的關系,在音樂上,它就是“聲與所以聲”“巧與所以巧”“悲與所以悲”的關系?!对馈氛f:“若夫規(guī)矩鉤繩者,此巧之具也,而非所以巧也。故瑟無弦,雖師文不能以成曲;徒弦,則不能悲。故弦,悲之具也;而非所以為悲也”。(《齊俗》)“規(guī)矩鉤繩”(即“技”)只是“巧”的形態(tài),不是“巧”本身(即“所以巧”),“弦”只是“悲”的載體,不是“悲”本身(即“所以悲”)?!八郧伞薄八员笔恰熬握摺保凹肌焙汀跋摇敝皇恰靶巍?。前者總是通過后者才能實現(xiàn)出來,但只有后者才是前者的直接支配者。

      “君形者”雖然處于支配的地位,但它自身不能獨立存在,而總是通過特定的“形”才得以呈現(xiàn),才真正實現(xiàn)自己。在《淮南子》看來,音樂的本質在于它所內涵的生命感覺,在于它所特有的傳神旨趣,但這種生命感覺和傳神旨趣全部要通過特定的技術才能表現(xiàn)出來。而技術是需要日積月累的訓練,即“服習積貫”,“今夫盲者目不能別晝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撫弦,參彈復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使未嘗鼓瑟者,雖有離朱之明,攫掇之捷,猶不能屈伸其指。何則?服習積貫之所致”(《修務》)。古代許多杰出的琴師都是盲人,但其彈琴卻能動天地,感鬼神;而那些沒有彈過琴的人,雖然他們視力超人、手指靈活,卻無法成曲。不是他們沒有“神”。而是此“神”沒有能夠在琴的技術與音響中得到展示,因而也就不存在以琴為載體的“神”,不存在支配“琴”與“音”的那個“君形者”。

      “君形者”需要特定的“形”才能真正存在,但這個“形”必須是一個完整的、有機的生命體?!靶幸黄?,不足以見智;彈一弦,不足以見悲”(《說林》)。只走一步棋,只彈一個音,其形遠未完成,故其神也就無法體現(xiàn),所以不能見其“智”與“悲”。只有在一個相對完整的棋路上或音調中,“君形者”才會現(xiàn)身。不僅如此,“君形者”的呈現(xiàn),還必須有較為豐富的細節(jié)來成就?!兑浴氛f:“今《易》之《乾》《坤》,足以窮道通意也,八卦可以識吉兇、知禍福矣,然而伏羲為之六十四變,?這里是以伏羲演六十四卦的,在其他文獻(如《史記》)中,一般認為是伏羲作八卦,周文王將其推演為六十四卦。周室增以六爻,所以原測淑清之道,而捃逐萬物之祖也。夫五音之數(shù),不過宮商角徵羽,然而五弦之琴不可鼓也。必有細大駕和,而后可以成曲。”傳說中,伏羲作八卦,用以整理天下萬事萬物,文王覺其較為簡單,故又推演成六十四卦,所涉方面更為豐富詳盡,更能解釋多樣的事物現(xiàn)象,故而也就更為適用。同樣的道理,在音樂中,也不能僅僅局限于宮、商、角、徵、羽五個音,而總是要作更大幅度和更加細微的變化,并加以必要的應和(即“細大駕和”),才能將樂曲中的“神”亦即“所以悲”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缺少完整豐滿細膩的“形”,“君形者”也難以豐富、生動、有力。

      3.“君形者”的美學功能

      《淮南子》在論及藝術、音樂時之所以特別強調“君形者”即“神”,除了它在形神關系中居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君形者”能夠為藝術的審美感應提供充足的能量和應和的契機。一方面,就藝術的創(chuàng)造者說,只有在其創(chuàng)造過程中充分展示其內在精神即“君形者”,其作品才能強烈、深入、持久地打動別人,感染別人。另一方面,就藝術的接受者說,人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也應具備與作品相通的精神底蘊亦即“君形者”,才能夠完滿地感知音樂的魅力,發(fā)生審美感應活動。這后一方面,前引雍門周的故事即能說明其道理,而前一方面,《淮南子》也有相關的論述。在《覽冥》中記有師曠和庶女兩則音樂故事:“昔者,師曠奏白雪之音,而神物為之下降,風雨暴至。平公癃病,晉國赤地。庶女叫天,雷電下?lián)?,景公臺隕,支體傷折,海水大出?!边@兩則故事在先秦文獻中多有記載,在漢代也十分流行。它們是否為歷史事實,在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此所反映出來的一種觀念,這個觀念是歷史的真實。那么,這個觀念的基礎是什么?就是“感應”,它是建立在感應的基礎之上:人的精神可以與自然萬物相通,可以互相激發(fā),互相作用。所以他接著評論說:“夫瞽師、庶女,位賤尚葈,權輕飛羽,然而專精厲意,委務積神,上通九天,激厲至精(《覽冥》)”?!皩>珔栆?,委務積神”,就是對自己精神能量的不斷積累,不斷提升,使之達到某種飽和、充溢、強盛的地步,這樣才能“上通九天,激厲至精”,使天地神靈產生感知而響應。沒有這種至誠至強的內在精神,就不可能產生如此強烈的外部效應。這個關于音樂與天地神靈之間的關系的故事,無疑帶有夸張的成分,使它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但其道理的表達則是清晰明白的。有了“君形者”,其音樂才能夠“比于律而和于人心”,產生強烈的感染作用。

      明乎此,則《淮南子》在論樂時之特別強調“君形者”,且特別喜歡使用“君形者”這個詞,就不難理解了。

      四、《樂記》:以功能為中心的音樂感應論

      《樂記》?《樂記》文本較多,本文所據(jù)為蔡仲德校注本,載《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譯》(上、下),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版。為節(jié)省篇幅,本文所引文字只在文中夾注章標題,不再另列注釋。是儒家經典《禮記》中的一篇,其作者和成書年代有不同的說法。最早記錄這一信息的是《漢書·藝文志》,其中《六藝略·樂類》書目后有一段說明文字,謂“武帝時,河間獻王好儒,與毛生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河間獻王即劉德,是漢景帝劉啟次子,武帝劉徹異母兄,封河間王,后謚曰“獻”。這是說,《樂記》是劉德同其門人在搜集先秦儒家論樂文獻基礎上撰寫而成,時間是漢武帝時代。另一說法最早見于《隋書·音樂志》,認為“《樂記》取《公孫尼子》”。公孫尼子是戰(zhàn)國初期人(一說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如作者是公孫尼子,則該書的成書年代將提前到戰(zhàn)國初。此后,關于《樂記》作者與成書年代的兩種觀點一直在爭論之中,并延續(xù)到當代。以郭沫若為代表的主張是公孫尼子,成書于戰(zhàn)國初。以蔡仲德為代表的主張是劉德,成書于漢武帝時代。筆者認真閱讀了兩種觀點的討論文章,并結合《樂記》的文本、思想及與先秦相關文獻的關系,認為“劉德說”較為合理。?關于“劉德說”的具體論證,參閱蔡仲德《〈樂記〉作者辨證》《〈樂記〉作者再辨證》《〈樂記〉作者再再辯證》等論文,見《音樂之道的探求——論中國音樂美學史及其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稑酚洝烦蓵热灰苍谖鳚h前期,與《淮南子》同時,故而也突出地體現(xiàn)了以“感應”論樂的基本理路。不同處只是,《呂氏春秋》是以作樂為中心運用感應原理論樂,《淮南子》是以審美為中心運用感應原理論樂,而《樂記》則是以功能為中心運用感應原理論樂。

      音樂具有非凡的功能,這是先秦論樂文獻中常常能夠看到的一個特別現(xiàn)象,諸如師曠奏《清角》而令晉國大旱,匏巴鼓琴而令鳥舞魚躍,舜歌《南風》而天下大治,等等。到《樂記》時,功能論則成為它的突出主題,其對音樂功能的論述也得到更為充分的展開。整個《樂記》,論述音樂功能的文字和段落,占了全書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樂記》中的功能論涉及的內容很多,大致可以歸納為認知功能、道德功能、政治功能、群體功能和生物功能等五大類型。但這并不意味著《樂記》全文只是單一地涉及功能問題,而不及其他。首先,我們知道,《樂記》的開篇就是闡述“人心之感于物”的音樂本體論,在其他地方還不時出現(xiàn)音樂創(chuàng)作論、音樂形態(tài)論、音樂審美論等文字和段落。但是,所有這些非功能論的論述,最后都導向功能的闡述,都是為功能論服務的。例如,《樂本篇》中對本體論的表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笔钦f音樂源于人心之動,而人心之動又與行為相關,故而音樂與政治緊密關聯(lián):“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痹偃鐚徝勒摰挠懻撟罱K也導向了功能論,《樂化篇》云:“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嗜瞬荒蜔o樂,樂不耐無形,形而不為道不耐無亂。”認為音樂植根于人的尋求快樂的本性,人不能沒有快樂,快樂不能沒有形式,形式如果不加引導,就會泛濫無序?!跋韧鯋u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樂而不流,使其文足論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jié)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毕韧跛龅墓ぷ?,就是在形式上加以規(guī)范。表現(xiàn)情感而不放縱(“流”),歌詞合范而不死板(“息”),音樂形式的組織要能夠“感動人之善心”,使放縱之心、偏邪之氣不得入內。最后還是歸到政治道德功能上了。由此可見,在《樂記》全部文本中,功能論是它突出的主題,其他方面的論述都是為功能論服務,在功能論的框架內得到解釋的,它的“感應”思維也是在功能論的意義上展開的。

      但是,《樂記》中的“感應”不僅僅是本體論或審美論中的重要連接機制,而且是音樂運行中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普遍存在的連接機制。就是說,《樂記》的音樂美學思想,是通過“感應”才得以成為一個有機系統(tǒng)的。這個系統(tǒng),我們可以把它粗略地劃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

      1.不同的“物感”產生不同的“心動”

      樂既然由心所生,是心動的產物,那么心動是如何發(fā)生,又是如何產生差異的?在《樂記》中,這個問題是從兩個方面進行論述的。一是從“感于物”的方面,一是從“感于心”的方面。

      《樂記》開篇《樂本篇》開頭第一段關于音樂本體論的話,就是從“感于物”的方面立論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边@里所講是以人心感于物而動,然后發(fā)而為聲,再由聲而音、由音而樂的形成過程,突出的是由物所感而至于產生音樂的邏輯理路。這里的“物”不僅僅是指自然界的事物,同時也包括社會和精神領域的一切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由于音樂產生的終極根源是“感于物”,而這樣的物又是無窮無盡、多種多樣的,因此,由它而引起的心動也必然是豐富多樣。不同的物態(tài)會形成不同的心態(tài),然后再進一步影響到音樂?!巴帘謩t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氣衰則生物不遂,世亂則禮慝而樂淫”(《樂言篇》)。土有肥瘠,水有靜躁,氣有盛衰,它們都直接影響著生物的生存狀態(tài)。同樣,社會亦有治亂,也會影響到人的心理;再由不同的心理,便會產生不同的音樂。因此,以什么樣的“物”相感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我們謹慎對待:“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于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然后發(fā)以聲音,而文以琴瑟,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簫管,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保ā稑废笃罚┲砸琛凹槁晛y色”“淫樂慝禮”和“惰慢邪辟之氣”,就是因為相感之“物”對于人心之動有著直接的影響。

      由物之感到心之動,不僅僅在于物的方面,同時也取決于心的方面。這個意思是在《樂本篇》的第二小段得到闡述的。它在重申了“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之后,便從“心”的方面述其所感的意義,說明以不同的心感之,就會有不同的心動狀態(tài)?!笆枪势浒母姓撸渎曕菀詺ⅲ黄錁沸母姓?,其聲啴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fā)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動?!保ā稑繁酒罚┻@里的“其聲”講的是音樂,實際上也就是人的心動狀態(tài)。以哀、樂、喜、怒、敬、愛之心感之,則會分別產生“噍以殺”“啴以緩”“發(fā)以散”“粗以厲”“直以廉”“和以柔”的不同心動狀態(tài);再以此不同的心動狀態(tài),便會產生不同的音樂類型。所以它接著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智)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jié)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jié),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樂本篇》)“人之好惡”就是用以感物的“心”,這個“心”不能“無節(jié)”,“無節(jié)”,人就會被物所化(“人化物”)。只有有“節(jié)”,即有主導性的鑒別和選擇,才能使所感之“心動”進入良性狀態(tài)。這也就是《樂化篇》所謂“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的意思所在。

      2.不同的“心動”產生不同的音樂

      音樂是“心動”的產物,所以,不同的“心動”自然會產生不同的音樂。《樂本篇》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边@段文字中,關于“治世之音”以后的三句如何理解,是可以有不同看法的。一種理解是從音樂到現(xiàn)實,是講功能的。另一種是從現(xiàn)實到音樂,是講生成的。乍一看,前一種好像更順暢;但若結合前面的“凡音者”一句,則應該是后一種意思更合理。因為這一句講的正是音樂生成問題,是由現(xiàn)實到音樂的邏輯過程。實際上,這兩種理解都能夠成立,也都符合《樂記》的基本思想。這里我們先取后一種理解。在這個意義上,“治世之音安以樂”與“其政和”等句之間,應該有個省略了的“是因為”之類表示原因的詞語。“政和”“政乖”“民困”是音樂形成前的現(xiàn)實,人們感于它,發(fā)生心動,便產生“安以樂”“怨以怒”“哀以思”的“音”。

      這個思想在《樂記》中有多處表述。前文所引《樂本篇》中“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一段,也是比較典型的由心到樂的生成論文字。另如《樂象篇》中關于“德音”的論述,也體現(xiàn)了這樣的意思:“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fā)外,唯樂不可以為偽?!保ā稑废笃罚暗乱簟本褪堑抡咧乃l(fā)之音。德是人的本性向音樂發(fā)生過程的開端,其中間環(huán)節(jié),或者說,其載體就是“心”。

      3.不同的音樂導致不同的心理和行為

      不同的音樂導致不同的心理和行為,屬于音樂功能論的范疇。這個問題是《樂記》的中心論題,其他方面的問題都是在討論該問題的基礎上展開的。因為是它的中心論題,故所論非常多。如《樂言篇》云:“是故志(纖)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啴諧、慢易、繁文、簡節(jié)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辈煌囊魳穼е虏煌男睦砗托袨?,在音樂和心理、行為之間便存在著相似性?!段何暮钇穭t將各種樂器的音響特點同人的心理行為特點相聯(lián)系,描述出兩兩的相應關系:“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子聽鐘聲,則思武臣;石聲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眾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鼓鼙之聲灌,灌以立動,動以進眾,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值得注意的是,這里對每一個對應關系之間,都詳細描述出兩者之間的諸多環(huán)節(jié)。如鐘聲與“思武臣”之間,就有“鏗、立號、立橫、立武”四個環(huán)節(jié);鼓鼙與“思將帥之臣”之間,則有“灌、立動、進眾”三個環(huán)節(jié)。中間的幾個環(huán)節(jié)都是起到從音樂到心理行為之間的過渡作用,是對其機制的描述?!稑坊愤€對《雅》《頌》的音樂形式與心理行為之間的對應關系作了具體分析:“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執(zhí)其干、戚,習其俯仰、詘伸,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jié)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薄堆拧贰俄灐分暠容^舒展和緩,與志意的寬廣大氣相通;俯仰、屈伸的操練與容貌姿態(tài)莊重典雅相通,隊列行進的訓練亦與眾人的步調一致相通。所以它總結說:“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正是因為音樂形態(tài)與人的心理行為之間的同構,才使得古人特別重視調節(jié)心理和行為的功能?!肮嗜瞬荒蜔o樂,樂不耐無形,形而不為道不耐無亂。先王恥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樂而不流,使其文足論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jié)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保ā稑坊罚?。人的本性需要快樂,有快樂就不能沒有外部表現(xiàn),外部表現(xiàn)如果不加引導會導致混亂。先王之所以制禮樂,目的就是制作出和諧協(xié)調的音樂形式,來對人的心理行為加以引導和調節(jié)。有了音樂的作用,人的這種良好的心理行為就會更加深入和持久?!爸聵芬灾涡?,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樂化篇》)。

      4.不同的心理行為形成不同的社會狀況

      《樂記》認為,音樂能夠影響人的心理和行為,而影響人的心理行為的直接結果,便是對社會狀況、道德政治的影響?!稑繁酒吩疲骸胺惨粽撸诵恼咭?。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边@段文字前面我們取的是由現(xiàn)實到音樂的生成論意義上的理解,現(xiàn)在我們可以再從由音樂到現(xiàn)實的功能論意義上進行理解,即“其政和”“其政乖”“其民困”,都是前面各自音樂形態(tài)的產物,是它們作用于現(xiàn)實的結果?!稑坊愤€論述了音樂作用于社會的具體方法及其效果:“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xiāng)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币魳吩趪?、宗族、家庭之中,均有其協(xié)調、和諧與增強凝聚力的作用。正因為此,《樂記》才說:“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保ā稑废笃罚┯终f“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樂本篇》)?!皩彉贰敝阅軌颉爸?,實施樂教之所以能夠“移風易俗”,都是因為從物到心,又從心到物各個環(huán)節(jié)間的相感、相應和相通,亦即“倡和有應”“以類相動”。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樂記》中的這種由物到心、又由心到物的過程,并非單向線性的過程,而是一個“物→心→樂”和“樂→心→物”雙向互動、不斷循環(huán)的過程。它是由物感使人心動,心動產生音樂,又由音樂影響心理,心理再作用于物即現(xiàn)實這樣一個無限反復的過程。而支撐這種循環(huán)的,就是“感應”,即所謂“倡和有應,回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樂象篇》)。它的具體機制和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下面的一段話為例做一分析。這段話也在《樂象篇》:“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边@里的“奸聲”和“正聲”是指原有的音樂,“逆氣”和“順氣”則是由這兩種音樂分別通過“感人”而激發(fā)出來的心理、風俗、政治狀況,而這兩種不同的心理、風俗、政治狀況又反過來通過對心的影響,強化了“淫樂”與“和樂”的再生產,形成兩種不同的動態(tài)循環(huán)。其中,由“奸聲”到“逆氣”再到“淫樂”的循環(huán)是惡性循環(huán),由“正聲”到“順氣”再到“和樂”的循環(huán)則是良性循環(huán)。如何將惡性循環(huán)轉變?yōu)榱夹匝h(huán),便是儒家樂教的主要課題。其方法無非有二,一是通過禮的教化調整人的行為,一是通過樂的感應協(xié)調人的心理。但實質只有一個,都是從人的方面入手,在人自身方面做工作,即“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意思就是,必須回到人性的根本,使自己的心進入平和狀態(tài)。這樣,就能夠將負面的因素排除在外,即“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于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這就是儒家常說的“正心”的工作。有了這樣的工作,“然后發(fā)以聲音,而文以琴瑟,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簫管,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樂象篇》)。這樣,就擺脫了原有模式中再循環(huán)到“淫樂”的命運,轉而進入“和樂”創(chuàng)作的軌道。“和樂”產生后,又會遵循“感應”的原理作用于人心和行為,再進而作用于風俗政治的改良。而風俗政治改良后,又會以其“正聲”而引發(fā)“順氣”,再由“順氣”而創(chuàng)作“和樂”,從而進入儒家所理想的良性循環(huán)。

      結 語

      那么,如何認識并評價古代的音樂感應論?“感應”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過程,它有什么樣的現(xiàn)實基礎,又是遵循什么樣的機制?在古代的感應論中,只是講到“以類相動”,但同類的事物是如何“相動”的?其“相動”又以何種方式進行?如此等等。這些問題在古代理論中并未得到清晰的表述,因而找不到令人滿意的答案。好在現(xiàn)代科學的研究已經進入這一領域,其成果可以作為參考,全息理論就是其中的一種。?還有量子理論也涉及這個問題,如“量子糾纏”“超距作用”等,也與“感應”有相似之處。如何用量子理論解釋“感應”現(xiàn)象,也是一個很有魅力的課題。

      全息理論是關于事物間普遍存在的全息關系的性質和規(guī)律的學說。它認為宇宙是一個全息統(tǒng)一體,在這個統(tǒng)一體中,各個部分之間、部分與整體之間存在著全息對應關系。任何一個部分都濃縮著整體的信息,而任何一個整體,也只是部分信息的放大。在宇宙整體中,凡相互對應的部位較之非對應的部位在物質、結構、能量、信息、精神與功能等要素上相似程度較大,因而易于發(fā)生感應。全息理論誕生于全息照相,此后又在宇宙學和生物學中得到發(fā)展。全息有一些重要的特點:一是它發(fā)生在一個有機的整體內部。二是傳播方式沒有通道,是泛傳播。三是傳播的機制是相似性,與相似度成正比例關系。四是以識別響應的方式接受傳播。中國古代感應的機理就是全息中的傳播與響應。就這個意義來說,它是客觀存在的事物現(xiàn)象,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是,全息理論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只是反映了世界事物聯(lián)系的一個側面,而非全部。其次,它的機制只是相似程度較大,故其聯(lián)系不具有必然性。再次,全息、感應有一定的適用域,不在這個域內其感應就不會出現(xiàn)。這又提醒我們在運用時一定要謹慎,否則便會落入牽強附會,得出夸大的甚至錯誤的結論。古代感應論中這個問題之所以比較常見,原因即在此。?這方面的內容筆者已在另一篇文章中論及,請參閱《中國古代思想范式中的全息機制——羅藝峰〈中國音樂思想史五講〉中范式研究的一種解讀》,《交響》2015年第3期。

      猜你喜歡
      樂記呂氏春秋音樂
      早期中國知識轉型期的《呂氏春秋》學——《漢書·藝文志》、高誘《呂氏春秋注》研究
      天中學刊(2022年4期)2022-11-08 08:26:25
      樂籍西譯:五種《樂記》西文譯本、譯者及其傳播
      中國音樂學(2022年2期)2022-08-10 09:21:18
      Towards Semiotics of Art in Record of Music
      論《樂記》的辯證思維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養(yǎng)生之道
      特別健康(2018年9期)2018-09-26 05:45:50
      圣誕音樂路
      兒童繪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綜述現(xiàn)當代學者對《樂記》中音樂美學的研究
      音樂
      浏阳市| 民乐县| 保山市| 兴化市| 辰溪县| 皮山县| 米林县| 临夏市| 绥德县| 西乌珠穆沁旗| 于都县| 乌审旗| 大庆市| 九台市| 三亚市| 南靖县| 山阴县| 苗栗市| 虞城县| 东辽县| 元氏县| 洛川县| 托克托县| 罗甸县| 额敏县| 雅安市| 辉南县| 建瓯市| 肇州县| 南宁市| 明溪县| 民县| 宁德市| 威信县| 岱山县| 静海县| 通渭县| 石狮市| 梁平县| 惠安县| 丹江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