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辛
時代在發(fā)展,技術在革新,觀念在改變,而一直不變的是北京市豐臺區(qū)對教學應用的深入研究,做“點”的研究。豐臺區(qū)信息中心帶領全區(qū)24所中學、小學及幼兒園作為實驗校進行了全國教育技術研究“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基于互動反饋教學的形成性評價研究”的實踐研究,旨在教學中通過互動反饋技術的運用及平臺系統的數據收集,達到形成性評價研究的目的,從而更好地促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在研究中我們不求“高大上”,但求“小精實”。
小技術大平等
互動反饋技術是在普通多媒體教室里由師生群組遙控器、接收器以及互動反饋多媒體教學系統構成的,能夠及時獲得真實、準確的形成性反饋信息的信息技術?;臃答伣虒W是利用互動反饋技術,及時獲得真實、準確的形成性反饋信息,并根據這些反饋信息實施精準教學的教學方法?!鞍窗窗础苯虒W平臺是一個互動反饋系統。通過這個系統,每位學生都可以用手中的遙控器來選擇自己的答案。系統通過接受器和平臺軟件即時地記錄、統計和分析參與結果,并將其顯示出來。這種技術的應用不僅讓教師即時了解哪些學生答對了,哪些學生答錯了,還可以精確地統計出回答的正確率,為教師實施有效教學提供了依據。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再僅僅是舉手、點名,而是通過每位學生按下手中的遙控器按鈕來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利用互動反饋技術在多向互動中體現著師生、生生的平等關系。
小分類大評價
在本課題中的評價包括了學生自我評價、教學診斷評價和績效責任評價。其中,作為教師,學生的能力評價一直是我們想做但不好操作的實際問題,而評價系統卻可以輕輕松松幫我們在日常教學中進行有效的記錄與分析。在教學實施以前,教師需要依據學生能力發(fā)展、教學目標等標準,在知識、能力兩個維度進行問題分類,提前設計出評價指標,從而在互動反饋教學中積累原始數據,形成對學習結果的評價。在研究中我們意識到實驗校都使用一個評價指標不能科學、系統地對學生進行有效評價。因此,我們根據學段、學科的不同,橫縱兩方面考慮設計出一個按點問題在不同維度上的分類表(以下簡稱《問題分類表》)。
1. 縱向,學段不同,學科相同,以數學學科為例
小學數學學科《問題分類表》
小學數學學科依據《國家課程標準》,設計了包括“知識維度”與“能力維度”水平的問題分類表。知識維度包括四部分: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能力維度分為四個層次: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tài)度。
幼兒園數學領域《問題分類表》
幼兒園數學領域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幼兒發(fā)展評價手冊》,設計了包括“知識維度”與“能力維度”水平的問題分類表。
2. 橫向,學段相同,學科不同,以中學學段為例
中學《英語》能力問題分類表
中學《語文》習作能力問題分類表
在課題的研究中,課堂教學中的每個按點問題,都應在上述的問題分類表中有對應的一個位置。教師在進行互動反饋教學問題設計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科和學習內容的適應性選擇不同的分類表或自主建立相關分類表。選擇或自建分類表后,將問題和微課在分類表內,通過打點“●”的形式,選擇一個能力定位,從而解決精準教學中的精確定位問題。
例如: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互動反饋教學問題設計。
小按點大改變
有了《問題分類表》的上層評價指標的頂層設計,接下來就是教師在互動教學中具體的按點設計??蓜e小看這小小的按點,在預設的“問”與“答”之間,其實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改變。
1.“教”的改變
在以往的提問設計中,教師往往多以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學科特點等方面來設計課程中的提問;而按點的設計更需要教師從學生發(fā)展、深度融合、提問精準性等角度出發(fā),教師在預設問題的思考與實踐中真正做到了教學理念與行為的根本改變。
比如,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往往以知識類、封閉式為多。現在我們更加注重思維的啟發(fā)與能力的培養(yǎng),多問有挑戰(zhàn)性、開放性的問題。
例如:人民村小學數學案例《平移與旋轉》中,教師提出“咱們學校大門的運動方式屬于( )?”教師給學生兩個答案:1.平移;2.旋轉。這個按點出現在第四單元《平移與旋轉》一課的教學中,屬于“圖形與幾何”領域“圖形的運動”部分的教學內容。這個按點的設計旨在幫助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一步體會平移和旋轉現象的區(qū)別。學生需要將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結合做出綜合判斷。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互動反饋系統除了“預設”問題,還可以根據學生學習情況、教師的教學需要進行“重復”或“現設”功能的設置。教師可以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關注到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表現,隨時針對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有效性,改變教學方法,解決存在的問題,體現了課堂教學的靈活性、有效性和開放性。
又如:黃土崗小學數學案例《空間與幾何》中,為了引導學生探索角兩邊與角的大小的關系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把一個30°的角兩邊分別延長3厘米,這時這個角是( )?”選項有:A.90° B.10° C.33° D.30°在第一次做答時,教師從作答結果數據中清楚的看到:選A的學生6人占15%、選B的學生1人占3%、選C的學生9人占23%、選D的學生為23人占59%,正確答案是D。很顯然這道題的出錯率較高,說明學生還沒有掌握角兩邊與角的大小之間的關系。在做完這道練習后,教師并沒有直接給學生講解。而是讓學生小組之間去探究,讓他們自己經歷探究的過程,從而真正掌握。繼而又重新按了一次,正確率明顯提升,說明學生掌握了這個知識點。這充分說明了互動反饋技術的應用能夠及時、準確、全面反映每個學生的情況,為老師及時更新、改變課堂教學策略和方法提供了依據,也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2.“學”的改變endprint
當每個人都擁有屬于他個人的電子設備的時候,學習方式將發(fā)生革命性的改變。在傳統教學中,學生的表達頻率極其有限,而“按按按”互動反饋技術真正把機會給了每一位學生,讓每一個孩子在啟發(fā)中互相創(chuàng)新,在啟發(fā)中激起探究的熱情。
例如:人民村小學數學案例《表內乘法和除法(一)》的“平均分練習”的教學中,屬于“數與代數”領域“數的運算”部分的教學內容。教師這樣提問:“把12個小棒平均分,你有幾種分法?”答案選項為:A.2種; B.4種;C.4種以上。此按點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動腦、動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高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問題為開放式,無標準答案,很好的激勵了學生操作的興趣及深度探究的動力。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選擇的數據條,選A的學生20人占53%,選B的學生14人占37%,選C的學生為4人占14%,根據信息反饋,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時而“單打獨斗”,時而“協同作戰(zhàn)”,自我修正、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經驗共享,探究出更多的分法。
小平臺大數據
形成性評價又稱過程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評價,是為引導教學過程正確、完善地前進而對學生學習結果和教師教學效果采取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選拔少數優(yōu)秀學生,而是為了發(fā)現每位學生的潛質,強化改進學生的學習,并為教師提供反饋。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教育實踐經驗表明,經常向教師和學生提供有關教學進程的信息,可以使學生和教師有效地利用這些信息,按照需要采取適當的修正措施,使教學成為一個“自我糾正系統”。
整合互動反饋技術工具進行形成性評價,能通過課堂教學采集到的大量真實數據,與教學過程同步完成數據積累,并根據這些反饋信息實施精準有效的教學。在大數據的時代,豐臺區(qū)實驗校通過互動平臺系統的建設與應用,利用課上、課下的系統評價,來了解和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反饋和調整教師的教學能力。
互動反饋教學,它的應用在教學中不僅僅增添了一種教學手段,更重要的是體現了“1對1”技術增強學習的理念,形成新型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學習在主動、生成、合作等方面獲得增強,引發(fā)課堂教學的新變革。
豐臺區(qū)在互動反饋教學的實踐與研究上雖然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但我們還將繼續(xù)努力,積聚眾人智慧,不斷碰撞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聯動區(qū)域促進發(fā)展,借助課題深入研究,應用平臺支持教學,利用數據支持評價,堅持做“小研究”促“大發(fā)展”。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