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文
【摘 要】建構科學概念,培養(yǎng)學生提出科學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小學科學的主要任務;小學科學是一門基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課程?;诖苏n程的特點,借鑒STEM教育,選取兩個平行班分別作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實施前測。以概念轉變理論為指導思想,從前測數據出發(fā),提出基于概念轉變視角的STEM教學設計,并實施后測,驗證該教學設計的有效性。
【關鍵詞】概念轉變;STEM教育;小學科學;前概念;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18)01-0057-03
2006年,美國總統(tǒng)布什提出要培養(yǎng)具有STEM素養(yǎng)的人才;2009年,奧巴馬大力資助STEM教育[1]。2016年,“STEM教育”首次被我國寫入“十三五”規(guī)劃。目前,STEM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都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概念轉變是當代科學教育研究中重要的領域[2]。概念轉變理論認為學生頭腦不是“空白”的;重視學生的前概念,有助于完成概念的轉變。研究表明,學習者越早接觸STEM相關活動,越有利于培養(yǎng)其綜合素質[3]。小學階段是早期科學啟蒙的重要階段[4],應當重視小學生STEM的全面發(fā)展。所以本文以小學五年級科學《形狀與結構》單元為例,從概念轉變視角出發(fā),展示小學科學課程全新的教學設計。
概念轉變視角下的教學設計實例
1.課程主題和對象
本研究以“游樂園建筑物的建造”為主題,貼近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生興趣。研究對象為南京市某小學五年級的學生。
2.活動劃分
本研究單元共四節(jié)內容,對其進行劃分,主要分成了3大部分:
(1)問題引入:確立造房子任務;
(2)背景經驗活動:環(huán)球房之旅、感受形狀與承受力的關系、感受形狀與穩(wěn)固性的關系和建橋梁;
(3)解決問題:設計、制作模型和展示、交流與評價。
3.學習目標
(1)激發(fā)學生的科學熱情和科學探究的樂趣;
(2)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3)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合作和互相評價的能力。
4.學生前概念調查與分析
選取兩個平行班分別作為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形狀與結構”單元學生前概念的問卷調查。將調查結果中出現的前概念分為五種類型,分析其產生原因,并提出了對應的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張冠李戴:柱形和臺形分不清。
產生原因是觀察粗略,對局部事實的總結,可采用對比法和演示法。
先入為主:將承受力和穩(wěn)定性這兩個概念混淆,錯把承重能力理解為穩(wěn)定性。
產生原因是先入為主的日常生活經驗,可采用實驗探究法。
一知半解:知道雞蛋的承重能力大,但是說不清楚原理。
產生原因是獲取了不完整的科學概念,可采用演示法、實驗法。
墨守成規(guī):知道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但是難以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或者解決現實問題。
產生原因是知識的負遷移,可采用案例法、發(fā)現法。
力所不及:不清楚橋梁的結構與承受力有關。
產生原因是超出了認知范圍,可采用講授法、觀察法和實驗法。
5.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主要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展開。
第一部分——游戲導入,激發(fā)興趣
教師利用“是真的嗎”游戲作為課堂導入,利用教學課件展示,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請學生們進行猜想和討論。
設計意圖:激發(fā)學生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
第二部分——新課呈現,進行探究
(1)“蛋殼”實驗:觀看真實的“蛋殼”實驗視頻;小組討論蛋殼不易碎的原因,師生分析總結。
(2)由蛋殼引入新知:教師提問雞蛋是什么形狀的?教師演示課件,讓學生們觀察生活中(生物、建筑物等)的形狀;師生總結常見的四種形狀(平面與立體形狀的區(qū)分)。
(3)折紙實驗探究:教師給出另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實驗——利用一張普通的紙將教科書托起來,離桌面15cm。組織學生進行折紙實驗;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相關實驗。講清楚實驗要求、標準與注意事項(提出問題,學生進行猜想和假設,記錄下來;進行實驗驗證)。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親自參與探究實驗,可以引起學生強烈的認知沖突,不僅可以暴露出學生的前概念,更重要的是學生對自己親眼見證過的事實總是更加相信,可以幫助學生獲得科學概念,順利完成概念轉變。
第三部分——總結
(1)總結這一課時的主要內容。
(2)澄清學生的混淆概念,糾正錯誤的理解。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完成概念的轉變和科學概念的構建,利用概念圖還可以幫助學生構建系統(tǒng)、有層次的概念體系。
第四部分——生活中的科學
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生活中的科學——形狀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及仿生學案例;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形狀的好處,人們根據這些生物形狀特點建造建筑的原因。
設計意圖: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效果檢驗
筆者采用Excel軟件中的t檢驗:雙樣本等方差假設。如表1所示,實驗班和對照班在a=0.05水平上對不同的教學設計反映出顯著性差異,證明了本研究中的教學設計在概念的轉變方面具有有效性。
T3、T7、T9對應的是問卷的第三道、第七道和第九道題目,這三道題目對應知識點分別是:形狀與承受力大小的關系、三角形支架的穩(wěn)定性和橋梁的承重力與形狀和結構有關。該部分內容實驗班的教學設計理念:從概念轉變的視角出發(fā),貫徹落實STEM教育的核心與本質。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實驗的預測和探究,數據的整理與分析,及小組匯報、組間點評與師生總結。如表2所示,實驗班的教學效果要遠遠好于對照班。
通過表1和表2的數據比較,驗證了本研究提出的基于概念轉變視角的STEM教學設計的有效性。通過整個具體實踐活動的實施,選取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的熱情,從而提高學生對科學知識和科學探究的專注力,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創(chuàng)作出屬于自己的作品[5],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總結
本文從“概念轉變”視角出發(fā),以《形狀與結構》單元為載體,基于STEM的課程設計理念,完成了基于概念轉變視角的STEM的教學設計。該教學設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幫助學生加強了“科學概念”、修改了“非科學概念”,逐步完成了概念轉變,提升了學生的相關能力。STEM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綜合運用知識等方面有優(yōu)勢,STEM教育具有極其廣泛的發(fā)展前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