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庭花
作文寫作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由個性,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凸顯學生的個性。在習作教學中,要解固學生的思想,強調寫作的靈活性和個性,鼓勵學生揮灑自己的個性,展示激情,只有這樣才能讓寫作的道路越來越寬,讓語言表達越來越得心應手。
一、學校學生習作的現(xiàn)狀
習作一直是語文教學的老大難問題,特別是對于一些教育欠發(fā)達學校的學生們。筆者所教的班級,在進行第一單元習作練習時就出了問題。習作內容讓學生們寫一寫自己去過的一處著名景點或者身邊的某一處景物,并要求能抓住事物的特點。寫作前輔導課,就抓住事物特點這一要求進行了詳細說明、教授了方法,還找了一些較有代表性的美篇佳作進行有針對性的示范。結果,反饋上來的作文卻不容樂觀。究其原因,就是學生不懂得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或者說,就算找到了事物的特點,也不知道該怎么寫。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于習作有這樣的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和感受,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從這點可以看出,不管是寫人、狀物還是記事,都應該抓住特點,突出重點
二、換一種方式習作
筆者上網查閱、查看相應文獻資料,發(fā)現(xiàn)如果單純地只是從方法的教授、例文的示范等常規(guī)教學方法,很難讓學生學會寫具體、寫生動。于是,筆者聯(lián)想到六年級時,常用到的一種提示詞寫作:給學生們提供幾個關鍵詞,然后根據關鍵詞編寫一個故事或者記敘一件事情。這樣的情境作文,有方向性,有指向性,還能結合學生們生活體驗,學生們更樂于寫。那筆者是否也可以借用這樣的方式,通過“事物+性質”這樣的詞匯聯(lián)結提示,先幫助學生們尋找事物的特點,設置一個臺階,然后讓他們根據給出的命題抓住特點進行練習。
三、引導學生寫作文的策略
1.定“物、性”習作。按照類型分,主要可分為寫人、寫景、狀物、敘事等幾方面。根據不同的事物特征進行分類,按照人物、景物、物體、事件四個方面進行歸類。在這幾個方面中各定一些學生熟悉、有生活體驗的“物”,在確定這些事物的時候,筆者基本以學生熟悉的為主,比如定的人物就是媽媽、爸爸、老師、朋友等,然后針對這些事物,共同探討,確定事物的“性”。將這些“物、性”聯(lián)結進行整合,按照不同的階段或者學生能力的差異提供給學生進行練習。
2.找方法、行策略。第一,給予情境,情景再現(xiàn)。要寫好情境作文,首先要從寫作教學的實際出發(fā),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具體的場合、景象或境地,或者對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進行引導性回憶等方式,讓學生置身在其中,以通過觀察、思考、想象而獲得情感體驗,繼而進行有效的寫作訓練。在確定好“物、性”聯(lián)結的內容后,針對特定的事物進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比如在寫“爸爸、胖”這一詞匯聯(lián)結時,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回憶爸爸的外形與胖的聯(lián)系,指定學生進行模仿,通過觀看視頻資料等方式給學生一種體驗,通過他自己看到的,聽到的,觀察到的,結合自己的體驗進行習作練習。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盡量以學生的生活基礎,找出學生熟悉的事物,從而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并進行有效的習作訓練。
第二,學生試水,自由創(chuàng)作。課標中對中段習作要求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那么,讓學生們根據教師提供的“物、性”聯(lián)結進行自由的創(chuàng)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樣的事物,同樣的特征,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語文素養(yǎng)不同,肯定在不同的學生眼中也是不同的。
第三,習作交流,尋找創(chuàng)新。同樣的事物,出自不同學生的筆,肯定會出現(xiàn)不同。這樣,自由創(chuàng)作后的習作交流便必不可少。讓寫同一種類型的學生聚在一起,共同交流,找到不同并探討,一定還能在原來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這又是一種習作能力的提高。
第四,范文比較,方法指導。教師在習作教學中最常用的指導方式就是例文示范,找一些與主題相對應的美篇佳作供學生賞析。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也可以這樣做,根據確定的“物、性”聯(lián)結內容找到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容易產生學生共鳴的佳作,讓學生與自己的習作進行對比,并逐漸滲透習作方法的指導。
第五,習作展示,多元評價。任何的習作訓練,都需要評價。評價方式有很多:建立習作檔案袋,記錄每一次習作練習。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降低學生習作要求,讓他們樹立了習作信心,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訓練中提高了習作能力,逐漸學會了抓住事物特點,將文章寫具體、寫生動。(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qū)第三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