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丹
摘要:《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將突出音樂特點,加強學科綜合作為基本理念之一,發(fā)揮在學校教育中音樂作為人文學科的作用,增進學生文化素養(yǎng),這不僅體現(xiàn)了音樂審美的價值,而且也體現(xiàn)了音樂作為人文學科的價值。在音樂教育實施中,綜合應以音樂為教學主線,以多媒體為教學手段,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從而激發(fā)學生興趣,豐富課堂內容,使學生真正參與其中,掌握更多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出知識深厚、視野寬廣、富于創(chuàng)新精神、具有高尚情操的優(yōu)秀人才。
關鍵詞:《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基本理念;學科綜合;多媒體
正確理解《高中音樂課程標準》,適應當前高中教育整體改革,改善高中音樂鑒賞課堂自身建設。高中音樂課程結合社會的發(fā)展、當代高中生的實際需求,充分利用多媒體,注重和其他學科之間的融合,調動學生自主學習。
一、正確理解《高中音樂課程標準》
《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將突出音樂特點,加強學科綜合作為基本理念之一,發(fā)揮在學校教育中音樂作為人文學科的作用,增進學生文化素養(yǎng),這不僅體現(xiàn)了音樂審美的價值,而且也體現(xiàn)了音樂作為人文學科的價值[1]。
高中音樂教學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在視覺、聽覺兩方面帶給學生心靈上的震撼,同時還要注重音樂課與其他學科的綜合。綜合包括音樂與政史地、舞蹈、美術、詩詞等其他學科的綜合。
在音樂鑒賞課教學活動中,課堂以多媒體為教學手段,以課本、教材為教學主線,將具體的教學內容與相關學科知識融合,拓展學生視野,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2]。
二、充分運用多媒體調動學生積極性
多媒體是文字、圖片、照片、聲音、動畫和在影片等多種形式的綜合。在音樂鑒賞課中,恰當使用多媒體,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比如在音樂鑒賞課中,教師經常是帶著一個隨身聽走進課堂,教學媒體貧乏,學生上課單調、乏味,學生不感興趣,注意力分散,課堂教學沒有效果。而各種優(yōu)美的影像,充滿趣味的文字、圖片卻能吸引學生的眼球,主動的去探究課堂內容,自主的欣賞音樂作品,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去感受音樂情緒,體驗音樂的同時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進而激發(fā)起表現(xiàn)欲、創(chuàng)造欲。
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上過一堂中國通俗音樂課,其中首次用到了多媒體,一堂課下來,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在課前準備的過程中,我首先了解了中國通俗音樂的歷程,并且找到了相關的視頻、音頻文件,在播放教學幻燈片時期,學生目不轉睛的關注,自然的進入了聽課狀態(tài),課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教學效果。
在音樂鑒賞教學中,音樂鑒賞課可以借鑒政史地、文學等其它學科的知識,幫助學生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這樣在學習教材知識的同時,為音樂教學提供了更大的空間,給音樂鑒賞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著名作家葉文玲曾說過“音樂和詩是天然契合的藝術”,由此可見,音樂與詩的關系是多么密切。音樂與文學的關系也是如此,根據(jù)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我們經??吹健H纭犊ㄩT》、《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臺》等。雖然音樂不是對文學作品的再現(xiàn),卻能使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與精神得到升華。在講解這類作品的時候,對原著的了解程度,直接影響到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比如,在漢族民歌新疆音樂課程的學習中,可以先帶領學生了解新疆的氣候特點,那里晝夜溫差大,其中有句俗語這樣說“摟著火爐吃西瓜”。這種典型的大陸氣候,使新疆盛產水果,是著名的水果之鄉(xiāng)。這在很多的新疆音樂作品之中都得以體現(xiàn)。比如《大阪城的姑娘》歌詞中,說到“大阪城的石路硬又平啊,西瓜大又甜?!蓖瑫r新疆還是歌舞之鄉(xiāng)。新疆人民能歌善舞,熱情好客,民歌浩如煙海。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歌舞來表達情感。
再如,“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這句話也說明了建筑和音樂有著相通之處。
當然,在音樂鑒賞課中要以教材內容為主,涉獵的其它學科內容為輔,相輔相成。
三、高中音樂課與其他學科的融合
學科之間的融合,使學生深刻理解音樂作品。
教材中音樂作品,我們以《松花江上》為例,看作品中如何體現(xiàn)音樂與政治、歷史、地理學科的融合。
《松花江上》作于1936年。這首悲壯的戰(zhàn)歌,給人以向前推進的、具有中華民族不可辱的氣概和力量。是我國抗戰(zhàn)歌曲的代表作品之一?!拔靼彩伦儭鼻?,詞曲作者張寒輝正在西安二中教書。當時呈現(xiàn)在西安街頭的東北官兵和大批的東北逃亡者的慘痛景象,深深觸痛著他的心弦,于是便譜寫了這首感人肺腑的獨唱曲?!拔靼彩伦儭北l(fā)后,城里已經到處可以聽到《松花江上》的歌聲,由于它唱出了全國人民抗日的心聲,所以迅速傳遍全國各地。這首歌的產生正是社會歷史背景的產物,也正體現(xiàn)了音樂作品與政治、歷史的融合[3]。
《松花江上》第一部分有兩個樂句,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復,旋律以反復詠唱的方式引申展開,描述了東北家鄉(xiāng)物產豐富,富饒美麗。這里交代了作品的地域、物產情況,也就是音樂與地理的融合。學生在整體、全面的創(chuàng)作背景下,更好的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情緒處理更加準確。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材中的音樂作品《蝶戀花·答李淑一》是一首蘇州彈詞開篇,編曲者趙開生選用毛澤東同志的詞,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極為恰當。毛澤東同志的詞是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有機結合。這首評彈開篇的音樂優(yōu)美抒情,細膩委婉,氣魄宏大,盡情的抒發(fā)了原詞的精神內涵。這正是體現(xiàn)了音樂與詩詞的融合[4]。
四、結語
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審美為核心,根據(jù)學生發(fā)展需求,注重學科綜合,配合多媒體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興趣,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為每個高中學生音樂文化素養(yǎng)奠定基礎。
英國作家培根說過:“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shù)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在《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指導下,貫徹落實音樂學科綜合這一理念,激發(fā)學生的參與和探究,完善課堂教學,進一步培養(yǎng)富有高尚情操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希海.淺談音樂與學科文化在教學中的整合與實施[J].維普資訊網2007,(11).
[2] 李陶亮.淺談高中音樂欣賞教學與學科綜合[J].論文在線,2006,(8).
[3] 鄭文淑.音樂與相關文化教育[J].中國音樂教育,2007,(2).
[4] 謝珣.多媒體課件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與制作[J].中國論文下載中心,2006,(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