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尋找自由的靈魂
      ——邵燕祥新詩導讀

      2018-01-25 07:38:24劉玉杰
      中國詩歌 2017年11期
      關鍵詞:邵燕祥詩選靈魂

      □劉玉杰

      就自己的新詩、古體詩詞和雜文創(chuàng)作,邵燕祥曾如此總結:“我以為,在我的寫作生涯里,首先是自由詩,寫了大半輩子,雖有很多敗筆,其中畢竟有我的夢、我的哀樂、我心中的火和灰;其次是雜文,是我的思索、我的發(fā)言,數量大,十里選一,也還不無可??;最后,才是我原先只是寫給自己,或頂多是二三友人傳看的格律詩——我叫它‘打油詩’。”(《邵燕祥詩抄·打油詩》,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頁)由此可見,新詩在邵燕祥所有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地位。

      據李文鋼的《邵燕祥詩歌創(chuàng)作年譜》,邵燕祥幾乎每年都有創(chuàng)作、發(fā)表詩歌。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從最早發(fā)表新詩《失去譬喻的人們》、《偶感》的1947年起至今的70個春秋里,除卻極為少數的幾個年份外,邵燕祥從未停止過詩歌創(chuàng)作。邵燕祥已出版詩集約二十部:《歌唱北京城》 (1951)、《到遠方去》 (1955)、《給同志們》(1956)、《八月的營火》 (1956)、《蘆管》 (1957)、《獻給歷史的情歌》 (1980)、《含笑向七十年代告別》 (1981)、《在遠方》 (1981)、《為青春作證》 (1982)、《如花怒放》 (1983)、《遲開的花》 (1984)、《歲月與酒》 (1985)、《邵燕祥抒情長詩集》 (1985)、《也有快樂,也有憂愁》 (1988)、《邵燕祥詩選》 (1992,臺灣)、《邵燕祥自選集》 (1993)、《邵燕祥詩選》 (1994)、《邵燕祥短詩選》 (2001,香港)、《邵燕祥詩抄·打油詩》 (2005)、《邵燕祥詩選》 (2011)等。此外,《找靈魂》(2004)、《〈找靈魂〉補遺》 (2014)等書中也收錄了詩人未見于其他詩集的新詩作品。另有詩話集《贈給18歲的詩人》 (1984)、《晨昏隨筆》 (1984)、《我的詩人詞典》(2010) 等。

      一、建設的贊歌與毀壞的悲歌

      1940年代末自由而短暫的新詩創(chuàng)作之后,邵燕祥迎來他新詩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高峰。建設成為邵燕祥1950年代詩歌的興奮點:“1952年秋,使我深深觸動的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即將開始的消息?!艺业搅藢儆谖业脑姷呐d奮點,屬于我的題材和主題?!保ā墩异`魂——邵燕祥私人卷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頁)詩集《到遠方去》、《給同志們》中的不少詩作成為他的成名作,比如《到遠方去》、《我們架設了這條超高壓送電線》、《第一汽車廠工地的第二個雨季》、《中國的道路呼喚著汽車》、《我們的鉆探船轟隆轟隆響》等。

      現實層面來看,他的工作使他選擇了建設題材:“我所從事的新聞工作,使我必須面對著當前的迫切的主題。從一九五四年以來,我有較多的機會出差到一些工廠、礦山和建設工程,因而反映祖國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形象,就成了我的一天比一天強烈的愿望?!?(《給同志們》,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第72頁)他始料未及的是,此類詩歌卻因政治因素而獲《人民日報》好評,“他們是以政治標準看待我在處理這一經濟建設題材的‘政治熱情’,以及這樣的詩在動員人們尤其是青年積極獻身社會主義建設上的‘政治作用’。”(《找靈魂》,第160-161頁)

      而建設之所以成為詩人的興奮點,卻既不是因為現實工作,也不是因為政治正確,而在于審美。“回頭來看,這些少作,借助于大規(guī)模工業(yè)建設的宏偉背景,以審美的眼光表現勞動,表現勞動者青春的生命力、主動性和敬業(yè)精神,區(qū)別于有些所謂寫‘工業(yè)題材’而見物不見人的‘車間文學(詩歌)’?!保ā墩异`魂》,第160頁)因而,邵燕祥詩歌中的建設,源于人對生成、生產的本能,工作需要和主旋律的號召只能看作是誘導的外因。經濟建設如何寫出詩意,如何浸透著主體的生命意識與生命體驗?以審美眼光來看取經濟建設,我們不難在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如諾瓦利斯的《奧夫特爾丁根》以及中國現代文學如郭沫若的《爐中煤》等那里找到先例。對邵燕祥而言,建設本身所具有的生產性在那個匱乏的時代不需要他性的證明,本身就已具備無可辯駁的合法性。盡管隨著時代大背景由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到政治改造(反右派運動)的轉向,政治導向對邵燕祥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也的確寫出了真正意義上的政治詩,比如配合胡風案的詩篇《就在同一個時間》等,但這卻成為其終生的痛點,詩人在不同場合表達出懊悔之情。

      《到遠方去》一詩總領了詩人的建設題材詩歌。該詩以北京為中心,放眼全中國的遠方,北京和遠方這一雙重地理成為全詩的結構,兩者遙相呼應,“在遙遠的荒山僻壤,/將要涌起建設的喧聲。//那聲音將要傳到北京,/跟這里的聲音呼應。/廣場上英雄碑正在興建啊,/琢打石塊,像清脆的鳥鳴?!保ā兜竭h方去》,新文藝出版社,1955年版,第9頁)廣袤的遠方建設中,我們選取武漢長江大橋為例,考察詩人對其的跟蹤式關注與書寫。《我們的鉆探船轟隆轟隆響》 (1955年1月9日)、《愿望》 (1955年9月8日)、《琴》 (1956年7月)、《簫》 (1957年7月7日)四首新詩可謂邵燕祥的武漢長江大橋四章,分別寫大橋建設之前的勘探工作、大橋開建之始的愿望、大橋建設之中的古今聯(lián)想、大橋建成之時的放歌展望。《我們的鉆探船轟隆轟隆響》對黃鶴樓傳說巧妙化用,將歷史、現在與未來三種時間融匯于大橋這一具體意象之上:“我們要給將來的人留下什么?/一座長橋橫跨著萬里長江!/到那時,黃鶴飛來不找黃鶴樓,/美麗的鳥將落上美麗的桁梁。”(《給同志們》,第23頁) 《愿望》寫得政治化色彩濃厚一些,隔江高聳的黃鶴樓之所以引人目光,是因為“我們最敬愛的同志”曾登樓指點大橋修建之地,詩題的“愿望”指的是等到大橋落成時,希望能“請您來巡閱我們鋪設的/每一根枕木和每一道桁梁”(《給同志們》,第42頁)?!肚佟泛汀逗崱肥巧垩嘞樵缒晔闱槎陶轮须y得一見的構思精巧之作。《琴》中的琴,有四重彼此勾連的指涉:知音傳說中的古琴、伯牙摔琴的琴斷口采石場、琴弦似的鋼梁以及被比作琴的長江大橋?!逗崱分械暮嵰彩且环N隱喻,既實指長江大橋橋墩所構成的九個孔洞,又喻指“吹出我們的豪情/我們的夢想,我們的愛……”的九孔洞簫(《獻給歷史的情歌》,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16頁)。建設詩歌的意象除了大橋之外,還有隱喻著溝通、速度的汽車、高速公路等,隱喻著內在、深度的鉆探船、地質科考隊等,如組詩《地質隊詩抄》中的《基督山伯爵》:“我們從一層層巖石的剖面/披閱著地球億萬年的史傳/它指示著地下深藏的寶石所在”(《獻給歷史的情歌》,第175頁)。

      文革之后的詩作也不乏對建設主題的熱衷。寫于1970年代末的《我們還是拓荒者》,號召人們繼續(xù)發(fā)揚拓荒精神:“有悠長的往昔,有更悠長的未來,/我們的傳統(tǒng)是——拓荒者的精神?!保ā东I給歷史的情歌》,第56頁)寫于1980年代的《到南極去》則是獻給中國南極科考隊和八十年代所有的拓荒者的。進入1990年代,國力的增強使得詩人的建設題材詩歌發(fā)生了視角的轉變:從作為客體的建設轉向作為主體的建設者,建設者的生命成為詩人首要的關注。如1990年代《藏北之什》組詩里的《殉道者》,就是寫給唐古拉山口的筑路者;新世紀的《哀礦難》寫礦難中犧牲的生命:“億萬年前的地裂山崩/把海洋的森林壓成了煤/今天是什么天災人禍/把活生生的青春變成了骨灰?!保ā渡垩嘞樵娺x》,花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298頁)

      建設的對立面是毀壞,邵燕祥沒有停留于單一的建設贊歌,亦開掘出更讓人震撼的毀壞悲歌。1955年的諷刺詩《多蓋些工廠,少蓋些禮堂!》可以看作是毀壞悲歌的先導,禮堂之所以遭到詩人的無情諷刺,在于它的消耗性。廢墟構成與建設相對的一個核心意象。1980年代初,詩人面對共和國大地上的廢墟,寫出了《沉思在廢墟上》、《不要廢墟》等詩篇。曾經晨光如海的共和國變成了廢墟遍地的共和國,詩人痛徹心扉地認出了現實,“共和國的青春/竟變成了廢墟/而我們就在廢墟邊/咀嚼著火紅的年光的記憶?/連曾經有過的快樂也歸于虛幻/只有痛苦是真實的,沉重的,觸摸得到的//我痛苦地認出了/這就是我自己的共和國”(《邵燕祥抒情長詩集》,第4頁)。讓人驚喜的是,邵燕祥并未沉湎于對廢墟的無盡哀嘆,而是通過詩歌表達出對毀壞的全面而辯證的認識。所謂認識的全面性,指既有政治原因,也有自然原因;既有物質文明的屬物毀壞,更有人性精神的屬人毀壞?!蹲弑榇蟮亍返牡谖骞?jié)遍陳大地的多災多難:“大水如山壓塌了屋頂/大旱如火烤裂了河底/我顛沛流離,才知道/大地上有過多少天災和人禍/每一個生靈像一根草/都是風霜雨雪饑餓瘟疫的孑遺。”(《邵燕祥抒情長詩集》,第45頁)詩人自己十分看重的《賈桂香》就是對精神毀壞的探討,面對生命的無辜隕落,邵燕祥無比悲憤,在1956年喊出了“中國不該有這樣的夭亡”的不平之鳴,所反映出的知識分子良知讓人刮目相看。所謂辯證性,指詩人深諳毀壞與建設的辯證互通。除了對廢墟及廢墟制造者的鞭撻外,格外地重申建設:“像咬一顆圓圓的透明的紅櫻桃/我認真又愛惜地咬著‘建設’兩個字?!保ā渡垩嘞槭闱殚L詩集》,第18頁)

      二、創(chuàng)傷的銘記與本真的回歸

      毀壞留下痛苦的創(chuàng)傷,因而時間、歷史、記憶、傷口、鹽等構成邵燕祥反右運動后詩歌的核心語匯。時間和歷史都是公正的,1957年的《時間的話》告訴我們:“時間啊,你是公正的,/你又寬厚,你又嚴厲?!保ā东I給歷史的情歌》,第94頁)如同時間、歷史是公正的,作為時間、歷史信息載體的創(chuàng)傷,也是公正而不容否認的。詩人拒絕將創(chuàng)傷美化成花朵,《答友人》里說:“啊,不要說,不要說什么/創(chuàng)傷,是掛在胸前的花朵……/那樣的花是謊花,/假如它不能結果?!保ā对谶h方》,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頁)說那樣的花朵只是“謊花”,其實就是說那樣的話就是謊話。讓創(chuàng)傷保持創(chuàng)傷的形態(tài),呈現創(chuàng)傷應有的痛苦,才是對時間與歷史的尊重。不然,就是對真相的遮蔽。張志揚對此現象有精彩的論述:“人們太喜歡光亮,以致不意識,光亮比黑暗多一層遮蔽,即光亮本身亦是遮蔽的雙重形式:這敞開同時也淹沒黑暗、隱匿黑暗?!保◤堉緭P:《創(chuàng)傷記憶》,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版,第39頁)只有銘記歷史的痛苦記憶,才能醫(yī)治靈魂的創(chuàng)傷。對于歷史、時間,詩人在《假如生活重新開頭》中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該歡呼的歡呼,該詛咒的詛咒!”(《含笑向七十年代告別》,第103頁)

      在對創(chuàng)傷的書寫中,蘊含最為豐厚的意象無疑是鹽?!队洃洝芬辉妼⒂洃洷扔鳛辂},潛在的語境就是傷口的存在。邵燕祥不但沒有拒斥鹽,反而刻意在傷口處撒鹽:“我要化入你的血,/我要化入你的汗,/我要讓你/比一切痛苦更有力。”(《含笑向七十年代告別》,第1頁) 《長城》中,詩人讓我們看到長城與太陽一同從太平洋躍出,“水淋淋地登上/北京灣,迤邐而西/曝干了鬃上的水滴/沉淀出歷史之鹽”(《邵燕祥抒情長詩集》,第20頁)?!锻恋刂}》是一首被我們低估甚至忽視的佳作,開篇展現出一個尋找者形象:“中國:960萬平方公里/青海:72萬平方公里/柴達木:12萬平方公里/在茫茫的柴達木/我尋找我自己?!边@一尋找者的獨特之處有兩點:尋找的不是別的,是他自己;他在一個由大到小的獨特地理結構中尋找。此詩顯然受到何其芳的散文《論“土地之鹽”》影響,何其芳開篇說土地之鹽是舊俄羅斯對知識分子的稱呼,提到當時人們對知識分子的不好印象。而邵燕祥卻確證了自己的知識分子身份,“我尋找/我找到了/我的尊嚴/在茫茫的鹽湖岸上/人們稱我是:土地之鹽”(《歲月與酒》,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第183-184頁)。浩劫之后的他重新感到了知識分子的尊嚴。這一現實處境又引出與之互文的歷史語境:知識分子在反右運動、文革中曾遭受到不公正待遇。特殊的歷史語境給人們的靈魂留下傷口,隱喻著精華之意的鹽,又增添出刺灼傷口之意的鹽,而詩中所描寫的鹽湖又何嘗不可解讀為大地之傷口的隱喻?邵燕祥顯然在向讀者昭示知識分子的天職:作為人類精華的知識分子,要不斷刺灼人類的傷痛。

      邵燕祥的可貴之處在于,沒有僅僅歸責于“四人幫”等他因,而是進一步對自己做出了剖析?!恫灰獜U墟》中有對自我良心的譴責和報復:“我咬破嘴唇/迸出聲:活該!/受夠了命運的懲罰之后/我要對自己進行報復/對自己有過的致命的天真/對自己有過的迷惘和軟弱/對自甘麻木的市儈之心/對玩世不恭的犬儒之道……”(《邵燕祥抒情長詩集》,第9頁)直至在新世紀的《老傷》中仍能看到這樣的自責,“一生的傷痛集中于腰膝/問你還折不折腰/問你還下不下跪”(《邵燕祥詩選》,第302頁)。

      將《賈桂香》、《問大海》、《最后的獨白》、《金谷園》放在一起考查,不難發(fā)現,它們寫的都是女性之死。1950年代的《賈桂香》將自殺歸因于主觀主義與官僚主義,反映出當時社會公共倫理力量對個人話語的壓制,賈桂香的自我觀念是微弱的,幾乎未經抗辯便悄然自殺。1980年代的《最后的獨白》寫一個具有強烈自我觀念女性的自殺,該詩的副標題是“劇詩片段,關于斯大林的妻子娜捷日達·阿利盧耶娃之死”。長詩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共10個章節(jié),以阿利盧耶娃的視角展開,是她飲彈自殺前的心靈獨白;第二部分名曰“詩人的話”,轉換成詩人的視角,形成與阿利盧耶娃的對話:“半個世紀也匆匆,/多少年華凋謝了,/一個不期望歷史理解的/三十一歲的俄羅斯女人的魂靈/在人海里發(fā)現了尋找她的眼睛?!痹娙说难劬φ覍?、審視的正是阿利盧耶娃的臨死之思,因而我們可以說,兩部分的視角轉換同時也是視角融合,是詩人與阿利盧耶娃的合一。阿利盧耶娃的悲劇在于丈夫斯大林愛的缺失,“我是誰?我是你的妻子?主婦?/朋友?伴侶?抑或只是你麾下/千百萬士兵和聽眾里的一個?//你曾把耳朵貼在俄羅斯大地上,/連簌簌的草長都能聽見,/但我相信你早已/聽不見近在身邊的/我的心跳的聲音?!边@兩節(jié)詩蘊含著巨大的張力。前一節(jié)從“我”出發(fā),“我”徒有妻子之名,卻無伴侶之實,與斯大林專制統(tǒng)治下的士兵、聽眾無異,只是被他看作聽話的棋子而已;后一節(jié)轉向“你”,斯大林可以聽到俄羅斯廣袤大地上野草簌簌拔節(jié)的聲音,這一方面是諷刺他的專制與威權,另一方面是反襯他對身邊親人的冷漠。阿利盧耶娃選擇了反對、抗議:“無論你是上帝還是魔鬼,/我第一次不再聽命運的決定?!痹娙讼虢璋⒗R耶娃傳達出什么樣的靈魂獨白?“我走了。/我走我自己的路?!保ā渡垩嘞樵娺x》,第26頁、第5-6頁、第25頁)1990年代的《金谷園》,重新將目光轉向中國,帶有比前兩者更鮮明的女性意識?!爸扉T帶給女奴的,不是福而是禍/惹禍的金谷園卻因此千古揚名/千古一名姝:緣于士大夫的輕薄/男權的眼光,還是弗洛依德效應?”(《邵燕祥詩選》,第86頁)

      邵燕祥早期的詩歌具有明顯而天真的樂觀主義傾向,進入1980年代的他,仍舊葆有樂觀主義,但這是對生命困厄有了切身體驗之后的“飽經憂患的樂觀主義”。如同詩人在1984年的《我的樂觀主義》中所說的,“已經成年的樂觀主義/并不總是甜蜜的/有時它甚至滿面淚痕”(《也有快樂,也有憂愁》,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頁)。何其芳提出過一個公式:單純——復雜——單純。意思是無論人還是思想所經歷的過程是:“由原始的單純,通過應該有的復雜,達到新的圓滿的單純?!保ā逗纹浞既返诹恚颖比嗣癯霭嫔纾?000年版,第491頁)以此來觀照邵燕祥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確是恰如其分的。邵燕祥1940年代的詩歌多屬于原始的單純之作,1950年代到1980年代初的多數詩作可以說是經歷了應有的復雜,1980年代以來的不少詩作達到了圓滿的單純的境界。這一圓滿的單純的境界正是1981年的《神秘果》所表達的?!吧衩毓翘鸬摹笔谴嗽娊o出的普遍設定,然而還存在苦酸咸澀的“另一種神秘果”,“苦的是膽汁/酸的是咽到肚里的眼淚//咸的是汗又是血/澀的是不流暢的句子”,而“你要吞下這一切/咀嚼了再咀嚼//最后也許有一絲甜味”。在詩的末尾,詩人告訴我們,這另一種神秘果不是別的,正是“邵燕祥的詩歌”(《如花怒放》,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第26-27頁)。邵燕祥這類圓滿的單純詩歌可稱之為本真的詩歌。

      邵燕祥之前的詩是寫給他人讀的、聽的,他不甘寂寞地為自己的詩尋找讀者和聽眾,是向公共倫理的“緊跟”、反駁與疏遠;而此類本真的詩,是真正疏遠了公共倫理后寫給他自己的心靈獨語,他不再需要倚靠他性的力量。恰如林賢治所言:“當他耽留于寂寞和憂傷里,他的文字為一種或濃或淡的悲劇氛圍所籠罩時,詩性最為純凈?!保仲t治:《〈中國新詩50年〉關于詩人邵燕祥片段》,《邵燕祥詩選》,第354頁)我們在其中看到了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韻味,也看到了詩人早年鐘愛的何其芳的影子,“私心還是偏愛例如何其芳《畫夢錄》一類作品的陰柔和精致”(《找靈魂》,第2頁)。這是對生命本真狀態(tài)的回歸?!斗疾菖c香精》很好地反映了這一點。詩中寫到東西方對芳草的不同利用,一者是詩人熟悉的“十步之內必有芳草”的東方,他如此批評屈原對芳草的政治文化利用,“他畢生歌唱蘭蕙芳草/指的是好人君子 忠良/這原是老大中國的特色/奴隸對主子 每飯不忘”。二者是游歷的西方,法國的香水工業(yè)引發(fā)出他對權貴的批判,“那末 以三噸忠藎的血/才提煉一公斤香草瓊漿/兌成香水 只夠噴灑到/獨夫君王 幾個寵臣和后妃身上//去沖淡宮廷里的血腥氣味/遮蓋狐臭和一切骯臟/可憐千百株清高的芳草/葬身在世上最下流的地方”(《邵燕祥詩選》,第114頁)。借還芳草以自然的生命狀態(tài),體現出詩人對本真生命的還原精神。

      組詩《五十弦》堪稱此類詩歌中的代表作。第一首寫月光里的時間之嘆,短短六句詩構成獨特的回環(huán)反復,“我們辜負過多少月光/空有月明如水/空有月色如霜//只剩夜涼如水/只剩心冷如霜/我們辜負過多少月光”。即便是第五十四首里描寫創(chuàng)傷的痛楚,也少了1980年代的直接而猛烈的批判,少了向他人傾訴的欲望,更多的是向內深掘的喃喃自語,蘊含著沉潛之美,“更多是在火舌舔我傷口的時候/每當我又把枉拋的心血/付諸一炬 跳躍的火立即點燃/你灼熱的目光 向我逼問/這一遍焚稿是由于怯懦/還是為了——尊嚴”(《邵燕祥詩選》,第27頁、第73頁)。

      三、詩藝的探索

      邵燕祥服膺白居易的詩論,認為“情感是詩的出發(fā)點,也是詩的歸宿”,以情感為中心的詩學觀念,造成了他詩歌在形式美方面的順其自然:“篇無定行,行無定字,基本上是現代口語,間有書面語,散文句法,不講究平仄對仗,不押韻,或只押大致相近的韻,轉韻也沒有定規(guī),順其自然?!?(《邵燕祥詩選》,第1頁)客觀而論,邵燕祥的新詩的確不以意象的新穎特異、語言的古樸典雅、韻律的規(guī)范等取勝,但這并不是說他對新詩的藝術缺乏求新意識,以下幾點當屬他在詩藝方面的探索。

      首先,新詩的雜文化。邵燕祥曾說:“把雜文引入詩,把詩引入雜文”(《大題小做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第1頁),這使邵燕祥的詩歌具有思想性與批判深度。邵燕祥在人格、文風、思想等多方面受魯迅影響。進入1980年代以來,邵燕祥開辟出雜文創(chuàng)作的新領域,其雜文具有深刻的批判性與思想性,在中國文化思想界廣獲贊譽。這一批判性與思想性可追溯至他更早就開始的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雜文化體現在邵燕祥許多詩歌具有的一個特點:詩前或詩末都附有詩人用散文寫成的起解釋作用的手記、附白、后記等,它們所起的作用在于闡釋詩作的緣由。這些緣由往往都是歷史真實事件,詩人不便于詩中細陳,于是借助于手記、附白、后記等詩歌副文本來補充?!顿Z桂香》、《問大?!贰ⅰ蹲x報的心境》等詩均是詩人讀報中新聞事件所得,如《讀報的心境》的詩前就有如下文字:“報載:波黑農業(yè)部6月23日說,薩拉熱窩及其周圍降雪達20厘米,大量蜜蜂面臨死亡?!薄督鸸葓@》一詩的后記更是長達近千字,可以單獨作為一篇雜文。

      其次,長詩與組詩的開拓構成邵燕祥詩歌藝術的矚目特點。長詩與組詩的最大特點在于容納信息量的巨大,便于詩人展開宏大題材的書寫。邵燕祥一方面是地方的、民族的,這里的地方往往并非單指故鄉(xiāng),事實上邵燕祥有意對故鄉(xiāng)的概念付之闕如。他的地方是多元的,共同構成了一種宏大性。一種系列是區(qū)域性的,比如《河西走廊:一次匆匆的旅行》組詩、《北京風土》組詩、《鄂爾多斯紀行》組詩、《藏北之什》組詩;另一種系列是以中國為地方,如《中國,怎樣面對挑戰(zhàn)?》、《長城》等詩的中國書寫。另一方面,其詩歌展現出的思想又達到世界主義、環(huán)宇主義的境界。《走遍大地》與《海之頌》是其世界主義的宣言,而大量的域外題材詩歌則是其創(chuàng)作實踐。如1950年代的《旅蘇詩草》組詩,1980年代以來的《南斯拉夫游記》、《母語寫作·美麗城之什》、《母語寫作·告別威尼斯》、《母語寫作·歐羅巴鱗爪》、《母語寫作·俄羅斯紀行》等。

      再次,善于嘗試詩歌的多種樣式。邵燕祥表達出自己對大詩歌觀的認同:“作為寫詩這個群體的一員,我希望看到更多有個性的詩人,有個性的詩,詩的路子越走越寬,而不是越走越窄。在這一點上我支持詩論家洪迪的命題:創(chuàng)造詩學與大詩歌?!保ā渡垩嘞樵娺x》,第2-3頁)因此他創(chuàng)作有散文詩如《布谷鳥》、《無題》等,兒童詩如《八月的營火》、《蘆管》等,題畫詩如《疾風知勁柳》、《冰上白孔雀》等,歌謠體如《擬〈金沙江上情歌〉》、《續(xù)〈泥鰍調〉》等,舊體詩詞如《邵燕祥詩抄·打油詩》等詩集。

      最后,邵燕祥主張詩歌橫向與縱向的借鑒與創(chuàng)新?!霸姷膭?chuàng)新,還要解決縱的(對中外古典特別是中國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繼承),橫的(對外國現代詩歌的借鑒)兩個關系問題?!保ā度碎g要好詩》,《詩探索》1982年第2期)邵燕祥對古典詩詞的喜愛,從其出版的格律詩集《邵燕祥詩抄·打油詩》便可看出。在其新詩中,對古典詩詞的運用也隨處可見。如長詩《長城》直接引用古典詩句“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沙場秋點兵”、“八百里分麾下炙”等入詩。再如《太陽,你控訴的火焰!》是仿擬海涅的《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最后的藤葉》則是重讀歐·亨利同名小說所寫,短詩《擬哈姆萊特》則完全化用莎士比亞“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這一名句。

      在百年中國新詩史中,邵燕祥之所以是獨放異彩的,就在于他將詩、史、思融貫一體,其詩歌總的主題是尋找靈魂。關于尋找靈魂,邵燕祥曾作如此獨白:“我也到所謂晚年了吧,這才發(fā)現:只有自由思想、自由意志,獨立精神、獨立人格,才是一個人的靈魂。找靈魂的路,好艱難啊。我愿與一切找靈魂的‘過客’們,一起相扶掖彳亍前行?!保ā墩异`魂》,第2頁)自由與獨立被邵燕祥視作靈魂的應有之義。詩人深知,尋找自由與獨立的靈魂殊非易事,因為他自己就曾尋找過其他的“靈魂”。詩人在《歷史現場與個人記憶》中無情解剖自己:“反右派運動后近二十年里,我的寫作一直搖擺在‘緊跟’和‘跟不上’之間,我的為人則一直徘徊在‘求用’和‘不為所用’之間,以至于這時的我,已經從飛揚的‘浪漫主義’下降到匍匐的‘現實主義’,從‘不識人間有折腰’墮落到發(fā)誓遵命聽話,以冀做一個馴服的宣傳工具而不可得。”(《找靈魂》,第7頁)而這一切緊跟、求用、遵命,曾被詩人當作是靈魂來追求。詩人說尋找靈魂的人都是過客,所謂過客就是說他們沒有預先設置好的目的地。自由與獨立的靈魂并非可知可感的具象存在,并非有限之物,而是無限之精神。尋找靈魂是畢生之事,當人宣稱他早早找著了靈魂時,必然不是自由與獨立之靈魂。

      寫作事關靈魂之事,是映照靈魂深淺的鏡子。對于邵燕祥來講,惟有詩歌可以完整映照出他靈魂的編年史。他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時刻保持著近乎嚴苛的反?。骸叭觊g,我寫過一些通常所謂的政治詩,而這些詩并沒能唱出時代的最強音,人民最迫切的心聲。我也寫過一些通常所謂的抒情詩,而限于才力,這些詩也大都是平庸的。我還寫過一些通常所謂的諷刺詩,更多嫌粗疏草率。在文學史上,這些都屬于速朽之作。”(《獻給歷史的情歌》,第261頁)他在詩歌里丟掉的自由與獨立之靈魂,仍舊要在詩歌中找到。因而,他不同意奧斯維辛之后寫詩是野蠻的這一論斷,“經過了八王之亂以至奧斯維辛之后/世間仍有詩,詩比野蠻更長久”(《邵燕祥詩選》,第87頁)。

      猜你喜歡
      邵燕祥詩選靈魂
      戲劇家魏明倫憶邵燕祥
      雜文選刊(2020年9期)2020-09-12 14:22:21
      邵燕祥先生二三事
      雜文選刊(2020年9期)2020-09-12 14:22:21
      譚俊詩選登
      北極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6
      他有睿智的靈魂 卻孤苦修行一生
      小童話
      有趣的靈魂終將相遇(發(fā)刊詞)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06
      靈魂樹 等
      小童話
      涂光雍詩選
      中國詩歌(2015年3期)2015-06-27 00:27:05
      人閑一閑,等一下靈魂
      白银市| 肥东县| 上虞市| 简阳市| 江安县| 曲松县| 吕梁市| 沙坪坝区| 永善县| 旌德县| 柳河县| 广汉市| 吉木萨尔县| 久治县| 株洲县| 福鼎市| 嘉荫县| 永登县| 临夏市| 剑河县| 宣化县| 醴陵市| 攀枝花市| 阜南县| 丽江市| 铁岭县| 江西省| 玛纳斯县| 新干县| 罗城| 娄底市| 大厂| 东丰县| 苏尼特左旗| 伽师县| 吴堡县| 廊坊市| 安陆市| 高青县| 武城县| 进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