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鑫
最近,我們經(jīng)常能看見鄰居家的小學生在樓下玩。原來鄰居為孩子購買了在線課程,在家就可以上外教課,孩子終于可以多點自由支配時間了。之所以選擇這個課程,鄰居說,一是其內容地道,用的是北美小學同步教材;二是師資專業(yè),都是北美在校小學教師;三是時間地點靈活,省去了往返課外培訓班的時間,在家在外都可以學習;四是費用公道,整體算下來比上外面的一對一外教課要劃算好多。
此時我才驀然發(fā)現(xiàn),周圍許多家長已經(jīng)開始為孩子甚至自己選擇網(wǎng)絡課程。我們所關注與忐忑的在線學習,如同“突然冒出”的共享單車一樣,已悄然進入普通人的生活。而這樣的學習方式,也如同共享經(jīng)濟一樣,已經(jīng)具備了“共享教育”的輪廓。
那么,何謂共享教育?共享教育的本質是什么?特性是什么?能共享的是什么?不能共享的又是什么?面對不請自來的共享教育,當下教育將何以自處?教育人將何以自處?
目前還沒有人對共享教育提出更權威和確切的定義。就筆者的理解而言.共享教育應是在共享時代,人們通過線上線下的多種便捷方式.對課程、師資、教育場所等教育資源的免費或低費的便捷分享與使用。其本質上是訂制教育、私享教育、更適合的教育,是對個性化教育需求的更深刻滿足,是對學校教育的補充與發(fā)展。在共享教育中,人們不求占有,只求共用:人人皆可成為教育資源的提供者,人人又都是享用者:人人皆可為師.人人又皆可為徒?!靶枰迸c“喜歡”成為人們選擇的最高律令。
如此,共享教育的特點是什么?
簡言之,有五大特點。其一,內容供給的豐富性。已往不可能獲得的稀缺資源,變得隨時可用可選。其二.獲取方式的便利性。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享用這個星球上最適合自己的教育資源。其三,使用成本的低廉性。許多教育資源提供商以低收費甚至終身免費的形式提供課程。其四.資源存在的無限性。這些資源可以無邊界無限期播放,無窮無盡,無休無止。其五,用戶身份的公平性。接受共享教育的成員沒有地域種族身份限制,這對于偏遠貧困地區(qū)而言尤其具有戰(zhàn)略意義。
如此,我們都可以共享什么?
這里我們除了可以共享課程、共享師資、共享場所外,還可以共享已往一些重要的但無法有效共享的東西。例如:其一,共享問題。當一個問題在網(wǎng)絡上被提出時.共享教育就發(fā)生了?!傲_輯思維”“分答”等平臺的走紅,就是很好的例證。其二,共享過程。人們可以通過網(wǎng)絡將問題解決的過程一步步直觀呈現(xiàn)出來,既滿足了旁觀者的窺探欲與參與欲,也有效凸顯了問題的價值。其三,共享動機。人們是否愿意分享、愿意付出、愿意互動,就成了共享行為得以發(fā)生的關鍵前提,所以將自己做某些事情的想法共享出來以激發(fā)他人,也是共享教育的重要貢獻。其四,共享體驗。人們可以通過關注某些公共教育資源,通過建立學習共同體,通過“點贊”“打賞”“跟帖”等方式互相關注,與同道中人共享喜怒哀樂。
如此,共享教育中學校何以自處?
這種態(tài)勢下,常規(guī)的學校教育是否受到?jīng)_擊?學校和學校教育的意義在哪里?首先,共享教育與學校教育并不矛盾。二者之間有交集,也可以互為所用。其次,學校教育者可以成為優(yōu)質共享教育資源的提供者。再次,教師要成為真正的指導者,指導學生學會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課程。但我們也要清楚,共享教育不等于學校教育。某種意義上,許多資源頂多叫共享課程,不是共享教育。學生在共享課程中獲取了知識,形成了能力,但只是成為了“技術人”:只有當且僅當其能在其中汲取價值、提升德性,參天理、“致良知”,成為“價值體驗者”時,共享教育才算真正發(fā)生。
如此,共享教育需要我們做什么?
共享單車一夜之間鋪遍大中城市,但在三四線城市卻接連遭遇挫敗。教育的“共享單車”的軟肋在哪里?相關行為主體該如何應對?首先,行政監(jiān)管不可缺位。如鄰居所選擇的在線課程,其師資和課程都來自境外,對其如何進行有效監(jiān)管就成為行政管理新問題。其次,資源提供者的自律和自治。一個理性的資源提供方,應自主自動優(yōu)化課程體系,純凈課程環(huán)境,將資源效益最大化。再次,學校要指導師生有選擇地謹慎使用共享資源。最后,家長和學生也要有充分的辨別能力。有些免費資源中所攜帶的“病毒”和“細菌”不可小視,我們要提防精神麻醉品、庸人哲學、宗教迷信等的偷襲和侵蝕。
《禮記》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不求占有,只求共用,美美與共,天下共享。我們希望,無論共享教育如何發(fā)展,其目的與價值都永遠指向人的全面而有個性的成長,都永遠把教育二字放在首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