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朋艷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我校位于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開發(fā)區(qū),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前來就讀,這些“小移民”來自云南、四川、河南、新疆等全國20多個?。ㄗ灾螀^(qū)、直轄市),占全校學生總比已由2002年初期的2%上升到現(xiàn)在的50%以上。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加入,給學校帶來蓬勃活力的同時,也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如何讓這些家庭生活條件、風俗習慣、教育背景差異甚大的孩子們都能盡快適應新環(huán)境,融入新集體,和當地學生一樣快樂學習、健康成長,成為學校重點關注的問題。為此,我們進行了以下幾方面探索。
一、完善物質保障,接納每一個孩子
1.改善基礎設施,讓學生進得來
面對數量日益增多的外來學生,滿足其正常的入學需求成為學校的首要任務。在上級領導部門的支持下.學??朔N種困難,每年都無條件接收這些孩子入校就讀。2002年,學校剛由原來的李家河小學、東石河小學和大西莊小學合并而成時。校內僅有8幢72間平房。隨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大量涌入,學校校舍等硬件設施出現(xiàn)嚴重不足。為此,學校領導積極與膠州市開發(fā)區(qū)黨委協(xié)調,投資新建了可容納40多個教學班的教學樓.并配備了電子書包教室、多媒體教室、錄播教室、微機室、航空航模室等各種功能教室,使學校硬件設施達到青島市一流水平,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校就讀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同時,考慮到大部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家長都在工廠上班,無法照顧孩子的午餐和午休,學校還專門建設了學生食堂和宿舍,讓學生每天中午都能吃上一頓熱騰騰的飯菜,同時還由班主任輪流值班照顧他們的午休。這些舉措既解決了家長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能夠更加放心地工作,也讓孩子們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帶著放松的心情生活和學習。
2.開展生活救助,讓學生留得住
針對許多外來務工人員家庭經濟比較貧困這一實際情況,學校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部門和社會力量的支持,對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發(fā)放救助款、免費贈送文具和校服等救助措施,并免除所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學習費用(包括課本費、作業(yè)本費)以及午間食宿費用等。這不僅解決了部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經濟困難,也點燃起他們對生活的希望。例如:劉同學在轉入我校就讀不久,其父就在上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不僅喪失了勞動能力,還要定期住院治療,劉同學由此產生了輟學的想法。學校在了解情況后,多次對劉同學進行心理疏導,并為她申請了“春蕾女童”和“希望工程”等救助基金。在班主任和心理咨詢教師的幫助下,劉同學慢慢從悲痛中走了出來.她—方面主動承擔起料理家務、照顧爺爺奶奶和父親的生活重擔,同時在學校里也努力學習,表現(xiàn)優(yōu)異,還因此被評為“青島市優(yōu)秀春蕾女童”“青島市三好學生”等。
二、研究教育策略,教好每一個孩子
為解決好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學校每學期都要召開中層干部座談會、家委會、優(yōu)秀家長座談會等專題會議,研究制定一系列制度方案,并在學校工作計劃中做詳細安排和部署,以讓這些孩子既能進得來、留得住,又能學得好。
1.關愛為本,善待每個學生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剛剛進入一個陌生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時,內心迫切渴望與老師和同學們平等交流、和諧相處。因此,學校本著“微笑接納一消除隔閡一細心呵護”的原則,善待每一個學生,并做到因材施教。例如:針對部分孩子身上存在的在校園中亂扔紙屑垃圾、隨意摘花、亂踩草坪,課間追逐打鬧、爬窗戶欄桿等不良行為習慣,教師會與他們坦誠交流,告訴他們怎樣的行為才是正確的,并引導他們慢慢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對于那些學習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教師們充分利用優(yōu)秀生的模范帶頭作用開展“一幫一”活動,給每一個待進生配一個小老師,利用課余時間對他們進行課業(yè)輔導,以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對于那些進步較大或自身比較優(yōu)秀的學生,學校還專門制定各種獎勵制度,除了為獲獎學生發(fā)放榮譽證書、文具、書籍外.還把他們的優(yōu)秀事跡做成展板進行宣傳.這也帶動了其他學生的共同進步。
2.搭建平臺,激勵每個學生
學校本著“點燃希望,和諧發(fā)展”的育人理念,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內活動培養(yǎng)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例如:學校采取學生自主管理和教師協(xié)助管理的方式,挑選一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做學校圖書室的管理員,負責圖書借閱、登記、整理以及衛(wèi)生打掃等工作,既培養(yǎng)了他們對學校的責任感,也鍛煉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學校還通過開展“共享同一片藍天”“夸夸我的家鄉(xiāng)”等征文比賽活動,鼓勵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用文字抒發(fā)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并激發(fā)他們的自豪感。學校還鼓勵這些學生積極參與到學校的秧歌、舞蹈、書法、象棋、合唱、航模等各種社團活動中,并聘請專職教師進行輔導,其中由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表演的秧歌“俺會扭秧歌了”曾獲得山東省少兒舞蹈大賽一等獎:由其表演的舞蹈“俺在城里上學堂”在膠州市教體局組織的舞蹈大賽中獲得一等獎。
3.增進交流,讀懂每個學生
了解學生,是教師的必修課,也是提升教育實效的基本保障。為此,學校教師—方面借助“師生交流卡”與學生進行交流,由此掌握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動向,對學生的問題與困惑給予解答,對其優(yōu)異表現(xiàn)進行適時鼓勵。另—方面,教師不斷加強對教育實踐的反思,并開展互動交流。如學校要求班主任及任課教師每學期都要結合自身教育經歷撰寫一篇“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故事”,學期末還要在大會上進行交流,同時教師的發(fā)言材料還要上交學校統(tǒng)一存檔,以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參考。
三、強化家?;?,養(yǎng)好每一個孩子
1.重視家訪工作,建立生源檔案
每學期開始,學校都要求各班主任及任課教師做好學生家訪工作,并在假期前后通過電話、短信、微信等方式聯(lián)系家長,溝通學生在校和在家的學習及生活表現(xiàn),并認真聽取家長意見。同時,各班主任還要根據所負責班級情況填寫《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個人檔案》,內容包括學生姓名、家長姓名及工作單位、戶籍所在地、現(xiàn)住址、聯(lián)系電話等,以詳細掌握本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基本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和幫助。
2.創(chuàng)新活動方式。促進家校溝通
其一,學校統(tǒng)一印制了“家校聯(lián)系卡”,以方便教師和家長的聯(lián)系。家長可以通過家校聯(lián)系卡對學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見建議,以敦促學校及時改進:學校也可以借助家校聯(lián)系卡把學生的在校表現(xiàn)及時反饋給家長,與家長共同制定調整教育方案。其二,學校充分借助家長會、家長學校、簡報、微信等方式,及時向家長包括外來務工家長傳遞教育信息,調動他們參與子女教育的積極性,幫助他們掌握先進的育人理念和方法。其三,學校還通過定期評選“優(yōu)秀外來務工家長”.搭建家長之間進行經驗分享的平臺.增強他們的自豪感。學校在制定評選方案后,通過“家長一封信”的形式告知家長,家長可在自愿的基礎上進行申報。然后學校通過班級、級部、學校層層評選,最后確定“優(yōu)秀外來務工家長”名單,并通過召開表彰大會的方式,邀請獲獎家長進行經驗介紹,并向他們頒發(fā)證書、贈送書籍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