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019-01
《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里將雙語教學(Bilingual Education)定義為:在課堂上使用第二語言或者外語教授各門學科的知識。雙語教學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北美的一些移民國家為了使移民快速融入當?shù)厣鐣?,以便解決其就業(yè)、交流中的語言障礙問題,提出了以兩種語言作為課堂媒介的辦法。
我國高校雙語教學興起于2001年。中國教育部要求大學非英語專業(yè)課程(至少部分課程:一般院校不低于5%、重點大學不低于10%)采用雙語教學:用英語授課,或在用漢語授課時采用英文教材。中國的雙語教學旨在培養(yǎng)新世紀所需要的、全面發(fā)展的專業(yè)外語復合型人才。經(jīng)過十多年的探索,各個院校的雙語教學體系逐步成熟,但由于各所院校的師生英語水平不一樣等因素導致了教學效果不同。本文即想探討一下“影響我國高校課堂雙語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影響我國高校課堂雙語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響雙語教學效果的因素有很多,綜合來看,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1.學生英語水平及其學習態(tài)度。
作為課堂主體之一的學生,其英語水平對雙語教學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專業(yè)學科學習相對抽象難懂,語境支持少,對認知要求較高,因而對英語的要求也更高。但是,一些大學在一味地追求雙語教學時并沒有充分考慮學生因素,學生處于一種不斷地因語言障礙而產(chǎn)生的諸多語言問題的困擾中,嚴重阻礙了他們對專業(yè)知識的獲取。劉秀琴、蔡嘉森、羅軍的文章《大學生英語水平與雙語教學效果實證分析》——基于334個樣本數(shù)據(jù),通過實證分析驗證了學生英語水平與雙語教學成績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并由此得出結(jié)論:學生英語水平對雙語教學效果具有直接影響。因而,在雙語教學課程設置中,應當樹立和轉(zhuǎn)變理念,首先重視學生的英語水平,并將之作為決定學生能否參加雙語教學課程的前提條件,或者是否開設雙語教學課程的前提條件,對于不具備雙語教學條件的院校,應當審慎實施,或者可以對部分學生開展雙語教學,從而避免“一刀切”地向所有學生推行雙語教學導致教學水平和效果下降的負面效果。
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直接影響雙語教學效果。主要表現(xiàn)在課前預習、課堂上的專著參與程度以及課后的復習上。
2.雙語教學師資。
在雙語教學中,對教師的專業(yè)功底和英語駕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幾乎所有的大學都有碩士學位,部分有博士學位,甚至有的還有海外留學經(jīng)歷。然而,有海外留學經(jīng)歷的教師數(shù)量畢竟有限。因此,大多數(shù)教師的英語水平僅限于能夠通過英語閱讀獲取信息,那么他們在開展雙語授課上是不合格的,這嚴重地阻礙了專業(yè)知識的有效傳授。鑒于此,多數(shù)高校采取對在職教師進行語言培訓。有條件的院校直接讓英語基礎好的專業(yè)課教師或者引進的博士(有海外留學經(jīng)歷的更好)任課。
3.教學模式的選擇。
當前我國高校專業(yè)課雙語教學的主要模式有三種:引導模式、過渡模式和完全模式。
(1)引導模式。學生采用英文教材,教師采用漢語講授。此模式對外語水平和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針對性較強,通過漢語的講解來方便學生研讀教材,同時提高外語水平和應用能力。
(2)過渡模式。學生采用英文教材,教師采用雙語交叉授課。此模式能兼顧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適合廣大教師廣泛運用于初設的雙語課程,這是目前我國高校采用的主要模式。
(3)完全模式。學生采用英文教材,教師用英文講授。此模式對師生要求均較高。一般廣泛應用于研究生教學,本科生在短期內(nèi)難以適應。
4.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選用。
目前高校雙語教學基本都采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單純看教材或者教師板書的視覺疲勞。在課堂上采用多鐘教學方法諸如“設問啟發(fā)(啟發(fā)式教學)、討論思辨、雙向互動、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能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5.評價模式的選擇。
不同的評價模式會影響雙語教學效果。評價模式主要涉及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與考核兩個方面。
在評價方面,采用正向的鼓勵性語言比批評行的語言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考核方面,為了更好地激勵學生在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積極思考,而非平時懶學、到考前死記硬背;在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考核時,應嘗試逐步改變傳統(tǒng)的以筆試為主的考核方式,適當增加平時成績的比例(平時成績主要由上課回答問題的表現(xiàn),參與討論的情況以及課內(nèi)外作業(yè)完成的情況等組成的),進行考核模式的革新。
6.教材的選用。
目前我國高校供雙語教學使用的教材有三類,一是國外原版教材,二是原版引進后的“再加工”的雙語教材,三是根據(jù)具體教學實踐由教師編寫出版的雙語教材或自編校內(nèi)講義。原版教材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nèi)容與我國大學的現(xiàn)狀不同,在目前狀況下,自編雙語教材更適合我國高校的教學實際。因此,在教材選擇上,為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可以同時為學生提供外文和中文兩種教材,或提供一本外文教材同時指定中文參考書。
7.高校的政策支持。
采取激勵政策是高校雙語教學持續(xù)開展的重要保證。雙語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需要花費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準備。為了調(diào)動教師開展雙語教學的積極性,高校在核算工作量、職稱評聘、發(fā)放課時津貼等方面向雙語教師傾斜。以我校為例,全英文授課,工作量系數(shù)2,雙語授課,工作量系數(shù)1.8。
二、對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的建議
雙語教學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教師和學生必須達到一定的英語水平,這是成功實施全英文教學的必要條件”。在雙語教學過程中,高水平的師資是開展雙語教學的前提條件。但是,與其他學科教學研究一樣,未來雙語教學研究的趨勢將是“由“研究如何教轉(zhuǎn)移到研究如何學”,上,并“把研究重點放到研究學習者個體差異和學習過程上”(束定芳1995)。學習者的動機、需求、態(tài)度、興趣、學習行為、焦慮感、外語水平和對學科的認知程度等都會對雙語教學效果產(chǎn)生重要影響。只有學習者對第二語言學習具有強烈的興趣和需求,他們才會通過自己感興趣的語言形式學習學科知識。只有學習者持有強烈的學習動機,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得到激發(fā),進而提升學習成效。也只有學習者對雙語教學有較好的認知,才有助于他們避免或減輕雙語課程學習過程所帶來的困難與焦慮感。因此,為了能使高校雙語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未來我們應該重點研究“學習者(即學生)如何學”上。
參考文獻
[1]張春.中國高校雙語教學的反思[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12.
[2]鄭大湖,戴煒華.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研究十年:回顧與展望[J].外語界,2013.1.
[3]劉秀琴,蔡嘉森,羅軍.大學生英語水平與雙語教學效果實證分析——基于334個樣本數(shù)據(jù),[J].文教資料,2016.15.
[4]劉敏,朱丹妮,李曼君.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學專業(yè)雙語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新課程研究[J],2018.04.
[5]金巧蘭.《國際金融》課程雙語教學之探索,教育學,[J],2017.11.
作者簡介:金巧蘭(1972-),女,漢,江蘇高郵,講師,揚州大學,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