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砥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五次全體會議結(jié)束后,舉行了隆重的憲法宣誓儀式。這是自憲法宣誓制度施行以來,首次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舉行的憲法宣誓活動,體現(xiàn)著憲法精神、法治文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土壤中破土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
憲法宣誓制度于2015年設立,明確要求各級人大及縣級以上各級人大常委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應當公開進行憲法宣誓。今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更將憲法宣誓制度上升到憲法層面。
《周禮》記載,“小事違誓當墨或鞭,大事違誓當殺”。宣誓制度的歷史源遠流長,宣誓意味著宣誓人的一份“承諾”,意味著宣誓人無論在精神上還是道德上,理應承擔履行承諾的責任和義務。
憲法宣誓所構(gòu)建的儀式感,對每一位宣誓人產(chǎn)生心靈沖擊,從而完成一次直達心底的憲法教育。這對于公務人員尊重憲法權(quán)威、按憲法規(guī)則辦事、弘揚憲法精神具有重要的基礎(chǔ)性作用。
而憲法宣誓不僅對宣誓人是一次教育,對觀禮者來說也是一次關(guān)于憲法精神的教育,更是一堂生動的普法課程。
法律是治國重器,良法是善治前提。憲法宣誓的制度安排,充分體現(xiàn)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zhí)政的堅定信念,也是一次對公務員隊伍乃至整個社會的法治宣傳和教育。只有通過更多這樣春風化雨的方式,讓憲法精神真正入腦入心,法治中國的未來,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摘自人民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