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鹿泉區(qū)寺家莊鎮(zhèn)西龍貴小學 杜素敏
古人云:心中醒,口中說,紙上存,不從身上過,皆無用也。品德教學要回歸學生的生活,遵循“道德存在于學生的生活中”的理念,在與學生生活世界的聯(lián)系中構建課程的意義。
教學時,我們應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組織安排教學內容。例如教學《親親大自然》這一課時,課前把學生帶到學校附近的田野或是園林,讓他們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玩耍,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樂趣,內心深處就有了一種想去保護大自然的意識。又如學習《幫幫殘疾人》一課時,組織學生成立調查組,到自己所在的社區(qū)去調查殘疾人的生活情況。每組按照分工,有的負責采訪,有的負責記錄,然后集體出謀劃策,用實際行動去幫助這些殘疾人。記得有這樣一句話,“告訴我,我會忘記;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與,我才會明白?!敝挥凶寣W生走進生活,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品德教學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訴,而是學生生活體驗自主構建的過程。教品德課要體現(xiàn)教學層次的遞進性,讓學生在連續(xù)、遞進的教學活動中,不斷提升道德認識,迸發(fā)道德情感,抵近正確的價值觀。
為了教育學生節(jié)儉生活、不要攀比,可以設計以下教學活動:在課堂上,首先以聊天的形式引導學生列出一個星期(或是一段時間)里自己的消費清單。再讓學生根據(jù)節(jié)儉的原則,去除清單中多余的支出,讓學生心中有一個節(jié)約的意識。這時候會有一部分學生心中不以為然,他們會以為只要自己喜歡的就是自己需要的,在支出清單中是不可少的。然后,教師布置一項家庭作業(yè):調查自己家庭中一個月的收入和支出,同時也給自己父母的生活支出列出清單,并讓父母在兩張清單上簽字確認。這兩張清單不用交給老師,就留給學生自己做一個紀念。
其中的教育作用不言而喻。大部分學生是普通家庭的孩子,讓學生認識自己的家庭生活,內心被觸動的就不僅僅是一個節(jié)約意識了。在層層遞進的教學活動中,他們真正明白“合理消費、勤儉節(jié)約”就是“我長大了”的體現(xiàn)。
品德與生活課程作為人文科學,應該把情感價值觀放在首位。只有充分喚醒學生的情感,教師所教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
教學“生命的意義”時,筆者選在汶川地震紀念日的時候,帶領學生一起重溫了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往事:舍己為子,舍己為學生,勇敢救人,舉國行動,處處大義……那些事例引發(fā)了學生對生命價值、生命意義前所未有的深刻思考。從學生交上來的一篇篇心得體會中,能真切感受到他們內心的變化:大地震中那些令人震撼的母愛,讓我更多地理解了日常生活中母親的嘮叨;人性中的品德之美就蘊含在平淡的生活中,在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去體驗,才能深切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活動是兒童認識的源泉,是兒童發(fā)展的基礎,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在教學中,可通過娛樂游戲、動手制作、表演欣賞、討論交流等多種活動方式,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冒出智慧的火花,迸發(fā)出新的情感。如學習《可愛的祖國》一課,筆者設計了“夸夸我們的祖國”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贊美祖國。有的學生用彩筆描繪圖畫,有的誦詩贊美,有的當小導游介紹祖國。在活動中,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祖國的可愛。
精心設計的活動,可實現(xiàn)“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用一種道德生活去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道德生活,這是品德教學的終極意義。密切聯(lián)系兒童現(xiàn)實生活,以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為教學空間,才能獲得品德課教學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