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四川大涼山一個比較偏僻的山村里。我們那兒屬于亞高原地帶,海拔很高,風景壯美,但生活不易。
我的小學階段就一直在山中度過。學校在一座很高的山上,很多地方不通公路,按照一個孩子的腳程,從我家到學校,大約要走四個小時。而我的同學中,有人要打著火把走上六七個小時才能到學校,這在當時不是什么稀罕的事。他們的書包里都有這樣一些干糧:燒熟的土豆、紅薯或者炒面團子、苦蕎餅。
那個時候沒有什么課外讀物,偶爾能見著同學從哪里弄到一本“小人書”——一種配有繪圖的讀本,絕對算是學生中最“富有”的人。他會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受到我們的追捧,我們替他掃地,替他扛書包,替他干點零碎的他不愿意干的活,比如,洗他的臭襪子!以便借到那本小人書看一會兒。
我讀到的第一本課外書,是語文老師給我的。所以上面說的借看小人書,是后來的事情,我也僅給那個同學洗過一次襪子——襪子太臭了!我的語文老師很年輕,很漂亮,那時她剛到彝族地區(qū)教書,對全班學生的感情肯定是差不多的,但是對我會好一點?,F在想想原因,或許是我作文寫得好。反正不管怎么說,我得到了她贈送的第一本課外書。好吧,我承認,其實是因為那陣子我要參加學校的故事演講比賽,她才給我那樣一本故事書。那本書上記載的全是中國古代神話故事,比如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里頭還配有非常好看的圖畫。可以這么說,一拿到那本書,我眼睛都看傻了。
學校演講比賽,我順利拿到了第一名。
那是第一本書帶給我的榮耀,我至今記得它的厚重。只可惜我是個喜歡耍寶的人,而且心腸特別軟,不用別人替我扛書包洗襪子,只要多說幾句好話,就把書借出去了。我深深記得,那最后一個借我書的女生,她叫……什么什么……我現在忘了,可我不會忘記她借書不還,不還的理由是,她說她沒有借。我的整個小學時代,都在掛念那本書,天天討,天天討不回來。
如今這樣的年紀,我當然輕易就能想通了,她只是太愛那本書,太想據為己有。在課外書稀缺的當時,能真正擁有一本喜愛的書,十分不易。只能說這件事給我的小學時代添了一陣子不開心,她奪我所愛,導致我丟失了人生中第一本書。可這并非壞事,人丟失了什么,才會懂得珍惜什么,至今我生活中最大的開銷,仍然是買各種喜愛的書。
由于家庭條件的緣故,初一上了半學期,我輟學了,徹底離開了學校。對于很早就有讀書興趣的人來說,離開學校并不會真的離開書本,書在我心中仍然保有很重要的位置。從學校出來后,對書本的熱愛只增不減。在后來的打工生涯里,手里積攢的閑錢只要超過一百塊,我就會到舊書攤淘便宜的書。只可恨我是個十分無用的人,沒有經濟頭腦,錢在手里左手來右手去,閑錢能攢上超過百元的次數沒有多過三回,因此,我行李箱里的書沒有超過三本。那是窮困潦倒的歲月,好在那樣的歲月中不多不少還有三本書。
閱讀對眾人都是有用的。讀書最大的作用是使你整個人由內而外地散發(fā)光彩。真身只是頑石,閱讀就是打磨自己。就拿我來說,25歲以前,我長著眼睛,但看不清許多事;我也長著一顆心,但悟不通許多道理。我的心智閉塞,我的雙腳去不了遠方,我心中沒有很深的土壤,根基不穩(wěn)。人的內里不升華,再好的世界也是模糊的。從這樣的角度來說,閱讀的作用多之又多,簡直是個人的救贖。
我對一些人說過,讀書不用一下子就去讀那種非常難懂的。寫作的提升需要時間,閱讀同樣有個漫長的過程,就像我們剛生下來的時候,視力有限,能看到的僅僅是眼前極小范圍中的事物,我們的眼力需要一天一天增長,能看到的世界是一寸一寸拓寬,閱讀的底子也是一點一點積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暫時看不懂的書未必是它本身的問題,且先放一放,過兩年再拿出來讀,你會有驚喜的發(fā)現。
總之,閱讀最好的狀態(tài)是,你的枕頭底下永遠放著兩三本書。兩三本書就是一片天空,星辰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