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梅
(中北大學藝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音樂藝術從來都是一種特殊的生產方式,它是由社會人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具有“美的規(guī)律”的創(chuàng)造品?!惰F蹄下的歌女》是為電影《風云兒女》創(chuàng)作的一首電影插曲。暫且不考慮創(chuàng)作背景,不考慮藝術特征,單從聽覺跟視覺的角度來看,第一次接觸這個作品就會讓人體會到美感,是凄美,是一種不可抗拒的本質力量,超越了實際功利,豐富、自由的感覺。而它又經(jīng)住了歷史的考驗,代代相傳。所以它被稱作為一個藝術作品。
按照“美的規(guī)律”去創(chuàng)作,體現(xiàn)在這個作品中最直觀的就是它的歌詞和曲調。這首曲子是《風云兒女》影片中的孤女阿風為生活所迫,淪為歌舞班的歌女,對日寇奴役下的苦難生活的哀怨與控訴,因此歌詞曲調盡顯悲涼。歌詞看似一篇散文,卻按一定的規(guī)律排列,念起來朗朗上口,與曲調完美結合組成三個完整的樂段。第一段描繪的是歌女們真實的生活寫照,第二段更直接的表現(xiàn)了歌女們生活的苦楚跟地位的卑賤,第三段是全曲的高潮,充分展現(xiàn)了出身卑微的歌女心中裝著的熾熱的愛國情。整個曲子只有短短11句歌詞,卻把歌女飽受凌辱的痛苦和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滿腔仇恨以及努力抗爭不甘心被命運擺弄的反抗精神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么一個精短的作品雖不是“劍拔弩張”,沒有氣勢磅礴,但它蘊含著的感奮人心、催人淚下的悲劇力量是無法估量的。我想這就是“美的規(guī)律”帶來的力量。
有一句我們常常會聽到的話:“藝術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是筆者第二個想要表達的觀點。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起決定作用,他和恩格斯都大力提倡現(xiàn)實主義,強調人物形象的真實性,現(xiàn)實關系的真實性以及細節(jié)的真實性。曲中的女主人公阿風我們雖不知道是否真的有她的存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的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歌女存在,這便是社會關系真實性的體現(xiàn),因為真實我們才能感同身受,才能被感染,藝術永遠不可能是虛假的。這就是“藝術源于生活”。
那么“藝術高于生活”又要求作品“莎士比亞化”俗稱形象化,審美化。從社會生活出發(fā),生動而真實、正確地反映時代的本質。故事發(fā)生于九一八事變后,我們從歌曲中就可以看到當時民族危機日漸加深,國人們陷于水生火熱之中,歌女們的生活更是可想而知被折磨的遍體鱗傷,全國掀起抗日救亡高潮。這也很好地體現(xiàn)了“莎士比亞化”中另一個特點:塑造出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通過歌詞我們仿佛就能看到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以及歌女們不堪重負的生活狀況,就這是成功地通過一個藝術作品將我們帶入其中的故事,給我們最真實的藝術感受。
“莎士比亞化”中還談到使視作品情節(jié)不僅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而且反映出來的生活具有深度和廣度?!惰F蹄下的歌女》除了生動地給我們再現(xiàn)了當時的生活,同時也發(fā)人深省,我們理應勿忘國恥,砥礪前行。曲作者聶耳在生命的最后三年中為左翼音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他創(chuàng)造的作品有37首之多,這些作品都具有強烈的歷史特征,表現(xiàn)了當時中國勞苦人民的艱辛和悲難。他心懷滿腔的愛國之情,所有的作品傾向性都與當時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性保持一致,有效結合,振奮人心!
“美學”的德國詞為aesthetiks,原意即“感性學”。黑格爾在他的《美學》中指出藝術與哲學宗教的區(qū)別在于它對“理念”的顯現(xiàn)方式是感性的,而不是概念的或觀念的。[1]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音響所形成的藝術形象,來表達人們的審美情惑,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它利用聲音按照“美的規(guī)律”,反映作者對生活美丑屬性的審美意識,以激發(fā)欣賞者的美感,從而引導欣賞主體提高審美能力,陶冶美的情操,凈化胸襟和心靈,這大概就是音樂美學最集中的一個特征體現(xiàn)了,也稱“唯美主義”,《鐵蹄下的歌女》這個作品足以給人帶來精神上的美的體驗。同時它又體現(xiàn)了美學的時代性,聶耳所處的時代是岌岌可危的時代,侵華事件的連續(xù)發(fā)生讓他堅定了參加革命的信念,通過音樂這個強有力的媒介輸出。
美學不僅僅存在于它自身的美的藝術特征,還與周圍事物存在著纖絲萬縷的關系,尤其是它與社會,與人的情感聯(lián)系,簡而言之它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首先它具有認識功能,人們通過藝術作品可以認識現(xiàn)實,音樂雖不造成直接的概念,通過象征,感受來顯示作家想要表達的內容,但給人的沖擊力絕不會亞于文學詩歌亦或是戲劇舞蹈。《鐵蹄下的歌女》讓我們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有了較為具體的認識,也讓我們對《風云兒女》這部電影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其次它還具備教育功能,音樂的教育功能主要體現(xiàn)于音樂家在作品中對現(xiàn)實做出的情理、政治等方面的評價,如果這些評價能夠被聽眾接受,就能夠影響聽眾,起到教育作用。[2]時代變遷,歷史進展對于教育功能影響甚大,中國人民最艱苦的歲月已經(jīng)過去,但是我想《鐵蹄下的歌女》這部作品在當時的教育功能并沒有因為時間的輪回被削弱,新一代年輕人在聽到“誰甘心做人的奴隸,誰愿意讓鄉(xiāng)土淪喪”這兩句歌詞誰又不會熱血沸騰,充滿斗志!
音樂美學除了以上兩種功能還具有很多其他的社會功能,它們相互滲透互相包容作用于人的意識活動,讓“美的力量”達到最大?!?/p>
[參考文獻]
[1]宋瑾.音樂的功能、價值與本質[R].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
[2]秦露.音樂美學及其社會功能分析[J].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