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時期高職院校師生課堂沖突動因與形成機理研究

      2018-01-26 07:09:08張洪春溫中梅
      天津職業(yè)大學學報 2018年2期
      關鍵詞:沖突師生關系師生

      張洪春 溫中梅

      (湖北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新時期,師生關系失諧是導致師生課堂沖突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師生課堂沖突不僅是社會環(huán)境、學校組織及教師與學生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同時還伴隨有深刻的社會學、文化學、教育學和心理學淵源。因此有必要對高職院校師生關系進行客觀、正確分析與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展開沖突問題形成機理與運行邏輯的深入探討。

      一、新時期高職院校師生關系調查分析

      在高職院校諸多的關系當中,師生關系是最基本、最為核心的關系,師生沖突是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新時期,高職院校師生關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本次調查選取湖北、廣東、四川、重慶、陜西5省市的6所職業(yè)院校,調查主要采取問卷調查方式。調查問卷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師和學生的相關背景調查;第二部分是教師和學生對當前師生關系的認知與評價調查;第三部分是師生沖突的表現(xiàn)與影響調查;第四部分是師生沖突的成因與調適對策調查。調查共發(fā)放問卷300份,已回收問卷286份,并對部分項目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

      1.當前高職院校師生雙方對師生關系評價不高

      師生對師生關系的滿意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師生關系的和諧與否,而師生間的相處融洽與否是師生關系是否和諧的重要表現(xiàn)。在“你對目前師生關系滿意嗎?”的調查問卷中,有半數(shù)以上的高職學生對師生關系沒有滿意感,而對師生關系有滿意感的教師也不足四成??梢?,高職院校師生對當前師生關系評價趨于一致,即師生關系評價的滿意度都不高。而在“你與老師相處融洽嗎?”和“您與學生相處融洽嗎?”的問卷中,教師中認為與學生相處融洽的不超過七成,學生中認為與教師相處融洽的僅占一半。說明新時期高職院校師生關系存在不和諧因素,師生雙方的相處不太融洽。

      2.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對教師缺乏信任與尊重

      信任與尊重是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坝H其師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沒有對教師的信任就沒有對教師由衷的尊敬,也就無從談起與教師和諧相處。一般來說,對教師不信任不尊重就會對教師所教內容產生懷疑、對教師品行不予認可,也就很難和教師形成合力。調查顯示,高職學生對教師非常信任的僅占10.5%,比較信任的占46.8%,合計占57.3%,對教師表示信任的學生不足六成。而高職學生認為教師對其影響很大的占10.1%,影響較大的占38.7%,兩者之和為49.8%,即只有半數(shù)的學生認為教師對其有較大的影響力。可見,當前高職院校中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度不高,教師對學生影響力在弱化,這也導致了學生對教師的不尊重。

      3.當前高職院校教師對學生信心不足

      教師對學生充滿信心與希望是良好師生關系的前提。信心可以帶給人力量和精神,只有用希望和信心造就學生,才能培養(yǎng)學生對前途的希望與信心,師生才能同心同力、相向而行實現(xiàn)教育目標。調查顯示,目前高職教師對學生非常沒有信心的占15.5%,比較沒有信心的占35.8%,兩者合計達51.3%,而對學生充滿希望的占48.7%??梢?,當前高職院校中一半教師對學生不信任,認為他們基礎差、學習主動性不強、缺乏遠大理想與抱負,因而喪失了培養(yǎng)的信心與希望,導致教師心理上的落差。

      要實現(xiàn)師生關系和諧,信任是前提,理解是基礎,尊重是核心,溝通是途徑,民主是保障。新時期高職院校師生或多或少失和導致師生關系發(fā)生嬗變,師生沖突在所難免。

      二、新時期高職院校師生課堂沖突原因分析

      高職院校師生關系不夠和諧,是引發(fā)師生沖突的因素之一。師生關系失和及由此引發(fā)的師生課堂沖突,其主要原因可歸結于社會、學校、教師及學生等方面。

      1.社會原因

      新時期,社會因素對師生各種利益、價值取向、思想觀念、交往方式、相互關系都帶來了巨大沖擊,導致師生利益結構裂解、重構,師生價值觀念異質多元,師生行為失序與失范。

      (1)市場經濟發(fā)展沖擊師生價值取向。一方面,市場經濟的價值規(guī)律及其趨利性導致了逐利思想的產生和逐利行為的發(fā)生,誘發(fā)了高職學校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選擇、政治追求、就業(yè)期望方面都表現(xiàn)出功利化趨向,部分教師的價值觀念也在向功利化方向發(fā)生嬗變。于是學校辦學功利化傾向愈演愈烈,師生交往的目的性和效益動機也日趨明顯。這些功利主義傾向,成為師生課堂沖突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信息網絡技術發(fā)展消解教師教育權威。網絡發(fā)展使得師生關系發(fā)生解構與重構。首先,現(xiàn)代教育技術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可供選擇的學習方式與手段,學生知識與信息的更新具有很大的選擇空間和選擇條件,于是教育權威已不再為教師獨有,教師權威受到網絡的分享;教師不再擁有知識權威者的地位,教師也不再是唯一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的傳授者。教師的感召權威、傳統(tǒng)權威和知識權威同樣受到極大削弱,教師角色職能受到了挑戰(zhàn)而不斷消解。其二,師生交往媒介也由單一變?yōu)槎嘣?,師生面對面交往機會減少。尤其是網絡交往虛擬性的負面效應,使師生關系失去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親近感,師生交往意識更趨淡漠,交往情感度降低,交往缺乏人文關懷,導致師生情感疏離,師生關系冷漠??傊?,信息技術發(fā)展,使傳統(tǒng)師生關系不僅表現(xiàn)為空間距離的拉長,而且表現(xiàn)為心理距離的增大。

      (3)學生主體與權利意識增強。公平和公正、公開和開放、自主參與等意識推動了學生表達利益訴求、爭取合法權利意識的覺醒,學生要求地位平等、權利對等的呼聲愈加高漲。學生成了教育主體,不僅更加自覺主動地體現(xiàn)自我、追求自主發(fā)展、實現(xiàn)自身價值,而且逐漸認識到作為大學生所應有的地位和權利,并通過不同的途徑表達自己的訴求,爭取、維護自己的權益。

      2.學校原因

      學校環(huán)境或組織內部環(huán)境框架能規(guī)定、引導或制約著師生交往行為及交往方式,當組織內部環(huán)境發(fā)生變遷,或組織運行體系中存在缺陷時,都會導致師生課堂沖突的發(fā)生。

      (1)高職院校組織社會角色偏差。高職院校組織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偏離其角色的情況。一是科層制式組織管理偏差。這種管理中,學生是整個組織管理和控制的對象,容易引發(fā)學生與教師的關系緊張。二是組織發(fā)展目標偏差。辦學目標定位不合理,發(fā)展模式“重外延擴張輕內涵建設”,其結果是師生關系結構趨向松散,師生交往出現(xiàn)障礙,師生關系不斷疏遠,師生課堂沖突頻頻發(fā)生。其三是組織職能偏移。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職能淡化,教學中心地位失落,使高職院校在保持其最根本的理念、任務和目的方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2)高職院校內部管理制度缺陷。一是管理制度的人性缺失。表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尊嚴、權利得不到充分地尊重和保障,在學習上沒有學習的選擇權與自主權。二是管理制度的功利取向。有些學校忽視了教育的本真追求,功利主義傾向嚴重,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三是管理制度的功能異化。有的制度因本身存在內在缺陷,不切合實際,或執(zhí)行不力和執(zhí)行不當而發(fā)生功能異化。如飽受非議的高職院校學生評教制度,近年來已導致高職院校師生間關系不良。四是管理制度的落實虛化。制度功能的發(fā)揮與該制度在執(zhí)行中能否得到真正落實有極大關系。教學計劃安排不合理、教學服務設施不到位、學籍處理、評優(yōu)、貸款等各方面制度的某些不合理易導致師生之間的沖突。

      (3)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模式與學生期望存在落差。教育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產生著不利的影響。一是人才培養(yǎng)理念的轉變、更新依然緩慢,傳統(tǒng)的理念往往與大學生對人性化的需要相矛盾。二是課程設置的統(tǒng)一性、單一性滿足不了學生需要,學生缺乏主體性、選擇性等自由學習的權利,學習的興趣與主動性受到壓抑。三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中,過份強調教育的統(tǒng)一及簡單一律的模式化教育,忽視大學生的個性差異與創(chuàng)造性要求,影響了學生個性發(fā)展。

      (4)高職院校師生關系建構培訓缺乏。當前,高職院校師生關系不和諧,也有學校管理與教育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大多數(shù)學校偏向于對學生遵守紀律和制度方面的管理,而對老師則是偏向于教學和科研的監(jiān)督和激勵。對于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師生關系問題或重視不夠,或缺少策略。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普遍未開展如何處理師生關系的系統(tǒng)培訓,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在人際交往方面均缺乏系統(tǒng)理論學習和實踐指導,因而在處理師生關系方面也面臨許多實際問題。

      3.師生原因

      教師與學生是高職院校師生課堂沖突的主體,他們相互交往中出現(xiàn)的沖突除了與環(huán)境因素(外源性因素)有關外,更與他們自身有著直接的關系。

      (1)師生角色認同分歧、角色行為期望錯位。隨著社會結構、機制、觀念快速變遷,市場化的一些競爭意識、自主意識在師生身上體現(xiàn)明顯。對教師來說,由于社會賦予的傳統(tǒng)角色地位,往往只注重權利,淡化對學生的責任意識,注重“師嚴”,忽視學生“維權”,更談不上發(fā)展與學生的關系。對學生來說,教育服務商品化、市場化,使學生萌發(fā)出愈加強烈的“消費者”意識,他們與學校的關系不再是支配者與被支配者的關系,而是趨于平等的交換關系,理應享有相應的權利,因而對學校以及教師要求越來越高。這種教育大背景及師生角色認同的分歧,勢必使師生在交往過程中產生沖突。

      (2)師生之間溝通不暢,相互信息交流不足。當前師生溝通漸趨減少,師生感情日漸冷漠。一是師生間相互溝通意愿較弱。大學生逐步成熟的生理和心理,讓他們對外部世界和自身有自己的理解與判斷,學生主動和自覺地請教教師的行為降低。二是師生交流溝通機會減少。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在非教學因素上,無心與學生進行更多的交流溝通。再加上擴招致師生比失衡嚴重,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力不從心。三是師生溝通的情感性缺失。師生交往往往只注重知識目標的達成,而情感目標則被排斥于課堂教學之外,導致師生間個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相互交流被忽視。

      (3)師生認知歸因偏差,個性心理特征缺陷。師生之間在心理需求、認知、歸因、自我心理狀態(tài)、個性特征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一是師生間天然的心理位差。教育關系導致了師生間存在天然的心理距離,年齡差異也必然使得師生間存在“代溝”。二是師生的認知差異與歸因偏差。教師與學生在地位、角色、年齡、知識、閱歷、個性等方面存在天然差異,因而他們在對環(huán)境、他人、事件及自身行為的認識也存在著必然的差異,最終不能維持認知的平衡。三是師生個性心理特征的某些缺陷。雖然教師一般有比較穩(wěn)定的世界觀和社會價值體系,但由于個性特征和個人修養(yǎng)、自控能力不同,其個性也千差萬別。而學生正處于青年期,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都不太成熟,在適應能力、自我心理調控能力、人際關系適應能力等方面常有欠缺。

      (4)師生相互理解尊重缺乏。高職院校師生是有意識、有思想、有情感的現(xiàn)實人。但目前師生情感關系淡化,彼此消極漠不關心,情感交融的師生關系經受著冷卻僵硬的考驗,師生情感出現(xiàn)了令人堪憂的沙漠化傾向。這種現(xiàn)象導致教師心理處于挫折、焦慮、沮喪狀態(tài),情緒波動大,逐漸失去工作樂趣,導致學生煩悶、恐懼、緊張,進而厭煩教師與學習,對教師教學產生不滿與失望,極易造成師生雙方對立情緒。

      (5)當前,部分教師習慣沿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其教學方式、教學手段與網絡時代成長起來、要求知識多樣性的學生形成嚴重錯位。在這種“灌輸式教學”方式下,學生學習興趣缺乏、學習意志薄弱、學習情感淡漠、逃課作弊盛行等學習行為越軌現(xiàn)象也屢見不鮮,增加了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抵觸情緒。

      三、新時期高職院校師生課堂沖突機理分析

      師生沖突類型多樣,原因錯綜復雜,單從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視角無法把握師生沖突的廣度和深度。對此,高職院校師生課堂沖突的根源應從多方面入手,用綜合的、多學科的視角探析其內在機理和運行邏輯。

      1.高職院校師生課堂沖突的社會學根源

      當把師生關系看作是一種社會關系時,師生沖突就是一種社會沖突。沖突的根源在于師生社會角色所賦予的不同期望、要求和權力,造成師生關系緊張與對抗。

      (1)社會教育制度賦予師生“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地位。社會教育制度賦予了教師強制性權力,社會也要求學生對教師服從。由此,雙方的社會地位有一定的差異性和不平等性。

      (2)社會行政法律賦予高職院校師生“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地位。教師在行使國家教育法律、法規(guī)賦予的教育教學權利和相應義務時,處于管理者和領導者地位,而學生則處于被管理者和被領導者地位。因而,雙方的行政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

      (3)社會倫理賦予高職院校師生形同“父”與“子”的等級關系?!白饚熤氐馈焙汀皫煹雷饑馈彼枷胭x予了教師絕對權威,神圣不可侵犯?!皫熗饺绺缸印薄耙蝗諡閹?,終身為父”的規(guī)范造就了由上而下的等級性師生關系。因而雙方的社會倫理地位也是不平等的。

      由此看來,師生間地位、權力的不平等,以及利益、資源分配的不公平使師生關系形成了一堵無形的壁壘。另外,“教師作為具有多重角色的社會人,自覺不自覺地會把自己的心理體驗滲透到與之交往的學生、家人、朋友等人際關系中?,F(xiàn)實生活中,處于心理不健康狀態(tài)的教師,在沒有經過種種心理調適的情況下,必然會對他人的意圖產生認知偏差,做出消極的判斷,甚至做出消極的反應,以致影響到人際關系?!边@種偏差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部分教師常常把因學校、家長對其要求過高帶來的不適應發(fā)泄在學生身上,師生難以相互信任,關系漸趨緊張,因而師生課堂沖突在所難免。

      2.高職院校師生課堂沖突的文化學根源

      從文化學視角來看,高職院校教師文化與學生文化差異顯著,差異性的文化在師生交往的過程中必然發(fā)生摩擦和矛盾,從而大大增加師生間的沖突。

      一般說來,教師文化是成熟文化和成人文化,是建立在成年人規(guī)定的價值、理念和標準之上的,是理性和穩(wěn)定的,代表學校的主流文化和規(guī)范文化,在校園文化中處于主導和支配地位。而大學生文化則是青年文化,是彰顯自我個性和思想的非主流和非規(guī)范文化。這種浸染多元的未成熟文化,往往在學校受到抑制,處于被支配地位。校園師生文化的異質性,相互交融又相互碰撞,統(tǒng)一和諧又矛盾對抗,既帶來了多元觀念、多種價值、多向思維并存的局面,同時也導致了部分師生思想混亂、價值迷茫、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失去精神信念的追求與期望。特別要指出的是,目前大學生文化中,學生個體意識過度強化,情感張揚奔放,崇尚自我,其理想大多浪漫而偏離現(xiàn)實,盲目冀望于自我利益、成長目標的最大化,表現(xiàn)出強烈的唯我是用的個人主義色彩,缺乏與周圍師生的聯(lián)系和交往,如此種種都嚴重影響教師對其的評價,客觀上不利于師生關系的和諧。

      師生課堂沖突來源于教師與學生的文化矛盾,沖突的本質是師生多元文化沖突和異質文化的沖突。具體表現(xiàn)在:教師貫徹國家意志與學生追求個人愉悅相沖突;教師傾向束縛自我與學生主張彰顯個性相沖突;教師倡導社會價值與學生突出個人價值相沖突;教師強調知識傳授與學生注重多樣興趣相沖突;教師固守社會傳統(tǒng)與學生追求現(xiàn)代開放相沖突;教師慣于專制管理與學生崇尚民主平等相沖突;教師統(tǒng)一標準要求與學生渴望差異對待相沖突。

      3.高職院校師生課堂沖突的教育學根源

      從教育學角度來看,高職院校師生間的交往、互動緣于“教”與“學”的活動。若師生“教與學”失當或關系發(fā)生異變,必然產生沖突。

      (1)學生教育教學主體性缺失。教師工作處于支配地位,學生只被迫接受,學生教育主體地位失落,師生關系已成為一種片面的、不民主、不平等的“主體一客體”關系,師生之間很難做到平等地討論問題,導致師生對立與對抗。

      (2)學生對教師教育責任與教育目的缺乏認同。教師為了履行職責和達到教育目的,必然有自己的教學行為與過程。而學生卻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過程難以認同甚至拒絕時,就有可能產生師生課堂沖突。

      (3)教師人文素質與教學素質不能滿足學生需求。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素質與學生要求之間存在差距,就難以得到學生的敬重與信服。著名教育家巴拉諾夫曾經說過,教師的人格對于年輕的心靈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發(fā)展的陽光,教育者的人格影響教育事業(yè)的一切。在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素質人格已危機化,教師教學的方式方法與教學內容或教學對象的要求不相適應,也為師生課堂沖突埋下了潛在的隱患。

      (4)師生行為偏離教育教學目標。目前,一些教師利益本位思想濃厚,以經濟效益為核心,備課敷衍,上課交差,把課堂教學當做副業(yè),缺少專業(yè)態(tài)度與教育精神。一些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自覺主動精神差、自我管理能力弱,導致學習興趣缺乏,學習動力不足,精神注意力不集中。這些偏離教育教學目標的師生行為,也會引發(fā)師生課堂沖突。

      4.高職院校師生課堂沖突的心理學根源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師生間的交往活動是師生心理互動的活動,教師與學生由于在需求、認知、情感方面的差異,使得高職院校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產生沖突。

      (1)師生需求滿足遇挫。師生個人都有著各種各樣的需要,都希望有相應的客體對象來滿足需要。對學生來說,有求知、被教師接納尊重、個人價值得到發(fā)展等需要;對教師來說,有紀律良好、秩序保障的需要,受到學生尊重敬慕的需要,事業(yè)得到發(fā)展、自我價值得到實現(xiàn)的需要等。如果師生的需要能夠從對方得到滿足,相互之間便能形成接近的心理關系,產生友好、親近的情感。反之,雙方需要滿足受挫,則容易產生緊張、焦慮甚至反常,并往往做出自我防衛(wèi)的反應。當師生個體產生攻擊、逆反、退縮等消極的自我防衛(wèi)行為時,就極易引發(fā)相互之間的沖突。

      (2)師生間認知的偏差。師生關系狀態(tài)取決于師生個體對對方心理狀態(tài)、行為動機和意向的認知狀況。而這種認知很大程度上與教師或學生個體過去的經驗、心理發(fā)展水平、需要、興趣、先前期待和判斷所采用的標準有極大關系,再加上信息的復雜性、不對稱性,師生往往無法依靠簡化的直觀推斷而全面、準確地認知對方?!靶睦淼默F(xiàn)實作為實際的變量影響人的行為和發(fā)展”。作為各個方面都存在差異的師生個體,在相互交往過程中很容易發(fā)生由于認知偏差而相互之間不理解、不完全理解甚至誤解的情況,從而產生師生沖突。

      (3)師生個性素質的缺陷。新時期,師生個性不同,豐富多彩。不同的個性總是伴隨著不同的認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為。就教師方面來說,有些教師武斷、急躁、偏激、好勝、冷漠,以及缺乏溝通能力、情緒自控能力差,教育教學能力弱、個性修養(yǎng)欠缺等,這都容易引起學生反感。從學生方面看,有些學生任性、偏激、偏執(zhí)、脆弱、不善交際、情緒不穩(wěn)定等。那些有過挫折經歷的學生心態(tài)失衡,他們的內心深處滋生出對外界的本能抵觸,往往就表現(xiàn)為對學校一切教育的冷漠、消極,甚至是公然對抗。師生自身人格及個性素質的缺陷,極易發(fā)生課堂沖突。

      四、結語

      社會、學校、教師及學生等方面現(xiàn)實問題造成了師生信任危機與生態(tài)關系失諧,并引發(fā)師生課堂沖突。但從本質上講,師生關系失諧及師生課堂沖突根源應從社會學、文化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等學科方面進行深入分析與探尋,且在實踐中還應從“內因”角度對問題自身進行聚焦并深入觀照??傊?,高職院校師生關系及課堂沖突現(xiàn)狀令人擔憂,亟待引起足夠注意并真正付諸具體行動,以消除師生課堂沖突潛在根源,建立新時期和諧的師生關系。

      [1]周 燕.解析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的嬗變及對策[J].濟南職業(yè)學院學報,2014(5):16-18.

      [2]郝朝暉,董澤芳.社會轉型期高校師生沖突及調適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94.

      [3]黃少云,王建升.和諧校園構建與高校教師心理健康[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4):82-84.

      [4]張志濤,王敬群,劉 芬.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領悟社會支持、孤獨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7):1080-1083.

      猜你喜歡
      沖突師生關系師生
      耶路撒冷爆發(fā)大規(guī)模沖突
      初中歷史教學中師生的有效互動
      甘肅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三宜”“三不宜”化解師生沖突
      井岡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 03:04:32
      淺談和諧師生關系的作用
      甘肅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6
      掌握談心藝術 建立融洽師生關系
      甘肅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38
      三喻文化與師生關系
      人間(2015年24期)2015-12-26 18:48:19
      麻辣師生
      重視“五老”作用 關愛青年師生
      中國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
      “鄰避沖突”的破解路徑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40
      一次沖突引發(fā)的思考和實踐
      中國火炬(2012年3期)2012-07-25 10:34:06
      九江市| 仁布县| 台湾省| 宣武区| 辽源市| 北川| 博湖县| 东兰县| 上饶县| 东乌| 大安市| 大渡口区| 绍兴市| 常德市| 林口县| 施秉县| 江达县| 沙洋县| 常州市| 正定县| 登封市| 吉安县| 新巴尔虎左旗| 安龙县| 家居| 玉屏| 山东| 周口市| 武安市| 桂东县| 抚顺市| 江永县| 广昌县| 东源县| 大连市| 团风县| 逊克县| 通许县| 青河县| 桦南县| 普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