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亞文
所謂“整合單元教學內(nèi)容”,主要是指教師要依據(jù)單元教學目標,對教材中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氖崂?、調整、補充、完善,讓單元中不同文章的教學目標集中地指向單元總目標中的重點難點。這樣可以充分挖掘單元教材的教學價值,有針對性地實施課堂教學活動,突出閱讀教學的語用功能。
整合單元教學內(nèi)容,不僅是教師在分析教材、設計教學過程時的一種行為,也是教師教學中的一種理念,是整體落實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處理教學流程的有力抓手,還是提高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的突破口。教師只有關注了單元教材的布局、設計、聯(lián)系和整合,關注了每篇文章的目標指向,才有可能開展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學。
以往的閱讀教學,多數(shù)教師只是教課文、講課文,學生的語文能力都是在摸索和自悟中提升的。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可謂不高?;趩卧虒W內(nèi)容整合的教學實踐,則力圖改變以往的種種弊端,變“教教材”為“教課程”“教方法”,著力點是關注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
結構主義教育理論認為,任何一門學科都有一個基本結構,都具有其內(nèi)在的規(guī)律性。不論教什么學科,都必須使學生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即基本原理、基本規(guī)律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懂得了基本的結構,才能更好地學習。借鑒這樣的教學理論,我們提出了“結構貫穿”策略。所謂的“結構貫穿”策略,是指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堅持“學習結構—鞏固結構—自主運用結構”的教學流程,讓學生通過對前一篇文章的重點學習,厘清知識結構、方法結構或者過程結構,然后在后一篇文章中鞏固運用,掌握這種結構,最終形成基本的閱讀技能、閱讀方法。應該說,這一基本的策略,貫穿在整合單元教學內(nèi)容后形成的各種不同課型的教學當中。
如我們在進行五年級上冊“可愛的動物”單元的教學時,發(fā)現(xiàn)《愛的奇跡》《我和獅子》《金色的腳印》《母愛》這幾篇課文不僅主題相同,而且都通過具體生動的事件,表現(xiàn)人與動物的和諧、友愛。其中《金色的腳印》和《母愛》兩篇課文,通過描寫老狐貍救護小狐貍和老牛為小牛搶水兩件事,展示了動物界也普遍存在的母愛情深。這樣的文章,故事情節(jié)生動感人,學生理解起來沒有太大的難度,適合教師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因此,我們選擇從學習閱讀方法這一角度設計教學,即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愛的奇跡》這篇課文是通過寫小男孩對小鹿的救助,表現(xiàn)男孩對動物的愛。而作者在描寫中又通過小男孩的動作、神態(tài),反映了他內(nèi)心世界的純真和美好。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我們在學習中是如何領會文章的主旨的,從而總結出學習此類文章的閱讀方法,即“朗讀全文抓事件—深入細節(jié)抓描寫—品味語言悟文情”。在學習這樣的閱讀方法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我和獅子》《金色的腳印》《母愛》這幾篇課文的群文閱讀。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圍繞上述方法,進行交流討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此類文章的理解,也積累了閱讀經(jīng)驗和方法。
思維導圖,是一種表達發(fā)散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工具。有人說,思維導圖是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它簡單卻極為有效。運用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梳理自己的思路,厘清問題解決的方向,有效地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經(jīng)常會要求學生梳理文章思路、概括主要內(nèi)容、簡要復述等。這些活動中存在著某種內(nèi)在的體現(xiàn)學生思維規(guī)律的東西或操作程序。這時,如果將學生的思維過程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將學生隱性的思維活動變成有據(jù)可依的顯性活動,就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梳理思維過程,也便于教師指導和研究,從而提高學生課堂中解決問題的水平。
如在進行三年級單元導讀課的教學時,教師為引導學生了解《翠鳥》和《鵝》兩篇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就采用了思維導圖策略。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理清課文的主要脈絡,歸納出課文的主要結構?!洞澍B》一課主要是從翠鳥的外形特點、行動特點、生活習性三方面進行描寫的,而《鵝》一課則是通過鵝的外形特點、第一次下蛋、勇斗黃鼠狼、“我”的贊美幾方面展開描述的。這使得學生不僅對課文有了清楚的認識,而且得到了思維方法的訓練。
“讀寫結合”一直是語文教師常用的教學策略。不同的課上,讀和寫各有側重,體現(xiàn)了教師對于課堂的定位?!耙詫懘僮x”策略,顧名思義,就是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適當組織學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進行書面表達,以自我評價、思考、想象、聯(lián)想等帶動閱讀進一步深入。通過整合單元教學的內(nèi)容,我們節(jié)省了一兩節(jié)課的時間。這些節(jié)省下來的寶貴時間,我們用來組織學生閱讀經(jīng)典。每次讀書后,都要求學生寫一寫感受、評價,積累賞析一些好的詞句。學生為了寫好這些書評,就會更細致地讀書。這樣就形成了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良性循環(huán)。如在進行四年級《草房子》閱讀分享課教學時,教師要求學生寫一寫,他們眼中的小主人公桑桑是個怎樣的孩子,還喜歡書中的哪個人物等。學生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就會認真地讀書、品味。這樣既深化了學生對文本的認識,又提高了學生閱讀、理解、評價的能力。
基于單元教學內(nèi)容整合的教學就是要打破原有的單篇教學模式,構建富有生命活力的閱讀教學課堂,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因此,我們從閱讀教學的主要因素及閱讀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著手進行整合和研究,逐步形成了以培養(yǎng)學生信息提取能力、解釋能力、評價能力以及語言運用能力為主的單元整體導讀課型、講一帶一課型、單篇精讀課型、讀寫結合訓練課型、閱讀指導課型等。下面介紹其中三種課型。
單元整體導讀課,主要的目標是初步感知單元內(nèi)容,理清各篇文章的線索,掃清基本字詞障礙,提出相關問題。這一類課的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我們引入了思維導圖策略,幫助學生梳理文章脈絡。此課型的基本流程為:整體感知單元內(nèi)容—細讀課文理清課文線索—學會內(nèi)容分享—不懂的內(nèi)容提出問題質疑。
如在進行四年級第七單元“美好少年”的教學時,教師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通過連連圖片與課題,讓學生初步感知單元內(nèi)容;然后學生自讀課文,畫出思維導圖,理清課文脈絡;第三環(huán)節(jié)是分享“我喜歡的內(nèi)容”;第四環(huán)節(jié)是“我要提問”。通過四個板塊的活動,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單元中各篇課文的內(nèi)容,并發(fā)現(xiàn)《給予樹》《賣木雕的少年》《咱倆的秘密》及《想別人沒有想到的》這四篇文章都是以聰明、善良和心靈美好的少年為主題,從而對單元教學內(nèi)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這一課型的基本流程為:激發(fā)興趣、閱讀重點課文—感悟歸納特點、明確結構—學習練習篇目、運用結構方法—總結對比特點、鞏固深化認識。在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單篇學習的方法,通過反復細致地講解同一篇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感悟等能力。這樣的課型,往往造成學生實踐機會少、閱讀面窄的問題。一個學期、一個學年下來,學生也只是學習了課本中的幾十篇課文。而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的。因此,教師應努力增加學生閱讀實踐的機會,讓他們進行大量閱讀。通過講一帶一課型,教師將主題、文體相近的文章放到一起進行教學。講一篇,練習一篇。這樣,在學習同類文章的過程中,學生學到了閱讀的方法策略,也運用了這些方法和策略。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息息相關的。讀寫結合訓練課型一般的課堂流程為:創(chuàng)設情境、閱讀感悟—聯(lián)系生活、自由表達—梳理思路、獨立成文—再次交流,討論評價。
經(jīng)過兩年多的實踐,筆者所在的課題組整理出了三至六年級8冊教材中6個單元的整合課型的教學設計,形成了十余節(jié)優(yōu)秀課例。這些將成為教師今后教學很好的參考資源。
(北京市通州區(qū)張家灣鎮(zhèn)中心小學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