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勇燕
隨著核心素養(yǎng)理論的提出,整本書閱讀越來越受到語文工作者的重視。然而,小學生整本書閱讀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依托互聯(lián)網來提升整本書閱讀的質量,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下面針對當前小學生整本書閱讀中存在的問題作具體闡述,并探討相應的實施策略。
可供學生閱讀的書籍浩如煙海。如何選擇合適的書籍?這對于學生、教師、家長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學生更是因為認知經驗不足,對書籍的良莠缺乏辨別力。當前不少女生偏愛童話、網絡小說,男生沉迷冒險、漫畫、爆笑類讀物。許多書籍內容粗俗、文字粗糙。讀這類書不僅浪費光陰,而且還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當前流行的不少電子讀物傳播快捷,對學生有著強烈的視聽沖擊,帶給學生的快感是紙質書無法給予的。大部頭的經典名著不僅字數(shù)驚人,人物繁多,而且角色關系錯綜復雜,情節(jié)多線推進。所以整本名著的閱讀往往周期長、難度大。再加上教師和家長在學生讀書環(huán)境的打造上“缺力”,在讀書過程的監(jiān)管上“缺席”,在讀書方法的指導上“缺招”等因素,學生對整本書的閱讀興趣普遍不高,閱讀動力也不足。
筆者所在學校無專門的閱讀課,教師只能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整本書閱讀,這就難以保證閱讀指導的常態(tài)化和序列化。即使有些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嘗試著通過“一篇”把學生引向“一本”,但在指導形式上,也迫于教學質量壓力、課內教材任務、語文課時等限制,一般只注重開始的“導讀”和最后的“交流”或“展示”,對整本書閱讀過程的監(jiān)控尚未形成系統(tǒng)性的長效機制,也基本沒有與學生形成有效互動,所以布置的課外閱讀任務很多是呈泛化、虛化、浮華的狀態(tài)。
雖然學校努力呼吁家長重視“親子閱讀”,但實際上,筆者所在學校的家長仍缺乏優(yōu)化親子共讀的意識。一方面是因為有些家長只注重子女的學習成績,缺乏素質教育觀念,過早扼殺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自身的閱讀素養(yǎng)偏低,不能成為子女的閱讀榜樣,很少與學生進行讀書心得的交流,更無法對學生的閱讀質量進行把關和提升。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讓我們步入了“互聯(lián)網+”時代。作為語文教師,筆者嘗試以海量的網絡資源為依托,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探尋提升小學生整本書閱讀質量的策略。
“互聯(lián)網+”背景下,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的成果,通過互聯(lián)網搜索、手機閱讀軟件推薦等方法都能引導學生選取合適的閱讀書目,以滿足他們的閱讀需求。
不少語文教育專家都開通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用于傳播教學思想。這些文章為一線語文教師給學生推薦讀物提供了參考。
利用手機閱讀軟件進行“融合”,也是解決書目選擇問題的一條途徑。以筆者所在學校使用的閱讀軟件為例,該軟件通過綜合性的社會調查、大數(shù)據統(tǒng)計和權威專家建議,采取“1+N”的模式:“1”指閱讀專家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分類分級制定了“一套”針對小學六個年級、每年級200本左右的推薦書目,保證了書目的“權威性”;“N”指支持自主選擇的若干書目,實現(xiàn)了閱讀的“自主性”。
整本書閱讀周期長、難度大、任務重,很多學生在沒有明顯的外部誘因的刺激下,是很難堅持完成的。因此,教師必須依托多種形式的激勵機制,為他們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提供動力。比如利用相關閱讀軟件,引入“競賽”“游戲”“晉級”“獎勵”等元素,采取小紅花頒發(fā)、積分激勵、身份晉升、獎品兌換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書香校園”線上與線下互動的閱讀活動,大大激發(fā)了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
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有聲讀物、網絡鏈接、影視資源、博客空間等,開展豐富的讀書活動,為小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提供持續(xù)的驅動力。如教學《三打白骨精》時,筆者在課堂上播放電視劇《西游記》中“三打白骨精”的精彩片段,讓學生借助演員的表演來感受人物鮮明的特征、情節(jié)的引人入勝,進一步激發(fā)他們閱讀整本《西游記》的欲望。又如教學《少年王冕》時,筆者推薦閱讀《儒林外史》,并以一個月為期,讓學生每天都在自己的博客空間里或詳細、或簡單地記錄并分享閱讀此書的心得體會。分享的快樂強化了他們愉悅的閱讀體驗。在月底,筆者組織了一次博客訪問量的評比,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讓他們在競賽的濃厚氛圍中為后續(xù)的閱讀獲取動力。
信息時代為語文教師提供了大量的評價工具,讓整本書閱讀的過程變得可視化。筆者在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的時候,通過網絡鏈接的形式,向學生推薦閱讀《呼蘭河傳》。課后,筆者嘗試跟進學生的閱讀過程:第一,讓學生選取自己當天閱讀的任意的簡短片段,在班級群發(fā)布朗讀的小視頻。筆者針對小視頻提出改進朗讀的意見,并動員大家互相評價。第二,在相關閱讀軟件上進行閱讀測評。學生結束閱讀任務后,要完成軟件上經過篩選的、專家為《呼蘭河傳》這本書量身定制的“分級閱讀測評題”,同時還要完成一篇讀后感。筆者通過系統(tǒng)提供的學生閱讀能力分析報告,剖析他們閱讀此書的狀況,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這樣一來,學生閱讀整本書的全過程一目了然,增強了閱讀過程的“可視性”,較好地解決了閱讀效果的檢測問題。第三,設計寫一次“美篇”。要求學生通過相關軟件介紹蕭紅與《呼蘭河傳》,圖文并茂地概述作者與作品,以此作為針對閱讀效果的后測。這樣的閱讀評價,既有時代氣息,又符合學生喜歡新生事物的特點,因而深受他們的歡迎。
利用網絡的交互性,構建一個閱讀共同體,是有效促進家庭親子閱讀整本書的途徑。2016年4月,由兒童閱讀推廣人周益民等人發(fā)起“百班千人”共讀活動,帶動一大批家長加入到共讀一本書的行列。
筆者曾倡導低年級語文教師招募一些“故事爸爸”“故事媽媽”志愿者,通過群視頻來向其他人展示在家時的親子朗讀情況。還可以邀請志愿者錄制講故事的視頻,利用課余時間和班級里的學生一起觀賞、評議。
為了提高家長群體的閱讀指導水平,筆者所在學校還特意開展了“故事老師教你講故事”活動,邀請“故事爸爸”“故事媽媽”進校園,以現(xiàn)場觀摩講故事、微講座等形式對他們進行一系列培訓。在這個過程中,以交互性網絡平臺為依托,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家校之間相互構成了閱讀“共同體”。
在“互聯(lián)網+”的背景下,教師要不斷嘗試借助信息化科技成果,將小學生的整本書閱讀向線上共讀的方向推進,打造閱讀共同體,營造“閱讀場”,從而使得他們對整本書從無意識的、隨意的閱讀,走向有意識的、精細的“悅讀”!
[1]邵蘭飛.將“悅讀”進行到底——我的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5(34).
[2]張艷銘.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調查研究——以濟南市×小學為例[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
[3]劉超凡.“互聯(lián)網+”背景下,如何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興趣[J].黑河教育,2017(6).
[4]讀寫獅.第七期全國“百班千人”讀寫活動入選名單[EB/OL].(2017-04-05)http://mp.weixin.qq.com/s/Qriimq9xkxsHPiJG_X4N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