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
【內(nèi)容摘要】“活動探究”的教學模式不僅適用于新課程的講授,而且適用于物理單元復習課。利用“活動探究”這一模式,通過例題發(fā)散、開放思維、組織反思等方式,讓學生進行多元輻射、整合知識、查偏糾錯,大大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程度,有效提升了物理課單元復習的效率。
【關鍵詞】活動探究 高中物理 單元復習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課堂教學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和發(fā)展,其中探究式教學是一種為經(jīng)常為教師采用,而且能大大提升課堂效率的一種方式。這種活動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讓學生通過探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但是大多數(shù)教師都將此種教學方式用于新課程的教學中,在進行復習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又被經(jīng)常采用。其實,在進行物理課的單元復習時,“活動探究”模式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復習效率。
一、例題發(fā)散,多元輻射
一道物理題經(jīng)常會有很多種解法,但是有時候可能受到某單元內(nèi)容的影響,或者其他解法所用到的知識點沒有學到,學生在第一次遇到某些例題時,只能給出一種解法。因此在復習時,教師可以把這些題目再拿出來,讓學生發(fā)散思維,一題多解。
以一道非常經(jīng)典的例題為例,在教授《牛頓運動定律》這一章時,我為學生們介紹了牛頓第二定律即F=m·a。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公式,學生們當時學了都覺得很好用。那時我給他們出了一道例題,題目是:有一個長木板在冰面上保持靜止,它的質(zhì)量M為8kg,長度L為1m。有一個小物塊水平地從長木板的左邊滑到右邊,它的質(zhì)量m為4kg,速度ν為4m/s。如果它們兩個之間的摩擦系數(shù)μ為0.5,那么當小物塊離開長木板的時候,長木板的速度是多少?這道題可以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的公式來解答,但是學生們都覺得過程比較繁瑣。于是我在教學高中物理選修3-5的第十六章《動量守恒定律》后進行復習時,我又拿出了這道例題,學生們再次閱讀,發(fā)現(xiàn)可以利用動量守恒定理對這道題進行求解。因為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由長木板和小物塊組成的系統(tǒng)在水平方向沒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因此可以利用動量守恒定律即m1ν1+m2ν2= m1ν1′+m2ν2′ ,可得,再結(jié)合能量守恒定律,即可求出小物塊離開的時候,長木板的速度為1m/s。
從上面對例題的解答可以看出,這種從例題出發(fā),由學生發(fā)散思維,用多種解題方法解題的復習策略,不僅能有效地鞏固學生對本單元知識的掌握,對先前學過的內(nèi)容也有復習,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二、開放思維,整合知識
一般來說,物理題的情景和問題都是確定好了的,這就給學生的思維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但同時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我認為,教師應該在復習課時讓學生開放思維,自行改變題目情境并進行解答。
比如在教學高中物理必修二的第五章《曲線運動》時,我介紹了曲線運動、圓周運動、平拋運動、向心力等物理情景和知識。曲線運動尤其是圓周運動是高考中考察的重難點。圓周運動首先要把握幾個物理量即線速度v、角速度ω=Ч/t(Ч為所走過弧度,t為時間)..等等,更重要的是掌握向心力的概念和公|F|=m|a|=mrω2=(mV2)/r=mvω=(mr4π2)/T2=mr4π2f2因此,為鞏固學生對這一單元知識的掌握,我讓學生開放思維、整合知識、自主探究,尋找題目中可能出現(xiàn)變化的點,比如把細桿換成細繩,它的受力情況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小球系在繩子的一端和在軌道中做圓周運動有什么不同,寫下來并進行解答,然后比較一下前后所用的知識有什么差別。
學生們進行自主探究,對物理題目進行了情景重設和問題提問,并給出了解答方法。這是一種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在物理單元復習課中的參與程度,這種開放性問題也對學生的思維起到了鍛煉的效果。
三、組織反思,查偏糾錯
在物理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在一些地方產(chǎn)生誤區(qū),或者在某些地方經(jīng)常犯錯。這時,物理單元復習課的作用就體現(xiàn)出來了,教師可以在復習課上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自行反思總結(jié),糾正知識的錯誤,尋找解題思想的偏頗之處。
比如在教學高中物理選修3-1第一章《靜電場》時,我為學生們介紹了電荷及其守恒定律和庫侖定律 、電場強度E、電勢能、電勢差△U以及這三個物理量之間的換算關系。因為是第一次接觸這些概念,學生們很容易發(fā)生混淆,U=Ed W=qU 等公式掌握的不夠牢固,判斷電場中電場強度、電勢是否為零等類似的題目也總是出錯。為了讓學生能夠理清楚這些概念,我認為由我再進行一次總結(jié)的效果不會太好,學生也會產(chǎn)生厭煩。因此我讓學生進行了自主探究反思,尋找電場強度E、電勢U的關系,學生們從概念入手,結(jié)合例題,認真分析了電場強度E、電勢差△U以及電勢U的概念,發(fā)現(xiàn)原來一直把電勢和電勢差弄混了,和電場強度有關系的是電勢差,電勢和電場強度并沒有關系,電場強度取決于電勢差和等勢面之間的距離,電勢零點的選擇才會決定電勢值的大小。反思總結(jié)之后,學生先前偏頗、錯誤的理解都得到了糾正,整個知識的框架也愈加清晰。
通過這樣一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反思總結(jié)課,學生能夠?qū)Ρ締卧R進行一個較好的梳理,同時又能對先前一些錯誤的解題思想和解題方法進行糾正。整堂課起到了非常好的復習效果。
總而言之,在進行物理課單元復習時,教師可以采用“活動探究”模式進行教學,即進行例題發(fā)散、開放思維、組織反思,讓學生能夠從例題出發(fā)進行多元輻射,整合本單元及以前所學習的知識點,糾正先前思維的偏頗和錯誤,從而使單元復習起到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提升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以及總結(jié)能力的作用,避免了教師的一味總結(jié),提高物理課單元復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吳曉婷.試論如何讓探究式教學走進高中物理復習課[J].高中數(shù)理化,2016(10).
[2]張華,戴衛(wèi)平.讓探究式教學走進高中物理復習課[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9(S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