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英
摘 要:學須有疑,學貴有疑,勇于質疑、勤于質疑、善于質疑是一種良好的思維習慣,一個明智的老師不但要把“釋疑”作為天職,更要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悉心愛護學生主動發(fā)問的積極性,使學生勇于質疑。更要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邊讀邊思邊悟,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應予以肯定,并及時讓他展示自己的思索和提問的過程,使學生善于質疑。
關鍵詞:思維 質疑 創(chuàng)新
疑是思維的開端,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皩W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生探索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由疑開始,又在解疑中得到發(fā)展。一節(jié)課是否成功,不僅看學生解決了多少問題,更重要的是看學生提出多少有意義的問題,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钡珜W生不懂得如何質疑是當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認為教師有目的的地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本質而導以質疑,是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很好辦法。
一、“扣眼”——從課文的題目質疑
課題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抓課題質疑,能夠綱舉目張。因此,在教學一篇課文時,我便經(jīng)常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從課題入手質疑。如《窮人》這篇課文,可以引導學生抓住“窮人”這個題目質疑:課文中窮人主要寫了哪些窮人?什么樣的人可稱為“窮人”?文中怎樣寫他們窮?窮人雖窮,但他們心靈怎樣?帶著疑問讀課文,學生可以總體上領悟窮人共有的高尚品質:勤勞、善良。課文講讀后,可引導學生再次審題質疑:那樣勤勞善良的窮人本該不窮,但他們?yōu)槭裁磿@樣窮呢?使學生理解當時沙俄時代,窮人的悲慘生活。
二、“點穴”——從內容的關鍵處質疑
課文內容的關鍵處,是升堂入室理解課文的鎖鑰和樞紐,是牽一發(fā)動全身之所在,常是‘‘揭全文之旨文眼,或是輻射全文的重點詞句語段。因此,我在教學中便抓住內容的關鍵處質疑,對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課末寫到“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勞苦,多么簡樸。可引導學生抓住這個中心句質疑:周總理工作怎樣勞苦?生活怎樣簡樸?具體表現(xiàn)在哪里?然后導讀課文,讓學生聯(lián)系全文理解周總理的高尚品質。
三、“牽藤”——從課文的反復處質疑
有些課文,作者為了強調某種強烈的感情,在文中重復出現(xiàn)。可引導學生循著線索,牽藤取果,充分體驗作品的感情內涵。因此,我在教學此類課文時,便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重復出現(xiàn)的句子,導以質疑。如《林海》一文中三次出現(xiàn)“親切與舒服”。我便引導學生質疑。先提問題:每次是在什么情況下使人感到親切與舒服?然后,讓學生閱讀課文,理解第一次是作者首次走入大興安嶺時的感覺,寫景;第二次是聯(lián)想到興安嶺的美麗與建設結為一體,美得并不空洞,寫物;第三次是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把興安嶺和興國安邦聯(lián)系起來,寫人。再讓學生反復讀有關的句子,順著作者情感的變化,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
四、“比較”——從內容的對比處質疑
有些課文的內容,前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內容對比之處,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對比處質疑,使學生充分理解作者的匠心,文章的精華。如《草船借箭》一文,開頭寫“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妒忌他”,因此,周瑜用三天內造十萬支箭陷害他。而末段則“周瑜長嘆一聲,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敝荑刃挠啥始赊D為心服口服。我抓住這兩個地方比較質疑:周瑜為什么思想有那么大的變化呢?周瑜長嘆表達了什么感情?這樣使學生層層深入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及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學生的思路也自然清晰。
五、“揭意”——從內容的儲蓄處質疑
文中某些句子含蓄,含義深遠,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內容的含蓄處質疑,有利于攻破難點。如《開國大典》一文中最后一句:“兩股紅流分頭向東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滿了整個北門城?!北砻婵磥?,只是寫游行隊伍散會后的情景,燈籠火照亮了北京城。但細細品讀,這光明不僅是光亮,還是人們群眾心里的光明。這個句子比較含蓄,我引導學生質疑,使學生領悟光明的另一層意思:中國人民推翻了黑暗的舊中國,迎來了光明的新中國。對改善學生的思維具有重要作用。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我們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質疑。并教給質疑方法,使學生讀有所思,思中生疑,疑中求答,有效地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endprint